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村

中興村

位於江西省宜豐縣潭山鎮,總人口776人,8個村民小組,全村發展一批以毛竹加工主導產業。另有,廣東、黑龍江、山西等地同名村莊。

1、江西省宜豐縣潭山鎮中興村

一、〖村莊資料〗  

中興村解放前又名下石橋村,解放後取“中姑祠”之“中”和“廣興祠”之“興”,故而得名。位於江西宜豐縣潭山鎮

農田農田

二、〖基本情況〗

全村總戶數230戶,總人口776人,所轄樟陂、山下、墩上、倉下、途家、押下、坑裡、橋頭8個村民小組,現有耕地面積1722.7畝,其中水田面積1646.52畝,旱地面積76.18畝,山林面積10830畝,坐落地點潭山鎮西北部,距集鎮6公里,全村發展一批以毛竹加工主導產業,有戶辦,聯戶辦企業30多家,加工竹簾、竹蓆等。

三、〖文物古蹟〗  

中姑祠:坐落橋頭組,建國前每年逢農曆八月初一,天寶、潭山等地有人聚集此處膜拜雷神。

廣興祠:位於村內邢家廟,今殘存遺址。

下石橋:位於橋頭組下街,屬單孔石拱橋,橋體全部用方面石砌成。

2、廣東省中山市沙溪鎮中興村

中興村位於沙溪鎮中心地帶,下轄申明亭、厚山、林邊塘、上亨、錢山一社、錢山二社、格坑和隆圩八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約4000多人,位處岐江公路,隆都路貫穿其中,交通四通八達,沿路的企業、商店、飯店鱗次櫛比。中國銀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沙溪鎮經濟發展總公司、沙溪鎮建委、沙溪鎮理工學校、沙溪鎮公安分局等設於此,還有不少商業樓群和住宅樓群。據不完全統計,約有大、小工廠50多間,外來人員8000多人,村內有多間幼稚園、國小校、外來子弟學府、老人院和大小公園等。布碎交易市場也是村的一大特色產業,布碎成行成市,帶動了該區的集體經濟。

申明亭村民小組的“鶴舞”隊在沙溪的民間藝術隊伍中特色尤為突出,每逢佳節都助興演出,還曾經於2004年6月11-16日期間應南韓之邀進行跨國演出,歸國回來後更是名聲遠播。

中興村在鎮村領導的重視下,於早年成為了中山市的文明示範村,於1999年創建了中山市交通安全文明村。

3、黑龍江集賢縣黎明鄉中興村

中興村地處集賢縣黎明鄉與升昌鎮交界處,西鄰雙鴨山礦務局的總務處煤井。這個村有213個農戶,980口人,5505畝耕地。實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初的1984年,中興村集體有債務近10萬元。集體資產僅有“東方紅一54”型鏈軌拖拉機及與之相匹配的農機具一台(套),另有米廠一處。現在中興村有了明顯的變化:集體積累已有15萬元之多。集體所有的固定資產含330平方米磚瓦校舍280平方米的村辦公室,一處米廠及1992年購進的一台“802”型鏈軌車等設施,資產總值逾20萬元;人均年純收入1080元,有40戶以上的農戶人住上磚瓦房。中興村所以能有這樣飛躍性的變化,關鍵在於村黨支部、村民委員會為主體的領導班子凝聚力強、戰鬥力強、開拓性強。引導全村農戶在人均5.5畝耕地基礎上,更新觀念,拓展多種經營項目,開發財源,發展畜牧業生產。

4、山西省襄汾縣襄陵鎮中興村

中興村位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襄陵鎮,現有人口2056人,493戶,設有8個村民小組,黨員41人。耕地面積718畝。中興村人多地少,村民主要以商業、養殖為收入來源。 近年來中興村投資60餘萬元硬化村內所有街道,實現了戶戶通水泥路。2008年計畫重新修建黨員文化活動陣地及村委辦公室5間。

5、黑龍江海林市海南鄉中興村

中興村位於黑龍江海林市海南鄉,全村4200多畝耕地,其中稻田面積為4147畝,占全村耕地面積的95%。有363戶村民,以朝鮮族為主,有近三分之二的青壯年村民外出打工或經商,承包地的使用權發生流轉,70%水田由鄰村農民承包。開展新農村建設以來,中興村兩委班子為促進土地集約化經營,積極組建了農機作業協會,並統一流轉了500畝作業農田,實現了農機連片作業。

中興村一直是海林市水稻栽培新技術的試驗、示範和推廣基地。稻農對套用機械插秧和機械收穫的積極性非常高,每年機械插秧面積都達3000畝以上,機械收穫面積也逐年增加,由於土地分散、量小,不利於大型農機作業和新技術的推廣套用。針對該村現狀,村幹部提出,組建農機協會,購置配套大型農機具,統一流轉經營村民土地及對種植戶進行有償服務,幫助其進行統一管理的想法。因為這樣無論是從土地中脫離出的農戶還是種植戶都能增加收入,還可以增加村集體收入。經過專家論證,這條道路是可行的,而且在穩定糧食生產,國家加大農機購置補貼的今天,加速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勢在必行。村幹部立即組織村民代表召開會議討論,結果村民代表全部同意並支持村里組建農機協會,在隨後召開的村民大會也獲得了通過。

中興村村幹部多次到外地考察,學習經驗,並請市農機部門有關專家幫助制定了村農機作業協會組建計畫及協會生產管理、財務管理、機務管理、固定資產管理制度。推選了懂農機技術的村委會主任擔任會長,吸納了自願加入協會的農機大戶和種糧大戶為協會會員。

中興村兩委班子在民眾自願的前提下,按照每畝稻田支付230元補償費的標準,將部分外出務工農民上交給村集體的稻田加以合併,在村西開闢了一片面積達500畝的稻田。村黨支部書記文學哲、村委會主任白恩席積極牽頭,組織10戶農民以各家現有的農機設備入股,成立了中興村水稻農業機械化協會,通過對耙犁機、插秧機、收割機等農機具的綜合利用,使這片稻田實現從整地、播種、灌溉到收穫的“一條龍”機械化作業,使春播生產提早結束。

中興村在資金尚未全部到位的情況下,農機作業協會已購買了3台大型農機具,修建了500平方米的農機庫房。預計2007年,將增加數台大型農機具,並將有更大面積的土地實現流轉。

6、廣東省五華縣周江鎮中興村

歷史沿革

中興村,原名叫中田凹,後因與一個叫文興村自然村合併,才叫中興村的。中興村位於周江鎮西南面。東接增洞村,西連龍洞村,南與胡東接壤,北與良頭相連。是山多田少的典型山區,有中興、南華、香角、上井、老寨、南山、田嚴、黃塘、水口湖、文興等自然村,居住著曾、鍾、翁、張四姓氏。

中興在解放初期曾經是中友鄉人民政府所在地,公社化後曾是中興公社、中興區人民政府,中興鎮人民政府所在地。2003年撤鎮與周江鎮合併為周江鎮。因此,中興街是周江鎮第二經濟、文化、商貿結集點。

工商發展

中興村的村委設立在中興街上。店鋪比較多,五條街道縱橫交錯,350多間高層店鋪,經營著日用百貨、農藥、藥材、化肥、圖書文具等貨物。中興街上有醫院、信用社、供銷社、稅所、中學、中心國小、寶興實驗學校等。中興街沒有圩期,一般在逢年過節時非常熱鬧的。由於地處原中興公社,鄉、鎮機關所在地,交通、電訊比較發達,有力地促進了中興經濟的發展。所以,人均生活水平比其他村落略高一些。中興街上,民營商業為主體,很少國營單位。這些民營商店均是在中興有公社、區、鎮編制時,各村的部分村民自發建起來的商店。因此,在街上除了中興村的村民占大部外,紅源、胡東、龍洞等村的村民也建了不少。他們通過合法手續征地,政府審批,按規劃建起來的。因此,在中興街上居住的居民姓氏也就複雜起來,據不完全統計,有曾、鍾、翁、張、吳、李、詹、謝、胡等,形成了新的居民聚居點。

中興村在中興片來說,是經濟、文化中心,交通便利。每天均有班車開往安流、水寨。要乘車到廣州、深圳、惠州、珠海、汕頭的亦極為方便。

農業發展

中興以農為主,種有水稻、蕃薯、木薯、南薯、花生、黃豆、玉米等作物,文興、黃塘等自然村,林業資源也比較豐富,杉、松、桐、赤樹等比較集中,是該地經濟支柱之一,還有其他山貨也令人可喜。地下礦藏主要有文興村口與胡東交界處的羅嶺錫礦。

作為農村基礎建設及農村的住房建設來看,中興村都比一般的農村好得多,因為地理條件比其他村好,曾是公社、區、鎮政府、經濟、文化中心所在地,基礎設施建設較好,通訊、公路、自來水、電站建設比較完善,農村住房建設也比一般農村好,85%以上的農戶建有鋼筋水泥結構的小洋房,高層且裝修高檔的住房也居鎮的前茅。

文化事業

文化建設也極為可喜,有中興中學、寶興實驗學校(九年一貫制)、第二中心國小。住在中興街的人,上學很方便。中興村的百姓,尊師重教也比較出名。解放前就有完小,解放以後學校建設也比較突出。因此,培養出來的人才也比較多,在黨政軍、科技、文教科級或副教授以上的如:曾憲南、曾慶瑞、曾桂興、曾天送、曾環其、曾章瑞、曾佩強、曾國清、曾勝良、鍾仕清、曾展清、張茂泉、曾甫香、曾旭波等。

7、福建省安溪縣尚卿鄉中興村

地處尚卿鄉政府駐地東北6.2公里處,鳳髻山後格頭嶺山坡。明清時稱佐坑(蕉坑),民國時與中山合為中興保,解放後為中興村,1985年5月析為後宅、後帽、園德3個村;1989年9月後宅又改為中興村。村委會設在後宅,轄4個自然村。村民主要為葉姓。

後 宅 該地《葉氏族譜》稱:約於明正統五年(1440年),葉姓始祖三七從同安遷入安溪,輾轉魁斗東洋、金谷元口,再擇居此地。因相其“峰巒翠蔚,川澗回抱,土地肥美,宅幽勢阻”,故稱厚宅。後改稱今名。[1]

8、福建省上杭縣才溪鎮中興村

處於才溪集鎮旁,205國道穿村而過,各自然村均鋪設了水泥路面,交通非常便利。該村有耕地面積1024畝,山林面積1249畝,現有12個村民小組,419戶1906人,居民較為集中。 

近年來,在村兩委班子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投入資金60萬餘元,實現了中興村至下溪背、嶺溝渠道、電灌站,推動了村各項事業的發展。該村有近80%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勞務收入已成為民眾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同時,進一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種、養殖產業。全村有養豬專業戶5戶,存豬100頭以上的養豬場3家,臍橙種植戶8戶,農用運輸車20餘輛,年產3百萬塊磚的機磚廠1家,90%以上村民蓋上磚混房。2005年村集體收入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100元。[2]

中山行政區劃百科

中山市地處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北連廣州,毗鄰港澳。下轄1個國家級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5個街道辦事處,18個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