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簡介
隔朗村,古屬岡州,後來隸屬新會縣。鶴山建縣治後,屬肇慶府鶴山縣古勞都二圖陳仙甲。國民後屬鶴山縣第一區昆東鄉。公社化時屬高鶴縣雅瑤公社。現屬廣東省鶴山市雅瑤鎮,是南雄珠璣巷南遷的移民經歷四代,兩度遷移才到此建村的。建築明細
德明祖祠
德明祖祠是目前鶴山市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築物之一,始建於明代,曾於光緒丙戌(1886)年重修,坐東北德明祖祠外精美的石雕向西南。廣三路深二進,祠前有一個呈淺黃色的古戲台,用三合土夯築,外表砌火山角質岩,用紅砂岩勒腳。主祠依次為頭門、後堂。整座建築沒有青雲巷,屬二進四合院式布局,保留了北方傳統四合院的建築痕跡。如果欣賞德明祖祠的建築藝術,有幾點值得特別留意,其中一點就是名為“金胞皮”的牆壁結構。所謂“金胞皮”,其實就是牆壁內部夯土砌牆,外鑲青磚(由於當時青磚較為名貴也稱作“金磚”。1993年前後,德明祖祠的外牆就曾經由於遭遇連場大雨而發生了傾斜,幸虧當時各村村民齊心合力,出錢出力,搭建了一些輔助設施,重新將牆壁扶正。在此之後,隔朗村委會安排了人員對祠堂進行專門清潔和定時維護。除了“金胞皮”,隔朗村的“月梁”和“方檁”也頗有看頭。德明祖祠的梁架結構簡潔古樸,梁架上有狀如月亮的梁式結構,故名“月梁”,配合斗拱的升斗下部有弧度,這些都是明代建築的典型特點。祠堂的後進檁條用“方檁”,建築的規格較高,在封建社會族人中必須有人當高官才可在宗祠建築中用“方檁”,非常有特色。
離明閣
離明閣建於清康熙十五年(1676),於嘉慶年間和光緒年間曾經兩次翻修補建。在七八十年代,以前的建狀如文筆的離明閣築物都不高,離明閣在附近算拔尖的了,登高遠眺,是著名隔朗村八景中的“離明遠眺”和“帽崗煙雨”。說起離明閣的建立,其中還有一段避瘟疫的故事。話說康熙早年,隔朗村這裡連年遭到牛瘟襲擊,村民損失慘重。無奈之下,有人請來一位道士,請他教授避瘟之法。道士說:因為你們村後山和紗帽崗遠看像一頭臥牛,紗帽崗像雙角翹起的牛頭,山旁附近卻全無可以栓住這頭“牛”的建築,所以遭牛遭瘟疫。解決辦法是在山下附近修建一座塔,把牛牢牢“拴住”。村民聽信道士的解釋,就在離後山不遠的地方建起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離明閣”。正因為這段典故,隔朗村和附近一些鎮村的風俗也存在較大差異。眾所周知,鶴山獅藝遠近聞名,幾乎各鄉各鎮都有舞獅的習俗,但是隔朗村因避“獅吃牛”之嫌,別樹一幟地選擇了“舞火龍”。“舞火龍”的習俗在隔朗村流傳至今。除了“避牛瘟”,離明閣據說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旺文才”。原來,後山除了狀如牛頭,翹起的雙角頗似舊時官老爺的烏紗帽,故此也名“紗帽山”。村民在紗帽山附近建起一座“狀如文筆”的離明閣,也有鼓勵後生勤奮讀書的寓意。
植亭陸公祠
植亭陸公祠位於隔朗村南側,是陸植亭後人的家祠,始建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廣三路二進建築,坐東北向西南。正祠依次為前廳、後堂,前有地堂,後有兩層的後樓,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陸植亭發家以前,只是一個種姜的農戶,家中並不富有。有一年,市面姜價低賤,陸植亭不忍心把勞累所得賤價出售,便把自己種的十畝姜放田中任其生長。第二年姜價仍賤,陸植亭的姜又沒賣出去。到了第三年,姜農經過前兩年的折騰大都不再種姜了,市面姜價大漲,陸植亭就把三年種下的姜一併賣出,賺下了第一桶金。陸家後人經營有方,逐漸走上了票號經營的路,富甲一方。清末,當時的陸家發生了兩件轟動大事。一是陸家迎娶了慈谿太后的貼身宮女;二是盜賊火燒陸家,據說票號火燒過後,地上流了一地的雪花白銀。兩件事足見陸家之富。植亭陸公祠大量採用灰塑、磚雕、木雕、石雕、壁畫等傳統的廣府建築技法,做工精細;祠堂在建築用料上大量採用了貴重的木材柚木、格木,石料用大塊的花崗岩石。後樓是一座五開間的二層樓建築,據說是採用當時北京頤和園某座建築物的設計圖紙建造成的,建築大量採用堅木做材料,經歷一百多年的風雨,至今仍堅挺,該後樓是鶴山建築面積最大的一座兩層樓古建築,該祠對研究鶴山地方史和家族史有重要價值。隔朗印象
人與古建築和諧相處
踏入隔朗,現代城鎮氣息濃厚,擺賣各類水果、行貨的鋪頭,流連於街頭的村民,似乎很難和歷史文化村中老人坐在村中古建築門檻上納涼古村的名號連線上。走過主村道,可是隨著腳步逐漸深入,映入眼帘的民居民宅越發顯得古色古香。“德明祖祠”四個大字說明了眼前這座祠堂的身份,祠中祭祀的正是隔朗村創始人之一陸德明。推開大門,映入眼帘的是寬廣的天井和後堂。支撐後堂的兩根石柱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兩條粗大的石柱呈灰白色,其中混著一些雜色,石柱頂部的雕刻花紋還依稀可見。這種石柱的材料叫鴨屎石,是明代廣府一帶普遍使用的建築材料,距今已經有300多年歷史了。大殿基部的石塊也是明朝的石頭了,面上的是後來建的,顏色就不一樣。沒有泥土塑像,但是潔淨的地面和一地椅子說明這座古建築並未死去。遇有擺宴喜慶,村民齊聚一堂,觥籌交錯,歡聲笑語,好不熱鬧。如上圖,一位村中老人正坐在大門門檻上納涼,褪了色的紅色木檻,襯托著祖祠牌匾上老得透出玉色的木雕,歷史的厚重似乎要跳躍而出。走出德明祖祠,繼續參觀村內的古街道和古建築。村中有一條清代的麻石路貫通全村,全長約一公里,保存較完整。以麻石路為軸,村落的古民居呈梳式分布。看到村民在這些古老建築群中間安靜祥和地生活,你會感覺到歷史的生命在延續。
木雕 壁畫 灰塑 美輪美奐
穿行於錯落有致的古建築群中,精美的木雕、灰塑和壁畫毫無疑問將吸引你的眼球。在離明閣、德明祖祠、植亭陸公祠、陸富文公祠、“六座民居”等村內幾個重要的代表性古建築內,都有著內容豐富、形象生動的木雕、灰塑和壁畫裝飾。尤其是“六座民居”,它是鶴山建築面積最大的一座傳統民居。沿著狹窄的巷道,六戶老式民居整齊排列,其中五戶都是建於清代的古建築,唯有左側居中的一戶,古建築被推倒重建,非常可惜。置身其中,就仿佛處於木雕、灰塑和壁畫的藝術世界中。每座木雕形態各不相同,較為常見的是一些“躍龍門”、“鷹(英)熊(雄)圖”類的圖案。整體輪廓大氣、凝重,木雕雖然年代久遠,卻保存完好,圖案栩栩如生。至於各式壁畫,會讓人驚嘆於其技藝高超和保持完好。圖案上,雖然多是各式喜慶寓意的內容,人物形象卻極為傳神,更為難得的是,不少壁畫立體感豐富,遠看已有凹凸紋路的感覺,近看色彩欲墜,人物鳥獸像要破畫而出。考慮到這些壁畫歷史都已經超過百年,真不得不驚嘆當初工匠們的巧手。“六座民居”大量採用灰塑、磚雕、木雕、壁畫等建築技法,做工細膩,尤其是其主座外牆的一組灰塑“暗八仙”,雕工細膩、工藝精巧,是鶴山市灰塑作品的代表作。古村故事
鶴山新文化運動旗手:陸朝陽
翻開歷史書,隔朗村原來曾是新文化運動在鶴山的一個重要發起地。這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一個名字就是陸朝陽。陸朝陽(1894-1925),教育家,字毅之,雅瑤隔朗村人。少時隨父求學廣州,畢業於廣東省高等師範學堂,懷“教育救國”理想,毅然返鄉,1921年創辦鶴山第一間新型國小——郎溪國小,校址是在植亭陸公祠內,任校長,開全縣廢私塾辦新校的先河。至1923年,鶴山縣已辦新型國小15間。同年,陸朝陽創辦《郎溪報》,向國內及海外僑胞宣傳教育改革的道理與成果,影響極大。1924年11月,他被委任為鶴山縣教育局長,與宋森等人發起組織“全縣學校聯合會”,被選為會長。該會提出廢私塾,征祖嘗、神嘗作為辦學經費,各校一律行新學制等倡議,並經當局批准用行政手段在全縣推行。1925年3月,陸朝陽被委任為“鶴山中學籌委主任”,同年9月,鶴山中學應運而生,由他主持校政。同年11月9日,陸朝陽因病辭世。文物斷代曾惹爭論
關於隔朗村德明祖祠的斷代,曾經引起一場不小的爭議。其實多年以前就有人懷疑德明祖祠可能為明代古建築,只是由於沒有確切的證據,這個觀點一直沒有得到重視。2007年,鶴山市文廣新局派出調研組前往考察,留意到該建築的幾個明顯的明代建築特點。范小英告訴記者,首先是祠堂用料古樸,採用了俗稱鴨屎石(火山角爍岩)的石料作檐柱,牆基用紅砂岩勒腳,說明其年代是較為久遠的;其次,從整體布局上看,兩進四合院,具有北方四合院的建築特點;最後,“金胞皮”、“月梁”、“覆盆式柱礎”、後堂斗拱的升斗下部有弧度等建築結構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因此調研組成員判斷這確是一座明代建築。傳統觀點,認為鶴山歷史文化比較薄弱,幾乎找不到明代或以前的古建築,因此,調研組的結論一出,馬上引起了軒然大波。事實證明,鶴山市文廣新局的觀點是正確的,德明祖祠作為明代建築的結論,得到了今年親臨隔朗村考察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丘立誠和副研究員郭順利的充分肯定。斷代之爭可以告一段落了。專家意見
2009年6月,省考古所專家組來到了隔朗村,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讓專家們喜出望外。專家組成員郭順利說:“在看了陸氏村落的宗祠、家祠和民居以後,最大的印象是這裡的明代建築保留完好,非常難得;‘六座民居’和‘植亭陸公祠’布局合理,結構嚴謹,規模宏大,有客房、住宅、票號、宗祠、花園等建築,它大量運用中國建築常用的材料和嶺南地區特有的材料,非常有地方建築特色;還有古村道、離明閣、名人故居等,歷史文化資源豐富,部分符合條件的可以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整條村應該作為古村落作整體保護。”隔朗村中的一些文物點是在該次文物普查中被第一次發現,目前尚未申報任何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專家對隔朗村作為歷史文化名村給予了高度肯定,建議我們條件成熟的文物點可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對我們的工作是一個極大的鼓舞。根據專家組的意見,今後隔朗村文物點的保護工作,首先應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基礎上,對其“植亭陸公祠”、“德明祖祠”、“陸富文公祠”、“六座民居”、“古村道”、部分“古井”進行修復,完成後,申報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其次是由鶴山市有關部門進行隔朗村歷史文獻資料、照片、古村布局和古建築特點的撰寫、收集、整理,待條件成熟後嘗試向省有關單位申報歷史文化名村。江門行政區劃百科(一)
江門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側,全市總面積9541平方公里、人口410萬,江門市屬河流三角洲沖積平原,沿海有大小島嶼96個,海岸線總長328.7公里。江門屬亞熱帶海洋氣候,少霜無雪,溫和多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