歷史沿革
三角鎮原稱三角沙,因沙坦露出水面時狀似三角形,故名。
公元前250年(新石器時代)現三角山已露出水面。
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至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三角屬香山縣古海鄉海域。
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清宣統元年(1909年)屬黃旗都。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東海十六沙形成,三角的白鯉沙、三江沙(後為三角沙)露出水面,由西江、北江、東江水夾卷的泥沙奔下陸續沉積而成陸。
明末清初,東莞、番禺、順德、南海等地不少人陸續遷入三角,加上水上人家上岸定居,清康熙年間,遂成兩大村落——三角村(因三江沙及其子沙成三角形而得名)、月彎村(白鯉沙狀似彎月,且是水網地帶而得名),至今已有340年。由於村落的形成,三角各沙洲圍墾由母沙發展到子沙,清雍正至道光年間(1723~1850年),修築三角沙小圍(敦廟圍、羊欄圍、黃姑圍、福龍圍、石基圍、西積圍等),捍衛面積約3500畝。
清宣統二年(1910年),香山縣設立區制,三角屬第九區。
民國十九年(1930年),九區改為東海區,三角屬東海區。
民國二十年(1931年),東海區又改為九區,三角仍屬九區。
1950年4月,屬十區。1955年,屬民眾區。
1957年2月,撤區分出,設為中山縣三角鄉。
1958年8月,三角鄉稱三角人民公社,駐地三角圩。
1958年10月,屬黃圃大公社。1959年4月復分,恢復三角公社。
1961年復屬民眾區。
1963年1月分出,復稱三角公社。
1983年,改稱為三角區。1986年12月,撤區建鎮,稱三角鎮,駐地三角圩。
1994年,三角鎮政府駐地從三角圩遷往新區金三大道中。
行政區劃
沿革
1986年12月,三角鎮轄19個管理區,兩個居委會。
2002年,19個管理區合併成高平、東南、三角、結民、沙欄、蟠龍、光明等7個行政村(村民委員會);原新群、新聯兩管理區歸民眾鎮管轄,原阜沙的團結村、黃圃的新二村併入高平行政村;兩個居委會合併為一個,稱社區居委會。
區劃
截至2013年,三角鎮轄1個社區和7個村,分別為中心社區、結民村、蟠龍村、東南村、沙欄村、光明村、高平村、三角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三角鎮位於中山市境北部偏東地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13°51'、北緯22°43',距中山市中心城區18.5公里。東北隔洪奇瀝水道與廣州番禺區橫瀝鎮相望,東南與民眾鎮接壤,西南隔雞鴉水道,與阜沙、港口兩鎮相鄰,西北隔黃沙瀝水道與黃圃鎮交界。三角鎮平面形狀東西較長,最長約11.2公里,南北較短,約8.8公里。全鎮總面積為70.32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三角鎮出露地層以廣泛發育的新生界第四系的沖積海積層為主,零星出露有元古界震旦系的古老地層。三角鎮出露的岩石是中生代燕生期侵入岩,以燕山三期侵入岩為主,其岩石以中細粒青雲母花崗石為主,是構成三角鎮內小山丘的主體,出露青雲母花崗石較淺的有鯉魚山、馬山。鎮境屬珠江沖積平原,除有幾處山丘外,地勢平坦,少有基石露頭。鎮境西北部稍高,海拔1.1米至1.4米,東南部稍低,海拔在1米以下。全鎮最高點位於中北部的三角山,海拔77米。
土壤
三角是珠江沖積平源,屬大沙田地區,土壤以水稻土、赤紅壤、基水地3種土類為主。
河流
三角鎮南、西、北面有雞鴉水道、黃沙瀝水道、洪奇瀝水道;鎮內河涌交錯,共有大小河涌53條,河涌總長151.5公里,水面面積5.6平方公里,占全鎮總面積7.9%。
氣候
三角鎮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霜期短。因受海洋性氣候影響,夏季空氣潮濕、吹東南或西南季候風,降雨過程明顯,並常受熱帶風暴侵襲;冬季吹乾燥的北風和東北風,天氣乾燥,雨量減少,冬季寒潮持續不久。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05年,三角鎮土地總面積70.27平方公里,合105405畝,其中耕地60025.9畝,占土地總面積的56.9%;園地面積1432.3畝,占1.36%;林地面積891.2畝,占0.85%;水面積20509.6畝,占19.4%;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面積13875.8畝,占13.17%;交通用地面積1786畝,占1.7%;溝渠用地面積3486.8畝,占3.31%;水工用地面積563.7畝,占0.53%;未利用土地面積2803.7畝,占土地總面積2.66%,其中灘涂面積占2708.4畝,占未利用地96.6%。
礦產資源
三角是大沙田地區,土地平曠,山表層屬黃粘土,中層為風化岩,下層為青麻石結構,礦產資源單調,僅開發土石用作建築材料。
人口
截至2013年末,三角鎮有常住人口12.26萬人,戶籍人口5.77萬人。
交通
三角鎮實現了“半小時生活圈,十五分鐘上高速”,京珠高速公路和番中公路(廣珠東線公路)南北向經鎮域東部通過,南(頭)三(角)公路東西向穿越鎮區腹地,(石)岐三(角)公路在鎮域南部向東經民眾鎮到達石岐(中心城區),京珠高速公路在三角鎮設有大型出入口和管理中心。
經濟狀況
綜述
三角鎮2014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08.8億元,在中山市24個鎮區中位居第12位。工業增加值實現62.03億元,位居中山市第7位。稅收方面,三角鎮2014年實現國地兩稅收入12.67億元,比2013年增長11.79%,其中國稅收入8.29億元,比2013年增長13.56%,地稅收入4.37億元,比2013年增長8.85%。在固定資產投資方面,三角鎮2014實現26.65億元,比2013年增長20 .96%,其中工業投資12 .28億元,比2013年增長25.53%。2014年三角鎮實現農業總產值9.03億元,比2013年增長3%,農村人均收入達20094元,比2013年增長12%。
第一產業
2013年,三角鎮農業總耕地面積4.58萬畝,其中水稻和旱糧面積2657畝、水產面積2.96萬畝、水果(含香大蕉)面積1991畝、蔬菜面積6133畝、花卉苗木面積5066畝。水稻種植主要推廣合美米、玉香油米、廣銀米、固廣米等優質品種,繼續對金農絲苗米、合豐香米等優質新品種進行試驗推廣,水稻平均畝產達400公斤,新引進品種畝產達440公斤。蔬菜生產以葉菜類和粉葛為主,水果種植以蕉類為主,花卉以綠化草坪和優質苗木為主;水產養殖以南美白對蝦、四大家魚、生魚、鰻魚、甲魚、中華草龜、台灣草龜等品種為主;全鎮有畜禽養殖場199個。2013年,三角鎮農業總產值8.76億元,比2012年增長3%。
第二產業
三角鎮形成了電子、紡織製衣、化工、五金等四大產業。引進企業中規模較大的有依頓(廣東)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民森紡織印染(中山)有限公司、中山國泰染整有限公司以及熱電聯產項目、廣東郵政速遞中心項目等。2013年,三角鎮有法人企業1372家,其中工業企業有472家,工業總產值282億元,比2012年增長10.8%。
第三產業
2012年1月-6月全鎮第三產業就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5.4億元,增速19,6%;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8.2億元,同比增長25.9%;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34.25%。
2013年,三角鎮推動EMS華南速遞中心、順豐速運、友信國際快件中心等物流企業落戶發展。建設市級重點項目大信商圈大型綜合體重點項目。2013年,三角鎮第三產業增加值38億元,比2012年增長21.6%。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3年,三角鎮有公辦國中2所、國小6所,在校生8140人。有民辦國小四海學校1所,在校生1530人。有幼稚園11所(其中公辦2所,民辦9所),在園幼兒2382人。全鎮8個村(居)成立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年培訓2萬人次。全鎮公辦中國小專任教師532人。2013年,有941人參加中考,錄取率97.5%,市直屬四所重點高中上線率達14.5%,普通高中錄取率為42.1%;有476名三角戶籍考生參加聯考,本科錄取率53.2%,聯考錄取率達95.2%。三角鎮3個教育科研課題獲省級立項,7個課題成果獲市第八屆教育科研成果獎;有36項集體榮譽獲市級以上表彰獎勵;有143人次的教育教學成果在國家、省、市獲獎或發表;有402名學生參加省、市級各項競賽獲獎。鎮財政投入1400萬元建設三角中學綜合樓;投入220萬元更新各中國小校多媒體等設備。廣東依頓有限公司成立2000萬元的廣東依頓教育基金,創新助學獎優新機制。
文化事業
2013年,三角鎮在文化廣場開展各類文化活動50場次,觀眾達12萬人次,電影隊免費為民眾和學生播放電影16場;開放書畫展覽廳、舞蹈排練廳、體育活動室、圖書閱覽室、多媒體閱覽室、老人活動室、綜合培訓室,舉行多場展覽和攝影比賽,2萬人次參加。三角麒麟舞亮相首屆香港中山文化節,開展三角麒麟舞非遺文化進校園工作。農村文化室實現高標準全覆蓋,設立全市首個農村文化室數字圖書館。設立“三角發布”政務微博,加強電視宣傳策劃和重大事件輿論引導。成立三角鎮青年社區學院(修身學院),共開設交誼舞、健身操等課程培訓。深化2013年全民修身行動“鞏固年”活動,組織全民修身公益植樹活動、身邊好人巡演巡講活動、全民修身道德模範講座、“大家演·大家睇”粵劇文化周等活動。開展以“中國夢·和美三角夢”為主題的合唱展演、三人根艇友誼賽、三角山修身公園游、書畫展、國慶文藝晚會等系列活動。
衛生事業
2013年,三角鎮有一級甲等醫院1個,在崗人員231人,開放床位120張,門診診療38.02萬人次。鎮內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7個和門診部1個。建立居民健康檔案9.66萬份,其中65歲以上老人5579份。規範管理高血壓病人5604人,糖尿病人1675人,收治10例登革熱病人全部痊癒出院。三角醫院投入7萬元增裝監控和報警系統,投入120萬元全面提升信息化網路水平。開展平價醫療服務工作,設立內、外、中醫3類平價診室,確定平價藥包33個,實現單病種治療費用較普通門診費用降低15%—20%,中醫平價診室使用中藥比例不低於70%。
體育事業
2013年,全鎮有登山健身綠道2條,鎮文化廣場和8個村文體廣場擁有健身器材230件。鎮內有建成並安裝體育設施的場地27個,總面積4.63萬平方米,其中年內新增場地4個。先後舉辦元旦長跑、慈善萬人行答謝暨醒獅鬧元宵晚會。三角中學被市體育局定為2013—2015年度中山市體育傳統項目(田徑)學校。
傳統藝術
麒麟舞
麒麟隊每隊大約20人左右,其搖頭擺尾,舐毛搔耳,上山、下山、出洞、采青、翻滾等技巧,大體上與舞龍舞獅的技巧相似。麒麟隊的設備一般有麒麟、樂器、武術器械。舞麒麟很重視蹄,特點是“丁字步”,麒麟總是有一隻前蹄抬著的。每年正月初二各村選一隊麒麟隊集中在學校操場表演。表演時,各隊先奏樂,後表演麒麟舞;接著拳術表演,先由年紀最小的開始,依次表演;接著雙打表演;最後是器械表演,器具有關刀、雙刀、耙、藤遮、短棍、長棍、槍等,也是先單人表演再到雙人對打。每次表演歷時兩三個小時,觀看者甚多,氣氛十分熱烈。
醒獅舞
三角鎮舞獅武術活動源遠流長,在清朝初期已傳入。舞獅,多以南獅為主。主要表達刻畫獅子的驍勇性格,多以大幅度的跳躍、跌朴、登高、翻滾過跳投、上高台、踩砂煲、采青等,舞獅子很講究腿功,要“四平八馬”。獅鼓的敲擊多為五星或七星。舞獅多在喜慶節日時用來助興。開場時,醒獅一般都有三進三退的拜見禮,結束時也繞場致謝。三角地區的舞獅多以三星鼓為主,舞文獅,采地青和盆青,一般有配以“大頭佛”在頭引獅、戲獅,表演各種南派武功。
榮譽稱號
三角鎮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全國公安機關愛民模範集體”、“全國敬老模範單位”、“全國財政系統先進單位”、“廣東省委南粵“七一”獎狀”、“廣東省文明鎮"、"廣東省教育強鎮"、"廣東省衛生鎮"、"廣東省環保技術創新專業鎮"、"廣東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