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湖邊鎮橫江村
橫江村位於鎮西部,東鄰湧泉村,南接葉山村,西連垇頭村,西北靠永安村,北與蛤湖村毗鄰,東北與官田村接壤。所轄地域10.65平方公里,轄14個村民小組。截至2006年10月,總戶數430戶,總人口1528人。
橫江村明、清時期屬贛縣城坊第九十四都。民國十七年(1928)屬贛縣第五區第四聯保,民國二十四年(1935)屬第二區第八聯保,民國二十八年屬第二區,稱第六保。1949年8月解放,9月屬贛縣水西區永安鄉,建立橫江村。1950年,屬湖邊區橫江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9月屬紅旗人民公社湖邊管理區,橫江村與垇頭村合併,稱橫江工區。1959年10月屬橫江人民公社,橫江工區析出橫江生產大隊和垇頭生產大隊。1961年4月劃屬贛州市。1961年11月復歸贛縣,屬湖邊區橫江人民公社。1965年6月,湖邊、橫江、和樂3個人民公社合併,屬湖邊人民公社。1968年,橫江、葉山、垇頭3個生產大隊及下蛤湖生產大隊部分合併,稱橫江生產大隊,1972年,橫江生產大隊析出橫江、葉山、垇頭3個生產大隊。1978年1月劃屬贛州市。1984年4~5月,人民公社、生產大隊改為鄉、村建制,屬湖邊鄉,改稱橫江村。1989年12月,劃屬蛤湖鄉。2001年8月,蛤湖鄉併入湖邊鎮,屬湖邊鎮,仍名橫江村。
村委會設在橫江村三叉路口處,原駐橫江宋宅。1996年拆除,在原址新建磚木結構兩層6間辦公樓,建築面積180平方米。
2005年,全村耕地面積1220畝,其中水田1215畝,旱地5畝,山地面積8570畝,水面面積(含紅旗水庫的1/2,吉坑水庫)約580畝,人均耕地面積0.74畝。農業以種植水稻、花生、蔬菜為主。水稻種植面積630畝,糧食總產量485噸;花生種植面積228畝,總產量36噸;蔬菜種植面積814畝(含複種數),總產量1154噸。山地薪炭林占80%。
2005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016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290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3萬元,人均純收入2767元。村辦企業有碾米廠、榨油廠,引進外資興辦瑩石礦1個。 歷任村(生產大隊)黨支部書記:李端訓、李端惜、羅能楊、凌遠斌、宋德鶴、凌遠海、宋世榮、宋治意、劉才軍、李粹光[1]。
2、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橫江村
橫江村地處東莞市茶山鎮西北面,全村總面積3.1平方公里,現有常住人中約3000人。該村地理位置優越,茶山鎮中心商貿區規劃大部份位於該村轄區,鎮主幹道石大路、環城路、安泰路貫穿全村,交通便捷,全村範圍擁有工商企業超過500間,是廣大客商投資的風水寶地。
3、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橫江鎮橫江村
橫江村位於橫江鎮東部,距橫江圩鎮1公里處。全村轄15個村民小組,共549戶,2100人口,有耕地面積1200.33畝。1961年曾為橫江、大埠兩個大隊,次年又合併為橫江大隊。有國小一所,村部設劉氏宗祠屋背。[2]
4.湖南省安化縣大福鎮橫江村
橫江村位於安化縣最東部,與黃皮村,白泥村,黃鎮村等相鄰,位於安化與寧鄉邊界處,與著名的溈山“密印寺”、“千手觀音”僅3公里路程。該村分為七個組,若干個生產隊,全村總面積約為3平方公里,總人口600餘人,耕地面積大約800畝。目前,橫江村大部分村民都在外地打工,只有少數年齡偏大的村民留在家鄉務農。一直以來,橫江村人民的生活質量還處在溫飽水平,離小康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2000年,橫江村爭取到了一個扶貧機會,上級考察核對後,在橫江修了一座希望國小,暫時解決了該村學生上學校舍破舊的大問題。另外,還對比較貧困的村民進行了金錢和物質上的補貼,並進行農作物和經濟林栽培方面的培訓。近幾年,橫江村人民自謀出路,無論在外地的還是留在家裡的在生活品質上都有著巨大改善,尤其是近年來在黨的新農村建設的號召之下,橫江村人民熱情,積極地投入到生產建設當中。現在,橫江村已經有了寬敞的水泥路,有了嶄新的居民房,更有外商投資建設的廠房,整個村莊的面貌煥然一新,人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幸福。
東莞行政區劃百科
東莞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東岸,北接廣州,南連深圳。1985年9月撤縣設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下轄28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440個村委會,156個居委會。 |
江門行政區劃百科(一)
江門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側,全市總面積9541平方公里、人口410萬,江門市屬河流三角洲沖積平原,沿海有大小島嶼96個,海岸線總長328.7公里。江門屬亞熱帶海洋氣候,少霜無雪,溫和多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