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朗色林莊園又名“囊色林”,意為“財神之地”。高達7層的郎色林莊園位於距西藏拉薩城郊澤當鎮25公里的南部山谷中,與西藏第一座寺廟桑耶寺遙遙相望,它精緻、典雅、宏大、雄偉,郎色林莊園是舊社會時扎囊縣境內一個封建大貴族的領地,是西藏現存的最古老、最高聳的高層莊園建築之一。
名稱由來
莊園的領主曾是吐蕃王朝末代贊普朗達瑪的女婿,這位駙馬的官邸叫作朗色林。
舊西藏的農奴主,是由官家、世襲貴族和寺廟上層僧侶這三大領主組成的。舊西藏的全部耕地、牧場、森林、山川、河流、河灘以及大部分牲畜,都由約占人口5%的三大領主占有。而占西藏人口90%左右的“差巴(領種份地,向農奴主支差役的人)”、“堆窮(意為冒煙的小戶)”是農奴,他們沒有生產資料和人身自由,靠耕種份地維持生計。另有約5%的“朗生”是世代奴隸,被當成“會說話的工具”,農奴主可以任意買賣、懲罰、審訊,甚至處死他們。幾乎每個西藏貴族都是在分封土地後才獲得貴族稱號和特權的,因此在封地上建房建莊園就成了極其重要的事情。撰寫《西藏貴族世家》的藏學專家次仁央宗說:“貴族們永久性和最重要的房屋都位於拉薩,它們被稱為‘森廈’,而坐落在各自屬地上的房屋群體則稱為‘卡(莊園)’。所有這些‘森廈’或者‘卡’都會有響亮的名字,這個名字在貴族社會中往往比貴族的名字更為重要。因此貴族們往往會把家庭居住的‘森廈’或者‘卡’的名字放在個人名字之前,以顯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背景
從古到今,每座莊園都有它的一種文化和制度,而在莊園裡的秘密也可能藏過好幾個世紀。西藏的貴族莊園曾經無比的奢華和繁榮,如果它們依然存在的話,也許會像法國塞納河畔的數百座城堡,俄羅斯曠野中的普希金莊園、托爾斯泰莊園一樣,成為極具文物價值的歷史活體。只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還殘存的數千座大小貴族的莊園,已經在歷史的塵埃中迅速地灰飛煙滅了,絕大部分甚至沒有留下半點蹤跡。而與西藏第一座寺廟桑耶寺遙遙相望的郎色林,有著700年風雨與光陰的郎色林,還破碎但不倒地屹立在寂寞的沙土之上,成了西藏現存的最古老的一座莊園。
建造歷史
大約在帕竹萬戶王朝時期,即13世紀的元末時期,朗色林莊園開始建造。此時帕竹政權雖取代了薩迦成為中央政府承認的、統一的西藏地方政府,但本質上西藏封建割據的狀態還沒有結束,帕竹政權仍然需要通過其軍事據點宗堡或卡來實現對其他地方勢力的控制,因此,朗色林莊園周圍仍然是採取高大垣牆圍合的整體格局。莊園處於臨江的袋形谷地中,谷地面積達6平方公里,平坦的地形為莊園提供了廣闊的可耕作土地。而從雅魯藏布江邊向南遠望即可看到一馬平川上高達七層的莊園主樓,它完整統一的形式、和諧的比例以及精美巧妙的裝飾,顯示了建造者從整體到局部的把握能力,其完美的結構體系和高超的建築技術使高達七層的碉房建築屹立於高原數百年而成為了西藏最古老的高層莊園建築之一。
四大特色
在朗色林莊園光線黯淡的陡峭樓道里攀爬的時候,會發現有四個特別之最:
第一宗“最”
第一宗“最”顯然就是莊園的顯赫地位了。莊園樓共有7層高,在第三層里有一個朱紅色的16柱會客大廳,在莊園裡柱子的設定是分等級的,除了達賴喇嘛使用的24柱之外,這裡是級別最高的了。只是四周那些古老的佛祖悟道的珍貴壁畫,在文革中被塗上了厚厚的白色灰漿,上面寫滿了毛主席語錄。而在莊園座北朝南的樓體頂部,有一金光閃耀的徽記,這表明莊園裡曾經誕生了活佛。而朗色林莊園有別於其他貴族莊園的一個特色就是,在主樓體面朝東方的位置,還依附著牆體修建了一列專供活佛使用的經樓,它與主樓體連在一起,渾然天成,但是只有活佛才能使用。
經樓有7扇雕樑畫棟的花窗,花窗外有外沿的甬道,採用的是當時時尚的英國、印度式的風格。推開花窗的時候,陽光會像灑金似的鋪滿了整個經樓,幼小的活佛曾經在這裡誦經、曬太陽,與窗外的飛禽玩耍,即使是現在遊客也能在甬道上撿到一枚枚新鮮的鴿子蛋。
在頂層露台還有活佛專用的廁所,它是懸空的,排泄物從高處墜落之後會融合在泥土中,變成塵埃。其感覺和創意應該與現在在飛機上的“飛泄”相似。
第二宗“最”
第二宗“最”應該就是功能最齊全了。第1層是畜圈和關押農奴的牢房,第2至第4層是糧倉、儲藏室、釀酒坊、織卡墊氆氌房、賬房和廚房。第5至第7層是朗色林一家的起居室、客房和經堂。頂層上是個大平台,平台的四個角落插著五色的風馬旗,站在平台上可以俯視整個村莊、田野以及藍天白雲之下的東山和西山。曲桑回憶說,最後一任總管家是個尼姑,下面還有六七個管家,有管肉的、管莊稼的、管牲畜的、管農奴的、管飲食起居的、管倉庫的;農奴也分得很細,有種地的、有放牧的、有掃院的、有餵牲口的,他是因為家裡欠租被賣到這裡來,在廚房當伙頭工的。主樓有專用的糧道,修築在中間鏤空的牆體裡。收穫的糧食從三樓往下倒在糧道里,打開一樓的取糧口,青稞、小麥、豌豆、大豆就會汩汩而去,吃上數年數月都吃不完。在第1層的地面上,還專門設定了一個狹窄的倒飯口,那是丟放食物給關押在地牢里的犯了錯的奴隸的。
在莊園的正門之上,有兩級露台,管家站在第一級露台,主人則站在第二級露台上,向匍匐在院子裡的農奴們發號施令。當作為一個旅行者設身處地站在露台上時,那種等級森嚴、威令天下的感覺一下就自然地蹦了出來。
第三宗“最”
第三宗“最”就是最具防禦性的城堡了。莊園內的每層樓板都是用傳統的阿嘎土製成的。農奴們要先將取自岡底斯山脈的阿嘎土夯實,沒有了水份,再用桐油來磨,這樣夯磨出來的樓面不僅像鏡子樣光可照人,而即便是裡面的木頭腐爛了,也可以像水泥一樣堅硬而不塌陷。而寬及1.5米的牆體上,還採用了白馬草牆,白馬草采自常年積雪的高海拔山頂,將每根大小都均勻的白馬草扎整齊,再刷上紅漆,不僅可以減輕牆體的重量,而且還可以牢牢地吸住遠處射來的箭矢,因此白馬草牆還有一個形象的名字叫“抓箭牆”,只有在寺廟和貴族人家才能使用。
在莊園的外圍,即是雙重圍牆與護牆河。在內圍牆四角上,建有守望的碉樓,大門就設於東牆正中,有3米寬。而在內牆與外圍牆之間,還開築了一條寬約5米的護牆河,護牆河在藏式建築中是很少見的,顯然是郎色林大貴族吸收了漢式的紫禁城風格。內圍牆的牆體有中空的門,侍衛可以從這裡進去圍著牆體巡邏。可以這么說,那時的朗色林莊園是固若金湯的。
第四宗“最”
最後一宗“最”,就是最奢靡腐朽的生活了。要想知道舊西藏貴族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朗色林莊園會在無聲無息的廢墟中給我們提供一個活的標本。
在江孜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帕拉莊園,還遺存著當時的一些物件來顯示著西藏莊園主人很“現代”的生活,比如木質的羽毛球拍、小提琴盒、旱冰鞋、講究的帽盒、臥榻上鋪著的雲豹皮、鹿皮、鑲金的馬鞍、進口的留聲機、英式馬靴等等。但在朗色林莊園,即便所有的財寶都遺失一空,莊園裡已是空無一物,但每到春暖花開時林卡里次遞盛開的花木,卻在向你傳遞出郎色林貴族曾經有過多么超前的“低碳”生活,夢想著在雪域高原也能有四季花開、春如江南的生活。
除了學習印度傳來的英國生活方式,當時的貴族以在莊園林卡中種植各種樹木為時尚。郎色林一家曾經數次從印度購買樹種,驅趕著馬幫、氂牛的運輸隊要渡過炎熱的恆河、翻過冰天雪地的喜馬拉雅山,一路跋涉數千公里,才能回到藏區。而為了讓來自亞熱帶的樹種能夠在高海拔的地區成活,當時的農奴們採用了每上升500米,就將樹種植在這一地區過冬的方式,等到來年再往上搬遷500米,再適應、再過冬、再搬移。很多漂亮的樹和勞累的奴隸就這樣死在了荒涼的路上,而現在在郎色林林卡里生長著的30多種樹木,那些身形已經變異得矮小但每年都會開花結果的蘋果樹、桃樹、杏樹和秋海棠,無疑會讓每一個旅行者想起那些塵封已久的往事。
有關莊園主人
與這雄偉莊園相匹配的,則是莊園主人那代代顯赫的地位和身份。
這個家族裡曾出過眾多著名人物,包括貢嘎縣古老的多吉扎寺的兩位活佛,大學者班禪·羅桑益西和原西藏嘎夏政府的噶倫,最後一位即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四位孜本之一,朗色林·班覺久美,他與另外一位孜本阿沛·阿旺晉美齊名,可惜的是他選擇了另外一個錯誤的方向,在1959年叛逃到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