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調疾飲食辯》](/img/2/8ec/nBnauM3XyEDM1UTN4kjMwcTMwMTM0ETO4MTOwADMwAzMxAzL5IzL0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調疾飲食辯》,又名《飲食辯錄》,簡稱《飲食辯》、《食物辯》。
作者
章穆,字深遠,晚號杏雲老人,江西鄱陽(今江西省波陽縣)人。生卒年不詳。按《調疾飲食辯》成書於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據作者在書中《述臆》篇自述,其時“閱歷病情五十餘載”,又據同治十年《鄱陽縣誌》,雲章穆“年七十餘暴殄”,以年二十行醫估算,作者大約生於乾隆初1743年左右,卒於1813年以後。章氏好學深思,博聞強記,“自少而壯而老,未嘗一日廢學”,“精心果力,務窮其微,以歸於實用”。他自謂:“生平癖嗜讀書,於歷算、岐黃二家之學,尤喜鑽研”(《調疾飲食辯·梨汁》條)。章氏既博極群書,又善醫,“多治奇疾”,“相識有奇險症,蔽裘破蓋,輒親往無難色,指下活人無數,人望之如生佛”(《調疾飲食辯·曹建序》),是一位學驗俱富的醫家。著述亦豐,《調疾飲食辯》外,有《四診述古》、《傷寒則例》、《醫家三法》等,其他尚有曆法、數學書稿多部。
《調疾飲食辯》一書,是作者晚年之作,為其一生豐富的臨症經驗與廣博的文獻知識的總結。作者極為重視飲食與人體健康、疾病治療的關係,認為“飲食得宜,足為藥餌之助,失宜則反與藥餌為仇”。積五十餘年之經驗,“見誤於藥餌者十五,誤於飲食者亦十五”。痛感於此,又鑒於“食品繁多,講求不易”,而自古醫書談此事者,雖然代不乏人,但鮮有善本,乃發奮著書,寒暑三更,稿凡五六易,終有《調疾飲食辯》之作。
書凡六卷(其中卷一、卷六各分上下),分為總類(包括水、火、油、代茶)、穀類、菜類、果類、鳥獸類及魚蟲類,計六大類,共收載藥用食物六百餘種。“凡五行百產之精,一飲一食之微”,無不加以搜羅。“上窮天文日星歲序歷算,下究草木蟲魚山海珍錯”,鴻篇巨製,蔚為食物本草之大觀。此書採用縮編評述方式,較多地引用李時珍《本草綱目》,全面系統地介紹藥用食物的名物訓詁、產地、性味、功用和宜忌。尤其是考訂評述部分,不乏真知灼見,多有獨到之處。於前人識見有誤者,考古證今,糾偏責弊。或驗諸實地觀察,或證諸臨症實踐,或博引歷代醫家論說,或旁涉經、史、子、集及稗官野史、說部叢書,層層駁辯,辭暢理明。 其考訂論辯之精審,不剿襲舊說,不故作驚人之談,足見其治學嚴謹,而予後學以啟發。評述部分,實為全書精萃所在。每藥附錄醫方,諸方皆取“極平穩且極應驗”者,以供隨時檢用。卷末,仿《本草萬方針線》體例,附《諸方針線》一卷,是為按病症編寫的本書附方索引。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二)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