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漢語漢字]

胡[漢語漢字]
胡[漢語漢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漢語漢字,拼音:hú。牛顄垂也。從肉古聲。 中國古代稱北邊的或西域的民族:胡人。胡服。胡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胡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遠、隔絕)。 胡本是匈奴的自稱。匈奴使者遞單于書:“南有大漢,北有強胡”

基本信息

字形結構

繁體字:衚胡

漢字首尾分解:古月

漢字部件分解:古月

筆順讀寫:橫豎豎折橫撇折橫橫

字義

1、代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數民族(名詞)。如胡人。漢代匈奴冒頓單于給漢帝書中說:“ 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漢書·匈奴傳》)。古代泛指居住在北方和西方的少數民族:胡服、胡人、胡越。

2、泛指古代來自北方和西方少數民族的東西(形容詞),也泛指來自國外的東西。如胡琴、胡椒、胡蘿蔔。

3、姓:出自舜帝後裔胡公滿的早期封地胡襄城或諡號。

4、表示隨意亂來(副詞):如胡說、胡鬧、胡扯。

5、鬍子:嘴周圍及與鬢角相連的臉部長出的毛:鬍子、鬍鬚、山羊鬍。

6、文言疑問代詞(代詞):為什麼,怎樣:胡為乎來哉?胡不歸?

7、〈古〉指獸頸下的垂肉: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胡,牛顄垂也。

8、古地名:在遠古時期,今胡襄一帶生活著一支以“胡”為名的原始東夷部落,他們以鶟(亦稱鶘)為圖騰。《爾雅·釋鳥》記載,這種鳥“似雉,青身白頭”,很像我們所說的白頭翁鳥。據學者的推斷,胡即鶟,是以白頭翁鳥為圖騰的部落,當系東夷族中鳥類的一支。後來,在弱肉強食的部落戰爭中被兼併,逐漸消亡,融合到其他部 族中去了,此地仍被稱為“胡”地,留有“胡曹作衣”的傳說。後周文王將媯滿封在“胡”地為胡襄王。媯滿在此築城,名“胡襄城”。“胡”為古地名,“襄”為輔佐之意,即表示輔助周王朝以定天下的意願。

9、諡號:《逸周書·諡法解》:“彌年壽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保民畏懼曰胡。”:陳胡公、齊胡公。

演變過程

篆文

胡[漢語漢字] 胡[漢語漢字]

金文

胡[漢語漢字] 胡[漢語漢字]

甲骨文

胡[漢語漢字] 胡[漢語漢字]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未集下】【肉部】 胡 ·康熙筆畫:11 ·部外筆畫:5

《唐韻》戸孤切《集韻》《韻會》《正韻》洪孤切,音瑚。《說文》牛頷垂也。《正字通》喉也。頷肉下垂者曰胡。《詩·豳風》狼跋其胡。《傳》老狼有胡,進則躐其胡。《釋名》胡,互也。在咽下垂,能斂互物也。《前漢·郊祀志》有龍垂胡。《注》胡謂頸下垂肉也。

又《韻會》何也。《書·太甲》弗慮胡獲,弗為胡成。

又《集韻》壽也。《詩·周頌》胡考之寧。《傳》胡,壽也。

又《正字通》鋒之曲而旁出者曰胡。戈頸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冶氏》戈胡三之,戟胡四之。《注》三之長六寸,四之長八寸。

又戟名《揚子·方言》凡戟而無刃,東齊秦晉之閒謂其大者曰鏝胡,其曲者謂之鉤釨鏝胡。

又《韻會》麤纓無文理者。亦曰曼胡。

又遐遠也。《儀禮·士冠禮》眉壽萬年,永受胡福。《注》胡,猶遐也,遠也。

又懸蠶簿橫也。《揚子·方言》胡以懸,關西謂之。《注》,懸蠶簿橫也。

又粉名。《釋名》胡粉,胡,餬也,和脂以塗面也。《抱朴子·論仙卷》愚人乃不信黃丹及胡粉乃化鉛所作。

又餅名。《釋名》胡餅,作之大漫沍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

又胡蝶,蟲名。《列子·天瑞篇》烏足之根為蠐螬,其葉為胡蝶。

又《史記·諡法》彌年壽考,保民耆艾,曰胡。

又《正字通》菰米曰雕胡。《前漢·司馬相如傳》東蘠雕胡。《注》雕胡,菰米也。

又草名。《爾雅·釋草》繁由胡。《詩·周南·采采卷耳箋》卷耳,苓耳也。廣雅云:枲耳也。郭云:亦曰胡枲。《疏》卷耳,葉靑白色,似胡荽。

又鳥名。《禮·表記詩云維鵜在梁注》鵜,鵜胡。

又《正字通》盧胡,笑在喉閒聲。《孔叢子·抗志篇》盧胡,大笑。

又水名。《爾雅·釋水》胡蘇。《注》東莞縣今有胡蘇亭。

又丘名。《爾雅·釋丘》方丘,胡丘。《疏》丘形四方者名胡丘。

又禮器。與瑚同。《左傳·哀十一年》仲尼曰:胡簋之事,則嘗學之矣。《注》胡簋,禮器。夏曰胡。

又縣名。《書·禹貢·導菏澤傳》菏澤在胡陵。《疏》正義曰:地理志,山陽郡有胡陵縣。

又書名。《前漢·藝文志》胡非子三篇。《注》墨翟弟子。《又》封胡五篇。《注》黃帝臣。

又國名。《周禮·冬官考工記》妢胡之笴。《注》妢胡,鬍子之國,在楚旁。

又姓。《左傳·襄二十五年》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注》胡公閼父之子滿也。

又複姓。《八及歌》海內珍奇,胡母季皮。《注》侍御史太山奉高胡母班,字季皮。

又《集韻》洪孤切,音。戈戟內柄處。

又胡故切,音護。頸也。《前漢·金日磾傳》日磾捽胡。晉灼讀。

拼音是hu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