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溪村

東溪村歧義詞,多指村名。這裡有1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金淘鎮東溪村2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東渡鎮東溪村3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白雲鄉東溪村4湖南省沅陵縣馬底驛鄉東溪村5福建省寧德市柘榮縣富溪鎮東溪村6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峽山街道東溪。

基本信息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金淘鎮東溪村

東溪村位於福建省泉州南安市金淘鎮政府駐地西北2.3公里,面積6.10平方公里。村委會設在田中,有田中、後嶺、內埔壟、溪南、溪尾、尾園、山坂、流溪8個自然村。有17個村民小組,有村民1100多戶,4800多人。有耕地面積1122畝,山地35000畝,主種水稻、小麥、糖蔗等農作物。林果有馬尾松、茶、鳳梨等,盛產草蓆。全年農業生產總值845萬元。域內有製衣廠、服裝廠、東溪國小。省道307公路貫穿全境,域內公路兩側樓房商店鱗次櫛比,十分繁榮。村道與金(淘)眉(山)公路、省道307線接軌,交通十分便捷。

節日慶典節日慶典

東溪村四面環山,山清水秀,村民淳樸,人傑地靈。東溪村先後被福建省司法廳及泉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民主法治示範村”稱號;被南安市委、市政府授予“先進黨支部”、“先進基層黨組織”、“企業發展先進單位”、“山地開發先進單位”;被南安市綜治委、市公安局以及金淘鎮黨委、政府授予“交通安全文明村”、“綜合治理先進村”等殊榮。

東溪村源於始祖從泉州東門和南安溪仔尾遷入繁衍,為紀念故土,遂各取首字 “東溪” 為村名。在元、、清隸屬十四都,民國屬東門保,解放後屬蓮坑鄉,土改時與蓋溪村合併為“蓋溪鄉”,後撤鄉自立東溪村。公社化時與東星村合併為“東門大隊”,1958年自立東溪大隊,1984年改為東溪村委會。

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東渡鎮東溪村

東溪村屬於長坑管理區,位於東渡鎮南部,距離鎮政府所在地6公里,全村305戶931人,耕地面積227畝,山林面積6218畝。2006年農民人均收入2331元,村集體年收入5萬元左右。農戶主要從事茶葉、水果、蔬菜和油茶生產,現有茶園176畝,杏300畝、油茶700畝、春扁豆30畝引。

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白雲鄉東溪村

東溪村位於永泰縣北部,屬白雲鄉,海拔580米,東接浦溪村,西鄰大坪村,南連白雲村,北界閩侯縣。距縣城32公里,距白雲鄉5公里。總面積8.3平方公里,轄有東溪、吳厝里、崩墘里、松洋4個自然村。宋代屬中和鄉新豐里元代分屬十八、十九都,明、時期又屬中和鄉新豐里;民國初屬北區,民國25年改屬一區白鳳聯保,民國27年屬雁鳳鄉。1949年9月後屬六區、白雲區,1958年屬白雲人民公社。1959年建村,現今全村共有6個村民小組,86戶、439人,其中,畲族藍氏人口140人,占32%。1978年通機耕路,1983年通電,全村耕地480畝,人均耕地面積1.1畝;林地1200畝,人均林地6.2畝,2000年糧食總產量271噸,人均糧食占有量617公斤。全村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高山反季節蔬菜等,主要經濟作物是茶葉,年產量23噸。2000年農林牧漁總產值225萬元,人均純收入3200元,村級財政收入1.8萬元。設初小1所、班級2個,學生20人,教師2人;衛生所1個,村醫1名。2001年通自來水引 。

湖南省沅陵縣馬底驛鄉東溪村

馬底驛鄉東溪村有4個村民小組,1008人,中共黨員49名,耕地面積787畝;全村的主要經濟來源有養殖業、農田耕作、勞務輸出等。去年以來我村緊緊圍繞“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的總體目標,堅持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指導思想,充分發揮領導核心和橋樑紐帶的作用,帶領廣大黨員幹部,齊心協力,銳意進取,不斷深化支部“五個好”建設,深入開展文明村建設,全力打造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文明新村,全村經濟和社會發展邁入了快車道,為新農村建設做貢獻。

一、發揮核心堡壘作用,建設文明衛生新村

村看村,戶看戶,民眾看幹部。村幹部是工作中的核心,一言一行都影響著村民,因此,在文明建設的實踐中,我們時刻把村支兩委班子及黨員隊伍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來抓,從不鬆懈。我們要求班子成員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科學發展觀,勤政為民,不搞特殊化,時刻把民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多為民眾謀福利。班子成員精誠團結,經常溝通思想,在各項工作以身作則,起模範帶頭作用。工作中注意傾聽民眾意見,堅持走民眾路線。在廉政建設方面,本村的重大事項、重大決策等工作都以村務公開的形式公布於眾,接受民眾監督,做到辦事公道,廉潔自律。在工作中走在前,乾在前,不接受吃請,不以權謀私,以自己的模範行為去影響、帶動全體黨員幹部和村民。圍繞經濟建設,積極拓寬發展思路,出謀劃策,真正當好村民的“領頭雁”,真正為民眾當好家、理好財。

在幾年來的班子建設實踐中,我們逐步積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使黨員隊伍的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規範化的軌道。在學習制度上,我們積極利用“三會一課”、“黨員活動日”等多種形式,組織黨員學理論、學業務、學經濟、學管理,不斷增強廣大黨員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在組織制度上,充分尊重黨員的民主政治權利,實行民主議事和黨內監督制度。在重大決策上,堅持集體研究,科學決策,使全村經濟和社會事業得到建康協調發展。在工作制度上,積極組織黨員參與經濟建設,參與村務管理,讓廣大黨員同志在參與經濟建設中經受鍛鍊,增長才幹,從而較好地發揮廣大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以黨風帶民風,以民風促村風,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風氣。

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帶領民眾致富。

1、我村兩委積極調整工作思路,引導、幫助民眾大搞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養殖業、林業。做好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工作,2006年以來共轉移富餘勞動力400人創收180萬元,拓寬民眾增收渠道。

2、抓好基礎設施建設,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近幾年來,修建東溪組圓盤路,楊教組級公路水泥路面硬化,東溪組改水,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一個新的台階,民眾“行路難”問題得到基本解決。

三、抓創建、重教育,完善精神文明好體制。

我村以開展“創建文明村”、“創建文明戶”活動為載體,深入紮實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工作。

1、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破除封建迷信,提倡移風易俗。大力開展移風易俗,破除封建迷信活動,堅持喜事新辦、喪事簡辦。

2、開展長期不懈的普法教育,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多年來,把法制教育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村里設立了治保民調委員會和普法宣傳員,定期利用板報等形式進行法制宣傳和安全生產教育,建立和健全了村規民約。廣大民眾的法制觀念和安全生產意識普遍加強,社會秩序良好。

3、堅持計生基本國策,確保出生人口質量。堅持開展流動人口計畫生育摸排和登記工作,有效避免外來人員違規生育現象的發生;加大對採取避孕節育措施服務對象的隨訪力度,鞏固提高了綜合節育率。

4、大力發展農村衛生事業,加快醫療保障體系建設步伐。大力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努力提高廣大民眾參加新合醫療的積極性,全村95%以上民眾參加新合醫療。減少疾病,提高村民健康水平,我們非常重視村民的防病保健工作。婦女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兒童計畫免疫工作已形成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式化,“四苗”及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率均達到標準要求,有效控制了相關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全面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不斷豐富民眾文化生活。

四、團結協作,創集體榮譽

班子成員精誠團結,經常溝通思想,在各項工作以身作則,起模範帶頭作用。工作中注意傾聽民眾意見,堅持走民眾路線。在廉政建設方面,本村的重大事項、重大決策等工作都以校務公開的形式公布於眾,接受民眾監督,做到辦事公道,廉潔自律。

村領導班子成員在全體村民的支持配合下,本村近幾年取得了快速發展,被評縣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村、村為主先進單位,黨支部被授予縣先進基層黨組織,其中村黨支部書記舒衛國同志還被評為十最佳支部書記。

通過文明衛生新村的建設,我村雖然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得到了上級領導的肯定及民眾的好評,村容村貌得到了改善,村民的文明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我們也看到了許多的不足。在今後的工作中,將更加注重村組織的服務功能,有組織、有計畫的開展豐富的文體活動,滿足村民對文體生活的需要。家庭的文明和諧是社會文明和諧的基礎,我們將從社會的細胞著手,給村民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為建設文明衛生新村構建和諧新農村作出貢獻。

福建省寧德市柘榮縣富溪鎮東溪村

行政區域

東溪村地處富溪鎮東南部,距縣城23公里,東接宅中鄉 赤岩村,西臨東山村,南與宅中鄉 西坪村毗鄰,北連霞洋村,距鎮政府所在地11公里,是我縣少數民族村,全村81戶334人,轄東溪、黃家園、草仔坪、南汀坑、下溪淀5個自然村。氣候與物產

東溪村平均海拔456米,屬中亞季風氣候,雨量充足.境內土質黃壤,全村耕地211畝,水田211畝,農地242畝,主要經濟作物太子參,太子參戶均5擔,最多的收穫12擔,是太子參專業村。

歷史人文

東溪村是著名的紅色蘇區。1933年,經閩東特委決定在福、霞、柘邊境的草籽坪村附近大粗坑峭崖岩洞,成立蘇維埃霞鼎泰中心縣臨時政府,隸屬閩東蘇維埃特委管轄,成為閩東革命風暴的紅色指揮中心。當時中央紅軍四團數千名戰士駐守在草籽坪村數座大房子內,在附近岔道口分設秘密聯絡崗哨樓和瞭望台,在周邊厝下、磺坑磺洞等處秘密設有紅軍彈、糧庫。1934年10月4日,國民黨軍隊78師進駐柘洋城,蘇維埃霞鼎泰中心縣、區撤離駐點,轉移山頭開展地下游擊活動。但草籽坪仍是霞鼎泰中心縣的秘密指揮中心。葉飛、馬立峰、曾志、馮品泰、賴金彪、陳挺等革命領導人曾經在此留下了深深的足跡。紅軍領導人彭朝榮當年在草籽坪是還介紹該村牧童藍阿嫩當通訊員,阿嫩智勇雙全,屢次戰功,後隨紅軍北上歷任排長、連長、營長,最後擔任過團長。1948年11月8日在淮海戰役中,在新中國即將誕生的前夜捐軀,由於他英勇善戰被稱為“畲族革命雄鷹”。

基礎設施

東溪村基本實現“五通”,1988年架設照明線路,1994年完成了人飲工程。1998年安裝了程控電話,2001年開通了有線電視,2006年完成3.3公里村道路基拓寬改造。

江門行政區劃百科(一)

江門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側,全市總面積9541平方公里、人口410萬,江門市屬河流三角洲沖積平原,沿海有大小島嶼96個,海岸線總長328.7公里。江門屬亞熱帶海洋氣候,少霜無雪,溫和多雨,

澳村
安步村
安南村
安生村
白廟村
扁沖村
白石村
堡城村
北合村
白銀村
白水帶村
白沙社區
北街街道
白沙街道
北蘆村
耙沖社區
北達村
北灣社區
坂錫社區
步溪村
白沙鎮
磅礴村
北門村
北陡鎮
板崗村
白水村
八家村
北聯村
坂潭村
北坑村
白崗村
百頃村
八頃村
邦龍村
北洋村
北門社區
北水村
八一村
茶坑村
成平村
昌梅村
長安村|
陳山村
側賢社區
倉邊村
潮連街道
長塘社區
茶山村
長發社區
赤坎村
城西村
常安社區
長喬村
倉后街道
長塘村
潮境村
車朗村
川西村
沖蔞鎮
城北村
沖雲村
衝口村
長沙村
長坑村
沖泮村
倉下社區
朝中村
長嶺村
川島鎮
沖金村
春場村
赤溪鎮
陳邊村
廛溪村
川東村
沖洋村
曹沖村
曹厚村
長江村
城西社區
陳冲村
城南村
城東社區
城郊村
沖那村
潮透村
慈谿村
長沙街道
長間村
蒼城圩社區
大林村
東成墟鎮
東北雁村
東南村 |
篁灣村
海傍社區

大田鎮
頂沖村
東門社區
大槐鎮
大亨村
大灣村
東岸村
大蓮村
東新村
大朗村
東成鎮
大槐村
東觀社區
大埠村
杜阮鎮
丹井社區
東風社區
大崗社區
東成社區
杜臂村
東升社區
大凹村
東溪村
東寧社區
東倉社區
堤東街道
杜阮村
東華社區
東聯村
東仁村
東冠村
都陽村
大塘村
大江鎮
都斛鎮
端芬鎮
大綱村
大巷村
東紅村
東寧村
東升村
獨岡村
墩寨村
陡門圩社區
大嶺村
大洲村
獨灣村
大東村
都斛圩社區
淡村
大步頭村
斗山鎮
墩頭村
渡頭村
東雲社區
洞安村
東頭村
丹堂村
達材村
大擔村
東方村
大洞村
洞北村
東風村
大澤鎮
東甲村
獨聯村
洞南村
東北村
大澤社區
東凌村
東環沙村
東向村
大堂村
洞閣村
大鰲村
大澤村
島橋村
大環村
都會村
東成村
大滘村
大鰲社區
東衛村
大鰲鎮
大八頃村
大鰲尾村
大沙圩社區
恩城街道
二寧村
福坪村
鳳山社區
佛良村
粉洞村
阜康社區
華東社區
|

富崗村
浮石社區
豐樂社區
范羅崗社區
富岡社區
復興社區
鳳潮社區
豐盛社區
福逕村
富橫社區
芙灣村
飛東村
復盛村
甫草村
浮石村
豐江村
富城社區
福場村
鳳村
富美村
甘圍村
根竹頭村
高聯村
關村
高元村
共和鎮
隔朗村
共興社區
谷埠社區
弓田村
桂林社區
古勞村
古蠶村
古勞鎮
甘棠村
古橋村
甘化社區
港口社區
貫溪村
岡寧村
高筍村
廣海鎮
官竇村
桂水村
龔邊村
廣海城社區
崗美村
灌田村
高嶺村
甘邊村
高朗村
古邏村
官沖村
官田村
管咀村
古斗村
古泗村
古井社區
桂林村
古井橫陂鎮
橫崗頭村
黃沙村
橫陂村
潢步頭村
黃坭坦村
橫眉村
河南社區
鶴坪村
橫西村
橫槎村
黃角村
橫平村
河灣村
橫南村
橫盤村
華南村
橫東村
匯源村
鶴城鎮
荷村
合成村
禾南村
鶴山市
禾穀村
黃洞村
黃寶坑村
和平社區
鶴城村
環市街道
會龍社區
河山村
篁邊社區
虎嶺村
花園社區
荷塘社區
橫江村
荷塘鎮
虎坑場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