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古巴比倫王國(約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前729年)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大致在當今的伊拉克共和國版圖內。距今約5000年左右,這裡的人們建立了國家,到公元前18世紀,這裡出現了古巴比倫王國。“美索不達米亞”——《聖經》稱為“伊甸園”,是古希臘語,意為“兩條河中間的地方”,故又稱為兩河流域。“兩河”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這平原上發展了當時世界上少有的幾個城市,流傳最早的史詩、神話、藥典、農人曆書等,是西方文明的搖籃之一。有空中花園,但都成廢墟。古巴比倫王國是“四大文明古國”(“四大文明古國”分別是中國、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四大古國文明的意義並不在於時間的先後,而在於它們是現代文明的起源地。古巴比倫文明是兩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兩河流域文明還包括蘇美爾文明、阿卡德文明、亞述等重要組成部分。
它的首都位於今伊拉克境內巴格達以南幼發拉底河畔。東經44°25',北緯32°33'。 巴比倫王國有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
漢謨拉比與古巴比倫國王(公元前1792—1750年在位)
公元前18世紀初,古巴比倫王國崛起。在漢謨拉比領導下,一躍成為囊括整個兩河流域的帝國。
為了強化統治,漢謨拉比制訂了世界上古代的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他還利用宗教來鞏固自己的政治,稱自己是神寵愛的人。
漢謨拉比是巴比侖城邦的第六任國王。巴比侖城邦位於幼發拉底河中游,曾一度向北方的亞述稱臣,後利用其地理條件的優勢,逐漸發展壯大,但直到漢謨拉比繼位之後,巴比侖才成為一個強國。漢謨拉比十分勤政,他興修水利,獎勵商業,並建立了一支常備軍。他制訂了雄心勃勃的征服計畫,並以百分之百的信心和決心使藍圖變成現實。從公元前1787年起,開始了統一兩河流域之路,採取靈活務實外交,一個時期集中力量攻滅一國,先後滅了伊新、拉爾薩、馬里等城邦。征服活動大約進行了35年,耗盡了漢謨拉比的生命,除了北方強悍尚武的亞述和它庇護下埃什嫩之外,兩河流域已基本統一在漢謨拉比的鐵腕下。後來,巴比侖被等同於兩河流域南部,其文明也稱為“古巴比侖文明”。
相傳,那時古巴比倫的國王娶了一個妻子,那個妻子生活的地方很美,她十分想念的故鄉,但是不能經常出去。國王十分疼愛那個妻子,便命人在王宮建造一個空中花園。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就不見了,所以,至今沒人看到過那個“空中花園”,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所以只能用“相傳”兩個字。
古巴比倫王國(約公元前1894~前1595)位於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兩河流域,大致在當今的伊拉克共和國版圖內,在距今約5000前左右,這裡的人們建立了國家,在公元前18世紀,這裡出現了古巴比倫王國。古巴比倫王國同時建立了一座宏偉的古城,頒布了第一部法典《漢謨拉比法典》,流傳最早的文化是史詩、神話、藥典、農人曆書等。
其中由列利開創的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漢謨拉比法典》頒布,
雖然它的根本是維護奴隸主的利益,但是依然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漢莫拉比法典》建立在兩個最著名的原則基礎上,此即“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和“讓買方小心提防”。
除此之外,鑄造技術和冶金技術也同時高度發達,並擁有了自己的學院,巴比倫在這個時期進入了鐵器時代,鐵犁、貨車及戰車被先後發明,這一時期是巴比倫文明的鼎盛時期。古巴比倫經歷了相對平淡的由亞述人創建的第三階段後,在公元前6世紀,巴比倫文明再次進入了鼎盛時期。這一時期是由迦勒底人開創的,代表是“空中花園”,由巴比倫國王為王后所建。花園由當時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共同參與
地理位置
位置
古巴比倫是世界最早的文明——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希臘語的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土地。)文明(又稱兩河文明)發源於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發拉底河(Euphrates)之間的流域——蘇美爾(Sumer)地區(中下游地區),這個地區沒有天然險阻可以抵擋入侵者,所以有著多樣性的民族文化。美索不達亞是古巴比倫(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國境內。
古巴比倫(AncientBabylon)文明位於今天的伊拉克一帶,古巴比倫與中國、古埃及、古印度一併稱為“四大文明古國”。古巴比倫狹義上指古巴比倫王國,廣義上指古巴比倫文明。古巴比倫文明是兩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分古巴比倫王國和新巴比倫王國。
環境
在猶太人和希臘人的筆下,美索不達米亞是一個人人嚮往的天堂,《聖經》中的伊甸園就在這裡。不過,在今天的兩河流域,氣候和自然條件顯然已經和猶太人和希臘人的描述大相逕庭。這裡氣候乾燥,土壤裸露,沙丘遍野,而且像所有的荒漠地區一樣,降水稀少且溫差較大。比如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全年降水量為156毫米,六月至九月為零;夏季氣溫高達攝氏49度,而冬季氣溫可下降到攝氏零下9度。即使到傳說中的“伊甸園”庫爾拉去,你也一定會大失所望。如今這裡是一個孤零零的地帶,離河岸不到一公里,除了一種結節荊棘(據說是傳說中的“善惡知識樹”)還存在,映入眼帘的只是荒涼和沙礫。我們似乎很難想像這種比較惡劣的自然條件,在幾千年前會成為人類高級文明的搖籃。
地質學以及環境變遷的研究者們提出了創見性的論斷:在距今6000年至4000年時,兩河流域存在著濕潤而不是乾旱的氣候。地理學家拉姆認為,在冰河後期最暖的時段,地中海附近大部分地區是氣候乾旱的,但是,由於這一時期西南季風的擴張和季風雨的滋潤,在北緯34度到35度的伊拉克北部卻存在著濕潤的氣候。
考古學家在這一地區的發掘工作也證實了拉姆的結論。基什、尼尼微等遺址的考古發掘表明,在公元前四千至兩千年間,由於幾次洪水的泛濫,造成了土層層理上的間斷現象。而且從這些遺址出土的泥版文獻中有關大洪水的記載以及蘇美爾人如何建築堤壩的描述,也是這一時期氣候特別滋潤的有力佐證。地質學家還通過放射性碳年代測定、胺基酸差位異構分析以及花粉分析等一系列科學手段,確認了距今6000年至4000年前兩河流域濕潤氣候的存在。因此,美索不達米亞在歷史上是“天堂”。這裡的地理環境和氣候非常好。
上述成果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兩河流域曾經存在特別濕潤的氣候。那時,亞美尼亞山區豐沛的降水源源不斷的注入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的又滋潤著平原肥沃的土地。因此可以肯定,在公元前4000到前2000年左右,在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創立的關鍵時期,自然條件是適宜的。就是說,恰恰是在這個氣候濕潤的關鍵時期,古代美索不達米亞人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文明。我們確實無法想像,如果沒有兩河流域充沛的流量,美索不達米亞人如何提取足夠的水去灌溉農田;如果沒有季風雨沒必要那么多的惠澤,在乾旱荒蕪的土地上是不會有這些文明的。
歷史學家通過大量的研究證實,那時在兩河平原上曾經是一片林木繁茂、壟畝青青的綠野;也曾經溝渠縱橫、河網密布、人煙稠密。猶太人和希臘人把這裡稱為“天堂”並非妄言。
由於這裡乾旱少雨,河水水量又不穩定,所以兩河沿岸的農業更多地依靠人們修建的灌溉系統。
古巴比倫是人們已知的歷史最悠久的古代東方國家之一。巴比倫文明是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最早的奴隸制國家約於公元前3500年產生於這裡,據推測約在公元前4000年前,居住這一代的蘇美爾人不僅發明了文字,而且發明了用於書寫方字的《泥板書》。古巴比倫城垣雄偉,宮殿壯麗,充分顯示了古代兩河流域的建築水平。尼布甲尼二世對巴比倫城的大規的建設,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
古巴比倫文明簡介
古巴比倫文明是兩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兩河流域文明還包括蘇美爾文明、阿卡德文明、亞述等重要組成部分。古巴比倫是人們已知的歷史最悠久的古代東方國家之一。
古巴比倫王國
巴比倫最初不過是幼發拉底河邊的一個不知名的小城市。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來自敘利亞草原的閃族人的一支——阿摩利人攻占這座小城,建立了國家。驍勇善戰,爭強尚武的阿摩利人以此為中心,南征北討,四處征戰,最終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巴比倫王國,歷史上稱之為“古巴比倫王國”。阿摩利人也因此被稱為巴比倫人。巴比倫人繼承了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的文明成果,並發揚光大,把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發展到了頂峰。人們喜歡用“巴比倫”三個字來概括古代兩河流域文明,足以表明巴比倫文明所創造的輝煌業績和對世人所具有的魅力。
為維護奴隸主的利益,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
新巴比倫王國(迦勒底王國)
公元前1000年代初,閃米特人的另一支迦勒底人來到兩河流域南部定居。公元前630年,迦勒底人領袖那波帕拉薩趁當時統治兩河流域的新亞述內亂之機,逐漸取得對巴比倫的控制。公元前626年自立為巴比倫王。後與米底結成聯盟,在公元前612年攻陷尼尼微,滅亞述帝國。亞述帝國滅亡,遺產被新巴比倫王國及米底王國瓜分,其中新巴比倫王國分取了亞述帝國的西半壁河山,即兩河流域南部、敘利亞、巴勒斯坦及腓尼基,重建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626~前538年),也叫迦勒底王國。
歷史
建國
公元前2006年,阿摩利人入侵兩河流域,摧毀了阿卡德人和蘇美爾人建立的烏爾第三王朝。公元前1894年左右,阿摩利人建立起一個以幼發拉底河河畔的巴比倫城為首都的王朝。從那時起,美索不達米亞就被稱為“巴比倫尼亞”,那裡所有居民都被稱為巴比倫人人類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大約於公元前3500年產生於世界的東方,巴比倫是人們已知的歷史最悠久的古代東方國家。王朝更替
巴比倫國可稱為巴比倫王國,分為古巴比倫王國和新巴比倫王國(也稱迦勒底王國)。人類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產生於世界的東方,巴比倫是人們已知的歷史最悠久的古代東方國家之一。據歷史學者推斷,約在公元前四千年,居住在這一帶的蘇美爾人已有較為發達的文化,不僅發明了文字,而且發明了用於書寫文字的“泥板書”。蘇美爾衰落後,巴比倫城興起。巴比倫第一王朝約始於公元前1894年,到第六位國王漢謨拉比時(公元前1792~前1750),征服南北諸城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頒布了《漢謨拉比法典》,完成兩河流域的統一。以後歷經第二王朝(公元前16世紀中葉~前1530)、第三王朝(前1530~前1157)、第四王朝(前1157~前729)於公元前729年為亞述所滅。公元前1000年初,閃米特人的另一支迦勒底人來到兩河流域南部定居。公元前630年,迦勒底人領袖那波帕拉薩趁當時統治兩河流域的新亞述內亂之機,逐漸取得對巴比倫的控制。公元前626年自立為巴比倫王。後與米底結成聯盟,在公元前612年攻陷尼尼微,滅亞述帝國。亞述帝國滅亡,遺產被新巴比倫王國及米底王國瓜分,其中新巴比倫王國分取了亞述帝國的西半壁河山,即兩河流域南部、敘利亞、巴勒斯坦及腓[féi]尼基,重建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626~前538年),也叫迦勒底王國。新巴比倫王國在尼布甲尼撒二世(605~前562)的統治下,達到鼎盛時期。公元前538年,存在88年的新巴比倫王國被併入波斯帝國的版圖。
蘇美爾早期
兩河流域文明最早的創造者是前4000年左右來自東部山區的蘇美爾人。蘇美爾地區位於兩河流域(伊拉克一帶),處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衝擊平原上。這裡土地肥沃鬆軟,氣候炎熱乾燥,雖然降水少而且集中在冬季農閒時節,但兩條大河的定律泛濫給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
蘇美爾是人類社會最早進入文明,世界上最早產生城市國家的地區之一。早在公元前5000年前,就不斷有農業居民自兩河流域北部的丘陵地區遷入當地謀生。他們具有長期農業傳統,掌握了一定的水利灌溉技術的農民。他們最初在幼發拉底河及其支流的沿河地與沼澤地帶建立了許多小型村社,利用定律泛濫的河水和沼澤地帶豐盛的水草,蘆葦及粘土,從事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以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他們逐漸開發了整個南部地區,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創造了燦爛的蘇美爾文化。
在氏族制度解體到國家形成的過程中,蘇美爾歷史上一度出現過軍事民主制度,也就是所謂"原始民主制"。
王國興盛
公元前十九世紀中,阿摩利人滅掉蘇美爾人的烏爾第三王朝,建立了以巴比倫城為首都的巴比倫王國。流經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兩河流域,產生過飲譽世界的兩河文明,孕育了璀璨奪目的巴比倫文化,曾與古代中華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比肩齊飛。創造了數個奇蹟。發達期
古巴比倫時代的科學以數學和天文最為發達,計數法採用十進位和六十進位法。六十進位法套用於計算周天的度數和計時,至今為全世界所沿襲。當時的曆法為太陰曆,將一年分為12個月,一晝夜分為12時,一年分為365日。為適應地球公轉的差數,已經知道設定閏月。古巴比倫人在天象觀測方面的長期積累,使後來的新巴比倫人能預測日月蝕和行星會沖現象,並進一步推算出一年是365天6時21分32秒,比近代的計算只多了23分33秒。在古巴比倫的泥版書上也有乘法口訣表。但漢字(包括數目字)單音節發聲的特點,後來珠算口訣也承繼了這一特點。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朝漢謨拉比統治時期(公元前1792年—前1750年)編纂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還規定保護孤寡等。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成文法典。
公元前15世紀,這時是穆迪雅國王統治的時期,他研究出了一套新的位算法,在國內通用,它使古巴比倫王國對河兩岸的自由度、經濟迅速發展。
兩河帶來的泥沙在下游不斷淤積,形成了遼闊的平原,把乾旱貧瘠的地區變成了西亞唯一的沃土肥田。古希臘人稱這裡為“美索不達米亞”,我們習慣上稱“兩河流域”。也有西方地理學家稱之為“巴比倫尼亞”。
存在時間
公元前1894年左右,來自敘利亞草原閃族阿摩利人建立了古巴比倫,最傑出的國王是第六位國王是漢謨拉比,他締造了巴比倫國,並頒布了《漢謨拉比法典》。大約在公元前1595年被北方入侵的西臺人所滅。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兩河文明的鼎盛時期,《舊約全書》稱其為"希納國"(LandofShinar)。兩河沿岸因河水泛濫而積澱成肥沃土壤,史稱"肥沃的新月地帶"(南美和"金三角"齊名的地區堪稱"罪惡的新月地帶")。由於兩河不像尼羅河一樣是定期泛濫的,所以確定時間就必須靠觀測天象。住在下游的蘇美人發明了太陰曆,以月亮的陰晴圓缺作為計時標準,把一年劃分為12個月,共365天,並發明閏月,放置與太陽曆相差的11天。把一小時分成60分,以7天為一星期。還會分數、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發明了10進位法和16進位法。他們把圓分為360度,並知道π近似於3。甚至會計算不規則多邊形的面積及一些錐體的體積。[7]
公元前3500年以後,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隸制小國。公元前18世紀第六代王漢謨拉比統治時期,國力強盛,逐漸統一了兩河流域。前16世紀初被西臺王國所滅。
到了第六代王漢謨拉比統治時期,國力強盛,這個平原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城市,頒布了第一部法典《漢謨拉比法典》,擁有流傳最早的史詩、神話、藥典、農人曆書等,是西方文明的搖籃。公元前19世紀初,阿摩利人首領蘇木阿布建立了古巴比倫王國。隨後逐漸統一了兩河流域。漢謨拉比死後,帝國就瓦解了。王國先後受到西臺人、加喜特人的入侵。前16世紀初為西臺王國所滅。
20世紀30年代,法國考古學家在兩河流域上游的名城馬里發掘出了一所房舍,被認為是世界上現今發掘最早的學校,建造時間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學校靠近王宮,附近還有泥版文書的儲存地。
阿卡德
閃米特人的一支——阿卡德人,大概於公元前2500前後,進入兩河流域。阿卡德人進入兩河流域時,蘇美爾城邦文明已經進入尾聲,各城邦之間鬥爭異常激烈。阿卡德王薩爾貢統一了蘇美爾地區,建立了君主制的集權國家,蘇美爾城邦時代宣告結束。蘇美爾-阿卡德(Sumer-Akkad)時代開始。約公元前2191年庫提(Guti)人滅阿卡德,統治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建立庫提姆(Gutium)政權,美索不達米亞南部之蘇美爾-阿卡德時代結束。蘇美爾
阿卡德王國後期,中央集權已經趨於崩潰,蠻族庫提人入侵、摧毀了阿卡德王國,但庫提人的統治並不穩固,使得各蘇美爾城邦得以短暫復興。其中烏魯克城邦的國王烏圖赫加爾(Utu-hengal)趕走了庫提人。烏圖赫加爾讓烏爾納姆鎮守烏爾城。但是,烏爾納姆(Ur-Nammu)在約前2113年在烏爾建都,統一了美索不達米亞,建立了烏爾第三王朝(公元前2111年~公元前2003年),在位期間稱霸美索不達米亞南部諸城邦,烏爾納姆開始自稱“蘇美爾和阿卡德之王”。約公元前2006年,古提(庫提Kuti)人、阿摩利人和蘇巴里(Subari)人聯合擊滅烏爾。
覆亡
古巴比倫王國在漢謨拉比統治時期達到極盛,但是漢謨拉比死後,帝國就瓦解了。王國先後受到西臺人、加喜特人的入侵。拿波尼度(又譯那波尼達)編年史,現今收藏於大英博物館。巴比倫王拿波尼度曾與兒子伯沙撒共同攝政。但他比兒子活得更久,後者於公元前539年10月5日的晚上在居魯士手下的軍隊攻陷巴比倫時被殺。拿波尼度編年史就巴比倫的陷落提供一項註明日期的記錄,幫助確定事件發生的時間。約5000年前,這裡的人們就建立了國家,到公元前18世紀,這裡出現了古巴比倫王國。外圍有沙漠環繞,又因這兩河之間的狹長地帶酷似一彎新月,土地肥沃,又被稱為“新月沃地”。
古巴比倫的覆亡,原因是多方面的:古巴比倫由於城市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導致對耕地和木材的需求增大,於是開荒伐林,改森林為農田;沒有森林作固定水土作用,故以開始出現沙化、水土流失等,而農田也逐漸變為沙漠;農田不足自然造成糧食不足,糧食不足便又造成了國家的內亂,國家內亂自然使國力衰退,予周邊蠻族以可乘之機。古巴比倫文明古巴比倫王國和新巴比倫王國兩個時期。史載,因為古巴比倫人興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上帝降下神罰,大洪水肆掠,人類靠諾亞方舟得於延續,古巴比倫王國就此滅亡。史載,漢穆拉比死後,帝國就瓦解了。王國先後受到西臺人、加喜特人的入侵,直到公元前729年終於被亞述帝國吞併。20年後亞述為迦勒底人所滅,迦勒底人在巴比倫建立了短短的80多年的新巴比倫王國。新巴比倫王國為波斯人所滅。
它位於兩河流域,也就是現在的伊拉克。
考古發現
19世紀下半葉,在巴格達附近發掘出很多泥版和圓柱,使人對古巴比倫的歷史認識大增。其中之一是深具價值的一份文獻,稱為拿波尼度編年史,現今收藏於大英博物館。巴比倫王拿波尼度曾與兒子伯沙撒共同攝政。但他比兒子活得更久,後者於公元前539年10月5日的晚上在居魯士手下的軍隊攻陷巴比倫時被殺。拿波尼度編年史就巴比倫的陷落提供一項註明日期的記錄,幫助確定事件發生的時間。以下是拿波尼度編年史一小部分的翻譯:“塔斯利都月(提斯利月(9/10月)),居魯士在底格里斯河的俄庇斯襲擊阿卡得的軍隊。……月中第14日,西巴爾不戰而降,拿波尼度逃離該城。第16日(儒略曆公元前539年10月11日;格雷果里歷10月5日)古提恩的總督戈布利亞(烏格巴魯)連同居魯士的軍隊不用動刀便進入巴比倫城。其後,拿波尼度在返回巴比倫時被捕。……亞拉沙姆努月(赫舍萬月(10/11月))第3日[儒略曆10月28日],居魯士進入巴比倫,居民將青綠的樹枝鋪在他腳前——他宣布‘和平’(sulmu)臨到城中。居魯士向巴比倫全境致意。他的總督戈布利亞在巴比倫設立(輔)總督。”建築
人類最古老的敘事詩《吉爾伽美什敘事詩》里所講述的偉大的王吉爾伽美什,被認為是追溯到距今約5000年,治理著古代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古巴比倫王朝前身)蘇美爾[Sumer]王朝的都市國家烏魯克[Uruk]的實際存在的王。巴比倫第一王朝的第六代國王(公元前1792--1750年在位),自稱“月神的後裔”,是古巴比倫最偉大的國王。為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漢謨拉比法典》被記錄在一根石柱之上,這是它能夠流傳至今的一個重要原因。法典囊括了政治、宗教、經濟等多個領域,以至於對於婚姻問題都涵蓋其中,充分的表明了當時社會的發展狀況。所以說它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體系比較完備的關於皇權天授的法典,是古巴比倫留給世界文明的重要文化遺產。也是人類文化進步的重要標誌,預示著古代的人們又向前邁了一大步。
公元前1595年,西臺國王穆爾西利斯一世攻占並掃蕩了巴比倫城,馬爾杜克神像也被掠走,但是西臺軍隊由於國內的宮廷政變而迅速撤離,不久喀西特人(或譯為加喜特人)占領了這裡建立了喀西特巴比倫王國,史稱“巴比倫第三王朝”。
幼發拉底河自北向南縱貫全城,古巴比倫城內的主要建築埃薩吉納大廟及所屬的埃特梅蘭基塔廟,高達91米,埃特梅蘭基塔廟的座每邊長91.4米,埃特梅蘭基塔廟上有7層。據說,這就是《聖經》創世紀中耶和華變亂語言,致使人們未能造成通天的巴別塔。
古巴比倫城內古建築精華之一的“女神門”,高12米、寬近20米,門牆鑲嵌著形象生動的釉彩動物圖案,還有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空中花園”,人與獅子搏鬥的石刻雕像也引人注目。
城市
約公元前3500年,這裡出現了城鎮、神廟、宮殿和文字,成為最早的文明發源地之一。烏爾城矗立在幼發拉底河東岸,周圍磚牆環繞,牆外有寬闊的護城河,便於交通運輸和加強防禦能力,河邊停泊著許多商船,它們把貨物從一個居民點運到另一個居民點。
城內狹窄的街道互相交織。街道兩旁是房屋、商店和公共設施,國王寬敞的宮殿也在這裡,而在城市中央的土台上,建有供奉月亮神的神廟。
城市周圍分布著一些村鎮,大部分耕地屬於神廟,農民必須把收穫的一部分糧食獻給神廟。
古巴比倫城垣雄偉、宮殿壯麗,它充分顯示了古代兩河流域的建築水平。尼布甲尼撒二世對巴比倫城進行了大規模建設,使巴比倫城成為世上最繁華的城市,也是中東最重要的工商業城市。
巴比倫城以兩道圍牆圍繞。外牆以外還有一道注滿了水的壕溝及一道土堤。城內的主幹道中央以白色及玫瑰色石板鋪成,另外有八個城門,巴比倫城的北門就是著名的伊絲達爾門,表面用青色琉璃磚裝飾,磚上有許多公牛和神話中的怪物等浮雕。巴比倫城被建設得宏偉壯麗,甚至在100多年後,被稱為“歷史之父”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來到巴比倫城時,仍稱它為世界上最壯麗的城市。
空中花園
空中花園,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又稱懸園。現已不存在。傳說,在公元前600年左右,新巴比倫王國的尼布甲尼撒二世為了鞏固與米底的聯盟,娶了米底的公主,但是,公主天天想家,成天悶悶不樂。為了讓公主不再想家,他下令在巴比倫王宮附近建造一座空中花園。空中花園呈正方形,每邊長約120米,由層層平台疊架而成,高約20米,花園從遠處看,就如懸浮在空中,像在空中的花園,故稱“空中花園”。一提到古巴比倫文明,令人津津樂道、浮想聯翩的首先是“空中花園”。它與羅德斯島巨像一樣,考古學家至今仍未能找到它的確實位置。事實上,大半描繪空中花園的人都從未涉足巴比倫,只知東方有座奇妙的花園,波斯王稱之為天堂,而在兩相湊合下,形成遙遠巴比倫的夢幻花園。實際上,在巴比倫文本記載中,它本身也是一個謎,其中甚至沒有一篇提及空中花園。
巴比倫空中花園(HangingGardensofBabylon)當然不是吊於空中,這個名字純粹是出自對希臘文"paradeisos"一詞的意譯。其實,paradeisos一字直譯應譯作「梯形高台」,所謂「空中花園」實際上就是建築在「梯形高台」上的花園。希臘文paradeisos(空中花園)後來蛻變英文為paradise(天堂)。
千百年來,關於“空中花園”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
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他在位時主持建造了這座名園。他娶波斯國公主安美依迪絲(Amyitis)為後。皇后日夜思念花木繁茂的故土,鬱鬱寡歡,久而形成思鄉病,愈加嚴重。國王為取悅愛妃,即下令讓奴隸們在都城巴比倫興建了高達25米的花園。在高高的平台上,分層重疊,層層遍植奇花異草,並埋設了灌溉用的水源讜水管,園中種植各種花草樹木,遠看猶如花園懸在半空中。花園由高牆環繞,王妃見後非常高興,思鄉病也恢復了,與國王的感情也日漸深厚。因從遠處望去,此園如懸空中,故又稱“空中花園”,是古代世界七大建築奇蹟之一。
通天塔
ποιΚρεμαστο?Βαβυλ?νιοι)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又稱懸園。在前6世紀由新巴比倫王國的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在巴比倫城為其患思鄉病的王妃安美依迪絲(Amyitis)修建的。現已不存。空中花園據說採用立體造園手法,將花園放在四層平台之上,由瀝青及磚塊建成,平台由25米高的柱子支撐,並且有灌溉系統,奴隸不停地推動連繫著齒輪的把手。園中種植各種花草樹木,遠看猶如花園懸在半空中。空中花園這名字純粹是出自對希臘文paradeisos一字的意譯,而不是吊於空中的花園。但就字面原意paradeisos直譯應作“梯形高台”,所以推測“空中花園”實際上就是建築在“梯形高台”上的花園。希臘文paradeisos(空中花園)後來蛻變為英文paradise(天堂)。
古巴比倫城
垣古巴比倫城垣雄偉、宮殿壯麗,充分顯示了古代兩河流域的建築水平。布甲尼撒二世對巴比倫城進行入大規模建設。巴比倫城以兩道圍牆圍繞.外牆以外,還有一道注滿了水的壕溝及一道土堤,城內的主幹道中央以白色及玫瑰色石板鋪成,另城有八個城門,直到100多年後,希臘歷史學家,被稱為“歷史之父”的希羅多德來到巴比倫城時,仍稱它為世界上最壯麗的城市。
幼發拉底河自北向南縱貫全城,城內的主要建築埃薩吉納大廟及所屬的埃特梅蘭基塔廟,高達91米,基座每邊長91.4米,上有7層,每層都以不同色彩的釉磚砌成,塔頂有一座用釉磚建成、供奉瑪克篤克神金像的神廟。據說這就是《聖經》中耶和華變亂人們的語言,致使人們未能造成通天的巴別塔。還有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蹟的“空中花園”,引人注目的人與獅子搏鬥的石刻雕像。
巴別塔
巴別塔,或稱巴比倫塔、通天塔。在希伯來語中,“巴別”是“變亂”的意思,於是這座塔就稱作“巴別塔”。此故事試圖為世上出現不同語言和種族提供解釋。如今,“巴別塔”又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尤其在語言翻譯領域,人們常用攀登“巴別塔”來形容某人向語言翻譯領域中的困難發出挑戰,不畏艱險,勇敢攀登學術領域高峰之意。文化成就
流經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兩河流域,產生過飲譽世界的兩河文明,孕育了璀璨奪目的巴比倫文化,曾與古代中華文明、印度文明和埃及文明比肩齊輝。
古巴比倫時代的科學以數學和天文最為發達,計數法採用十進位和六十進位法。六十進位法套用於計算周天的度數和計時,至今為全世界所沿襲。在代數領域,古巴比倫人可解含有三個未知數的方程式。在天文學方面,則已知如何區別恆星與行星,還將已知的星體命名。當時的曆法為太陰曆,將一年分為12個月,一晝夜分為12時,一年分為354日。為適應地球公轉的差數,已經知道設定閏月。古巴比倫人在天象觀測方面的長期積累,使後來的新巴比倫人能預測日月蝕和行星會沖現象,並進一步推算出一年是365天6時15分41秒,比近代的計算只多了26分55秒。
乘法表在古代並非中國一家獨有,古巴比倫的泥版書上也有乘法表。但漢字(包括數目字)單音節發聲的特點,使之讀起來朗朗上口;後來發展起來的珠算口訣也承繼了這一特點,對於運算速度的提高和算法的改進起到一定作用。
及至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朝漢謨拉比統治時期(公元前1792—前1750年)編纂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這部被認為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的第一部法典,將楔形文字和人像浮雕刻在一個2.25米高的石柱上。這部法典詳細規範了國王、奴隸主與自由民、奴隸之間的階級關係,還規定保護孤寡等。這不僅具有進步性的歷史意義,而且堪稱人類社會法典領域的開先河之作。
在巴格達以南約90公里的希拉市附近的幼發拉底河河畔,有古巴比倫城的遺址。從公元前19世紀古巴比倫王國統一兩河流域到公元前6世紀前後,巴比倫一直是西亞最繁華、最壯觀的都市。特別是在新巴比倫王國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前562年)王朝,新巴比倫城進入鼎盛時期。據史書記載,尼布甲尼撒二世擴建的新巴比倫城呈正方形,每邊長約20公里,外面有護城河和高大的城牆,主牆每隔44米有一座塔樓,全城有300多座塔樓,100個青銅大門。城內有石板鋪築的寬闊通衢,還有90多米高的馬都克神廟,兼有幼發拉底河穿過城區,上有石墩架設的橋樑,兩邊有道路和碼頭,其恢弘壯闊可見一斑。國王宮殿奢華至極,宮牆用彩色瓷磚和精美獅像裝飾,宮中還以“空中花園”裝點,古稱“懸苑”。這座方正的“空中花園”周長500多米,建在23米高的人造山上,園中遍植珍奇花木,宛如人間仙境。新巴比倫王宮的“空中花園”被列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歷史上,文明的發祥總是和河流密切相關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就象兩條生命之藤,伸展在荒涼和乾旱的沙漠地區,在今天伊拉克一代聯袂合作,塑造了肥沃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在這裡,孕育了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兩河流域文明,也就是人們習慣所說的“巴比倫文明”。
考古發掘已經證明,巴比倫文明是距今6000年到公元前500年兩河流域一系列城市文明的總稱。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兩岸,風格類似或迥異的城市如繁星點點,點綴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在這個歷史舞台上,蘇美爾人和後來各支閃米族入侵者象走馬燈一般依次扮演著創造文明的主角,共同奏響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輝煌的樂章。當我們重新翻開歷史,那一幕幕歷史的悲劇便浮現在眼前。
“天堂”美索不達米亞
古希臘語“美索”,意思是“中間”或者“兩者之間”,“不達米亞”表示“河”。美索不達米亞在古希臘語中就是“兩河之間的地方”。這兩條河就是著名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位於今天伊拉克境內。它們發源於小亞細亞東部(土耳其境內)的亞美尼亞高原,緩慢的經過南部平原,在離入海口約190公里處匯合,注入波斯灣。兩河帶來的巨量泥沙在下游不斷淤積,形成了遼闊的大平原,把乾旱貧瘠的地區變成了西亞唯一的沃土肥田。古希臘人稱這裡為“美索不達米亞”,我們習慣上稱“兩河流域”。也有西方地理學家稱之為“巴比倫尼亞”。
在猶太人和希臘人的筆下,美索不達米亞是一個人人嚮往的天堂,《聖經》中的伊甸園就在這裡。不過,在今天的兩河流域,氣候和自然條件顯然已經和猶太人和希臘人的描述大相逕庭。這裡氣候乾燥,土壤裸露,沙丘遍野,而且象所有的荒漠地區一樣,降水稀少且溫差較大。比如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全年降水量為156毫米,六月至九月為零;夏季氣溫高達攝氏49度,而冬季氣溫可下降到攝氏零下8度。即使到傳說中的“伊甸園”庫爾拉去,你也一定會大失所望。如今這裡是一個孤零零的地帶,離河岸不到一公里,除了一種結節荊棘(據說是傳說中的“善惡知識樹”)還存在,映入眼帘的只是荒涼和沙礫。我們似乎很難想像這種比較惡劣的自然條件,在幾千年前會成為人類高級文明的搖籃。那么,美索不達迷亞在歷史上究竟是不是“天堂”?這裡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究竟怎樣?
地質學以及環境變遷的研究提出了創見性的論斷:在距今6000年至4000年時,兩河流域存在著濕潤而不是乾旱的氣候。地理學家拉姆認為,在冰河後期最暖的時段,地中海附近大部分地區是氣候乾旱的,但是,由於這一時期西南季風的擴張和季風雨的滋潤,在北緯34度到35度的伊拉克北部卻存在著濕潤的氣候。考古學家在這一地區的發掘工作也證實了拉姆的結論。基什、尼尼微等遺址的考古發掘表明,在公元前四千至兩千年間,由於幾次洪水的泛濫,造成了土層層理上的間斷現象。而且從這些遺址出土的泥版文獻中有關大洪水的記載以及蘇美爾人如何建築堤壩的描述,也是這一時期氣候特別滋潤的有力佐證。地質學家還通過放射性碳年代測定、胺基酸差位異構分析以及花粉分析等一系列科學手段,確認了距今6000年至4000年前兩河流域濕潤氣候的存在。
上述成果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兩河流域曾經存在特別濕潤地氣候。那時,亞美尼亞山區豐沛的降水源源不斷的注入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的又滋潤著平原肥沃的土地。因此可以肯定,在公元前4000到前2000年左右,在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創立的關鍵時期,自然條件是適宜的,就是說,恰恰是在這個氣候濕潤的關鍵時期,古代美索不達米亞人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文明。我們確實無法想像,如果沒有兩河流域充沛的流量,美索不達米亞人如何提取足夠的水去灌溉農田;如果沒有季風雨的惠澤,在乾旱荒蕪的土地上又怎能開出絢麗的文明之花。
歷史學家通過大量的研究證實,那時在兩河平原上曾經是一片林木繁茂、壟畝青青的綠野;也曾經溝渠縱橫、河網密布、人煙稠密。猶太人和希臘人把這裡稱為“天堂”並非虛言。
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朝的漢謨拉比統治時期(公元前1792-1750年)編纂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這部被認為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的第一部法典,以楔性文字和人像浮雕刻在一個2.25米高的石柱上。這部法典詳細規範了國王、奴隸主與自由民、奴隸之間的階級關係,還規定保護孤寡,將債奴期縮短為三年等等。這不僅具有進步性的歷史意義,而且堪稱人類社會法典領域的開先河之作。
月份
一月:尼薩奴(Nisan)相當於我們現在的3月中旬——4月中旬。
二月:伊亞爾(Iyyar)相當於我們現在的4月中旬——5月中旬。
三月:西馬奴(Simanu)相當於我們現在的5月中旬——6月中旬
四月:杜烏朱(Duuzu)相當於我們現在的6月中旬——7月中旬。
五月:阿布(Abu)相當於我們現在的7月中旬——8月中旬。
六月:烏魯魯(Ululu)相當於我們現在的8月中旬——9月中旬。
七月:提什瑞圖(Tisritu)相當於我們現在的9月中旬——10月中旬。
八月:阿拉散奴(Arah-samnu)相當於我們現在的10月中旬——11月中旬。
九月:基斯里穆(Kislimu)相當於我們現在的11月中旬——12月中旬。
十月:台貝圖(Tebetu)相當於我們現在的12月中旬——1月中旬。
十一月:沙巴圖(Sabattu)相當於我們現在的1月中旬——2月中旬。
十二月:阿達加(Addaru)相當於我們現在的2月中旬——3月中旬。
這些月份的名稱來源於阿卡德的塞姆語,但所用的符號卻是尼普爾的蘇美爾的楔形符號。這種以阿卡德語發音讀蘇美爾月份符號的方法一直被延續,直到楔形文字死亡。但巴比倫的塞姆語月名仍在被套用,如:後起的猶太民族一直用兩河流域巴比倫月名,直到近代。
在巴比倫,每30天便是一個月,一年共360天,每四年都會多出一個月,那一年的一月便是雙月(也就是要過兩個牡羊之月),且雙月中的前者被稱為慶典之月。(右手亂語:為期30天的狂歡,好幸福啊~)同樣,那一年便有390天。
“冒犯上帝的城市”
巴比倫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古城,它位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交匯處。從公元前19世紀古巴比倫王國統一兩河流域到公元前6世紀前後,巴比倫一直是西亞最繁華、最壯觀的都市。特別是在新巴比倫王國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562年)王朝,新巴比倫城進入鼎盛時期。
早在公元前1830年左右,阿摩利人就以巴比倫為都城,建立了古巴比倫王國。在古巴比倫國最出色的國王漢漠拉比死後,巴比倫不斷受到外族的進攻,歷經了500多年戰亂,直到公元前7世紀末,才在尼布甲尼撒領導下,建立了新巴比倫王國。然而,88年後,新巴比倫王國又被波斯人徹底毀滅。隨著巴比倫王朝的覆滅,顯赫一時的古城巴比倫,也日漸消失在荒草之中了。
在新巴比倫王國時期,巴比倫也是古代兩河流域地區最壯麗最繁華的都城,巴比倫古城有內外兩道城牆,城裡最壯觀的建築物,就是尼布甲尼撒王宮和著名的“空中花園”,以及那座據說讓上帝感到又驚又怒的巴別通天塔。 那么為什麼把巴比倫城又叫做“冒犯上帝的城市呢”?這個說法來自《聖經舊約》。
《聖經?舊約》上說,人類的祖先最初講的是同一種語言。他們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發現了一塊非常肥沃的土地,於是就在那裡定居下來,修起了城池。後來,他們的日子越過越好,決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這就是巴別塔。他們用磚和河泥做為建築的材料。直到有一天,高高的塔頂已沖入雲霄。上帝耶和華得知此事,立即從天國下凡視察。上帝一看,又驚又怒,認為這是人類虛榮心的象徵。上帝心想,人們講同樣的語言,就能建起這樣的巨塔,日後還有什麼辦不成的事情呢?於是,上帝決定讓人世間的語言發生混亂,使人們互相言語不通。後來人們就把巴比倫叫做“冒犯上帝的城市”。
巴比倫城牆的厚度,可以讓一輛4匹馬拉的戰車轉身。長達16公里,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座城樓。城牆的兩端起於幼發拉底河畔。河對岸是巴比倫的新城區,一座大橋橫跨幼發拉底河,使新城區跟主城連在一起。所以,這座城牆不僅是巴比倫人用來抵禦敵人的主要屏障,而且也是一道保護巴比倫城不受河水泛濫之害的可靠堤防。巴比倫城有100座銅做的城門,因此希臘大詩人荷馬又把巴比倫城稱為“百門之都”。
巴比倫古城的大門叫典禮門,高4米多,寬2米左右。門的上部是拱形結構,兩邊和殘存的城牆相連,門洞兩邊的牆上有黃、棕兩色琉璃磚製成的雄獅、公牛等圖像。這座城門建築得十分牢固,公元前568年波斯人在摧毀巴比倫古城時,只有這座城門倖存下來。在千百年風雨剝蝕下,古城城牆已坍塌無存,唯獨這座城門依然完好如初。 穿過城門是一條廣闊大道,上面鋪著灰色和粉紅色石子,大道兩旁的殘牆上現在還留著清晰可見的雄獅、公牛等圖像。尼布甲尼撒的王宮就在大道西邊。被人們稱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空中花園”,就在南宮的東北角。相傳,它是尼布甲尼撒二世為讓他的米底妻子賽米拉米斯公主,排憂解悶而興建的,可惜它早已不存在了。
赫赫有名的巴別通天塔就聳立在大道的北面。巴別塔本是巴比倫古城裡,一座供奉巴比倫人的主神馬都克的神廟。塔的頂端是神殿。有一條石梯可以直通神殿,敬神時,穿著白色法衣的祭司在由樂器伴奏的合唱聲中登上塔頂。這座巴別塔就是《聖經?舊約》里的巴別通天塔。“巴別”這個詞是巴比倫文,意思是“神的大門”。由於它的讀音跟古希伯萊語中的“混亂”一詞相似,加上當時巴比倫城裡的居民講的遠不止一種語言,《聖經舊約》的作者也就很容易把“語言混亂”與上帝對建塔的懲罰相聯繫,編出上述的故事來了。
巴比倫古城裡最早的巴別通天塔,在公元前689年亞述國王辛赫那裡布攻占巴比倫時就破壞了。新巴比倫王國建立後,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重建通天塔。他命令全國不分民族、不分地區都要派人來參加修塔。尼布甲尼撒下令重建的巴別通天塔共有7層,總高90米,塔基的長度和寬度各為91米左右。在高聳入雲塔頂上,還建有壯觀的供奉馬都克主神的神殿,塔的四周是倉庫和祭司們的住房。在5000多年前,人們能建起這樣一座如此巍峨雄偉的通天塔,實在是人世間的一大奇蹟。遺憾的是,巴別塔如今剩下的僅僅是一塊長滿了野草的方形大地基的殘跡了。
在波斯人徹底摧毀了巴比倫之後,人們對巴比倫通天塔仍然念念不忘。公元前331年,當亞歷山大大帝占領已經荒蕪的巴比倫後,他曾經想重建通天塔。但是,單單清除廢塔的磚瓦就需要一萬人工作兩個月。最後他只好放棄了這個計畫。
千百年過去了,不知有多少人一直想找到巴比倫城的遺址。 1899年3月,一批德國考古學家,在今天巴格達南面50多公里的幼發拉底河畔,進行了持續10多年之久的大規模考古發掘工作,終於找到了已經失蹤兩千多年,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公元前605年改建後的巴比倫古城遺址。
考古學家們現在仍在巴比倫古城遺址上進行著發掘工作。許多宮殿、神廟、街道和住房已經漸漸露出地面。考古學家們正在和歷史學家、藝術家們一起,根據發掘出來的文物,複製古城巴比倫大多數建築物的原型,以便有朝一日能使這座人類宏偉的古城恢復舊觀。
每一寸沙下都可能埋藏著文明的基因
耶和華必伸手攻擊北方,毀滅亞述,使尼尼微荒蕪,乾旱如曠野。
——《聖經》
尼尼微(Nineveh)是古亞述王朝的首都。荒廢多年後,它被法國醫生兼昆蟲學家博塔成功發掘。作為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巴比倫無人不知,可是曾經在《聖經》中出現過的尼尼微卻在很長時間裡消失在美索不達米亞的歷史煙塵中。許多來自歐洲的探險者紛紛來尋找它的蹤跡,直到法國駐莫索的領事保爾·伊邁爾·博塔開始發掘巴格達以北、莫索城外、底格里斯河岸邊的庫羊吉克土丘,尼尼微這座古亞述王國的首都才終於得以現身。
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文明和亞述文明緊隨古蘇美爾之後產生。當時巴比倫在南方,而亞述在北方。公元前627年,阿西巴尼浦去世後不久,來自波斯和巴比倫的入侵者占領了尼尼微。公元前605年,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擊敗了亞述的殘餘部隊,從此,亞述王國和它的首都消失在了歷史的廢墟中。
……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 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各地。 ——《聖經·創世記》
我們看到手錶盤上分為12格,買雞蛋以60個為單位,觀察星星的運動來測知禍福,計算機的運行以二進制為基礎,有誰想過,這些都得益於巴比倫(Babylon)人的發現呢?這個民族最早發現、創造或記錄的事物有27項之多,從最早的農曆、最早的學校、最早的史詩到最早的愛情歌曲,都出現在古代巴比倫。在古城尼尼微成為亞述首都時,巴比倫城作為首都已有1300年的歷史。直到尼尼微覆滅以後73年,巴比倫城才被波斯王居魯士攻陷。
從城牆的規模來看,巴比倫城甚至超過尼尼微。巴比倫著名的國王尼布甲尼撒寫道:“我下令築一道堅固的城牆,從東面護住巴比倫,開鑿護城壕,用瀝青和磚砌築河岸,壕邊築起像山一樣高的護牆,寬大的城門用松木製成,外加銅葉包裹。我命人乘海水漲潮時將壕內用海水灌滿,想渡過壕溝就像渡海一樣,這樣來襲之敵就無法威脅巴比倫的外圍。為防止敵人越過壕溝,我命人在附近堆起土堆,並在周圍建起磚牆。我想方設法把城池建造得極為堅固,使巴比倫成為一座堡壘。”巴比倫的“賽米拉米斯空中花園”是世界七大奇觀之一,而被波斯王薛西斯變成一片瓦礫後來又被亞歷山大大帝修復的巴別塔,則是人類引以為傲的標誌。
《聖經》中的大洪水、諾亞方舟的故事在我的出土物中得到了證實,可以肯定,諾亞的後代就是當時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人。
記載
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文明和亞述文明緊隨古蘇美爾之後產生。當時巴比倫在南方,而亞述在北方。公元前627年,阿西巴尼浦去世後不久,來自波斯和巴比倫的入侵者占領了尼尼微。公元前605年,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擊敗了亞述的殘餘部隊,從此,亞述王國和它的首都消失在了歷史的廢墟中。尼尼微(Nineveh)是古亞述王朝的首都。荒廢多年後,它被法國醫生兼昆蟲學家博塔成功發掘。作為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巴比倫無人不知,可是曾經在《聖經》中出現過的尼尼微卻在很長時間裡消失在美索不達米亞的歷史煙塵中。許多來自歐洲的探險者紛紛來尋找它的蹤跡,直到法國駐莫索的領事保爾·伊邁爾·博塔開始發掘巴格達以北、莫索城外、底格里斯河岸邊的庫羊吉克土丘,尼尼微這座古亞述王國的首都才終於得以現身。
……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各地。
——《聖經·創世記》
我們看到手錶盤上分為12格,買雞蛋以60個為單位,觀察星星的運動來測知禍福,計算機的運行以二進制為基礎,有誰想過,這些都得益於巴比倫(Babylon)人的發現呢?這個民族最早發現、創造或記錄的事物有27項之多,從最早的農曆、最早的學校、最早的史詩到最早的愛情歌曲,都出現在古代巴比倫。在古城尼尼微成為亞述首都時,巴比倫城作為首都已有1300年的歷史。直到尼尼微覆滅以後73年,巴比倫城才被波斯王居魯士攻陷。
從城牆的規模來看,巴比倫城甚至超過尼尼微。巴比倫著名的國王尼布甲尼撒寫道:“我下令築一道堅固的城牆,從東面護住巴比倫,開鑿護城壕,用瀝青和磚砌築河岸,壕邊築起像山一樣高的護牆,寬大的城門用松木製成,外加銅葉包裹。我命人乘海水漲潮時將壕內用海水灌滿,想渡過壕溝就像渡海一樣,這樣來襲之敵就無法威脅巴比倫的外圍。為防止敵人越過壕溝,我命人在附近堆起土堆,並在周圍建起磚牆。我想方設法把城池建造得極為堅固,使巴比倫成為一座堡壘。”巴比倫的“賽米拉米斯空中花園”是世界七大奇觀之一,而被波斯王薛西斯變成一片瓦礫後來又被亞歷山大大帝修復的巴別塔,則是人類引以為傲的標誌。
《聖經》中的大洪水、諾亞方舟的故事在我的出土物中得到了證實,可以肯定,諾亞的後代就是當時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人。——烏爾(Ur)王陵發現者伍利
烏爾是在《聖經·創世記》中提到的一座古城,這裡是亞伯拉罕(基督教《聖經》故事中猶大人的始祖)的誕生地。大約在公元前5500年,烏爾已成為幼發拉底河河岸上史前時期人民的聚居地。在公元前4000年,烏爾被建造成被現代學者稱為薩默瑞恩人的城市之一。由於幼發拉底河河床遷徙,烏爾的歷史大約在公元前400年終止。在20世紀20年代,烏爾的發掘使美索不達米亞成為許多旅遊者訪問的熱點,其中一位訪問者就是傑出的偵探小說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她在其後的幾部偵探小說中都運用了美索不達米亞學和考古學。不僅如此,她還和正在從事發掘工作的一位考古學者結了婚。在她的自傳中,克里斯蒂描述了考古事業具有無窮魅力。
公元前2004年,來自伊朗南部的被稱為伊拉米提斯的好戰民族入侵了薩默爾並占領了烏爾,一位薩默瑞恩的詩人曾在一首獻給月亮神南納的妻子的詩中痛惜烏爾的崩潰,他寫道:“你的城池已成廢墟/你何以還能倖存/你的房屋已夷為平地/你的心還能無動於衷嗎/烏爾聖殿已化做一陣清風。”
政治與社會
政治制度
古巴比倫時代各城邦的政治制度與蘇美爾阿卡德時代及烏爾第三王朝不同。漢謨拉比統一後,建立中央集權 的專制制度。國王獨攬政治、軍事、外交、司法和宗教等權力,直接任命中央和地方官吏。大行政區設總督,在較大城市中任命被稱為“沙卡那庫” 的官員,小城市任命被稱為“拉比亞努姆”的官員治理。有些城市(如西帕爾等)獲得一定自治權,城市商人鑒督從富裕商人家族中選出,任期1年,負責稅收、運河開鑿、城牆修築、公共倉庫和碼頭的管理等。
漢謨拉比的對內政策基本是伊新 拉爾沙時期城邦政策的延續。統一過程中,漢謨拉比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針是遠交近攻,靈活變動結盟關係,為統一兩河流域總目標服務。
漢謨拉比法典
烏爾納木法典
曆法
階級關係
古巴比倫社會分為三個等級:1.阿維魯,為全權自由民,上層是統治階級,下層多是納稅、服兵役和徭役的自耕農和士兵。
2.穆什欽努,為依附於王室土地的無權自由民,古巴比倫時代還存在其他類似穆什欽努的依附階層。
3.瓦爾都(男奴)和阿姆圖(女奴)是奴隸階級。
土地制度
漢穆拉比時期王室占有的土地分為三類:1,“供養(維持)宮廷之田”;以供職為條件所授份地;以納賦稅(納貢)為條件所授份地。以供職為條件領有份地者包括士兵、官吏、塔木卡(商業代理人、高利貸者)等。士兵列都、巴依魯以服軍役而領有王室份地。其份地可由其成年兒子繼承,但仍以服軍役為條件;拒絕或僱人代其服軍役者處死刑。
2,“納貢人”;指領有大部分王室土地是以納賦稅(納貢)為條件的份地的人,受王室的剝削和控制,其份地亦不得買賣、抵押或傳於女繼承人。
3,除王室土地外,古巴比倫社會還存在神廟土地、城市土地及私人土地。漢穆拉比法典和考古發現的契約文書及其他文獻材料證明: 私有土地占相當數量,土地租佃和僱傭關係已普遍流行。地租一般是收成的1/2或1/3。果園、菜園的地租為收成的2/3。
土地價值隨灌溉用水的供應情況而異,有的供應灌溉用水的園圃地租高達收成的3/4。高利貸業甚為活躍,神廟和酒店同時經營高利貸業。高利貸業的活躍促進債務奴役制的發展。債奴被稱為基薩圖。在家庭和婚姻關係方面,還保存父權和夫權的家長制殘餘。父家長可將其妻或子女賣為奴隸或使之變為債奴,子女須為其父家長殺害的他人子女抵命。債務奴役制的發展導致債務人的反抗。漢穆拉比之後即爆發了反債務奴役的鬥爭,導致國王發表解負令。這也是古巴比倫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祭司階級
祭司是神廟的侍奉人員,負責主持祭祀活動、節慶典禮,念咒祈禱,占卜等。他們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國家一個最特殊的階層。美索不達米亞大部分的神,都供在廟裡。因此,美索不達米亞地的廟宇也多得數不清。據統計,考古學家僅在蘇美爾遺址就發掘出了3500座廟宇!
美索不達米亞人注重現世的祈福和享樂,建造神廟是為了祭祀諸神,保持和神的良好關係,以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所以,一國之中,廟宇往往是僅次於王宮的最好建築。對修建神廟,各民族都捨得花大本錢。希羅多德在他著作中描述的巴比通天塔,就是最有代表性的神廟。
既然神廟多得數不清,祭司作為神廟的侍奉人員,數量自然驚人。他們不僅人數眾多,而且權勢顯赫。
在美索不達米亞,國家的王權受到三種限制:法律、貴族和祭司。其中以祭司最有勢力。國王是神的代言人,其權力由神授予,而神的代表是祭司。在老百姓眼裡,人君如果不從祭司手中獲得權杖,就不能稱之為名正言順。祭司代表神授權給君王時,一般都有莊嚴隆重的儀式。在這種神權政治下,祭司擁有極大的特權。
而且,祭司是國家一支重要的經濟力量。他們控制和管理著神廟裡的財富。由於宗教在國家生活中的地位,美索不達米亞的神廟聚斂的財富無以數計。國王一般劃撥一部分土地作為廟產,並指定區域獻租納稅。對外戰爭如果獲勝,戰俘和戰利品優先送達的地方就是神廟。加上國民競相敬獻的各類供品,神廟裡不僅充滿了食品、蔬菜、水果,而且擁有大量的金銀財寶。祭司作為財富的管理者,他們出租土地、經營錢莊、參與商業活動,使神廟的財產不斷增值。因此,祭司因神得財,因財得勢,成為社會的特權階級。
祭司多出於名門望族,職業是世襲的,其稱號也代代相傳。他們還往往是國家少數壟斷了文化知識的人。在神廟開設的學校中,祭司既是校董,又是教師,通?教育對學生灌輸宗教思想,因而也是壟斷思想的階層。
祭司也分不同的等級,高級祭司負責主持重大的祭祀活動,普通祭司按等級各司其責。比如卡魯、那努負責領唱聖歌,尼撒庫負責主持奠酒,那姆克負責清掃,巴努負責驅魔儀式。另外還有專門從事占卜和解釋預兆的祭司,他們負責求神問吉、解夢看相、占星預卜等。
巴比倫的學校
巴比倫的學校產生於何時,尚無定論。20世紀30年代,考古學家在幼發拉底河畔南部的馬里城(Mari)挖掘出一所約公元前2100年的學校遺址,被認為是根據考古發掘所知的最古老的學校。“它包括一條通道和兩間房屋,大間房屋長44英尺,寬25英尺;小間面積為大間的三分之一。大間排列著四排石凳,每條可坐1人、2人或4人,共容45人;小房排著三排石凳,共可容23人;很似學校課室。兩房四壁無窗,從房頂射入光線。房中沒有講課的講台或講桌,卻放著許多學生的作業泥板。牆壁四周的底部安放著盛有泥土的淺淺水槽,好似是準備製作書寫用的泥板的。附近擺著一個橢圓形的陶盆,可能是儲放清水以便和泥製造泥板的,或則是放置書寫用具的。地面上裝點有很多亮殼,好似是教授計算的教具。這所房舍靠近皇宮,不靠近寺廟;剛好別處發掘的泥板書的儲存場所也是近宮而不鄰寺的;有人推斷這是古時的學校。”兩河流域的學校以培養文士為目的。文士分為高級文士和低級文士。前者充任官員,後者則從事各種職業,如公證人、掌印員、土地測量及登記員、軍情記錄員、繕寫員、計算人員、秘書,等等。
在古代兩河流域,考古發掘了大量泥板書。這些泥板書標明的最早日期是大約公元前3000年,是用蘇美爾人的象形文字書寫的。在此後的1000年間,象形文字發展成為楔形文字,廣泛流行於中東地區,巴比倫人、亞述人、西臺人和波斯人均使用它。這些考古發現的資料大多是宗教方面的文章 或是與實際生活有關的文獻,如契約、記錄、文職人員的報告、法律、條例、公告等。還有一些資料是關於數學的,雖然當時兩河流域的數學比古埃及的數學水平高得多,但這些數學問題和古埃及一樣,涉及的都是一些實際問題。在晚些時期的數學記載中(即波斯和塞琉西時代),就有了一些天文圖表以及關於日曆和占星術的計算步驟了。很明顯,兩河流域學校存在的目的是給不同類型的未來官員提供高級教學。
約公元前2000年的一篇蘇美爾文描述了當時學校的生活。該文後來被多次抄寫,所以可以推斷出它的描述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從此文多次使用阿得語來看,可判斷是由一名阿得族的學生所寫的,但全文還是用蘇美爾文寫成的,因為當時蘇美爾文是學術語言,其地位相當於後來歐洲的拉丁文。學生早上來到學校,自帶午飯。校長是“學校之父”(schoolfather),有一名教蘇美爾文的教師和一名教算術的教師。上課的形式是抄寫已有的泥板書。學習的科目有蘇美爾文、算術和簿記。學校實行嚴格的紀律,執行紀律的人有一名勤雜工、一名教師和操場監管人。學生常常在一天內由於不同的過錯要遭受幾次鞭打,這些過錯包括早上遲到、上課講話、未經許可就起立或離開校園等。直到晚上,疲憊不堪的學生才能走回家,向父親匯報自己一天的情況(父親一般都是官員)。晚飯後早早上床睡覺,以保證第二天早上精力充沛。有時候,教師還會被請到家裡,通常是由於做父親的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最傑出的書寫者和有知識的人,希望他比其他同學甚至比那些貴族出身的同學更優秀。
公元前2000年的智慧之家(the House of Wisdom)是兩河流域實施高水平教學的場所,入學者是已畢業的文士,這裡從事的研究也是高水平的。然而,兩河流域的學校不同於後來古希臘的學校,其所謂高深知識也是側重套用價值,而不是面向理論探索。以數學為例,理論推測並沒有獲得充分發展,大批巴比倫數學論文涉及的是具體問題。 巴比倫創造了人類最早的文明,其教育也是早於其他國家的。“甚至可以說,它早於埃及,至少是與埃及約在同時而有了學校。這是人類最初的學校教育搖籃,也是人類正式教育的起點。”當然,其高等教育還是相當模糊的。
神話
古巴比倫神話即古巴比倫時代的神話,其中包括世界上最早的敘事長詩就是《吉爾迦美什》,神話人物有:伊休坦、女神伊什乾塔爾等。其中也有大洪水傳說的出現。
古巴比倫神祗的起源
巴比倫文化多繼承蘇美爾—阿卡德文化,神話則更是如此。由於兩河流域國家的統一,宗教信仰也逐步趨於一致。在阿卡德王國時,天神安啟改稱安努,都姆茲改稱坦姆茲,埃阿神與安啟共用。巴比倫王國時,宗教表現為多神崇拜和一神崇拜。天神安努、地神埃阿、大氣神恩里爾等仍為主神,此外也有月神辛、太陽神沙瑪什,農神坦姆茲和伊什塔爾(即印娜娜),其它的神統稱為安努那基。但是,由於巴比倫王國統一兩河流域,巴比倫城成為王國首都,為表現王國的統一,這時出現了許多表現巴比倫保護神瑪爾都克和反映帝王業績的頌歌,其主要代表作品即是《埃努瑪·埃立什》和《詠吉爾伽美什》。
古巴比倫神話故事-----《埃努瑪·埃立什》
著名史詩《埃努瑪·埃立什》(又稱《詠世界創造》)主要匯集了蘇美爾民族的創世思想,著重歌頌地神埃阿之子、主神瑪爾都克的事跡。這首詩約一千行,成書於約公元前十五、十四紀世,後經學者從七塊泥板中考據整理出來,故又稱“七塊創世泥板”,它是歷史上最早關於創世神話的題材之一。
相傳太古之初,世界一片混沌,沒有天,沒有地,只有汪洋一片海。海中有一股鹹水,叫提亞瑪特,還有一股甜水,叫阿普蘇,它們分別代表陰陽兩性,在汪洋中不斷交匯,生出幾個神祗,到安沙爾和基沙爾時,他們又生出天神安努和地神埃阿,於是宇宙出現了最初的幾代神靈。隨著神靈逐漸增多,眾神發生爭端,提亞瑪特和阿普蘇日益感到自己的勢力在縮小,於是他們決定懲治眾神。可是阿普蘇並不滿意提亞瑪特的計畫,決心將眾神乾盡殺絕。當眾神得知這一秘密訊息,便在埃阿神帶領下,殺了阿普蘇,埃阿神因此成了眾神之首。不久,埃阿神喜得貴子瑪爾都克,他生來便與眾不同,濃眉大眼,身強力壯,埃阿神又賦予他一切智慧和力量。後來阿普蘇的兒子為報父仇,開始向天地神挑戰,提亞瑪特也前去助陣。天神與之交鋒初戰告負,決定讓瑪爾都克一展威風。瑪爾都克欣然應允,並做了眾神的統治者,他不負眾望,英勇作戰,一舉殲滅來犯者,並親手切斷提亞瑪特的腰身,用她的上身築成蒼穹,用她的下半身造出大地。而後他又殺死了提亞瑪特的一個輔助神,用他的血造出了人類,並規定人的天職便是侍奉眾神。這樣瑪爾都克終於建立起巴比倫王國,他則成為天國之主,眾神之王。
這個神話故事是巴比倫文學中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不僅表現了巴比倫人對創世、人類起源問題的關心,對自然的崇拜,也反映了兩河流域國家政治的統一,宗教由多神教向一神教的轉變,還表明巴比倫社會從母權制向父權制的過渡,原始社會向奴隸制轉變的歷史進程。在詩中,提亞瑪特代表了陰性世界,她不滿眾神的強大,欲懲治諸神,代表陽性世界的埃阿神不畏先輩的威力,先斬後奏,奪取王位。埃阿之子瑪爾都克繼承父業,成為陽性世界的首領,他勇猛頑強,不屈不撓,經過殊死搏鬥,終於戰勝神母提亞瑪特,體現了陽性的剛強和偉大。這個故事與古希臘神話中地母蓋亞和眾神之主宙斯的故事有些相似,它表現了歷史在不斷向前邁進的過程,反映了巴比倫王國在兩河流域不斷統一強大的現實,以及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和王權神授的宗教觀念。
揭秘
古巴比倫王國毀滅於奇異的性風俗
巴比倫建國於三千多年前,是當時高度文明的國家。在性風俗方面,則顯 得相當奇特和淫亂,以致連放蕩不羈的亞歷山大,都對巴比倫人的性風俗感到吃驚。
在《聖經》記載中,巴比倫被描述得儼如淫窟,是道德敗亡的可恥代表,這是由於該國的特殊制度所致。據希臘學者希羅多德記載,在每個巴比倫婦女的一生中,都要到阿芙洛蒂忒的神廟當神廟聖妓,跟一些陌生男子交合,但她們在廟內並不算是妓女,反而被視為神聖的替身,代表阿芙洛蒂忒女神在神殿內行淫。
醜女呆坐數年
在希羅多德的記載中,對神廟聖妓有詳細的描述每個到神廟當聖妓的婦女,必須等待不相識的男子,把銀幣拋向她身邊。拋錢的男子會說:“我以阿芙洛蒂忒的名義祝福你。”這個聖妓毋須理會銀幣面額的大小,以及拋出銀幣的是甚么人,都要跟他做愛。如果拒絕,便是觸犯神的律例。
當她們做愛完畢,便完成了聖妓的任務,可以回家,毋須再當聖妓。但某些貌醜的婦女可能要等待一段長時間才可回家,甚至在神廟等上三四年,才能完成聖妓任務。
建築
巴比倫城
巴比倫王國的都城。在今伊拉克巴格達以南約90千米處。巴比倫的阿卡德語意,為神之門。公元前18世紀前半期,古巴比倫王國漢穆拉比王統一兩河流域,即以此為國都,同時這裡成為祭祀馬爾杜克神的中心。後成為加喜特諸王的都城。公元前689年為亞述王西拿基立所毀,不久又經新巴比倫王國重建。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時(前605~前562),該城達到極盛,約於公元前539年成為波斯帝國的都城。公元前331年馬其頓軍隊入侵,巴比倫成為馬其頓在東方的首都。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巴比倫城逐漸衰落。
學校遺址
巴比倫的學校產生於何時,尚無定論。20世紀30年代,考古學家在幼發拉底河畔南部的馬里城(Mari)挖掘出一所約公元前2100年的學校遺址,被認為是根據考古發掘所知的最古老的學校。“它包括一條通道和兩間房屋,大間房屋長44英尺,寬25英尺;小間面積為大間的三分之一。大間排列著四排石凳,每條可坐1人、2人或4人,共容45人;小房排著三排石凳,共可容23人;很似學校課室。兩房四壁無窗,從房頂射入光線。房中沒有講課的講台或講桌,卻放著許多學生的作業泥板。牆壁四周的底部安放著盛有泥土的淺淺水槽,好似是準備製作書寫用的泥板的。附近擺著一個橢圓形的陶盆,可能是儲放清水以便和泥製造泥板的,或則是放置書寫用具的。地面上裝點有很多亮殼,好似是教授計算的教具。這所房舍靠近皇宮,不靠近寺廟;剛好別處發掘的泥板書的儲存場所也是近宮而不鄰寺的;有人推斷這是古時的學校。”
兩河流域的學校以培養文士為目的。文士分為高級文士和低級文士。前者充任官員,後者則從事各種職業,如公證人、掌印員、土地測量及登記員、軍情記錄員、繕寫員、計算人員、秘書,等等。
在古代兩河流域,考古發掘了大量泥板書。這些泥板書標明的最早日期是大約公元前3000年,是用蘇美爾人的象形文字書寫的。在此後的1000年間,象形文字發展成為楔形文字,廣泛流行於中東地區,巴比倫人、亞述人、西臺人和波斯人均使用它。這些考古發現的資料大多是宗教方面的文章 或是與實際生活有關的文獻,如契約、記錄、文職人員的報告、法律、條例、公告等。還有一些資料是關於數學的,雖然當時兩河流域的數學比古埃及的數學水平高得多,但這些數學問題和古埃及一樣,涉及的都是一些實際問題。在晚些時期的數學記載中(即波斯和塞琉西時代),就有了一些天文圖表以及關於日曆和占星術的計算步驟了。很明顯,兩河流域學校存在的目的是給不同類型的未來官員提供高級教學。
約公元前2000年的一篇蘇美爾文描述了當時學校的生活。該文後來被多次抄寫,所以可以推斷出它的描述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從此文多次使用阿得語來看,可判斷是由一名阿得族的學生所寫的,但全文還是用蘇美爾文寫成的,因為當時蘇美爾文是學術語言,其地位相當於後來歐洲的拉丁文。學生早上來到學校,自帶午飯。校長是“學校之父”(schoolfather),有一名教蘇美爾文的教師和一名教算術的教師。上課的形式是抄寫已有的泥板書。學習的科目有蘇美爾文、算術和簿記。學校實行嚴格的紀律,執行紀律的人有一名勤雜工、一名教師和操場監管人。學生常常在一天內由於不同的過錯要遭受幾次鞭打,這些過錯包括早上遲到、上課講話、未經許可就起立或離開校園等。直到晚上,疲憊不堪的學生才能走回家,向父親匯報自己一天的情況(父親一般都是官員)。晚飯後早早上床睡覺,以保證第二天早上精力充沛。有時候,教師還會被請到家裡,通常是由於做父親的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最傑出的書寫者和有知識的人,希望他比其他同學甚至比那些貴族出身的同學更優秀。
公元前2000年的智慧之家(theHouseofWisdom)是兩河流域實施高水平教學的場所,入學者是已畢業的文士,這裡從事的研究也是高水平的。然而,兩河流域的學校不同於後來古希臘的學校,其所謂高深知識也是側重套用價值,而不是面向理論探索。以數學為例,理論推測並沒有獲得充分發展,大批巴比倫數學論文涉及的是具體問題。
巴比倫創造了人類最早的文明,其教育也是早於其他國家的。“甚至可以說,它早於埃及,至少是與埃及約在同時而有了學校。這是人類最初的學校教育搖籃,也是人類正式教育的起點。”當然,其高等教育還是相當模糊的。
空中花園
古巴比倫空中花園幻想圖空中花園在公元前600年建成,是一個四角椎體的建設,由瀝青及磚塊建成的建築物以拱頂石柱支承著,台階種有全年翠綠的樹木,河水從空中花園旁邊的人工河流下來,遠看就仿似一座小山丘。
巴比倫空中花園最令人稱奇的地方是那個供水系統,因為巴比倫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園的遺址相信亦遠離Euphrates河,所以研究人員認為空中花園應有不少輸水設備,奴隸不停地推動連緊著齒輪的把手,把地下水運到最高一層的儲水池,再經人工河流返回地面。另一個難題,是在保養方面,因為一般的建築物,要長年抵受河水的侵蝕而不塌下是不可能的,由於米索不達米亞平原(Mesopotamianplain)沒有太多石塊,因此研究人員相信空中花園所用的磚塊是與別不同,它們被加入了蘆葦、瀝青及瓦,更有文獻指石塊被加入了一層鉛,以防止河水滲入地基。
通往花園的道路象山坡一樣傾斜著,建築物的幾個部分一層一層地向上交錯排列著……泥土在這些上面堆積著……並且夢幻般的巴比倫空中花園濃密地種植著各種各樣的樹木,它們以其巨大的身軀和其他一些魅力,令觀賞者賞心悅目……抽水的機器把大量的水從河中(提升到)上面,儘管沒有人從外面能看到它。
根據猶太人的《聖經·舊約》記載:洪水大劫之後,天下人都講一樣的語言,都有一樣的口音。諾亞的子孫越來越多,遍布地面,於是向東遷移。在示拿地(古巴比倫附近),他們遇見一片平原,定居下來。由於平原上用作建築的石料很不易得到,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做磚,把磚燒透了。”於是他們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他們又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由於大家語言相通,同心協力,建成的巴比倫城繁華而美麗,高塔直插雲霄,似乎要與天公一比高低。沒想到此舉驚動了上帝!上帝深為人類的虛榮和傲慢而震怒,不能容忍人類冒犯他的尊嚴,決定懲罰這些狂妄的人們,就像懲罰偷吃了禁果的亞當和夏娃一樣。他看到人們這樣齊心協力,統一強大,心想:如果人類真的修成宏偉的通天塔,那以後還有什麼事幹不成呢?一定得想辦法阻止他們。於是他悄悄地離開天國來到人間,變亂了人類的語言,使他們分散在各處,那座塔於是半途而廢了。
在希伯來語中,“巴別”是“變亂”的意思,於是這座塔就稱作“巴別塔”。也有人將“變亂”一詞解釋為“巴比倫”,稱那座城叫“巴比倫城”,稱那座塔叫“巴比倫塔”。而在巴比倫語中,“巴別”或“巴比倫”都是“神之門”的意思。同一辭彙(“巴別”)在兩種語言裡竟會意思截然相反,著實令人費解。其實這是有緣由的。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滅掉猶太國,拆毀猶太人的聖城耶路撒冷,燒掉神廟,將國王連同近萬名臣民擄掠到巴比倫,只留下少數最窮的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巴比倫之囚”。猶太人在巴比倫多半淪為奴隸,為尼布甲尼撒修建巴比倫城,直到70年後波斯帝王居魯士到來才拯救了他們。亡國為奴的仇恨使得猶太人刻骨銘心,他們雖無力回天,但卻憑藉自己的思想表達自己的憤怒。於是,巴比倫人的“神之門”在猶太人眼裡充滿了罪惡,遭到了詛咒。他們詛咒道:“沙漠裡的野獸和島上的野獸將住在那裡,貓頭鷹要住在那裡,它將永遠無人居住,世世代代無人居住。”
事實上,“巴別”塔早在尼布甲尼撒及其父親之前就已存在,古巴比倫王國的幾位國王都曾進行過整修工作。但外來征服者不斷地將之摧毀。尼布甲尼撒之父那波博來薩建立了新巴比倫王國後,也開始重建“巴別”通天塔,他在銘文中寫道:“巴比倫塔年久失修,因此馬爾杜克命我重建。他要我把塔基牢固地建在地界的胸膛上,而尖頂要直插雲霄。”但尼布甲尼撒之父只將塔建到15米高,尼布甲尼撒自己則“加高塔身,與天齊肩”。塔身的絕大部分和塔頂的馬爾杜克神廟是尼布甲尼撒主持修建的。備受人稱讚的“巴別”塔一般指的就是那波博來薩父子修建而成的那一座。
這座塔的規模十分宏大。公元前460年,即塔建成150年後,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遊覽巴比倫城時,對這座已經受損的塔仍是青睞有加。根據他的記載,通天塔建在許多層巨大的高台上,這些高台共有8層,愈高愈小,最上面的高台上建有馬爾杜克神廟。牆的外沿建有螺鏇形的階梯,可以繞塔而上,直達塔頂;塔梯的中腰設有座位,可供歇息。塔基每邊長大約90米,塔高約90米。據19世紀末期的考古學家科爾德維實際的測量和推算,塔基邊長約96米,塔和廟的總高度也是約96米,兩者相差無幾。“巴別”塔是當時巴比倫國內最高的建築,在國內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它,人們稱它“通天塔”。也有人稱它是天上諸神前往凡間住所途中的踏腳處,是天路的“驛站”或“旅店”。
傳說中的“巴別”通天塔
將塔修得如此高大,真的是如《聖經》中所言,要讓失散四方的人們有一個集中的地方嗎?
顯然不是。人們普遍認為,“巴別”塔是一座宗教建築。在巴比倫人看來,巴比倫王的王位是馬爾杜克授予的,僧侶是馬爾杜克的僕人,人民需要得到他的庇護。為了取悅他,換取他的恩典,保障國家城市的永固,巴比倫人將“巴別”塔作為禮物敬獻給了他。在“巴別”塔里,每年都要定期舉行大規模的典禮活動,成群結隊的信徒從全國各地趕來朝拜。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塔的上下各有一座馬爾杜克神廟,分別稱上廟和下廟。下廟供有神像。上廟位於塔頂,裡面沒有神像但金碧輝煌,由深藍色的琉璃磚製成並飾以黃金。巴比倫人按照世俗生活的理想來侍奉他們的神靈。大殿內只有一張大床,床上“鋪設十分豪華”(如同希臘和羅馬貴族一樣,美索不達米亞貴族也是躺著進食),床邊有一張飾金的桌子。廟裡只住著一位專門挑選出來陪馬爾杜克尋歡作樂的年輕美貌的女子。僧侶們使人們相信,大神不時地來到廟裡並躺在這張床上休息。只有國王和僧侶才能進入神殿,為馬爾杜克服務和聽取他的教誨;這種超級神聖的東西是同老百姓無緣的,他們只能遠遠地敬拜心目中的神靈,因為如果近在咫尺,普通人經受不起大神的目光。據希羅多德記載,神像和附屬物品一共用去黃金800泰侖,折合現價約值2400萬美元。考古學家曾經在僧侶的一住處發現一隻石鴨,上有銘文“準秤一泰侖”,石鴨約重29.68公斤。如果希羅多德的記載可靠,則照此推算,馬爾杜克神像連同附屬檔案一共重約23700公斤,都是純金所鑄或製作!除了神靈,誰能享受如此高的禮遇?
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巴別塔除了奉祀聖靈還有另外兩個用途。其一是尼布加尼撒二世借神的形象顯示個人的榮耀和威嚴,以求永垂不朽。其二是討好僧侶集團,換取他們的支持以便穩固江山。美索不達米亞是一個宗教盛行的地方,神廟林立,僧侶眾多。僧侶不僅在意識形態上影響著人民,而且掌握著大量土地和財富,如果不在政治上得到他們的支持,恐怕王位也會風雨飄搖。這種憂慮不是多餘的,據歷史學家研究,尼布甲尼撒之後,新巴比倫王國迅速衰落,以致波斯人不費一兵一卒就占領了巴比倫城,這與失去僧侶集團的支持有
莫大關係。
公元前1世紀的希臘歷史學家認為,“巴別”塔是一個天象觀測台。新巴比倫人信仰拜星教,星體就是神,在他們的神話中,馬爾杜克是木星。新巴比倫王國的僧侶們神秘地登上塔頂,難道真的是侍奉半躺在床上的馬爾杜克大神嗎?對此希羅多德頗不以為然,現代學者更不相信,說不定正是他們半躺在床上觀測天象呢!而且,人類早期的天文知識直接產生於宗教和巫術之中,掌握這些知識的多是僧侶。新巴比倫人取得了當時世界最傑出的天文學成就,這座塔的功勞恐怕不可抹殺。
也有人認為,“巴別”塔是多功能的。塔的底層是祭祀用的神廟,塔頂則是用於軍事瞭望的哨所。
不管怎樣,5000多年以前,當世界上多數民族還處於茹毛飲血的蒙昧時代,在古希臘人稱為“美索不達米亞”的地方,一座氣勢磅礴、巍峨雄偉的通天塔拔地而起,這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更不能不使當時的見聞者想入非非。
正是這座塔使得無數英雄為之傾倒。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魯士攻下巴比倫後,即被“巴別”塔的雄姿折服了。他不僅沒有毀掉它,反而要求他的部下在他死後按照“巴別”塔的樣子,在墓上建造一座小型的埃特門南基(埃特門南基是“巴別”塔的另一個名字,意為“天地的基本住所”)。然而,後來“巴別”塔終於毀掉了,波斯王薛西斯怨恨巴比倫人民的拚死反抗,恨屋及烏,下令徹底摧毀巴比倫城,“巴別”塔厄運難逃,變成一堆瓦礫。即使如此,以熱愛文化名垂青史的亞歷山大大帝還是愛慕它的雄姿。公元前331年,他遠征印度時,特意來到了“巴別”塔前,英雄與奇觀的對話大概只有彼此才能知曉。他一度要修復這座傳奇般的建築,下令全部拆除舊塔,一座更加宏偉壯麗的神塔眼看著有救了。然而,這只是讓人空歡喜而已。據說,此時,一隻患有瘧疾的蚊子叮了他一下,這位文治武功蓋世的一代天驕於是一命嗚呼,“巴別”塔也就備受冷落了。事實是,這項工程實在是太大了,僅清理廢塔就需要一萬人工作兩個月時間,於是,他只好打消了這個念頭。幾千年下來,這座塔已變成了廢墟,真的應驗了猶太人的詛咒。即便如此,幾千年後的考古學家科爾德維見到它時,仍由衷地發出了讚嘆之聲。科爾德維寫道:“儘管遺蹟如此殘破,但親眼看到遺蹟是絕非任何書面的描述可比的。通天塔碩大無比,‘舊約’中的猶太人把它看作人類驕傲的標誌,四面是僧侶們朝拜的豪華的殿堂,許多寬敞的倉庫,連綿的白牆,華麗的銅門、環繞的碉堡,以及林立的一千座敵樓。當年這樣壯麗豪的景象,在整個巴比倫是無與倫比的。”
巴比倫之囚
“巴比倫之囚”起源於公元前601年。這一年尼布甲尼撒再度與埃及交戰,結果折翼而返。幾年來一直臣服於尼布甲尼撒的猶太國王約雅敬,便趁機脫離新巴比倫,投向了埃及的懷抱。尼布甲尼撒在聽到猶太國王投降的訊息之後,大發雷霆,發誓要踏平耶路撒冷。公元前598年底,投降埃及的猶太國王約雅敬死去,他的兒子約雅斤即位。尼布甲尼撒認為進攻猶太王國的時機已到,親自率領大軍攻向耶路撒冷。經過兩個多月的圍攻,在猶太內部親巴比倫派的推動下,猶太國王帶著所有的大臣一起出城投降。尼布甲尼撒廢黜了約雅斤,封約雅斤的叔叔為猶太王,並為其改名西底家,讓他宣誓效忠新巴比倫王國,不再反叛。然後下令將猶太王室的大部分成員和猶太的能工巧匠一起押往巴比倫。臨行前,又下令部下對耶路撒冷的神廟進行洗劫。巴比倫人
巴比倫人是指生活在古巴比倫地區的人民。在公元前1894年左右,阿摩利人建立起一個以巴比倫城為首都的王朝。美索不達米亞被稱為“巴比倫尼亞”,那裡所有居民都被稱為巴比倫人。古巴比倫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大致在當今的伊拉克共和國版圖內,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這裡的人們創建了國家,到公元前18世紀.這裡出現了古巴比倫王國。兩河流域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古文明大致在6000多年前。這個區域大致以今天的巴格達城為界,又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以古亞述城為中心,稱為西里西亞;南部以巴比倫城為中心,稱為巴比倫尼亞,意思為“巴比倫的國土”。古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歷史:
影響
1、創造了輝煌的古巴比倫文化。2、締造了強大的古巴比倫國。
3、為後世留下了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巴比倫王國。
4、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最完整的成文法典。
巴比倫的第一
1、最早的學校2、最早的獻媚事例
3、最早的少年犯罪
4、最早的“神經戰”
5、最早的兩院制議會
6、最早的史學家
7、最早的減稅事件
8、最早的法典和立法者
9、最早的判例
10、最早的藥典
11、最早的農曆
12、最早的林陰園藝實驗
13、最早的宇宙進化論和宇宙論
14、最早的倫理標準
15、最早的“約伯”(古代猶太民族的族長)
16、最早的格言和諺語
17、最早的動物寓言
18、最早的文學辯論
19、最早的聖經故事
20、最早的“挪亞”
21、最早的復活故事
22、最早的“聖喬治”(英國保護神)
23、吉爾加美什的故事:最早的文學作品的移植
24、史詩文學:人類最早的英雄時代
25、最早的情歌
26、最早的圖書館目錄
27、世界和平:人類最早的黃金時代
歷代帝王表
蘇穆阿布公元前1883年-前1881年
蘇穆拉埃勒
公元前1880年-前1845年
薩比烏姆
公元前1844年-前1831年
阿皮勒辛
公元前1830年-前1813年
辛穆巴里特
公元前1812年-前1793年
漢謨拉比
公元前1792年-前1750年
薩姆蘇伊魯納
公元前1749年-前1712年
阿比舒
公元前1711年-前1684年
阿米蒂塔納
公元前1683年-前1647年
阿米薩都卡
公元前1646年-前1626年
薩姆蘇蒂塔納
公元前1625年-前15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