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

人類

人類(human):人的總稱。人類是地球上一種相比較來說高智慧的生物,可以說是地球至今的保護者。《現代漢語詞典》對人的解釋是:“能製造工具、並能熟練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根據演化論,人類的起源是查爾斯·達爾文提出進化論後,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理論,認為人類起源於類人猿,從靈長類經過漫長的演化過程一步一步發展而來。而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等一神論宗教則認為宇宙起源、生命起源、人類出現等都出於超自然的神,或造物主所創造。目前共有四大人種,即亞洲人種(黃種人)、高加索人種(白種人)、非洲人種(黑種人)、大洋洲人種(棕種人)。

基本信息

簡介

人類(human),人是地球生物中處於進化最高階段的動物。 由類人猿進化而成的,能製造和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並能用語言,進行思維的高等動物的統稱 。人或人類,這個名詞可以從生物精神文化各個層面來定義,或者是這些層面定義的結合。關於人的定義的問題,一直以來各個專業的人們都對其產生極大的興趣,不管是哲學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還是生物學家,都從他們專業的角度出發,同時結合時代發展的背景和其他專業的發展。

定義

人類進化人類進化
生物學上,人被分類為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屬智人種(學名為Homo sapiens 或 Homo sapiens sapiens 但後者多數不為學界一致認可)。智人意指擁有高度發展的頭腦。

精神層面上,人被描述為能夠使用各種靈魂的概念,在宗教中這些靈魂被認為與神聖的力量或存在有關;而在神話學中,人的靈魂也會被拿來與其他的人型動物作對照。如人工智慧或天使是獨立於活的肉體的靈體,但只能以一些指令運作,獸人或亞人則只有欲望和膚淺的情緒。

文化人類學上,人被定義為能夠使用語言、具有複雜的社會組織與科技發展的生物,尤其是他們能夠建立團體與機構來達到互相支持與協助的目的。

生物學上人的學名為“智人”(拉丁文homo為“人”,sapiens即“聰明的”),與黑猩猩大猩猩、猩猩、長臂猿、合趾猿同屬人科的靈長目動物。人類與其它靈長目動物的不同在於人類直立的身體、高度發展的大腦,以及由高度發展的大腦而來的推理與語言能力。由於人和猿血緣相近,動物學家D.莫利斯戲稱人類為裸猿 ,並著述從各個角度論述人類種種行為的起源。

行為學上來看人類的特徵有:懂得使用語言,具有多種複雜的互助性社會組織,喜歡發展複雜的科技。這些行為學上的差異也衍生出各文化不同的信仰、傳說、儀式、價值觀、社會規範。

生命周期

(圖)人類人類

人的生命開始於受精卵。男性通常透過性交的方式使得女性受精,有時也可能以人工受精。人在生長初期稱為受精卵,受精卵在女性的子宮歷時38周經過各種生長時期,最後終於變成胚胎,再變成胎兒。變成胎兒後,就可以準備出生,胎兒被女性從體內娩出後第一次靠自己呼吸,同時改稱為嬰兒。一直到成為嬰兒後,人才開始受到法律保護,少數某些地區可能由子宮內的胎兒時期就開始保護。人的生命結束於死亡。

與其他生物相比,人類的生產過程顯得複雜許多。長達24小時以上的痛苦分娩並不少見,有時甚至可能造成小孩或母親的傷害或死亡。直到20世紀在某些已開發國家才有比較高的生產成功率。在其他開發中國家的生產是否真的比較容易失敗還有爭議,因為這些地區的婦女聲稱她們所採用的自然分娩法不但較安全也較不容易對產婦與小孩造成傷害。

死亡往往帶來不舒服的感覺或是懼怕(參看瀕死經驗)。葬禮是人類社會的特色之一,通常也起因於對死後世界的信仰。但一個人長生的方式往往只能透過後人的膜拜與繼承。

起源

最早的人類

研究人類起源的直接證據來自化石,人類學家運用比較解剖學的方法,研究各種古猿化石和人類化石,測定它們的相對年代和絕對年代,從而確定人類化石的距今年代,將人類的演化歷史大致劃分為幾個階段。遺傳學家則運用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方法,研究現代人類、各種猿類及其他高等靈長類動物之間的蛋白質、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差別大小和變異速度,從而計算出其各自的起源和分化年代,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古猿轉變為人類始祖的時間在700萬年前。

從已發現的人類化石來看,人類的演化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南方古猿階段

已發現的南方古猿生存於440萬年前到100萬年前。根據對化石解剖特徵的研究,區別於猿類,南方古猿最為重要的特徵是能夠兩足直立行走。

能人階段

前200萬-前175萬年,能人化石是1960年起在東非的坦尚尼亞和肯亞陸續發現的。最早的能人生存在190萬年前。能人在分類上歸入人科下面的人屬能人種(Homohabilis)。能人有明顯比南方古猿擴大的腦,並能以石塊為材料製造工具(石器),以後逐漸演化成直立人。

直立人階段

直立人在分類上屬於人屬直立人種(Homoerectus),簡稱直立人,俗稱猿人。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1年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發現的。當時還引起了是人還是猿的爭論。直到20世紀2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陸續發現北京猿人的化石和石器,才確立了直立人在人類演化史上的地位。直立人的生存年代約為170萬年前到20餘萬年前。至今為止,直立人化石在亞洲、非洲和歐洲均有發現。

智人階段

智人階段新新石器晚期智人階段新新石器晚期
智人(Homosapiens)一般又分為早期智人(遠古智人)和晚期智人(現代人)。早期智人生活在20萬年前到10餘萬年前。晚期智人的生存年代約始於10萬年前。其解剖結構已與現代人基本相似,因此又稱解剖結構上的現代人。南方古猿是已知最早的人類。

湯恩頭骨

1924年,在南非阿扎尼亞一個叫做湯恩的地方,那裡的採石場工人採石時爆破出來一個小的頭骨化石。這塊湯恩頭骨化石很快被送到約翰內斯堡的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醫學院,交給了解剖學教授達特(RaymondDart)。達特是澳大利亞人,當時剛結束在英國倫敦的醫學、解剖學和人類學學業回來。採石場工人送給達特的頭骨化石,包括顱骨的大部分和完整的顱內模,頜骨上保存著全套的乳齒和正在萌出的第一恆臼齒,屬於幼年個體(相當於現代3~6歲的小孩)。

達特發現,這個化石具有許多似猿的性狀。比如,這個幼年個體的腦子大小像一個成年的大猩猩,大約為500毫升,估計成年時也不過600毫升左右。此外,其上下頜骨向前突出,類似猿。同時,達特注意到該化石也具有人類的性狀。其牙齒很小,與人類的牙齒相近。尤其重要的是,其枕骨大孔位於顱底中央,與人類相同。枕骨大孔是頭骨基部的開口,脊髓與大腦在此相連。人類由於採取兩足直立行走的姿勢,頭平衡於脊柱的頂端,枕骨大孔便位於顱底中央;而猿的頭則向前傾,枕骨大孔在顱底相對靠後的位置。湯恩頭骨枕骨大孔的特徵表明,它所屬的個體已能直立行走。

基於這些發現,達特於1925年發表研究報告指出,這個化石所屬的個體是似人和似猿性狀的混合體,是已發現的與人的系統最相近的一種滅絕的猿。由於發現於非洲的最南部,因而湯恩頭骨所屬個體的種被命名為南方古猿非洲種(Australopithecusafricanus)。達特的文章發表後,受到英國解剖學界和人類學界許多權威的嘲笑。他們認為這個化石不過是一個早期猿類化石。在隨後的10多年中,由於倍受矚目的北京猿人化石的發現,這個頭骨很少再被人提起。

1936年,在南非德蘭士瓦的斯特克方丹採石場又爆破出一批化石。其中,有一個完整的頭骨與湯恩頭骨極為相似。此後,又在南非的克羅姆德萊、馬卡潘斯蓋特、斯瓦特克蘭斯三處地點陸續發現了類似的化石。到50年代,在上述五個地點,總共發現了70多件南方古猿化石。學術界將在南非發現的南方古猿化石歸為一個屬兩個種,即南方古猿非洲種(Australopithecusafricanus)和南方古猿粗壯種(Australopithecusrobustus),或稱纖細型南方古猿(gracileaustralopithecine)和粗壯型南方古猿(robustaustralopithecine),並逐漸確立了南方古猿作為早期人類祖先的地位。

這裡需要指出,雖然南方古猿在名稱上仍叫做古猿,但實際上已經是人科(Hominidae)的成員了。國際古生物學命名規則規定,一個種屬一旦定名,就不可以隨便改動其名稱了,因此,古猿之稱沿用至今。

人類進化圖人類進化圖
東非的發現

20世紀50年代後期,在非洲尋找人類化石的活動,逐漸轉移到東非的衣索比亞、肯亞和坦尚尼亞。東非的地質特點是,存在一條由南到北的大裂谷,其地表為一系列峽谷和湖泊。這個地區有幾百萬年以來大量火山噴發造成的火山沉積,這為同位素年代測定提供了良好材料。因而,埋藏在這些火山層中的化石的年代,可以被準確地測定出來。

1959年7月17日,經過30年的尋找,古人類學家路易斯·利基(LouisLeakey)及其妻子瑪麗·利基(MaryLeakey),終於在坦尚尼亞的奧杜威峽谷,發現了一個粗壯型南方古猿近乎完整的頭骨和一根小腿骨。頭骨特別粗壯,牙床上帶有碩大的臼齒。利基夫婦將這個頭骨所屬個體的種命名為鮑氏東非人(Zinjanthropusboisei),後又改為南方古猿鮑氏種(Australopithecusboisei)。他們認為,鮑氏種是粗壯種的東非變體。屬名Zinjanthropus的意思是“東非的人”,而boisei這個種名則緣於鮑伊斯(CharlesBoise)。他曾支持過利基一家在東非的工作。用鉀-氬法測定化石的年代,確定“東非人”生活在175萬年前。在這次發掘中,還發現了石器和滅絕動物的被打碎的骨片(似乎是為取食營養高的骨髓而造成的)。“東非人”是否已能夠製造石器,甚至狩獵動物呢?從頭骨來判斷,要完成這樣複雜的技術操作和勞動,其腦子還是太小了。如果這些石器不是“東非人”製造的,那么又是誰製造的?

1960年,在發現“東非人”頭骨地點的附近,路易斯·利基的兒子喬納森·利基(JonathanLeakey)發現了一個10~11歲小孩的部分頭蓋骨和下頜骨,不同年齡人的手骨,一根成年人的鎖骨和近乎完整的足骨。1963年,在同一地點又發現了一件頭骨和附有大部分牙齒的下頜骨。對這些化石的研究表明,這是一種比“東非人”更進步的人。其腦量比“東非人”幾乎大出50%,頭骨的形狀更為進步,牙齒比“東非人”小,生活於178萬年前。根據達特的建議,路易斯·利基等將其命名為“能人”(Homohabilis),作為人屬的第一個早期成員。Homohabilis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手巧的人”或“有技能的人”。

路易斯·利基相信,那些在“東非人”的發掘中找到的石器是“能人”製造的,破骨片也是“能人”打碎的。他認為,雖然南方古猿是人類早期祖先的一部分,但只有“能人”才繼續向後一階段的人類演化,並最終產生現代人。“東非人”和東非“能人”的發現,也是兩種類型的人科成員同時生活於同一地區的最早的證據。此後,在衣索比亞和肯亞,又發現了一批“能人”化石。其中最重要的,是1972年路易斯·利基的另一個兒子理察·利基(RichardLeakey),在肯亞的圖爾卡納湖東岸發現的編號為KNM-ER1470的頭骨。

從60年代開始,在衣索比亞的奧莫河谷和阿法地區的哈達爾,發現了大量的南方古猿化石,包括從約350萬年前到150萬年前的人科化石。其中,1973年在哈達爾發現的構成一個膝關節的股骨下端和脛骨上端的兩段骨頭,已顯示出具有直立行走功能。這些化石的年代為350萬年前。1974年,美國古人類學家約翰松(DonaldJohanson)在同一地區發現了一具女人的大部分骨架,命名為“露西(Lucy)”。根據對她的骨盆、脊柱和膝蓋骨的研究,可以肯定她是兩足直立行走的,生存年代測定為340萬年前。

1976年,瑪麗·利基在坦尚尼亞的萊托里地區,發現了一組凝結於火山灰中的人類足跡。這組370萬年前留下的足跡相當完好,對其進行的年代測定也相當可靠。根據對足弓形態和步態的分析,可以認定是直立行走時留下的。上述發現是人類兩足直立行走最早的證據。

根據對哈達爾和萊托里化石的對比研究,約翰松等認為,這兩個地點的標本非常相似,即都能完全兩足直立行走,且都有較小的腦子和大的犬齒,故屬一類,應歸入一個新種--南方古猿阿法種(Australopithecusafarensis)。他們認為,阿法種的一些性狀介於猿與人之間,但其似猿的性狀在明顯向人的方向轉變。因而,阿法種既是南方古猿非洲種的祖先,又是“能人”的祖先。阿法種一方面經過南方古猿非洲種變成粗壯種和鮑氏種,最終滅絕,另一方面發展成“能人”,再到直立人和智人。

到90年代初,在非洲發現的南方古猿已達5個種,即非洲種、阿法種、粗壯種、鮑氏種和衣索比亞種。這五種南方古猿分別歸類為前面所述的南方古猿纖細型和粗壯型。非洲種和阿法種屬於纖細型。其中,阿法種年代較早,以“露西”為代表;非洲種則年代稍晚,並且只在南非有發現。其餘3個種屬於粗壯型的南方古猿。衣索比亞種是根據一塊250萬年前的下頜骨命名的。這塊化石1967年發現於衣索比亞南部。許多古人類學家不承認這個種,認為應將其歸入鮑氏種。

90年代以後,東非的早期人類化石研究又獲得了新的突破。1994年,美國古人類學家懷特(TimWhite)等宣布,他們在衣索比亞阿法盆地發現了440萬年前的大量人科化石,並命名為南方古猿始祖種(Australopithecusramidus)。Ramid在阿法語(當地的一種部落語言)中是“根”的意思。以此命名所發現的化石,表示這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直接祖先。在此之後,理察·利基的妻子梅亞維·利基(MeaveLeakey),與美國古人類學家沃克(AlanWalker),在肯亞圖爾卡納湖西岸,又發現了42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化石,定名為南方古猿湖畔種(Australopithecusanamensis)。由於學術界對始祖種的人科地位還有不同看法,因此通常都認為湖畔種是最早能直立行走的人科成員。

從南方古猿看人類演化

自1924年達特首次發現南方古猿化石起,至今發現的南方古猿化石已達7個種。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新的南方古猿化石的不斷發現,以及對所發現的化石進行的多學科研究,使學術界對涉及早期人類起源與演化的過程有了新的理解。首先,確立了南方古猿在整個人類演化系統上的地位。使得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與遺傳學家通過DNA研究計算出的人猿分離時間更為接近;其次,南方古猿屬內各個種,在化石特徵、生存年代、與後期的人屬在演化上的關係等方面的特點,使得人類學家認識到,人類的演化過程比原來想像的要複雜得多。在相同的時間範圍內,南方古猿的幾個種同時生存,但只有一個種群向人屬的方向演化,而其餘的種群最終都滅絕了。這說明人類的演化是按照“樹叢(bush)”的方式進行的,而不是按照傳統的直線狀方式進化的。這一點對於豐富生物進化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南方古猿的發現與研究,加深了人類對自身起源與演化過程的了解,推動了古人類學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利基家族對東非古人類的發現和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東邊的故事

學術界一般將人科分為南方古猿屬、能人屬、直立人屬和智人屬。南方古猿已知最早的人科成員。那么,究竟是什麼因素促使南方古猿腦子擴大、並逐漸獲得直立行走和製造工具的能力,從而向人屬的方向轉化的呢?

1500萬年前的非洲,從西到東覆蓋著茂密的森林,居住著形形色色的靈長類動物,其中包括很多種類的猴子和古猿。可是在隨後的幾百萬年里,那裡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致使生物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當時,非洲大陸東部下面的地殼沿著紅海,經過今天的衣索比亞、肯亞、坦尚尼亞一線裂開。結果,衣索比亞和肯亞的陸地像起泡那樣地上升,形成了海拔270米以上的高地。這些高大的隆起不僅改變了非洲的地貌,也改變了非洲的氣候。它破壞了以前從西到東一貫的氣流,使東部成為少雨的地區,喪失了森林生存的條件。連續的森林開始斷裂成一片片的小樹林,形成片林、疏林和灌木叢。大約在1200萬年前,持續的地質構造力量使這裡的環境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形成了一條從北到南長而彎曲的峽谷。大峽谷的存在造成了兩種生物學效應:一是形成了妨礙峽谷東西兩側動物群交流的屏障;二是進一步促進了鑲嵌型生態環境的發展。有的專家認為,這種東西向的屏障對於人和猿的分支進化是極為重要的--使人和猿的共同祖先的群體分成兩部分。大峽谷西部的群體生活在濕潤的樹叢環境,最終成為現代的非洲猿類。而大峽谷東部的群體,為了適應開闊環境中的生活,發展了一套全新的技能(兩足直立行走、解放上肢、開始使用和製造工具),從而經過南方古猿向人屬方向轉化。法國古人類學家科龐(YvesCoppens)將這種演化的模式叫做“東邊的故事”。

非洲還是亞洲

達爾文在1871年提出,人類的誕生地是非洲。他的理由是,與人類最相近的兩種猿--大猩猩和黑猩猩都生存在非洲。當時,在非洲還沒有發現早期人類化石,加之許多人認為,像人類這樣高貴的萬物之靈不可能起源於黑暗的非洲大陸。所以,達爾文的觀點沒有被普遍接受。但如前所述,自從1924年起陸續在非洲發現了多達7個種的南方古猿化石。經過多年的爭論,南方古猿已被人類學界一致歸於人的系統。其形態遠比亞洲的猿人(直立人)原始,年代也比後者要早。由於比南方古猿更古老的化石(如臘瑪古猿等),在人類演化系統上的地位還不確定,而且的趨勢是否定的,所以南方古猿被認為是人類發展的第一個階段。而且,在非洲以外的地區,迄今還沒有發現任何肯定是南方古猿的化石。

由此看來,人類起源地的問題似乎是解決了。但實際上問題遠非那么簡單,非洲起源說也存在不完善之處。根據現有的各方面的證據,包括化石的、分子生物學的以及古生態學的資料,一般估計人類最早應起源於約700萬年前。但在非洲發現的人類化石最早僅為440萬年前。早於這個年代的人類化石只有零星發現,並且對它們的鑑定還不確定。此外,在非洲至今還沒有找到介於南方古猿屬和人屬之間的過渡類型。所以,現在還不能肯定非洲是人類最早起源的地方。這樣,人類學界有一部分人在考慮是否還有其他的可能性。

早在19世紀後期,德國學者海克爾(ErnstHaeckel)就曾提出,亞洲的長臂猿、猩猩與人的相似程度,大於非洲猿類與人類的相似程度。因此,人類也可能起源於亞洲,特別是中國。其理由大致有三:其一,青藏高原的隆起所造成的環境和氣候的變化與東非極為相似;其二,根據古哺乳動物的研究,在過去的1000萬年里,東非和東亞有許多相同的動物門類,表明兩地的古環境、古氣候相當接近;其三,在中國已經發現多種古猿化石,更發掘出了豐富的直立人及其以後階段的人類化石,以及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蹟。

不過以色列考古學家近日在該國一個洞穴中發現了距今約40萬年的數顆現代人的牙齒化石和其他遺蹟。[1]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此類遺蹟,因此可能徹底推翻現代人起源於非洲的進化史理論,對人類史和考古學都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以色列的考古新發現

據英國《每日郵報》2010年12月27日報導,以色列考古學家近日在該國一個洞穴中發現了距今約40萬年的數顆現代人的牙齒化石和其他遺蹟。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此類遺蹟,因此可能徹底推翻現代人起源於非洲的進化史理論,對人類史和考古學都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特拉維夫大學的阿維·戈福爾教授和拉恩·巴爾卡伊博士在以色列中部格什姆山洞中發現了這些牙齒化石,該洞穴於2000年被發現,此後便一直是考古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這些牙齒化石形狀大小均和現代人的牙齒極為類似。經過X光和斷層掃描測定,它們距今約40萬年,世界上已知年代最早的現代人化石,而此前在非洲找到的現代人化石僅有20萬年曆史。這項發現把現代人的起源年代往前推了15萬到20萬年。

除此以外,考古學家們還發現了人類打磨過的石刀石斧以及火石等人類活動遺蹟。據此,他們認為當時的人類已經開始製作並使用石制工具、開始人工取火併且從事打獵和採礦活動。

根據這次重大發現,戈福爾教授和巴爾卡伊博士上周在著名的期刊《人類學》上共同發表文章稱:現代人的祖先不是起源於非洲,而是起源於中東地區。

西方神話傳說中的人類起源

西方神話傳說中認為,人類並非由猿猴進化而來,而是由上帝或者其他超自然的神靈創造。

相關信息

人的物種數量被稱為人口。世界人口超過70億,聯合國估計在2050年時將達到90至95億。2004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13.13億)、印度(10.81億)、美國(3億)、印度尼西亞(2.23億)、巴西(1.81億)、巴基斯坦(1.57億)、孟加拉國(1.50億)、俄羅斯(1.42億)、日本(1.284億)、奈及利亞(1.27億)等。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是歐洲小國摩納哥。

一般來說,已開發國家和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很慢,很多國家甚至已經是負增長。而欠發達地區的增長速度卻沒有放慢。2000年到2005年,已開發國家和地區平均人口增長率為-0.2%.欠發達地區為1.5%。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2004年世界人口狀況》,2004年世界總人口為63.78億人。其中,發達地區為12.06億人。欠發達地區為51.72億人。2005年,全世界每分鐘大約出生259人,至2011年,全世界人口為70億。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現在世界上人口老化最嚴重的國家是摩納哥,超過22%的人口在65歲以上。義大利和瑞典也超過了17%。聯合國預測2050年,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將由10.0%上升到22.1%。

親緣關係

人類與類人猿的差異

人類與類人猿雖然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也存在著一些明顯差異,因此,在分類學上,雖然二者都屬於靈長目,人類被列為人科,而類人猿則被為類人猿科。

人類與類人猿的一個主要區別是人類適於兩足直立行走。這樣,人類的雙手就不再是行走的器官,而可以用來製造和使用工具,人類的許多形態結構特點都與直立行走有關。人類的頭部位於脊柱的頂端,枕骨大孔接近顱底中央,朝下方。人類的脊柱呈S形彎曲,使身體的重心落在骨盆和後肢上,以減輕人在行走、奔跑或跳躍時的震動。人類的骨盆寬大,髖骨向兩側張開,既便於支撐腹腔的內臟器官,又為臀肌和一些保持人體直立的肌肉提供附著區。人類的後肢長而粗壯,使重心下移,保持穩定性。跟骨增大,足底呈弓狀,增強了直立行走時的彈跳力。人類的拇指比任何猿類都大,而掌部相對較短,從而增加了人手的靈活性和動作的準確性。而現代類人猿的前肢長於後肢,身體重心較高,脊柱稍稍成弓狀,所以它們行走和站立時多採用半直立姿勢。

與類人猿相比,早期人類的食物範圍較廣,包括植物性食物、昆蟲、蜥蜴、鼠類和其他小動物等。火的使用,使得人類的祖先可以先將食物煮(燒)熟,然後再食用,這樣,就不需要發達的咀嚼肌和碩壯的牙齒對食物進行較多的機械加工,他們的面部也因此而逐漸退化,變得不象猿類那樣凸出了。

人類與類人猿的腦不僅大小不同,在結構上也有著明顯的區別。人類大腦皮層的面積是黑猩猩的三倍多,而且其額葉、頂葉和顳葉都比類人猿的大,這樣區域是與感覺、運動的綜合以及語言、記憶相聯繫的。

人類與猩猩的差異

人與猩猩的基因差異比較小,只有大約2%。但是正是這2%的差異使得人與猩猩的智慧型、行為、心理和生理變得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高級靈長類包括人類和與人類親緣關係最近的動物,如猩猩、黑猩猩、長臂猿、大猩猩、獼猴、猴等,他(它)們又同屬於類人猿亞目。今天古人類學研究的結果已經證明中華曙猿是人類的最早的祖先。那么與人親緣關係最近的靈長類動物猩猩或猴到底與人有多大的差距呢?了解這種差距也許能解開人類進化和智慧型、行為心理之謎。

從神經語言學、神經心理學等高級神經活動和心理活動來看,人與猩猩和猴子的差距並不是有好幾個數量級的差異,而可能是人類的嬰兒與成年的差別。有幾個事實可以說明問題。

研究手段

人類學家主要是根據出土的骨骼化石來研究和判斷人類的進化歷史的,他們主要根據以下三個特點來確定人類與靈長目親族的不同以及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人類的生理和行為特徵:第一個特點是牙齒的形狀和式樣;第二個特點是雙足的直立行走;第三個特點是顱骨的大小和形狀。根據這些特點和人體的其他特點進行推論,並把人類祖先的化石骨骼與現代人及現代猿的相同骨骼進行比較,就能找出人類進化方式的許多重要線索。

例如牙齒,靈長目中非人類動物的牙齒都很大,適合咀嚼樹葉和其他相對堅硬的食物,而且都長著大而突出的犬牙,以抵禦敵人的侵襲;犬牙和切齒之間以及犬牙和臼齒之間均有縫隙,且臼齒在切齒後面,排成平行的兩排。人類的牙齒則明顯不同,最重要的區別是,犬牙並不比其他牙齒特別突出,所有牙齒都比其他動物的牙齒小得多,而且排成連續不斷的曲線形,中間沒有任何空隙。實際上,人類的牙齒最初是從臘瑪古猿開始發展變化的。因為臘瑪古猿從其他猿分化出來之後,在地面上度過的時間愈來愈長,於是,巨大的犬牙逐漸退化了,而切齒卻變得愈來愈銳利,以便咬碎較硬的食物。與此同時,臼齒也變大了,以便於咀嚼。後來的人類因為吃肉食,再往後又吃熟食,且越來越成為主要食物,這些東西由於容易咀嚼和咬斷,所以牙齒變得越來越小,不留縫隙,排列密集而整齊。最後,甚至連頜骨也變小了,嘴巴不再往外突出,面部也便變成一個垂直的平面,和靈長目中所有非人動物往後傾斜的臉截然不同。

骨骼也是如此,雖然比牙齒要複雜一些,但根據已經發現的骨骼化石足以肯定某些進化趨勢。例如,就上半身來說,人類的雙臂逐漸縮短,但雙手的動作卻發展得愈來愈靈巧與協調。下肢則發展得便於直立、行走和奔跑,整個身體的重心後移至骨盆,這樣可以使行動所需的能量減少到最低限度。而大猩猩的重心在胸部,所以很難長久站立。

人類能夠直立行走的關鍵還是雙腳。所有靈長目動物的雙腳只有自前往後的縱向弓形,而人類的雙腳還有自里向外的橫向弓形,因而可以保持較久的直立姿式而使身體保持平衡。

當然,人類和其他動物之間最重要的區別還是人類的行為,這主要是由大腦來控制的。於是,腦髓愈來愈發達,腦細胞和神經細胞也愈來愈多,愈來愈複雜,人類的大腦正常大小介乎1000~2000立方厘米之間,比靈長目任何其他動物的大腦都要大3倍以上。與此相適應的,人類的腦顱也越來越大,前額變得往前突出,頭頂變平。

根據考古發現,有相距200萬年左右的兩個頭顱骨,顯示出腦髓小的非洲南方古猿和面孔小、腦髓大、會使用工具的現代人的頭顱骨的鮮明對照。

因此,根據各種骨骼化石的不同特點,藉助於遺傳化學、比較骨骼形態學、對靈長目動物行為的研究以及對簡單狩獵和聚集部落的社會學分析等手段,科學家們就可以推斷出人類進化的歷史過程,並且排列出人類進化的家世譜系。

種族概念

最早記載種族的文學作品,為古埃及的《地獄之書》,其中將人類分為“埃及人”、“亞洲人”、“利比亞人”和“努比亞人”四類,可看出這個分類融合了“種族”、“民族”、“國家”等概念。後來的中國、羅馬等文化比較注重於氏族,對於以外觀劃分的“民族”的認知則較少(Dikötter1992Goldenberg2003)。中國及周邊居住的是黃種人,古代往往認為華夏和四夷的人都是炎帝或者黃帝的子孫。不過古代中國後來也曾記載到白種人,一般稱其為“黃毛人”,唐朝以後也記載了黑種人。希臘、羅馬、中國等文化對外觀不同的“種族”也有一定的認識,同時也導致其古代文獻中(如中國的《山海經》)出現許多在遙遠地方所存在的奇異種族的描寫。同時也有一些羅馬作家認為種族的特徵是由居住環境決定的(Isaac2004)。但在許多古代文明中,外表不同的人仍然可以通過採納所在社會的文化標準而成為該社會完全的一員(Snowden1983;Lewis1990)。古代猶太人以及歐洲中世紀根據《聖經》認為人類是挪亞三子閃、含以及雅弗的後代,地球由三洲組成,其中閃族為亞洲人,含族為非洲人,雅弗族為歐洲人。

近現代對於種族的理解是歐洲地理大發現時代的產物(Smedley1999)。歐洲人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接觸到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民族,對於這些民族之間外表上的、行為上的、以及文化上的差異產生了許多猜想。同時由於非洲奴隸貿易使歐洲人的奴隸來源漸漸地由歐洲、中東轉變成非洲,歐洲也因此產生了將人類分類的動力,以作為奴役並虐待非洲人的理由(Meltzer1993)。

通過借鑑希臘羅馬的文獻以及當時歐洲內部的關係,例如英格蘭人與愛爾蘭人之間的不和(Takaki1993),歐洲人開始將自己以及其他民族劃分為外表、行為、能力皆有分別的群體,並把可以遺傳的外表特徵和內在的智力、行為、甚至道德水平互相聯繫(Banton1977)。雖然其他文化也有相似的觀點(Lewis1990;Dikötter1992),但是這種觀點開始影響社會的構造,主要是在歐洲及其殖民地開始的。

相關資料

人類進化圖人類進化圖
現代人的定義

由於人類演化的各大區域內在直立人階段已經出現的一些地區性形態分化到了早期智人階段開始逐漸明顯起來,加上各地區不同的自然選擇作用,使得各地區的晚期智人在形態上出現了一些明顯的差異,人種分化形成了現在我們這種情況,即由於皮膚顏色、頭髮的形狀與顏色、眼鼻唇等方面的不同,可將全世界的人類分為黃種人(又稱蒙古人種或亞美人種)、白種人(又稱高加索人種或歐羅巴人種)、黑種人(又稱尼格羅人種或赤道人種)和棕種人(又稱澳大利亞人種)這樣四大人種。

中國最先發現的化石晚期智人就是著名的周口店山頂洞人。這些化石是1933年在龍骨山的山頂洞中發掘出來的,包括完整的頭骨三個、頭骨殘片三塊、下頜骨四件、下頜殘片三塊、零星牙齒數十枚、脊椎骨及肢骨若干件。但是由於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以及後來的太平洋戰爭,這些材料和當時所有的北京猿人化石一起在幾個美國人手中被弄得不知去向。幸而在這批珍貴材料失蹤前他們被作成了模型,這些模型成為我們今天重新研究這一時間段人類發展狀況的重要依據。

在繼承從中國直立人到中國早期智人一脈相傳的黃種人所擁有的一系列獨特性狀的基礎上,中國的晚期智人已經基本上奠定了現代黃種人的特徵,雖然,在他們身上還或多或少地保存著一些原始性狀。在確定是屬於原始黃種人的前提下,山頂洞人與現代的中國人、愛斯基摩人和美洲印地安人特別接近,而柳江人則與發現於澳大利亞的凱洛頭骨有明顯的相似性狀。

澳大利亞所發現的人類化石都屬於現代智人,年代最早的也只有3萬多年,因此估計人類最早到達澳洲的時間不會早於5萬年前。

澳大利亞發現的人類化石明顯地分為兩種類型。一類骨骼粗壯、身材魁梧,例如科薩克人、塔爾蓋人、莫斯吉爾人、科阿沼澤人等;另一類骨骼較為輕巧、身材較為纖細,例如凱洛人、芒戈湖人等。他們的文化也不一樣。

這些骨骼粗壯的類型與爪哇發現的直立人及早期智人(昂棟人)在形態上有明顯的的相似性;另一方面,那些骨骼輕巧纖細的類型則與中國柳江人在頭骨上有明顯相似的性狀,顯示他們之間存在一定的親緣關係。此外,爪哇全新世的瓦賈克人類頭骨、菲律賓塔邦洞發現的人類頭骨化石,以及加里曼丹的尼亞頭骨和紐幾內亞的艾塔普頭骨,都表現出一方面與澳大利亞土著人相似、另一方面又和中國晚期智人所代表的原始黃種人相似的性狀。

上述這些事實說明,澳大利亞土著人的起源可能有兩個來源。許多學者在分析了上面這些情況尤其是澳大利亞兩類不同的古人類化石的地理分布後相信,人類從亞洲向澳大利亞散布時曾經發生過兩次互不相關的遷徙:一次是南路,一批來自東南亞的骨骼粗大身材魁梧的人從爪哇經過蒂汶遷入澳大利亞的西北部,然後沿其西海岸南下;另一次是北路,一批來自華南的骨骼輕巧身材纖細的人經過印度支那、加里曼丹和紐幾內亞遷入澳大利亞的東北部,然後沿其東海岸南下,其中的一部分還經過陸橋遷到塔斯馬尼亞。後來,這兩批來源不同的人群互相混居雜交,結果產生了現代澳洲土著人,他們的形態則介於兩種祖先類型之間。

在距今1萬多年以前的末次冰期,地球上溫度很低、冰川大規模發育,因而海平面較低,現代的白令海峽海底露出海面,形成了連線亞洲東北部和北美洲西北部的陸橋。一批生活在西伯利亞一帶的黃種人追趕著他們的獵物,穿過這個陸橋勇敢地踏上了北美大陸,並在隨後的歲月里逐漸發展散布到了整個美洲。

美洲土著人(包括印地安人因紐特人)在形態上與西伯利亞和其它東亞地區的黃種人非常一致,因此他們與東亞黃種人分離的時間不會太長,估計最多不過1萬4千年~2萬年。

美洲大陸所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物為距今1萬1千5百年的尖狀器,1932年出土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克洛維斯附近;同時出土的有猛獁象的骨骼。在此之前,1926年曾在該州的福爾索姆附近發現過時代稍晚的另一種尖狀器,伴有現已絕滅的一種野牛骨骼。

人類進化圖人類進化圖
人類進化的啟示

應該說明的是,由於出土的化石數量有限,而且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都是不連續的,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們對人類進化過程的了解,還只是初步的,相當概括性的。然而,即使從這個相當粗略的輪廓當中,已經足可以得出一些令人驚嘆不已、相當確切的結論和認識。那么,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一些怎樣的啟示呢?

首先,可以肯定人類確實是由類人猿、原始人和現代人類這樣一步步的進化而來的,而不是像聖經上所說的那樣,是由上帝在一夜之間造出來的。對於這一點,除了那些狂熱的宗教信仰者之外,大概已經沒有什麼異議。為什麼會有一部分猿類能從動物群體中分化出來,最終進化成人呢?這完全是由於氣候變化所致。也就是說,氣候的變化是人類進化,當然也是其他生物進化的原動力之一。或者說,氣候變化正是人類進化的催化劑。在人和猿之間之所以會產生巨大的分化,正是因為它們的祖先寧肯跟著熱帶森林遷移,而我們的祖先卻勇敢地從茂密的森林走向了空曠的草地。

另外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是,人和動物都在進化之中,為什麼人類進化得如此之快,而動物進化得卻如此之慢呢?其根本的區別在於,動物在接近10億年的漫長時期中,是僅僅通過突變和自然淘汰而進化的。而人類在這短短的1400萬年的瞬息時刻卻發展和演化出了非遺傳性的繼承和演變系統,即通過獨一無二的文化媒介,把知識和傳統留給了後代。這完全是由於人類的大腦比其他任何動物都要發達得多,因而能有日益增強的對環境的控制力量,例如利用穿獸皮、烤火、住山洞來造小氣候以利於自己的生存等。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日益發達的文化,從而使遺傳進化退居於次要的位置。由此可見,人類在控制本身進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僅次於生命的起源。

然而,有其利也必有其弊,大概正因為人類有了文化媒介可以把信息傳遞給後代,所以通過本身遺傳系統所傳遞的信息也就愈來愈少,例如人生下來不會蓋房子,必須要靠後天去學習。總之,動物有許多生存的本領是通過遺傳系統直接傳遞給後代的,而人除了吃喝哭叫之外,絕大部分生存本領卻只有靠後天去學習。

最後,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事實值得人們去深思。從表中可以看出,在這1400萬年的漫長歷史中,人類進化的速度並不是均勻的,而是以很高的加速度往前演化著的。例如,從臘瑪古猿進化到南方古猿足足用了1000多萬年,而南方古猿進化到能人卻只用了300多萬年,依次類推。也就是說,在人類進化的過程當中,每完成一個飛躍的時間大約正好等於前一個飛躍所需時間的1/3,而等於後一個飛躍所需時間的3倍。

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的大腦愈來愈發達;二是隨著實踐的積累,人類的知識愈來愈豐富。由此可見,人類今天所享有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並不是在短期內創造出來的,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

我是人類的一部分,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有生命,自然有本身。人類在人生活動中變化,自然在物質運動中守恆。人類有能力,自然也有實力。人類在生存,自然在存在。人類有追求,自然有永遠被滿足的利益。自然中,每個人都有祖先,每一物質都有運動軌跡。人有死,物質運動是永恆的。

人是自然物質,順應著自己本身的運動規律運動。

人類今後會變成什麼樣?

專家觀點

悲觀論者:人類的進化已經走到盡頭

英國倫敦大學教授斯蒂夫·瓊斯聲稱,現代人種的正面和負面突變都已經結束。照他看來,人類進化過程是建立在基因能改變活生物體去適應外部周圍環境的性能的基礎上,可現代人不僅幾乎喪失了對生物圈的依賴性,而且自己去改變它。

俄羅斯國立羅斯托夫大學的科研人員、哲學博士奧列格·瓦西里耶夫也認為,人類具有一些能導致其滅絕的弱點,比如低下的免疫性。瓦西里耶夫還認為,從生物學觀點來看這是很自然的事,因為猛獁就已經滅絕。而為了使人類消亡,如今有的是理由,有氣候變化因素,也有微生物突變因素,現在微生物都有了抗藥性。

樂觀主義者:我們的身上還會有所變化

變化之一:基因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喬納森·普里查德認為,人類已經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近1.5萬年來出現許多新的基因,比如說那些能保證吸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酸以及消化奶類的基因。正是由於有了它們,我們才能適應新的食物。順便說說,白皮基因也是新的,人們在遷居北部地區之後才開始有它們。

變化之二:面孔

全俄人類學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生物學博士韋尼阿明·普列沙科夫斷言,人的臉孔在縮小,比1萬年前小了三分之一。最大的變化在頜骨和牙齒的布局與結構,這可能是因為人類再不用咀嚼堅硬東西的緣故,但與此同時,人類的腦顱變得更加突出。為什麼會這樣,科學家說到現在仍沒有弄清楚。

變化之三:身高

俄羅斯醫學科學院青少年衛生與健康研究所科研人員、生物學副博士尤利婭·雅姆波爾斯卡婭說:“中世紀騎士的盔甲今天只有半大孩子能穿。不過,從19世紀末人們的個子在長,到1960年長高了20厘米,半大孩子長170~178厘米成了家常便飯。只是從1985年起,全世界的人都在縮個子,高個兒都變得矮小,今天30歲的人平均身高只有165厘米。”

科學家還以俄羅斯人為例比較了一番,說明俄羅斯人的祖先一個個都長得高大魁偉,而現在的人則長得小柔弱和矮。

變化之四:大腦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生物學博士布魯斯·蘭認為,大腦在發生突變,這可能會導致出現一種新的更理性的人種。計算表明,頭小畸形基因從3.7萬年前的馬魯克農人起就開始變化,正是這些馬魯克農人首先在洞穴的四壁上畫畫。而第二個為人們所熟悉的ASPM基因,大約於5500年前開始在我們的大腦里演變,那時候人們已經識字,開始建造都市。

變化之五:繁殖

俄羅斯老年學研究所實驗部主任弗洛爾基斯認為,現在年輕姑娘的經期在提前,而女人的絕經期拖後5~6年,婦女的生育年齡在拉長,結果,人的壽命也在變長。

人類進化的實質原因

人類和動物的唯一區別是具備大腦思維能力。人類精準定義為:“人類與動物唯一區別是具備大腦思維智慧能力!人與動物之間距離的交點是思維智慧與動物智慧型相遇的頂點,你強我弱本質在考量思維智慧進化的真實,思維智慧被動物智慧型頂到零界人就回歸動物,思維智慧進化到動物智慧型消失人就升華為純粹的人或宇宙新生物!現在,思維智慧和動物智慧型都是人行為舉止的控制機構,都具備瞬間掌控控制機構的能力!人一生進程思維智慧都可在動物與人類之間任意遊走,每一時期停留位置都能確定動物智慧型和自我表現的真實”。

人類生存進程的真實詳見人類精準教育。

最近研究成果:根據基因理論,現代人類共同祖先起源於非洲

根據生物基因理論,物種在一個地區連續生活並與其他物種相隔絕後,就會發生生殖隔離,他們不能再交配或者交配後生的下一代無法有繁殖能力,就象馬和驢一樣.他們都是物種隔絕造成生殖隔離的產物,假設北京猿人是現代中國人的祖先,根據他們的能力根本不可能跋涉萬里和非洲,歐洲的其他同時代的猿人交流.肯定是自己隔離的孤立的生活在中國大地,那么為什麼長達幾十萬年的時間都沒有產生生殖隔離?這不是太奇怪了嗎??

現在的中國人完全可以和美國人,阿拉伯人,甚至非洲黑人結婚,並且生兒子,兒子再生孫子。那么就是說現在的人類沒有生殖隔離。

現在又有人類老祖宗起源於非洲說,說的是現代人類的共同的祖先來源於非洲東部在大約6萬年前的一個部落,這個部落部分人產生了有益的基因突變,染色體上一個叫FOXP2基因產生了變異,於是人的大腦產生了語言和抽象思維系統,這個小小的基因突變卻是猿人變成人類中的一個巨大的飛躍,從此人類學會了使用抽象思維和符號解決問題,並有了複雜的語言。這個部落的人憑藉比別的猿人聰明的大腦,發明出人工取火,率先造出裝有尖頭的長矛等,他們在生存競爭中擊敗了其他的的落後部落,消滅了他們並不斷發展繁衍。

後來這個“聰明”部落的人越來越多,當地食物不夠,於是他們大約在今5萬年前,分兩支北上,一支進入歐洲成為白種人,另一支通過印度和東南亞,從雲南北上進入中國、朝鮮、日本、美洲成為黃種人,由於他們武器精良,大腦聰明,所以每到一地,總能擊潰當地土著猿人,例如北京猿人等.占領他們的地盤,於是其他猿人滅絕了,只剩下這一支部落繁衍下來,我們今天所有人都是這個先進部落的後代,這樣才能解釋為什麼中國人和白種黑種人能結婚生孩子。

魔獸世界玩家種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