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鄉村地區人類各種形式的居住場所]

鄉村[鄉村地區人類各種形式的居住場所]

鄉村是指鄉村地區人類各種形式的居住場所(即村落或鄉村聚落),鄉村一般風景宜人,空氣清新,較適合人群居住,民風淳樸。

基本信息

釋義

鄉村[鄉村地區人類各種形式的居住場所] 鄉村[鄉村地區人類各種形式的居住場所]

詞目:鄉村

基本解釋

[Village;Countryside] 針對城市來說,以從事農業為主要生活來源人口較分散的地方。

詳細解釋

1、亦作“ 鄉邨 ”。村莊。南朝 宋 謝靈運 《石室山詩》:“鄉村絕聞見,樵蘇限風霄。” 唐 韓愈 《論變鹽法事宜狀》:“ 平叔 又請鄉村去州縣遠處,令所由將鹽就村糶易。” 宋 蘇舜欽 《諮目五》:“又不可全依 漢 制,人人盡取,恐下戶貧民難以應給,況鄉邨之間徭役已多。”《儒林外史》第三六回:“ 應天 蘇州府 常熟縣 有個鄉村,叫做 麟紱鎮 。”

2、今亦泛指農村。艾青 《獻給鄉村的詩》:“我想起鄉村田野上的道路--用卵石或石板鋪的曲折窄小的道路。”

3、鄉里,家鄉。 唐 王維《同盧拾遺過韋給事東山別業二十韻》:“閨風首邦族,庭訓延鄉村。” 清 蒲松齡 《流民蒙君恩載送東歸》詩:“家中逃者方出門,舊年逃者返鄉邨。”

定義

冬天的鄉村 冬天的鄉村

《辭源》一書中,鄉村被解釋為主要從事農業、人口分布較城鎮分散的地方。以美國學者R·D·羅德菲爾德為代表的部分外國學者指出,“鄉村是人口稀少、比較隔絕、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經濟基礎、人們生活基本相似,而與社會其他部分,特別是城市有所不同的地方”。

鄉村(Rural,有時又稱Country),居民以農業為經濟活動基本內容的一類聚落的總稱,又稱農村。原始部落起源於舊石器時代中期。

到新石器時代,農業和畜牧業開始分離,以農業為主要生計的氏族定居下來,出現了真正的鄉村。

中國已經發掘的最早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前期,如浙江的河姆渡以及陝西的半坡等。按照鄉村的經濟活動內 容,可分為以一業為主的農業村(種植業)、林業村、牧村和漁村,也有農林、農牧、農漁等兼業村落。

根據鄉村是否具有行政含義,可分為自然村和行政村。自然村是村落實體,行政村是行政實體。一個大自然村可設幾個行政村,一個行政村也可以包含幾個小自然村。

鄉村聚落

高原、梯田、手工收穫,更突出中國鄉村特色 高原、梯田、手工收穫,更突出中國鄉村特色

一般來說,鄉村聚落具有農舍、牲畜棚圈、倉庫場院、道路、水渠、宅旁綠地,以及特定環境和專業化生產條件下特有的附屬設施等。小村一般無服務職能,中心村落則有小商店、小醫療診所、郵局、學校等生活服務和文化設施,可發揮最低層級的中心地職能。隨著現代城市化的發展,在城市的郊區還出現了城市化鄉村這種類似城市的鄉村聚落。

鄉村又稱非城市化地區。通常指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上產生的、相對獨立的、具有特定的經濟、社會和自然景觀特點的地區綜合體。

國內外對鄉村概念的理解和劃分標準不盡相同,一般認為鄉村的人口密度低,聚居規模較小,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經濟基礎,社會結構相對較簡單、類同,居民生活方式及景觀上與城市有明顯差別等。

在中國,鄉村指縣城以下的廣大地區。因長期來鄉村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流動人口較少,經濟不發達。但也因此得到了一定好處,如:鄉村的環境遭到的破壞程度遠比城市的環境破壞程度低很多。

它的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中心,其他行業或部門都直接間接地為農業服務或與農業生產有關,故認為鄉村就是從事農業生產和農民聚居的地方,把鄉村經濟和農業相等同。

產業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鄉村產業結構已發生深刻變化,鄉村分工分業也有了很大發展,對鄉村的認識有新的突破,表現在:

①鄉村不僅是從事農業生產和農民聚居的地方,而且也是一個經濟生活的整體,在多方面具有獨立活動的性能。鄉村中除農業外,還包括工業、交通運輸業、建築業、商業、服務業等物質生產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經濟活動;

②鄉村不僅是一個綜合的經濟實體,也是一個社會,即不僅包括經濟,還包括經濟以外的政治、文教、風俗等所有活動;

③鄉村不僅包括經濟和各種社會活動,還包括空間因素,即自然環境的立體因素,是具有一定自然、社會經濟特徵和職能的地區綜合體。

鄉村是一個歷史的、動態的概念,從世界範圍看,鄉村這個特定的經濟區域分為五個歷史發展階段:原始型鄉村、古代型鄉村、近代型鄉村、現代型鄉村、未來型鄉村。中國鄉村正處於由近代型向現代型過渡的階段。由於城市環境的惡化,以及城市中心區域的越來越擁擠,越來越多的城市人開始選擇到鄉村去度假或安家。

許多過渡型鄉村,如典型的城鄉結合部地區,作為城市邊緣地帶的城鄉結合部地區市政道路及其它配套措施尚未及時跟進,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尤其需要得到重視。

鄉村:古代的一種居民組織,一萬二千六百戶為一鄉。

城市區別

農村,對應於城市的稱謂,指農業區,有集鎮、村落,以農業產業(自然經濟和第一產業)為主,包括各種農場(包括畜牧和水產養殖場)、林場(林業生產區)、園藝和蔬菜生產等。

跟人口集中的城鎮比較,農村地區人口呈散落居住。在進入工業化社會之前,社會中大部分的人口居住在農村。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農業人口居住的地區,是同城市相對應的區域,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觀和社會經濟條件,也叫鄉村。

城市,是以非農業產業和非農業人口集聚形成的較大居民點(包括按國家行政建制設立的市、鎮)。一般而言,人口較稠密的地區稱為城市(city),一般包括了住宅區、工業區和商業區並且具備行政管轄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轄功能可能涉及較其本身更廣泛的區域,其中有居民區、街道、醫院、學校、寫字樓、商業賣場、廣場、公園等公共設施。

鄉村[鄉村地區人類各種形式的居住場所] 鄉村[鄉村地區人類各種形式的居住場所]

總體目標

1 .指導思想。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以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民生活品質為核心,以村莊建設、環境整治為突破口,協調推進產業發展和社會管理,努力打造農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園(部落格,微博),不斷提高農民民眾滿意度和幸福指數。

2 .主要目標。

從2013年起,每年重點培育建設45個左右中心村,全面推進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建設周期2年;每年治理改造200個左右自然村,以村莊環境綜合整治為重點,建設周期1年。

按照省、市美好鄉村建設規劃要求,到2016年,全縣有167箇中心村達到美好鄉村建設要求;到2020年,有318箇中心村達到美好鄉村建設要求;到2030年,全縣中心村全面達到美好鄉村建設標準。總體實現以下目標。

生態宜居村莊美。村莊規劃科學合理,農民住房實用美觀,中心村道路、電力、供排水、信息網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完善,村容村貌整潔有序,自然生態保護良好,人居環境明顯最佳化。

興業富民生活美。產業結構最佳化,實現轉型升級,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紮實推進,農業產業化水平大幅提升,農村公共事業加快發展,初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文明和諧鄉風美。村民自治機制不斷完善,村規民約基本健全,鄉村特色文化得到傳承發展,農民精神風貌積極向上,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3 .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農民主體。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把民眾認同、民眾參與、民眾滿意作為根本要求,依靠民眾的智慧和力量建設美好家園。

堅持城鄉一體,統籌發展。以工促農、以城帶鄉、以礦帶村,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美好鄉村建設,適時適度轉移農村人口,努力實現中心村、小城鎮與新型縣城協調發展。

堅持科學規劃,示範帶動。修編完善縣域村莊布點規劃和村鎮建設規劃,增強規劃的指導性和執行性。堅持“面上打基礎,點上求突破”,積極開展美好鄉村建設試點,以點帶面,分步實施,逐步擴大美好鄉村建設覆蓋面。

堅持產業發展,注重特色。以發展現代農業為總抓手,做強特色產業,做優品牌產品。把握每個村莊的地理因素和歷史遺存、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人文因素,注重保護地方特色,體現建築個性和文化風格,防止千村一面。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針對每個村發展基礎、人口規模和資源稟賦等方面差異,因村施策。現階段應以舊村改造和環境整治為主。

堅持縣鄉聯動,協調推進。以縣為單位整體謀劃、整合資源、統籌推進。各鄉鎮和縣直有關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充分發揮鄉村兩級組織在美好鄉村建設中的作用,承擔和實施好各項建設任務,形成上下聯動、分工負責的工作推進機制。

文化之憂

相對於城市的繁華與喧囂,鄉村是寂寞與單調的。文化在城市裡根深葉茂,精彩紛呈,豐富多樣。代表休閒娛樂一脈的茶樓、迪吧、酒吧等充盈於城市的大街小巷,製造了城市燈紅酒綠的不夜城景觀,繁華與喧囂與之俱來;電影城、戲劇院、書店、健身房等高雅的文化消費場所,給城市帶來尊貴與典雅。

豐富的文化大餐,讓都市各色人等各得其所,自得其樂。然而,那些散落於山野的村落,由於人居分散,文化顯得相當低落。這不是文化的過錯,是文化在鄉村的走失。

由於鄉村的自身局限,文化在這裡本就很弱勢。廣大的農民朋友由於受教育的程度低,經濟條件差,他們臉朝黃土背朝天,白天只能聽聽大自然中的天籟之音,夜晚睜著惺忪的睡眼望著電視裡陌生的消閒娛樂節目,既不感興趣也弄不明白。更為嚴重的是,近年來,大批有一定文化知識的青年農民,紛紛湧入城市,成為打工一族,鄉村留守著老弱婦幼。這些孤獨的守望者,文化知識嚴重不足,他們無力擔當鄉村和諧文化的建設者和傳承者的重任,廣闊農村有成為新的文化荒野之憂。

鄉村文化本可以更加紅火。農村人口大量集聚鄉野,他們為了滿足自身的文化需要,發掘了很多的傳統戲劇,譬如皮影戲、梆子戲、川劇等,農民們還自編自演鄉村話劇。還有定期或不定期的城市電影隊、戲劇團送電影和戲劇下鄉。每每這些文化大餐登場,人們就像過年過節一樣興奮。

鄉村[鄉村地區人類各種形式的居住場所] 鄉村[鄉村地區人類各種形式的居住場所]

文化能凝聚人心,振奮精神,讓人們過得快樂,讓社會獲得安寧。許多農村老人雖然識字不多,看得多了,聽得多了,能一折一折地哼唱出來。戲劇團一走,鄉村就成了他們的舞台,他們就成為鄉村的明星。我老家的玉老漢就是其中的一個。他隻字不識,卻能完整地唱出京劇《楊家將》,川劇《四下河南》、《斬巴蛇》等劇。

他能對城裡來的戲劇演員指點個一二,說得頭頭是道,還能現場演唱,人家佩服得不得了。他唱得字正腔圓,韻味十足,遠近聞名,城裡的民俗專家多次找他對劇目,錄製他的唱腔。流年盡逝,風光不再,他的觀眾們早已上了遠去車列,鄉村留守著不多的老弱婦幼,沒有人再去聽他的演唱了,說到當年盛事,玉老漢黯然神傷,心嚮往之。

文化需要傳承,需要聽眾,也需參與者。一個沒有文化消費的鄉村是沒有生氣的。現在的鄉村,人員大量外出,家家院落荒蕪,整個村落,白天寂靜無聲,夜晚偶或有三二聲犬吠,聽不到大人的吆喝,聽不到小孩的歡笑,像一個沉寂的世界。在一個如此冷清的世界,如何建設鄉村的和諧文化呢?也許有人會說,你是不是說得太嚴重了,現在農村不是實行了村村通嗎?農民家中不是有電視看了嗎?他們不應當缺文化消費了。

是的,大部分鄉村都有電視可看了,可是那些以娛樂都市人為主體的娛樂快餐,能解鄉親們的文化之渴嗎?他們如何能跟上都市裡娛樂一族的節奏?而且他們只是被動的接受者,無法投入其中,一種無法自我參與的文化消費,你能讓他們快樂起來嗎?何況,如此單調的文化消費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嗎?

美麗的鄉村 美麗的鄉村

如今的現實是文化人才流失, 傳承無著。而城裡的戲劇團、電影隊也不下鄉了,城裡開展的“三下鄉”活動,畢竟有限,鄉村已成文化的被忽略或冷落的地帶,這是鄉村文化之憂。當下,強調和諧社會建設,那么,鄉村文化應該是其中應有之義。

鄉村不應是一塊被忽視的地方,它急需文化的滋潤,而文化的滋潤不能單靠農民自身。無疑,沒有農村和諧文化的建設,就不會有整個社會的和諧文化建設。農村需要休閒的文化消費,同樣農村也需要高雅的文化來提升品位。這就要求城市的文化消費向農村無私地延伸。如何讓鄉村的文化建設跟上城市步伐,這是各級政府和城市文化人都要思考和付諸行動的所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