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簡介
共十卷。清·嚴潔、施雯、洪煒全撰。刊於1761年。本書選用《本草綱目》中的藥物647種加以論述。除記明各藥性味、歸經、功用和主治外,詳述各種不同藥物之間相互配合套用,為本書的一大特色。作者訂出了藥物的得、配、佐、和,並取前二字作為書名。現有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本書由清代三位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生--嚴潔、施雯、洪煒相互切磋,共同撰成於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遲至清嘉慶九年(1804)才由作者的後人刊刻於世。共10卷。作者仿《本草綱目》分類法,分25部,載藥655味。每一味藥的內容都涵蓋了藥物的畏惡反使,主治功能,配伍運用,辨藥優劣,炮製,禁忌,怪症專治等與臨床用藥緊要內容。尤其是將藥物炮製和作用的關係緊密結合深受醫家歡迎。如:生地黃條:"鮮用則寒,乾用則涼。上升,酒炒。痰膈,薑汁炒。入腎,青鹽水炒。陰火咳嗽,童便拌炒。"突出了本書的臨床使用價值。又如"懷牛膝"條:"得杜仲,補肝。得蓯蓉,益腎。配川斷肉,強腰膝。配車前子,理陽氣。" 這種藥物的簡單、適宜的配伍,正是本書命名"得配"的原因所在。
書籍特色
本書內容簡明實用,用藥經驗豐富,尤其是其中的藥物配伍和藥物作用比較,對臨床靈活運用中藥有較大的參考價值,是一部切合臨床用藥實際的藥書。是當今臨床各科醫師的重要參考書。本書整理以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小眉山館刻本《盤珠集·得配本草》為底本,,參照其他刻本重新整理,書前撰有導讀,書末附有藥名索引,便於讀者學習和查閱。
榮譽
本版,2006年獲2006年全行業優秀暢銷品種獎。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二)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