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也就是拆模後即為完成面,不能再有修飾,所以施工的事先計畫,施工中的確實負責工作精神都要貫徹到底,因此清水混凝土也會流露出乾淨利落、一絲不苟的樸素精神來。
套用領域
過去的工地文化習慣修修補補,再用貼瓷磚、塗漆來掩蓋修補的痕跡,其本質是馬虎、不負責任的工作精神。在歐、美、日本等國家,清水混凝土是美術館、博物館、住宅常使用的表現素材。
「清水模」,一個大家朗朗上口的建築名詞,隨著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熱潮,以及數件以清水模為語彙的建築個案,素樸靜謐的清水模,悄悄掀起一場寧靜的變革。
清水模似乎和安藤忠雄畫上等號。安藤鍾愛清水模,然而清水模當然也不是始自安藤。法國建築大師科比意(Le Corbusier)早在20世紀初即開始大量始用;義大利的史卡帕(Carlo Scarpa)在1960年代設計的幾幢義大利鄉間經典清水模建築,宛如上帝不小心滴落在青草地上的水泥滴。今年普立茲建築獎得主:保羅‧曼德斯‧達羅查(Paulo Mendes da Rocha),亦是一位善於以清水模變化空間的巴西建築大師。台灣因為地緣的關係,對日本資訊、旅遊交流方便,自然對安藤較為熟悉。
不過,安藤忠雄雖然不是第一位使用者,但可說是一位幾乎全心專注於清水模的建築師,並且,賦予清水模哲學層次的意義。清水模沒有任何裝飾的外表,乍看之下,像未完成的建築,甚至予人「廢墟」之感。然而,愈簡單的物質,往往隱藏著愈深奧的道理。清水模正因為不再修飾,所以從開始到完成的每一步驟都是關鍵:模板不能有釘痕、平整沒有孔洞;水泥色澤要統一,以免出現成色不均的現象;灌注時,必須均勻使水泥分布在模板中,避免出現蜂巢現象;最後,拆模板時,便是驗證之前努力的時刻。每個步驟,都在清水模上留下痕跡,躲也躲不掉。
這就是清水模的精神,做好每個動作,以手工的精神,完成一面又一面的潔靜如清水的牆面。一般水泥牆面施作,都抱持著反正最後還會貼瓷磚的心態,依賴外部修飾來掩蓋自身的不足,模板下的工夫,和清水模相去十萬八千里。從此觀之,清水模的材料精神,在於對於施工粗劣的品質可以一再被遮掩的建設現況予以無聲的抗議;清水模反裝飾、反物質,象徵一種至朴至誠、還以本來面目的原初精神。
無論是清晨的朝陽或是正午烈日、午後三點的斜射日光,映在素樸、不假修飾的清水模表面肌理上,儼然是光影表現的最佳舞台。
有人曾說革命必先革心,這句話用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是最恰當的,心靈改造的程度顯現於外,就是清水混凝土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