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舍簡介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img/a/4cd/nBnauM3XwADM4YjN2EDM5kTN3QTMwgTNzgTOzQTNwAzMxAzLxAzL1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歷史與沿革
西漢南越墓博物館是廣州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見證者。它是以南越王墓為中心建造的一座新型遺址博物館,是中國政府依據《威尼斯憲章》採取的保護文物,利用文物的一個成功範例。它以保存完好的古墓原址,內涵豐富的漢代文物,典雅氣派的建築而聞名於世。趙眜,在《史記》稱為趙胡,中國西漢時期南越國的第二代王,公元前137年至前122年在位,是南越國第一代王趙佗的孫子,號稱“南越文帝”。他的陵墓位於今廣州市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是著名的“南越王墓”。
博物館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分為綜合陳列大樓、墓原址、主體陳列樓三大部分。主體陳列樓展示了南越王墓出土的一千多件(套)文物珍品。綜合陳列大樓展示了中國陶瓷藝術的奇葩——“楊永德伉儷捐贈陶瓷枕展”。另有臨時展廳展示國內外大型臨時文物展覽。博物館已被列為廣東省、廣州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此外,博物館還出售各種有館藏特色的紀念品。
陳列與展覽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img/1/44a/nBnauM3X2MzMzATN4EDM5kTN3QTMwgTNzgTOzQTNwAzMxAzLxAzL4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西漢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陳列的形式設計由費欽生先生承擔。整個展覽按陳列內容分為五個部分。每部分分占一個展廳,其序列為:
第一部分“南越文帝”、第二部分“主室瑰寶”、第三部分“墓中殉人”、第四部分“御庫藏珍”、第五部分“鐘鳴鼎食”。其設計思路,是基於對南越王墓出土文物的認識,著力表現漢墓石室木槨的韻味,突出敦厚,質樸,簡練,明快的風格,使陳列的形式設計為表現陳列內容服務,達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在陳列環境與意境方面,為使陳列環境創造出石室木槨古墓古樸,神秘的氛圍,部分牆面裝修成紅砂岩“墓壁”的效果。而在陳列各類有印文的印章、玉璽時,則用鏡面反射印面文字圖象,讓觀眾更真切地欣賞到文物。陳列櫃的台座選擇傳統木結構台座造型,色彩以紅黑相配為基調,而展櫃的無框架玻璃罩則與櫃內照明採用的基色瑩光燈與鹵素燈協調,又能表現出現代化的氣質。在著重渲染視覺環境氣氛的同時,更注意環境設計只是為文物陳列提供背景。
展覽設計師 費欽生,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活動評選委員會專家庫首批入庫專家。
館藏文物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img/3/c46/nBnauM3X2czM2ETNyIDM5kTN3QTMwgTNzgTOzQTNwAzMxAzLyAzL3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根據國家文物局2002年發布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共有64件(組)一級文物禁止出國(境)展出。南越王墓中出土的“角形玉杯”和“銅屏風構件5件》”位列其中。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原支大象牙。在西直空出土原支大象牙一捆,共5支、並排堆放。最大的象牙長126厘米、整堆象牙寬57厘十。經動物學專家鑑定,出土的象牙與亞洲象纖細的牙有明顯的區別,與非洲雄象大而粗壯的牙接近,說明這5支大象牙的產地是非洲。可能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來到廣州的。另外還出土了刻畫象牙卮、象牙算籌和殘牙雕器等,可見這些原支大象牙是進口作為雕刻原料的。
珍珠枕頭。在墓主玉衣頭套下的絲囊內裝了470顆珍珠,珍珠直徑0.1一0.4厘米,是未經加工的天然珍珠,專家們分析是一個絲囊珍珠枕頭。有人說珍珠具有鎮靜、美容和辟邪的作用,像現代人喜歡戴珍珠項鍊一樣,珍珠枕頭墊起頭來也是很愜意和舒服的。用珍珠做成枕頭,在考古發掘中發現尚屬首次。另外,在主棺室“頭箱”中,原盛於一個大漆盒內,有重量為4117克的珍珠(出土時漆盒已朽,珍珠散落滿地)。珍珠直徑0.3一1.1厘米,會不會也是用來做枕頭的呢?因為未來得及做,就只好陪葬了。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1000多件(組),依質分為金、玉、銅、鐵、陶、水晶、象牙、絲麻等20多項,以銅、鐵、陶、玉數量最多。其中一批為我國考古首次發現的稀世之寶。這批珍貴的文物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北方草原地區匈奴文化、海外文化、嶺南文化等多種文化內涵的器物共存,說明越文化對外來各種文化是兼收並蓄的。同時,也是西漢早期南越國歷史文化發展的反映。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還徵集收藏了一批瓷枕、彩陶、玉器等文物。
精品賞析
絲縷玉衣 中國人崇玉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就琢玉為飾。紅山、河姆渡、馬家濱等文化遺址出土有璜、墜、玉龍等佩飾,良渚文化遺址還出土有璧、琮等儀禮祭祀用玉。後來玉還被廣泛使用於典禮、祭祀、裝飾、喪葬等活動中。出於對玉無比崇拜的迷信,生前佩玉、死後葬玉的風氣愈演愈烈。戰國流行的綴玉斂屍葬俗,到西漢時卻演變出以玉衣為葬服,認為這樣可以防止屍體腐爛。在西漢使用玉衣可能尚無嚴格的規定,到東漢就發展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使用玉衣的等級制度。規定身份不同,使用的線縷也有差別,皇帝、皇后可以使用金線縫製的玉衣(即金縷玉衣);諸侯王、第一代列侯、貴人、公主使用銀縷玉衣;而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衣。當時僻處南陲的南越國雖然與漢王朝分庭,但在許多方面卻刻意模仿漢制,所以南越國貴族死後用玉衣作喪服是不足為奇的了。頭套面部 一九八三年在廣州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的一套絲縷玉衣,經修整復原,得知玉衣由頭套、衣身、兩袖筒、兩手套、兩褲筒和兩隻鞋所組成,全長173厘米,共用玉片2291片。玉衣外貌如同人體形狀一樣,其中頭套有鼻無耳,由頭罩、面罩兩部分扣合而成;上衣分前、後兩片,為外襟式;左、右袖,呈筒形,上粗下細,體扁而彎,上口朝向內側開;兩手套基本對稱,結構如手形,作握拳狀;兩褲筒互不相連,呈上粗下細的筒形;兩隻鞋的上口前高后低,以便穿入。整件玉衣的玉片, 其形狀和大小,又是根據人體各部位的不同形狀而設計的,基本以長方形、方形為主,特殊部位則採用梯形、三角形和多邊形等玉片。
鞋 手套和鞋所用的玉片加工都較細緻,厚薄均勻,兩面光滑潤澤,邊角上都有穿空,以便絲線穿墜,裡面再用死絹襯貼加固。 這與滿城漢墓玉衣相似,只是縷線不同,而身軀部位所用玉片,厚薄不一,無孔,多為廢舊或邊角料,平排並列 粘帖在麻布襯裡上,表面用窄的朱絲帶作對角粘帖,組成菱形格線狀的地紋,四邊再以寬頻粘帖成縱橫方格,其圖案顯得非常歸整艷麗。同時,各個部位的邊緣處都以絲織物縫合包邊,宛如一套做工考究、圖案新穎、色澤鮮艷的高級服裝,令人嘆為觀止。尤為珍貴的是,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的一套絲縷玉衣。玉衣用絲縷,尚未見諸文獻記載,而這套絲縷玉衣既顯示出玉衣發展過程的早期特點,又反映了南越文化的特色。基地建設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img/c/e5b/nBnauM3X3UzM4QzN0IDM5kTN3QTMwgTNzgTOzQTNwAzMxAzLyAzL3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青少年教育 博物館為青少年朋友們準備的活動吸引著不同年齡層次的朋友們,他們在參觀的同時可以動動手,玩一玩,例如:蓋文物圖章,拓文物花紋;玩文物華容道;在玉作坊制玉;親自觸摸文物等在娛樂中學習文物知識。
所獲榮譽
1、國家優秀設計金獎;2、中國建築學會優秀建築創作獎;
3、國際建協(UIA)第20屆世界建築師大會上被評為“20世紀世界建築精品”;
4、1991年國家教委、建設部優秀設計一等獎;
5、1991年國家教委、建設部國家金質獎;
6、中國當代環境藝術優秀作品獎(1988—1992)
等六項國內、國際大獎。
旅遊指南
基本服務項目:
(一)為遊客提供國語、粵、英講解。(二)綜合樓錄像廳免費播放古墓發掘過程錄像(國語、粵、閩南、英、法、德、日、西班牙等 8 語種可選)。
(三)綜合樓大堂免費取閱博物館相關資料。
錄音導覽服務:
為方便遊客在參觀過程中根據個人喜好,了解遺址及文物的具體情況,本館增設多種語言的錄音導覽服務。並為團體遊客提供團隊專用錄音到覽服務。如果您需要,請到展館大廳服務中心租用。
交通信息
203/273/552/7/543/211/29//33/42路解放北路站下乘坐捷運二號線,越秀公園站E出口
開放時間:
am. 9:00--pm. 5:30(pm 4:45起停止售票) 全年開放
門票及優惠
(一)門票 12元/人 (二)優惠票 普通高校學生憑證《助老工程聯誼卡》持有者憑證、
婦女節、護士節、教師節期間婦女、護士、教師憑證
60--65歲老人憑證
10人以上的集體觀眾
陪同中國小生參觀的家長(限兩人)
元旦、春節、勞動節、國慶節期間
中國小生憑證
65歲以上老人憑證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
中國國家一級博物館
![]() 更多博物館百科,詳見 微百科:博物館百科。 | |||
故宮博物院 中國科學技術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航空博物館 北京魯迅博物館 首都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 北京天文館 周口店遺址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 天津自然博物館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河北省博物館 西柏坡紀念館 山西博物院 中國煤炭博物館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內蒙古博物院 遼寧省博物館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抗美援朝紀念館 旅順博物館 吉林省自然博物館 東北烈士紀念館 愛輝歷史陳列館 上海博物館 上海魯迅紀念館 | 浙江省博物館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江西省博物館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南京博物院 南通博物苑 蘇州博物館 揚州博物館 安徽省博物館 福建省博物館 古田會議紀念館 廈門華僑博物院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 海軍博物館 青島市博物館 青州市博物館 河南博物院 鄭州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 南陽漢畫館 湖北省博物館 武漢市博物館 湖南省博物館 劉少奇故居紀念館 廣東省博物館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自貢恐龍博物館 廣漢三星堆博物館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鄧小平故居陳列館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遵義會議紀念館 雲南省博物館 雲南民族博物館 西藏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 延安革命紀念館 漢陽陵博物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 西安半坡博物館 固原博物館 韶山毛澤東故居紀念館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 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