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語言是存在之家”,海德格爾這一從存在主義出發而來的對語言的闡釋,被看做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理論之一。海德格爾主要的語言主張都在他的著作《在通向語言的途中》得以表現出來。他在其中,探討了語言的本質,並指出語言的本質就是”道說”。“詩”與“思”,就是存在的兩個基本方式。作為終有一死者,人類通過不斷接近語言的真實而突入到語言這一棲息之所中。“語言——人們認為它是一種說話,人們把說話看作人的活動,並且相信人有說話的能力,但說話並不是一項固定財產。由於驚奇或者恐懼,人會突然失語。一個人無比驚奇,深為震動,這時,便不說話了——他沉默了。任何人都會因為一場變故而失語,這時,他不再說話,但也沒有沉默,而只是喑啞無聲。”——海德格爾這樣說。
翻譯出版
本書中譯本先在台灣時報出版有限公司出繁體版(1993年),後在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簡體版(1997年)。原來的翻譯是根據德文單行本(1986年版)進行的。近幾年來,譯者斷斷續續地在電腦里根據全集版(1985年版)對譯文進行修訂加工。這次得以集中一段時間,對譯本作了全面的整理,不少地方幾近重譯。在修訂過程中,譯者也新增了不少譯註,希望對讀者的理解有所幫助。此外,原譯本正文中有過多的譯名附文,如:“大道”(Er-eignis)、“道說”(Sage)等,此次校譯時本著節約原則作了處理,或部分刪除,或部分納入譯註中,為的是讓讀者在閱讀時不至於遇到太多的磕磕碰碰。但有必要的附文仍予以保留,少數地方甚至作了增加。凡此種種,同樣也是為有助於讀者的理解。
書中出現的海德格爾思想的基本詞語Ereignis,我原譯之為“大道”,在其他幾個譯本中現已統一改譯為“本有”(如譯者所譯的海德格爾的《路標》、《尼采》等書)。此次修訂時譯者猶豫再三,最後仍舊無法割捨,保留了原來的“大道”譯名。關於這個譯名的基本理由可參看中譯本第一版“譯後記”;另外也可參看譯者在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發表的“大道與本有”一文,其中道出了我對Ereignis的中文翻譯的最新考慮。
作者簡介
海德格爾(1889—1976),20世紀德國哲學家,現象學的重要代表和存在意義哲學的創始人。1889年9月26日生於德國巴登邦弗萊堡附近的梅斯基爾希,卒於1976年5月26日。早年在弗賴堡大學研讀神學和哲學,1913年獲博士學位,曾任馬堡大學和弗賴堡大學教授,並一度擔任弗賴堡大學校長。海德格爾的哲學思想深受E.胡塞爾現象學的影響,其基本觀點主要反映在他所提出的基本本體論學說中。他一反近代從認識論出發研究哲學的傳統,從人的存在入手研究哲學。強調應當首先追問人的存在,因為只有人才能領悟到自己的“在”。他在後期從現代科學與技術的發展過程中看到人有日漸物化而喪失自身的危險,這使他不再專注於存在的分析,去尋找一種所謂達到“在的澄明”的途徑。
代表作有《存在與時間》等。
作品:《海德格爾的智慧:海德格爾存在哲學解讀》《繫於孤獨之途:海德格爾詩意歸家集》《海德格爾的智慧:海德格爾存在哲學解讀》《海德格爾與有限性思想》《在通向語言的途中》《人:詩意地安居:海德格爾語要:第2版》《尼采(套裝全2冊)》
目錄
語言
詩歌中的語言——對特拉克爾詩歌的一個探討
從一次關於語言的對話而來——在一位日本人與一位探問者之間
語言的本質
詞語
走向語言之途
說明
編者後記
人名對照表
譯後記
修訂譯本後記
書籍評價
《在通向語言的途中》。這本書是海德格爾關於語言的一個演講集。孫周興稱:“海德格爾這本著作出奇的難解。在貌似短小精悍的語句里,有的是晦澀曲折的義理。海德格爾喜歡做的詞語遊戲固然頗多機智,時時體現‘思’的嚴格和‘說’的莊重,但譯者如我,卻往往要徒喚奈何。”譯者尚且如此,我習以為常的“隨便翻翻”,懂或者不因為絕望而變得不那么重要。我的想法僅僅是,在這個世界上,哪裡是只有“達文西密碼”啊,手裡這本書不就是一本“海德格爾密碼”?
世界經典哲學類書籍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