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陽縣

富陽縣

浙江省杭州市轄縣。位於杭州市西南,富春江流貫縣境。面積1808平方公里,人口58.88萬。縣府駐富陽鎮。秦置富春縣。晉改富陽縣。1961年新登縣併入。1988年劃入中國沿海經濟開放區。縣境為浙西丘陵山地一部分,以富春江為界,西北為天目山余脈,間有小盆地;東南為仙霞嶺支脈,地勢較高。農業以糧食生產為主,茶葉產量亦豐。手工業以土紙聞名,富陽土紙生產歷史久,產品有文化紙、包裝紙、坑邊紙等,產量為浙江省之冠,銷往國內及東南亞。縣中南部有富春江冶煉廠,是省內較大的有色冶金企業。特產富春江鰣魚肉質細嫩,脂厚味美。沿江兩岸為富春江風景區,以富陽鎮東的鸛山著名,山截江而立,峰巒秀麗,有“春江第一樓”等建築,可遠眺富春景色。現代文學家郁達夫故居在富陽鎮。

基本信息

富陽縣富陽縣
浙江省杭州市轄縣。位於杭州市西南,富春江流貫縣境。面積1808平方公里,人口58.88萬。縣府駐富陽鎮。秦置富春縣。晉改富陽縣。1961年新登縣併入。1988年劃入中國沿海經濟開放區。縣境為浙西丘陵山地一部分,以富春江為界,西北為天目山余脈,間有小盆地;東南為仙霞嶺支脈,地勢較高。農業以糧食生產為主,茶葉產量亦豐。手工業以土紙聞名,富陽土紙生產歷史久,產品有文化紙、包裝紙、坑邊紙等,產量為浙江省之冠,銷往國內及東南亞。縣中南部有富春江冶煉廠,是省內較大的有色冶金企業。特產富春江鰣魚肉質細嫩,脂厚味美。沿江兩岸為富春江風景區,以富陽鎮東的鸛山著名,山截江而立,峰巒秀麗,有“春江第一樓”等建築,可遠眺富春景色。現代文學家郁達夫故居在富陽鎮。

概述

富陽縣富陽縣
富陽縣為杭州市屬縣,位於杭州西南部,北緯29°44′~30°11′,東經119°25′~120°9′。東接蕭山,南連諸暨,西鄰桐廬,北與臨安、餘杭接壤,東北與杭州市西湖區緊依。東西長69.7公里,南北寬49.7公里,總面積1830平方公里。1985年轄5區51鄉(鎮)13.49萬戶,總人口559,344人。縣治富陽鎮。

富陽縣歷史悠久。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富春縣,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年)析置新城縣(後稱新登)。東晉太元十九年(394年),改名富陽,今縣名始此。自後縣境、稱謂、分合,代有異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新登與富陽分別於1958年10月和1960年8月併入桐廬縣。1961年12月恢復富陽縣建制,原新登縣轄區劃入縣域至今。

富陽英雄名人輩出。三國孫權,創建吳國。南齊唐yu之起義新城,攻占錢唐,自立為吳王。歷代名臣有許敬宗、施肩吾、羅隱、杜建徽、李宗勉、周凱等。近現代名人有畫家王鑾、法學家郁華、文學家郁達夫、地理學家周廷儒等。民國16年(1927年),富陽即建立中國共產黨組織,後雖屢遭破壞,但仍多次重建,力量不斷壯大。在抗日救亡運動、解放戰爭時期,富春江南岸和新登地區成為東南抗日前沿陣地與游擊區。1949年5月4日,黨領導的人民武裝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富陽,掀開了富陽歷史新的一頁。

自然環境

富陽縣富陽縣
一、地 形

富陽縣地處浙西低山丘陵區。富春江橫貫縣境中部,形成寬闊的河谷平原。地勢由東南、西北分別向富春江傾斜。境內低山、丘陵面積138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75.7%;水面占5.6%;平原谷地面積占18.7%。

二、山 脈

東南山區為境內地勢最高處,系仙霞嶺向東北延伸余脈,山體連綿,重巒疊嶂,海拔500米以上,最高峰杏梅尖海拔1067.6米。西北高丘範圍廣,面積631.9平方公里,系天目山向東延伸余脈,海拔250~500米。低丘分布於低山、高丘外圍、盆地四周或錯落於沿江平原和盆地之中,丘頂渾圓,坡度平緩,面積444.62平方公里。

三、平 原

富春江兩岸平原廣闊平坦,面積279.7平方公里,占縣境耕地面積50%以上。皇天畈窪地地勢低平,海拔6米。新登盆地面積58.6平方公里,受淥渚江諸支流切割,田塊呈現階梯狀,逐級向東南下降。此外,因河流衝擊,形成山區河谷小平原、河漫灘地。

四、河 流

富春江為縣境主要河流,縣境江段起自桐廬縣窄溪鎮,終至漁山鄉五豐村,長52公里,江面寬700~1000米。江心多沙洲,以東洲沙面積最大。富陽鎮以上江段集雨面積為37.590平方公里,受潮汐影響較大,易造成水患。年平均過境水量336億立方米。富陽鎮江面最高水位12.93米,最低水位3.43米,均發生在1955年。淥渚江青雲橋以上江段稱葛溪,源於臨安縣玉皇坪,於新浦鄉港東村入富春江,境內長41公里,流域面積6704公里。壺源江源於浦江縣鐵雷山,經諸暨、桐廬流入縣境,於青江口入富春江,境內流長29公里,流域面積216.8平方公里。

五、氣 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多偏北風和西北風,風速較大;夏季多東南風及西南風,風速較小。年平均氣溫16.1℃,最熱月為7~8月,極端最高氣溫40.2℃(1966年8月4日);最冷月為1月,極端最低氣溫-14.4℃(1977年1月5日)。年平均日照時數1927.7小時。無霜期約231天。年平均降水量1441.9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為159.7天,年平均降雪日12.2天。

災害性氣候以洪澇、乾旱為主,颱風、強降溫次之。洪澇多發生於梅雨期及颱風季節。梅澇平均二三年一遇,1983年80餘天內降大雨、暴雨8次;台澇以1956年8月1日為最,全縣普降200毫米以上特大暴雨。乾旱多發生於7~8月和9~10月,1967年,夏旱連秋旱,四個多月基本無雨。強降溫常發生於3月,4月時有倒春寒出現。

六、土 壤

縣境土壤有5種土類、12種亞類、35種土屬、83種土種。紅壤分布於海拔600米以下低山、丘陵地帶,占土地總面積70%;黃壤分布於海拔600米以上中低山,占4%;石灰岩土分布於溶岩丘陵,占8%,龍羊地區最為集中;水稻土分布於平原谷地,占17%;潮土占1%。

建置政區

富陽縣富陽縣
一、建 置

富陽,古稱富春縣,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屬會稽郡。西漢新莽時期改名誅歲,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屬吳郡。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年),分丹陽、會稽、吳三郡十縣置東安郡,設治於富春,又析富春地置新城縣。七年,東安郡廢,新城併入桐廬。至唐永淳元年(682年),新城縣數撤數置,曾先後併入富春、錢塘、富陽等縣。東晉太元十九年(394年),改富春為富陽。後梁開平二年(908年),改新城為新登。四年,又改富陽為富春。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復富陽縣名。四年,改新登為新城。六年改南新場(乾德五年由臨安縣析出)為南新縣,熙寧五年(1072年)廢為鎮,併入新城縣。民國3年(1914年)新城定名為新登。

富陽、新城兩縣,隋唐兩代屬杭州或臨安郡,五代時期屬吳越國,北宋屬杭州府,南宋屬臨安府,元代屬杭州路,明、清兩代屬杭州府。民國時期隸屬關係變更較頻。

1949年5月4日,富陽、新登兩縣解放,隸屬臨安專區,1953年改由省直屬,1955年改屬建德專區。1958年10月,新登併入桐廬縣,富陽改屬杭州市。1960年8月,富陽併入桐廬縣,屬杭州市。1961年12月,從桐廬縣析出原富陽、新登縣地及分水縣賢德公社轄區,重置富陽縣,屬杭州市。

二、行政區劃

北宋時期,富陽、新登兩縣為鄉、里制。元改村里為都、圖。明代,富陽施行鄉、村(坊)制,為10鄉、27村。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富陽縣劃分為6區72圖。新登縣明、清沿襲舊制,至宣統二年(1910年)劃為2個自治區,15鄉。民國17年(1928年)實行街、村制,縣城為街,村落為村,以下為閭鄰。富陽縣有1712閭、8505鄰。民國19年後,改為鄉鎮制,富陽縣有11鎮、111鄉;新登縣有3鎮、44鄉。24年,實行保甲制,富陽縣編為4鎮、42鄉、455保、4447甲;新登縣為3鎮、40鄉、148保、1399甲。以後,鄉鎮數、保甲數雖幾經變動,然基本格局不變。35年,富陽縣並編為23個鄉(鎮)、296保、3495甲;新登為10鄉、143保、1186甲。

1949年6月,富陽、新登兩縣人民政府各設6個區。富陽縣設城區、太平、青雲、大源、場口、窈口區;新登縣設城郊、六賢、清嶺、湘羊、崤山、古龍區。1950年3月,兩縣建鄉,富陽縣劃為6區、4鎮、56鄉,迎薰鎮為縣直轄鎮;新登縣劃分4區、1鎮、32鄉,城陽鎮為縣直屬鎮。1956年,兩縣撤區並鄉,富陽縣為1鎮、28鄉;新登鎮為1鎮17鄉。1958年10月,取消鄉鎮建置,實行政社合一,富陽縣下設城關、三橋等23個人民公社。新登撤縣併入桐廬縣,稱新登人民公社。1960年1月,富陽縣將23個人民公社並編為8個,被撤併的人民公社改設生產管理區。8月,撤縣併入桐廬縣。1961年12月,復置富陽縣,原新登縣地及分水縣賢德公社轄區劃入,設5區、23社(鎮),富陽鎮為縣直屬鎮。此後,區、社多次撤併。至1981年,全縣為5區,52個人民公社(鎮),603個生產大隊,5903個生產隊。1984年,恢復鄉鎮建置,鄉以下改設行政村。1985年,全縣設一直屬鎮(富陽鎮)及5個區,下轄51鄉(鎮),即青雲區,轄受降、新聯、坑西、三橋、金橋、新義、春建、大青、春江、東洲、江豐、新民、三山、上里鄉;大源區,轄大源鎮、漁山、里山、靈橋、禮源、新關、新建、上官、常綠鄉;場口區,轄場口鎮、王洲、新桐、東圖、常安、龍門、環山、湖源、棲鶴、窈口鄉;新登區,轄新登鎮、新浦、淥渚、城陽、靈山、南津、松溪、永昌、湘溪、湘主、胥口、高坪鄉;龍羊區,轄萬市鎮、南新、南安、洞橋、三溪、賢德鄉

三、主要集鎮

富陽鎮

縣城富陽鎮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縣境中部,富春江中下游北岸。東北距杭州37公里,為杭州西南屏障,歷代是兵家必爭之地。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侵占達8年之久。1985年,全鎮面積約4平方公里,轄10個居民區,總人口28,272人。鎮內以富春路、桂花路、龍山路和市心路為主街,另有30多條巷弄。富春江斜貫鎮東南部,著名旅遊景點鸛山座落在鎮東富春江邊。富陽鎮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給旅遊、科研、療養提供良好的自然環境,鎮上有賓館、招待所30多家,一批國家和省級科研機構、療養院相繼在富陽鎮落戶。鎮內有電子、化工、機械、建材、五金、棉紡絲綢、造紙、塑膠、釀造、食品、服裝、工藝美術等工業企業,電子產品、工藝美術品等遠銷國內外。商業貿易活躍,是全縣土紙、茶葉、蠶繭三大土特產的集散地。1983年後,縣食用菌公司年產鮮菇400萬公斤,是浙江省最大的食用菌基地之一。解放前交通運輸以富春江木船、竹筏為主,解放後逐漸形成以公路為主、水路為輔的水陸交通網。文化醫療服務設施配套,有電視差轉台、影劇院、文化宮、醫院等。位於鎮西的富陽中醫骨傷科醫院聞名省內外。

新登鎮

歷為原新登縣縣治。位於縣境西部,距富陽縣城24公里。1985年鎮區總面積約3平方公里,轄2個居民區,總人口11042人。新登歷來為浙西古道必經要站,解放後成為杭新(杭州—新安江)、杭淳(杭州—淳安)公路的樞紐。以新登汽車站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的有富新、新桐、松牧、新分、新玲等公路。松溪、葛溪交匯於鎮郊後稱淥渚江,可達富春江,水陸運輸方便。80年代後,鄉鎮工業發展迅速,鎮內有機械、皮革、玻璃纖維、服裝、紡織、五金、煤氣用具、印刷等20多個行業。主要商業市場在秉賢街,商業網點眾多,個體攤位集中的秉賢街還有“個體戶一條街”之稱。有炒粉乾酥油雞蛋餅、湯糰、油糴粿、麻酥糖等傳統風味小吃。塔山擁翠、古橋橫渡、賢明舒嘯、松葛雙清是新登古時四景,現存的主要古蹟有古城牆和賢明塔(聯魁塔)。

人口分布

宋大中祥符年間,富陽有5830戶,8369人。宋乾德三年(965年),新登有3951戶,9483人。歷代人口數量、遷徙等變化受戰爭、災荒、疾病等影響較大,富陽在太平天國後期人口驟減。民國18年(1929年),富陽有42,239戶,205,676人,其中男114,853人,女90,823人;新登有12,436戶,60,160人,其中男34,615人,女25,545人。25年,富陽縣總人口為223,625人,日軍侵占富陽後,人口減少,33年降至168,027人。1949年,兩縣總戶數61,046戶,總人口260,453人,其中男139,418人,女121,035人;農業人口240,536人。其後,人口增長輻度較大,特別是1950~1970年間,人口淨增196,556人,最高年為1963年,比1962年淨增14,832人。計畫生育工作在全縣展開後,人口自然增長率有所下降。1953年,第一次中國人口普查,兩縣總人口292,245人,其中男155,361人,女136,884人。1963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396,649人,其中男208,489人,女188,160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縣有126,980戶,545,577人,其中男282,314人,女263,263人,男女性別比例為107.36∶100;農業人口500,060人,占總人口91.6%。全縣有漢族、畲族、侗族、苗族、回族、壯族、滿族、蒙古族土家族彝族、瑤族、白族、黎族、高山族仫佬族錫伯族、布依族、朝鮮族等18個民族,其中漢族540,871人,占總人數的99.93%,少數民族403人。勞動年齡人口307,797人,占總人口數的56.42%;在業人口268,986人,占總人口數的49.3%。1985年底,全縣總人口559,344人,其中男289,780人,女269,564人;農業人口495,511人,占總人口的88.6%;人口自然增長率7.54‰,計畫生育率87.43%。

黨派政務

富陽縣富陽縣

一、中國共產黨

1949年6月5日,分別建立中共富陽縣委員會和中共新登縣委員會。年底,富陽縣有區委6個,黨支部5個,黨員83名;新登縣有區委6個,黨支部8個,黨員205名。1961年,新登併入富陽縣。至1965年底,全縣黨員總數7655名,有區委4個,黨委41個,鎮委2個。“文化大革命”期間,黨的組織建設幾遭挫折、陷入混亂。1976年10月後,全縣各級黨組織建設走上健康發展道路。至1985年,全縣有區委5個,黨委86個,黨組12個,黨總支2個,黨支部1337個,黨員總數17,540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至1985年,富陽縣共舉行6次黨員代表大會,歷6屆縣委。新登縣至1958年撤銷建制,舉行一次黨員代表大會,歷一屆縣委。

二、人民代表大會

1954年7月,富陽、新登兩縣分別建立縣、鄉(鎮)兩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由鄉(鎮)人民代表選舉產生,鄉(鎮)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由選民小組直接選舉產生,每屆任期二年。1958年後,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每屆任期改為三年。1966年6月富陽縣六屆人大一次會議後,因“文化大革命”,縣、鄉(鎮)兩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被迫中止。1980年12月,恢復縣、公社兩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縣人大常委會,為縣人民代表大會常設機構,下設辦公室,為常務委員會的辦事機構。1983年改公社人民代表大會為鄉(鎮)人民代表大會。縣、鄉(鎮)兩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均由選民直接實行差額選舉產生,每屆任期三年。至1985年,富陽縣共舉行縣人民代表大會會議17次、歷8屆;新登縣至1958年10月撤銷縣建制止,共舉行縣人民代表大會會議6次、歷3屆。1980年12月至1985年12月,富陽縣人大常委會共舉行例會35次。聽取審議“一府兩院”工作報告46個,討論通過決議、決定35項(含人大常委會單獨作出救災等5項決議),審議決定人事任免181人次;組織專題視察或調查活動14次,處理人民代表提案3436件。

三、人民政府

1949年6月5日,富陽、新登兩縣人民政府同日成立。富陽縣設7個直屬工作機構,6個派出機構(區公所);新登設8個直屬工作機構,6個派出機構(區公所)。至1955年3月和11月,新登縣和富陽縣分別設有科、室、局、委、社機構19個和17個。1955年4月和11月,新登、富陽兩縣人民政府先後改稱縣人民委員會。至1958年10月,富陽、新登分別設有委、辦、局、科、社機構20個。

1958年10月和1960年8月,新登縣、富陽縣先後撤銷縣建制,併入桐廬縣。1961年底,富陽縣恢復縣建制,新登縣併入富陽縣。此後,縣屬機構多次變動,至1966年6月,縣人民委員會設有委、辦、局、科、社機構20個。1966年秋,“文化大革命”開始,縣人民委員會及其機構被迫停止工作。1968年7月26日,富陽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取代中共富陽縣委員會和縣人民委員會職能,實行“一元化”領導。縣革命委員會下設辦事、政治工作、生產指揮、人民保衛4個組,14個辦公室。

1980年12月,恢復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取消縣革命委員會,選舉產生縣人民政府。1983年實行政社分設,恢復鄉(鎮)人民政府建制,全縣設2鎮51鄉。1984年,縣人民政府機構進行調整,根據幹部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要求,配備各級領導班子。1985年,縣人民政府設24個局,6個委員會,3個辦公室,轄5個區、5個鎮、47鄉。全縣有幹部6780人,其中女1321人;具有大專文化程度的占15.31%,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占52.67%,國中以下文化程度占32.03%;45歲以下占46.21%,45歲以上占53.79%。

四、人民政協

1984年3月28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富陽縣委員會建立,並召開第一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政協富陽縣委員會設辦公室,成立科技、農林、經濟、醫衛、教育體育、文化藝術、婦女兒童、對台僑務、民族宗教9個工作組,文史資料、學習2個委員會和春江書畫會。至1985年,政協富陽縣一屆委員會舉行2次會議,共收到委員提案110件,被承辦單位採納實施51件,占46.4%。

經濟發展

富陽縣富陽縣夜景
一、國民經濟發展

1949年,農業產值3726萬元,工業產值234萬元,分別占工農業總產值3960萬元的94.1%和5.9%。經過三年恢復時期,1952年,工農業總產值6591萬元,年均遞增18.5%,農業產值占93.5%。1953~1978年,工農業總產值的增長速度相對放慢,年均遞增5.3%。1978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25,189萬元,農業產值占51.4%。此後,全縣國民經濟進入全面發展新階段,工業總產值迅速上升,1979年,工業總產值首次超過農業總產值。1985年,工農業總產值68,203萬元,其中工業產值51,062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74.9%。在工業產值中,重工業產值22,082萬元,輕工業產值28,980萬元,分別占工業總產值的43.2%和56.8%。

1978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16.861萬元(按1980價計,下同),至1985年增加到38,481萬元,增長1.28倍。國民生產總值中,第二產業增長速度最快,1978年為5795萬元,1985年達18,530萬元,增長2.2倍。

1985年,富陽縣國民收入35,563萬元,比1980年增長83.9%。人均國民收入636元。全民所有制和城鎮集體所有制職工3.91萬人,年平均工資1089元,比1978年增長1.2倍;農民年人均收入479元,比1978年增長1.9倍。

二、經濟所有制變化

1950年下半年起,由點到面開展土地改革,沒收地主土地,分給無地少地的僱農貧農。次年夏,進行土改複查,向農民發放土地證。土改後,黨領導農民走組織起來道路,開展互助合作運動。1954年1月,毛澤東主席來富陽縣四合鄉視察互助合作和農業生產情況。1956年,全縣基本實現農業合作化。1958年10月實現人民公社化。1980年,實行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5年,全縣有集體農場2個,鄉鎮林場25個,鄉鎮漁場10個,集體統管山林3,926萬公頃。

1952年,富陽縣有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4家,年產值331萬元,占工業總產值77.3%。此後,全民所有制工業逐步發展,1978年企業達45家,年產值6920萬元;1985年有42家,年產值16,997萬元。1985年,有全民所有制農業企業9家;全民所有制商業182家,職工1963人,商品零售額4910萬元,占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0.1%。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集體經濟發展較快。50~60年代,集體所有制工業以二輕工業為主。70年代末,鄉鎮企業開始興起。1981年,集體工業產值12,640萬元,占工業總產值53.6%,成為全縣經濟支柱。1985年,全縣有集體工業企業2662家,產值33,543萬元,占工業總產值65.7%。其中縣辦集體工業產值9046萬元,占27%;鄉鎮集體工業產值9469萬元,占28.2%;村辦集體工業產值11,875萬元,占35.4%;聯戶集體工業產值3153萬元。集體商業以供銷合作社為主體。1985年,富陽縣有集體商店1075家,職工3641人,商品零售額9067萬元,占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7.1%。

1949年,有城鄉個體工業企業2084家,私營商店813家。1954~1958年,國家對私營工商業和城鄉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分別組成合作商店、小組和手工業合作社、組。80年代,私營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1982年,有個體工業企業1家,私營商店214家,此後逐年增多。1985年,全縣有個體工業企業1545家,產值806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1.6%;私營商業、飲食服務業5747家,商品零售額5781萬元,占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3%;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571萬元,比1978年增長9.8倍。

三、農 業

富陽種植業生產條件較好,優勢比較明顯;畜牧業因地制宜發展,基礎比較紮實;林業資源豐富,尤其是林占全省第二位,潛力較大;漁業受資源條件所限,相對較為薄弱。1985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7,141萬元,比1949年增長3.6倍。

種植業

糧食作物以稻、麥為主,雜以番薯玉米、豆類;經濟作物有油菜蠶桑茶葉、水果、食用菌等。1985年,全縣種植業產值10,413萬元,占農業總產值60.7%。其中糧豆總產量23.89萬噸,平均畝產800公斤;油菜播種面積3033公頃,總產油菜籽3552噸;桑園面積900公頃,蠶繭總產量642噸,為全省重點產繭縣;茶園面積4200公頃,茶葉總產量2301噸,為全省茶葉生產基地縣;果樹面積993公頃,水果總產量2175噸。

林 業

全縣有木本植物91科275屬785種。森林分布於51個鄉鎮。據1985年森林資源調查,共有林業用地12..212萬公頃,其中有林地7.651萬公頃,占林業用地62.7%。在有林地面積中,用材林4.24萬公頃,竹林2.3萬公頃,經濟林0.95萬公頃。1949~1985年,累計造林8.25萬公頃。生產木材56.92萬立方米,油桐白2328噸,烏桕籽23,067噸,油茶籽2896噸,板栗5897噸,白果711噸。1985年,林業產值1242萬元,占農業總產值7.2%。全縣立木蓄積量142.79萬立方米,人均蓄積量2.57立方米;毛竹立竹量3656萬支。森林覆蓋率43.18%。

畜牧業

1985年,畜牧業產值2832萬元,占農業總產值16.5%。全年飼養生豬43.61萬頭,年末存欄22.47萬頭,平均每戶飼養3.2頭。年末存欄牛0.8萬頭,羊1.15萬頭,兔5.37萬隻,禽59.96萬羽,蜂0.47萬箱。全年向社會提供豬牛羊肉13,097噸,蜂蜜230噸,平均每農戶提供肉類95公斤,富陽黑豬、棲鶴黃牛龍羊山羊、富陽番鴨春江白鵝等,為富陽縣培育的優良畜禽品種,均有一定的飼養規模。

漁 業

全縣有宜漁水域6640公頃,其中江面4800公頃,外盪300公頃,山塘506.6公頃,水庫386.6公頃,池塘646.6公頃。魚類品種達118種。1985年,漁業產值331萬元,占農業總產值1.9%。淡水產品產量2587噸,其中養殖產量2164.5噸,占總產量83.7%。全縣有國營及鄉村漁場19個,漁業專業勞動力651人,漁用船艇60隻,養殖面積1633公頃。

水 利

富陽曆代興修水利以塘、浦、堰、泉為主。解放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興建大批水利工程。截止1985年,累計投放人工1.28億工,投資6341.37萬元(其中國家投資2674.20萬元),完成土石方1.5億立方米,建成10萬立方米以上水庫127座(其中100萬立方米以上水庫4座),總庫容7847萬立方米;防洪堤220公里,堰壩999條,水閘105處,總蓄水量達10,068萬立方米。擁有機電排灌動力4751台,38,512千瓦。總有效灌溉面積2.26萬公頃,占耕地總面積94.5%,比1949年增加2.4倍。其中旱澇保收面積1.69萬公頃。皇天畈工程為富陽縣最大綜合水利工程。歷史上,皇天畈曾多次進行局部治理,均奏效甚微。民國35年(1946年),畈內有荒蕪田地0.2萬餘公頃。從1949年冬開始,人民政府對皇天畈作大規模綜合治理,先後築成3公里長防洪大堤一條,興建大型排灌兩用翻水站2座,山塘水庫100多個,電力排灌機埠194處,總長24.3公里的南、北乾渠2條,排灌支渠270多條。至1985年,累計投工1050餘萬工,投資1000餘萬元,完成工程量1100多萬立方米,把0.27萬公頃農田建成渠系配套,排灌暢通,旱澇保收,穩產高產良田。1985年,糧食平均畝產528公斤,比1951年增長7.4倍。70年代後,每年向國家提供商品糧400萬公斤左右,成為富陽縣重要“糧倉”。岩石嶺水庫為全縣最大水庫,集雨面積329平方公里,1970年12月動工,1978年12月竣工。水庫大壩高31.2米,壩頂長187米,總庫容420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0.27萬公頃,防洪面積0.13萬公頃,並建有水力發電站2座,裝機6台,容量3900千瓦。

四、工 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富陽工業企業少,規模小,設備差,效益低。1949年,工業總產值234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5.9%。至1978年,全縣工業產值12,238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48.6%。1979年後,工業生產得到較快發展,特別是鄉鎮工業迅速崛起,使工業在國民經濟中逐步形成主導地位。全縣已建立起造紙、紡織、電子、機械、建材、化學、皮革通信設備、食品、金屬製品等工業門類。198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51,062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74.9%。

造 紙

富陽縣富陽縣手工造紙一條街
手工造紙是富陽傳統副業。生產皮紙源於東漢,生產竹紙始於東晉南北朝。唐、宋以後,富陽土紙被譽為“浙江上品”。明、清時期,生產極旺,“邑人率造紙為業,老小勤作,晝夜不休”。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富陽竹紙每年可博六七十萬金,草紙可博三四十萬金,產量居全國第一。民國初期,富陽紙業鼎盛。民國元年(1912年),土紙產量占全國總產量25%,產值為全省造紙總產值的44%;19年,富陽、新登兩縣有槽戶1.1萬戶,紙槽1.18萬座,產紙122.7萬擔,產值894.42萬元,占全省產量42.9%。抗日戰爭至解放前夕,紙業遭到嚴重破壞。1949年,槽戶3456戶,產紙1.06萬噸,比鼎盛時期減少70%。解放後,富陽紙業歷經艱難曲折,取得較大發展。1978年,全縣土紙產量3.81萬噸,占中國總產量11.4%,占全省總產量44.5%。1980年後,鄉鎮造紙企業迅速發展,品種逐步增多,設備普遍改善,產量明顯增長。至1985年,全縣52個鄉鎮中有44個從事紙業生產,共有造紙企業258家,職工1.24萬人,以紙為主要經濟來源的人口達15萬餘人。紙類品種有文化紙、衛生紙、包裝紙、裝飾紙等六大類50多種,總產量4.44萬噸,產值6296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12.3%。

紡 織

蠶桑業興於三國時期,民間素有土法繅絲傳統。民國3年(1914年),創辦富陽第一家織布廠。1951年,創辦私營梅記棉織社,生產料袋、茶袋、漿布等,1965年轉為公私合營富陽棉織廠。1970年,杭州富陽絲綢總廠建成投產,為浙江絲綢聯合公司定點的全民企業,生產高檔真絲織物。1983年3月,新建杭州春江棉紡織廠投產,為富陽紡織業骨幹企業,所產純棉紗滌棉紗,75%供外貿出口。縣內鄉鎮辦紡織企業始於1966年,1980年後發展迅速。至1985年末,全縣有紡織企業54家,職工5711人,年產值4315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8.4%。 

電 子

電子工業發端於60年代末。至1976年,富陽縣生產電子產品企業8家,職工590人,年產值202.17萬元。1978年後,電子工業長足進展。1985年末,全縣有電子工業企業12家,職工1214人,年產值1745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3.4%。

機 械

富陽縣富陽通用機械廠
機械工業從鐵器手工業生產發展而來。清光緒六年(1880年),場口宣信昌鐵器店為著名鐵鋪。1951年,7名鐵匠組成富陽縣第一個手工業合作組織——富陽縣城關鎮鐵業生產合作小組。至1957年,富陽縣有鐵業合作社8個,職工207人。1958年,富陽通用機械廠試製成功電動機,次年又試製成功發電機組。1966年,富陽農機修造廠研製6馬力農用F175柴油風冷發動機成功,年產上千台。1978年後,各鄉鎮農機修配廠先後發展成為機械製造企業,生產成套糧機、茶機、造紙設備及工程勘探、建築機具等產品。1985年,新登工具機廠與浙江塑膠機械廠聯合生產SZ系列塑膠注射成型機,又開發JBZ245—1型家用編織機,為中國制訂家用編織機標準的主要成員廠。是年,全縣有機械工業企業101家,職工6313人,年產值5290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10.4%。

建 材

石灰生產歷史久遠,明萬曆《新城縣誌》、清康熙《富陽縣誌》均有記載。1951年,有私營石灰廠27家。1953年,大青供銷社始營石灰生產。1961年,建國營富陽峴口石灰廠。80年代,鄉村辦石灰廠發展迅速。至1985年,年產石灰9.78萬噸,其中鄉鎮企業7.79萬噸。1971年,富陽峴口石灰廠改建為富陽水泥廠,當年產水泥2016噸。1979年,年產2萬噸水泥生產線先後在大青石灰廠和二輕水泥廠建成投產。70年代中期,鄉鎮水泥廠相繼興辦,至1984年達46家。1985年,年產水泥18.57萬噸,其中鄉鎮企業4.76萬噸。富春江沖積大量砂石,粒粗,無鹽分,為優質建材。民國22年(1933年),富陽有磚瓦窯9座,產值5萬元。解放後,建築業興起,鄉鎮辦磚瓦廠迅猛發展。1985年,全縣共有磚瓦廠40餘家,年產磚1.22億塊,平瓦89.8萬張,土瓦590萬張。1967年,首次生產混凝土預製構件。1979年,生產大理石板材、石棉瓦、鋼絲水泥瓦等建築材料。至1985年,全縣有建材生產廠家139家,年產值3810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7.5%。

五、商 業

唐代建有集市。清時,因富陽縣城交通便利,成為貨物運輸的中轉停靠站,農村集鎮、集市也逐漸形成。外地客商在富陽、新登兩鎮建有商業會館。民國19年(1930年),富陽縣有商號510戶,新登縣有商號316戶。主要經銷土紙、京廣布、南北雜貨、米、等。外銷土特產,富陽以土紙占首位,新登以蠶繭、絲為主。抗日戰爭期間,商號大多倒閉,部分移居鄉間,富陽場口鎮成為敵戰區通內地貨物進出口的孔道和商品集散地,川、湘、閩、贛、皖等地商人來此採辦貨物,貿易額較大,商號最多時有500餘家,時有“小上海”之稱,抗戰勝利後,商號紛紛遷回縣城,場口商業隨之衰落。37年,富陽縣有商號538家,資本額64.82萬元,從業人員639人;新登縣有商號223家,資本額22.82萬元。

富陽曆來多紙業商行,縣境解放初僅迎薰、大源、場口三鎮就有紙行29家。1950年成立富陽、大源、場口、新登四個土紙交易市場,土紙購銷業務均在場內交易。以後逐步理順以國營商業、供銷社為主的土紙購銷渠道。

1950~1953年,富陽、新登先後建立百貨、食品、專賣、土產、糧食等國營專業經營機構,國營商業和供銷合作社逐步占領商業陣地,私營商業同時存在。1954年起對私營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1955年,全縣純商業商品零售額1211.60萬元,其中國營占21%,供銷社占45.53%,公私合營及私營占33.47%。1958年後,一度取締個體商業和集市貿易,商品流通渠道單一,市場商品供應不足。1978年,全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7427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進行商業體制改革,國營、集體、個體商業一齊發展,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少環節的流通領域。1979年底,全縣有商業機構961個,從業人員4013人;有飲食服務網點92個,從業人員737人。1985年,全縣有百貨、菸酒、糖業、食品、醫藥、五金交電化工、石油、蔬菜、水產、飲食9個專業公司。共有商業機構5444個,從業人員10,149人,其中國營商業159個,供銷社商業425個,集體商業618個,個體商業4242個;有飲食服務機構980個,從業人員1941人。全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5,167萬元,外貿產品收購總額1189萬元。

六、土特名產

富陽土紙

富陽手工造紙品種繁多,用途廣泛。其中元書紙坑邊紙棉白紙為精品,享譽國內外。富陽元書紙,光潔、白淨、吸墨、久不變色,歷代用作錦夾奏章、科舉試卷、契約契約。民國4年(1915年),禮源鄉山基村所產的昌山紙(元書紙之一),獲國家農商部嘉獎及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二等獎。民國15年和18年,元書紙、京放紙、京紋紙等又分獲北平國貨展覽會和西湖博覽會獎牌。坑邊紙是衛生用紙,富有彈性,均勻柔軟,吸水性強,曾行銷國國各地。上里引線紙,具有紙質薄,拉力強,光潔無筋等特點,暢銷中國各煙花鞭炮廠。

富春江鰣魚

富陽縣鰣魚
鰣魚為中國名貴魚類,體側扁,銀白色。春夏之交,溯江產脂肪肥厚,肉味鮮美,以富春江鰣魚為佳。明正德前,列為宮廷貢品,清康熙年間為“滿漢全席”主要佳肴。20世紀50年代一般年產量達4000公斤以上。1969年,富春江電站建成後,水溫、流速不適宜鰣魚回遊,產量銳減。

富陽冬筍

殼薄肉嫩,切片不碎,歷來以量多、質優著稱。光緒《富陽縣誌》云:“各筍中唯冬筍之用最大,名馳京師,珍同拱璧。”80年代前,一般年產200~300噸,近年有較大發展。

岩頂茗毫

舊稱富陽岩頂茶、安頂雲霧茶,為浙江五大名茶之一。翠綠如碧玉,香醇似甘露,葉厚湯濃,沖泡三次其味不減。1953年春,農業部、外貿部、華東茶葉分公司、省供銷社等單位負責人偕蘇聯專家到“岩頂茗毫”產地岩頂山考察,次年撥專款扶持發展名茶生產。1985年參加全省名茶評比,獲省優質名茶獎,定名為“岩頂茗毫”。

東塢山豆腐皮

受降鄉東塢山村生產的豆腐皮,薄如蟬翼,輕似絹紗,油潤潔淨,落水不糊,素有“金衣”之稱。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時,嘗到東塢山豆腐皮製作的菜餚,讚不絕口,攜帶此品回國。1985年,被評為全省優質名牌食品。產品行銷上海、北京、蘇州等城市,並出口日本等國。

富陽板栗

富陽縣富陽板栗
三山桂花栗萬市油光栗、南新大魁栗最為著名,被稱為“浙江名栗”。富陽板栗香脆味甘,切片不碎。1951年,新登縣列為栗子出口基地,出口栗子6873公斤。1958年,江蘇、湖北兩省林業部門來富陽選購優良魁栗種子3050公斤。1971年,全省板栗評選會上,三山鄉陸家村桂花栗、萬市鄉新民村大油光栗、南新鄉寥岸村大魁栗被評為優良品種。1984年後,富陽栗子大多出口,遠銷日本、香港、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富陽蘑菇

肉質肥嫩,滋味鮮美,營養豐富。1971年,開始人工栽培。1973年,杭州市外貿局確定富陽為蘑菇發展基地。1983年進入國際市場。1985年,全縣有菇農1.5萬戶,栽培面積55.6萬平方米,產鮮菇4800噸,產值840萬元,居全省第一,為杭州市鮮菇外貿出口基地縣。

富陽竹編

工藝精湛,造型別致,產品有5大類200多種。1979年進入國際市場,遠銷美國、日本和西歐各國。1980年製作的一幅大型三折雙面屏風“竹石圖”,以高雅、和諧、古樸的風格被省二輕系統譽為“藝苑新蕾”,並選送入京,放置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浙江廳入口處。

七、交通郵電

交 通

民國15年(1926年),建成杭淳公路(今杭州—淳安),自金家嶺入富陽境,途經富陽、新登兩縣的2個鎮,7個鄉,至新登上江口出境,全長54.61公里。至1949年,兩縣僅此一條過境公路。物產運輸主要以富春江木船、竹筏為主。解放後,交通事業發展迅速,境內有國道杭新公路(杭州—新安江)和橫蕭(橫涼亭—蕭山)、松牧(松溪—臨安牧家橋)、新淳(新登—淳安)三條省道,縣鄉公路以富陽、新登兩鎮為中心,輻射四面八方。1984年10月,實現鄉鄉通公路。至1985年,全縣有等級公路591.67公里,已通客車586.02公里,有鄉村自建和民辦公助建成的簡易公路88線、185公里。直達班車到上海蘇州溫州紹興金華等地,每日客車往返臨安、餘杭、建德、東陽、義烏、諸暨等縣,杭州市公共運輸公司、富陽和新登運輸公司、富陽和新登汽車站及個體運輸戶每天均有客車往返杭州。水上交通暢達,富春江橫貫全境,上溯桐廬、建德、蘭溪、金華,下達杭州,常年可行駛150噸級機動船;富春江主要支流湖源江、淥渚江等可通航。全縣有渡口38處,其中春江、中埠兩處為汽車輪渡。1977年後,在龍門林場架設兩條重力鋼絲運輸索道,用於放運木材,兩條索道總長7700米。1985年,全年公路客運量1456.3萬人次,計28,492.10萬人公里;全年公路運輸貨運量241.89萬噸,周轉量8874.55萬噸公里。

郵 電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正月,設富陽縣郵政局,三十年正月,設新城郵政局。民國16年(1927年),開通富陽至杭州電話線路,並設定電報。22年,開通富陽至新登話路。27年,新登縣鄉村電話架設完成。抗日戰爭時期,電話、電報業務中斷,34年9月恢復,並開通桐廬話路。1949年,富陽郵政局下設3個郵電支局,22個代辦所。此後,郵電支局、所和服務點不斷增添。至1985年底,縣郵電局下設5個郵電支局,7個郵電所,42個代辦所,239個郵票代辦所。郵路總長2118公里,其中農村投遞線路長1829公里。有電報有線電路2路,無線電路1路。長途電話有線電路31路,市內電話交換機總容量2000門,已裝電話機1348門,桿路長度29公里;農村交換機總容量3650部,已裝電話2066部,桿路長度853公里。

科教文衛

富陽縣體育事業
一、科 技

1973年4月,建立富陽縣科學技術委員會。此後,富陽縣農業科學研究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設有17個專業站)、種子技術情報所、林業科學研究所、農業機械研究所、土肥研究所等科學研究機構相繼建立,並有縣、鄉(鎮)、村、組四級農業科技網。1962年,建立縣農學會和醫學會,至1985年發展到16個縣級學會、協會,會員1854人。1984~1985年,在科技體制改革中,出現專業技術協會——新登區食用菌協會,民辦科研機構——棲鶴電腦技術服務部。全縣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92人,其中高、中級職稱72人。1978~1985年,獲國家級、部級科技成果獎2項。

二、教 育

唐代始建縣學,宋代置書院,清代以後興辦私塾。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創辦新城縣高等國小堂;三十一年,改春江書院為富陽縣高等國小堂。宣統年間,兩縣辦國小20所,學生551人。民國13年(1924年)有國小191所,學生7296人。抗日戰爭開始,學校或因地區淪陷停辦,或絀於經費不能開學,30年陸續有所恢復,新登創辦縣立簡易師範學校。31年,創建富陽縣立初級中學。34年創辦富陽縣立簡易師範學校,至37年,兩縣有國小421所,學生25,550人,教職員787人。文盲、半文盲占總人口數約90%。

解放後,教育事業迅速發展。農村興辦民校、冬學,城鎮創辦職工業餘學校、機關幹部學校,城陽完小最早附設幼兒班。1956年,富陽中學始設高中班,場口、萬市等地建辦國中。中、國小布局適度,教學秩序漸趨正常。1958年,教育事業發展過快,1961年起進行調整,撤、並一批學校。“文化大革命”期間,強調隊隊辦國小,社社辦中學。1976年,全縣有國小643所,2170班,學生14,490人;國中66所,690班,學生28,561人;高中61所,144班,學生7961人。這兩個時期教育事業盲目發展,致使師資、教學設備和教育經費都很緊張。

1979年後,調整學校布局,普及初等教育,發展職業教育,加強成人教育。創辦省廣播電視大學富陽工作站、縣教師進修學校、縣衛生進修學校、縣農技學校、技工學校等。組織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和函授學習。富陽中學被列為省重點中學,金橋中學定為縣農村示範中學。1984年,學齡兒童入學率98.87%,在校學生鞏固率99.35%,畢業率94.71%,12~40歲少、青、壯年非文盲率91.75%,達到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和基本無文盲縣。

1985年,全縣有幼稚園183所,入園幼兒13,625人(含學前班)。國小536所,在校學生52,797人,教職員2111人。普通中學65所,其中國中474班,學生24,547人;高中75班,學生4058人;中學教職員工1544人。農業技術學校3所,普通中學附設職業班21個,職業高中學生936人。

1949~1985年,全縣培養國中畢業生96,704人,高中畢業生25,791人。1977年後,高等院校錄取1701人,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錄取3588人。廣播電視大學畢業生158人,高等師範專科畢業函授學員97人。

三、衛 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疾病肆虐鄉間,民眾缺醫少藥,天花、霍亂、麻疹、白喉等疾病流行。1949年,富陽、新登兩縣有衛生院兩家,病床12張,醫藥衛生人員263人,其中個體開業253人。解放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先後建立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所、中醫骨傷科醫院、藥品監督檢驗所等機構,興辦區衛生所(醫院)和鄉鎮衛生院,醫療技術逐步提高。中醫張紹富的手法整骨,杉樹皮小夾板外固定,百草膏外貼骨傷科技術得到繼承發揚。80年代起,套用B型超音波、纖維胃鏡、纖維結腸鏡、腦電圖和心電監護儀等,並能進行腦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和顯微外科手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推行新法接生,繼而開展婦女保健工作,對中國小生和幼兒進行健康檢查和監測。還採取預防接種,預防服藥,開展疾病普查普治。其後未出現霍亂、鼠疫,1952年天花滅絕,1985年消滅血吸蟲病。控制了白喉麻疹鉤端螺鏇體病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傳染病的發病。

1985年,富陽縣有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站、衛生進修學校各一所,縣級醫院3所,區級醫院4所,鄉級衛生院49所,村醫療站579個,企事業單位醫務室37個,個體診所11家。擁有病床843張。共有衛生事業工作人員1284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095人。

四、體 育

富陽民間素有練武之風,民國18年(1929年)創設富陽國術館。富陽、新登兩縣在民眾教育館內設體育部,並開闢公共運動場,組織小型球類、田徑比賽。解放後,兩縣分別舉行首屆人民體育運動會。1956年起,農村、城鎮建立基層體育組織和球隊。1978年始,每年元旦的“春江杯”越野接力賽、職工棋類和球類比賽形成傳統。至1985年,成立棋類協會、橋牌協會、中老年體育協會和羽毛球協會。富陽縣有籃球場343個,其中燈光球場24個,小運動場13個,排球場6個。

解放後,國小普遍推行少年兒童廣播操,中學試行“準備勞動與衛國體育制度”。1971年起,每年舉辦中國小生田徑運動會。1974年成立武術少體班。1975年後,學校普遍重視體育課堂教學質量,堅持“兩課”、“兩操”、“兩活動”。推行《國家體育鍛鍊標準》(簡稱達標)。1985年,有92所學校的學生參加活動,達標率為70.66%。

1985年,全縣有等級運動員242人,等級裁判員65人。1956~1985年,向省體工大隊輸送運動員6人,送市少體校18人,為體育院校輸送新生58人。

五、新聞廣播電視

報 刊

富陽縣富陽日報
《富陽日報》創刊於民國16年(1927年)11月,為富陽縣首家日報。18年,國民黨富陽縣黨部主辦《富陽黨報》。29年,國民黨新登縣黨部創辦《新登黨報》。32年創刊《富陽簡報》。37年創刊《新登簡報》。中共富陽縣委於1955年6月21日創刊《富陽報》;中共新登縣委於1956年5月1日創刊《新登報》。80年代相繼創辦《春江文藝》、《富陽科技報》、《富春江》、《富陽農技報》、《春江衛生報》、《富陽教育》等報刊雜誌。

廣 播

1954年7月,新登縣廣播站成立,為全省第一個縣級廣播站。次年2月,富陽縣廣播站成立。1961年,兩縣廣播站合併,更名為富陽廣播站。至1985年底,縣廣播站下設52個鄉鎮放大站。每天播出新聞、專題、文藝和服務性節目時間7小時左右。舉辦專題節目18個,其中《富陽風貌》節目,介紹富陽縣名勝古蹟、歷史文物、風土人情、名土特產,共播出182期,先後彙編《富陽風貌》3冊。1983年縣廣播局作為浙江省唯一的縣級代表,出席全國第11次廣播電視會議,並介紹《勇於改革,搞好廣播宣傳》經驗。是年,全縣實現廣播信號線傳輸專桿雙線化,計雙線338對公里,鄉鎮以下廣播饋電線1557條公里。1984年,在鹿山建立廣播調頻台,通過無線電轉播縣站節目。1985年,有廣播喇叭8.58萬隻,入戶率68%,其中農村入戶率74.5%。

電 視

1978年3月,富陽鎮電視差轉台建成,並開始向全鎮轉播浙江電視台節目。1983年7月,縣鹿山轉播台建成投入使用。至1985年底,計有鹿山、新登百丈山等電視轉播台5個,轉播中央電視台1台、2台和浙江、上海電視台節目。1981年春,上官公社建立全縣第一個農村差轉台,至1985年,共有農村小功率差轉台62個。全縣電視人口平均覆蓋率50.5%。1985年開始發展有線電視,是年底,富陽賓館建成全縣第一家共用天線系統,終端227個。

六、文化藝術

富陽、新登地靈人傑,以詩文稱著於世者代有其人。唐代施肩吾、羅隱,宋代謝濤、謝絳、謝景初,清代董邦達、董誥、周凱,近代夏震武,現代郁達夫等均為一代文豪,並有詩文書畫傳世。

民國初年,富陽、新登兩縣先後設定通俗教育演講所、通俗圖書館等社會文化教育機構。民國17年(1928年)後,兩縣分別合併上述機構,建立民眾教育館,直至縣境解放。至1985年,全縣有文化館2個,文化站50個,民眾業餘藝術表演團體18個,專業越劇團1個,電影院78個(其中個體經營2個),影劇院24個,劇院1個,俱樂部547個;圖書館1個,藏書4.15萬冊。新華書店發行圖書300多萬冊,1963年創造“圖書租賣結合”先進經驗,1965年被評為全國圖書發行先進集體。檔案館先後彙編《富陽概況》等資料107種,約400萬字。1985年成立富陽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下設文學、戲曲藝術、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攝影、民間文學、電影協會(學會)。同年9月,富陽縣人民政府、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浙江分會等10個單位聯合發起,在富陽召開“紀念著名作家郁達夫烈士殉難四十周年學術討論會”,收到中外著名學者43篇學術研究論文,會後編輯出版《紀念著名作家郁達夫烈士殉難四十周年資料專輯》。

80年代開始,小說創作有較大發展。至1985年底,在市級以上刊物發表小說40多篇。其中,李杭育《沙灶遺風》獲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先後編輯出版《富春江浪花》、《富陽縣創作故事專輯》、《郁達夫詩詞抄》、《王冕詩詞選注》等著作。1983年,陳寶康將梆子劇《糟糠情》移植加工為越劇《金殿拒婚》,由富陽越劇團晉京在人民大會堂演出。民間傳統文化活動有龍燈、竹馬、跳仙鶴、古亭鑼鼓、白象獅舞等。

名勝古蹟

富陽縣龍門古鎮
鸛山

位於富陽鎮東南,三面臨江,海拔43米,面積3.46萬平方米,其形酷似迎江屹立鸛鳥,故名。山上古木參天,亭閣掩映其中,錯落有致,景色宜人。景點有春江第一樓、澄江亭、攬勝亭、嚴子陵垂釣處、龜川閣雙烈亭、郁曼陀血衣冢舊址、松筠別墅舊址、富陽歷史文物展覽館等。

新沙島

處於富春江中下游,與富陽鎮隔水相望。面積5平方公里,四面環水,桑林成蔭,金沙鋪地。遊客可乘竹筏暢遊富春江、坐牛車瀏覽田園風光、參觀傳統手工造紙、操作古老農具木礱石磨,還可在天然浴場游泳、竹林亭閣品茗。

門瀑布

龍門山腰峭壁夾峙,一股巨流從岩頂奔騰而下,形成高約百米大瀑布。飛珠濺玉,聲若雷鳴,霧雨撲面,涼風習習,為聞名的避暑勝地。

龍門古鎮

位於城南20公里,面積2平方公里,系吳大帝孫權後裔聚居地。較完整保存著明清古建築特點,為江南古代宗族聚落的典型。一條長400米的小街,以鵝卵石鋪砌而成,兩旁店鋪依稀可辨古時招牌,反映19世紀農村集市的風貌。

瓜橋碑銘

現存王洲鄉瓜江村集善亭內。瓜江系富春江支流,孫權祖父孫鍾曾在江邊種瓜而得名。碑有2方,均高3米,寬1米,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立。碑文記載孫氏發跡及地名沿革。

恩波橋

位於富陽鎮富春路西端,始為木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年),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改建為三孔石橋。全長57米,高16米,寬6米。橋欄精雕睡蓮20對,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蛻龍洞石刻

位於高坪鄉靈山村北約400米處。洞口巨石刻陰文楷書“見龍山”,字徑30厘米。洞內及洞口石壁刻有北宋南新知縣楊巨卿及名士張淶等題記20餘處。

筲箕泉

距縣城北3公里,三面環山,一面臨江,終年茂林蔽日,清泉淙淙。元至正七年(1347年),大畫家黃公望在此結廬隱居,潛心創作《富春山居圖》,橫長626.9厘米,高33厘米,為傳世藝苑珍寶。附近有黃公望冢,今湮沒。

聯魁塔

位於新登鎮南賢明山北高峰,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塔高23米,六面九層,古樸雄威。“古城塔影”為新登八景之一。

聖園碑林

位於新登中學校內。1985年10月建成,占地面積400平方米。園內共立明、清、民國時期碑刻25方,內容分為學碑、寺廟碑、祠碑、墓碑、禁碑等。有反映羅隱生平業績的《雞鳴山記》,有明南京工部右侍郎方廉墓碑,有刻於明嘉靖六年(1527年)的宋儒范氏《心箴碑》和程子《動箴碑》。

兩浙公所

位於富陽城內洽義橋北(今後河西路北側)。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建成,為紹幫靛業、酒業等公會所駐。鹹豐中毀於兵燹。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至光緒二十年(1894年)竣工,為磚木結構,分前後兩廳,各開三大間,中有天井,兩側為廂房。抗日戰爭結束,國民黨縣政府駐此。解放初期,為富陽縣人民政府駐所,1955年用作居民住宅。是城內唯一保存完好的仿明建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