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信

符信

符信是通信的信物,即通行的憑證,有符有節。也叫符或信,又稱符契。

基本信息

簡介

明弘治十四年的符信明弘治十四年的符信

符信是通信信物,即通行的憑證,有符有節。也叫符或信,又稱符契。

產生

公元前475年開始,我國進入戰國時代,封建社會從此形成、發展,前後長達2000年。作為封建社會的開始,戰國時代生機勃勃,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通信事業隨之而有了巨大進步。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交往空前頻繁。那時,以東周王都洛陽為中心,東至齊魯,西到關中,北抵燕趙,南達吳楚,四通八達,都有驛道相通。因為當時諸侯國頻繁角逐,各自有一批說客謀士,他們往來在各國間遊說謀劃,也促使郵驛空前繁忙起來。

戰國時期,郵驛通信繁忙的標誌之一是簡書與符信的風行。那時候,紙張尚未發明,而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已被淘汰,逐漸興起的是竹木製作的簡書通信。簡書是把書信或文章刻寫在竹木簡上,西周開始出現。《詩經》上便有:“王事多難,王遑啟居。豈不懷歸?畏此簡書。”意為:國事多艱,周王得不到安寧。我豈不想早日歸鄉?害怕的是政府又發來軍事文書。這裡“簡書”就是竹木簡書信。戰國時候,大凡日常公文、官吏奏報、官方通信、說客上書,全用簡牘。簡信一般字面向內,捆上加封,長信則把簡片用皮條連繫成冊,捲成一卷,裝外加封。這樣的公文書信,無論從哪一方面說,都比以前甲骨輕便多了。

使用

符信是通信的信物,即通行的憑證,有符有節。節,是身份證明,供使者或商人在路途中使用。持有此節者,沿途住宿一伙食一律由傳舍供給。在湖南長沙出土過一枚戰國時的銅節,為馬形,又稱“銅馬節”。據古文字學家於省吾考證,這是作為“騎傳侯”的身份證明。“侯”,是掌管騎傳的官名,“騎”是單騎通信的稱呼,“傳”指“馹”這種華貴的傳車。騎傳侯是專理車傳和馬傳的專職官吏。有了這一份證明,在郵驛大道上就可以暢行無阻。

符與節略有不同,大半是軍事憑信,也可作為國家治安所規定的通行證件。一般說符分左右兩半,一半為國王所持,另一半發給帶兵將領,調兵時把兩符相合,以為驗證。

戰國時期,驛途上也用過一種稱為“封傳”的證件。據《史記》載,孟嘗君從秦國被釋放回齊國時,秦昭王後悔了,想派人把他追回來。但孟嘗君已經乘快車逃跑了。他更換了“封傳”,變換姓名,夜半混出了函谷關。秦昭王命快速郵車迅速追趕,也沒有追回。唐朝學者考證,這種封傳,就是後來的驛券,一種在驛道上行駛的證明。上述故事,就是孟嘗君利用門下食客雞鳴狗盜之徒偽裝雞叫賺開關門的典故。秦國通過關卡的通行符證制度很嚴,據說,此制為商鞅所定,而後來,商鞅自己因被陷害要逃離秦國時,在一客店裡卻因無證件而被扣留,終於被秦軍所獲。

戰國時期,別的諸侯國也用符信。1957年在安徽壽縣曾發現“鄂君啟節”,就是楚懷王發給鄂君啟的水陸通行符節。節為青銅製,有兩組,每組原為五枚,合之成竹筒狀。上面有錯金銘文,寫著持節者所擁有車船、通行路線等事項。持此節者,在沿途各驛站,可以免費食宿。

戰國時期,符節的名稱和種類很多。就用途說,有路節、門前符節等。從形狀講,則有鷹節、雁節、龍節、虎節、馬節、熊節等。

秦漢時期郵驛的主要特點,是制度得以確立,效率有所提高。在列國稱雄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同地區的郵驛依然得到發展。唐宋元明清時代是大一統的專制主義政體更為成熟的時代。驛傳制度在這更趨完善。

流通

持有符節的使者,有通信過程中擁有特權。如果遇到交通阻塞的情況,他可以優先通過;宣布戒嚴時期他也可以不受限制破例放行;他還可以迅速地見到君王。但是他們的通信時間,由有關部門給他們規定了期限,必須在什麼時候到達何地,都有一定規定。這叫做“皆以道里日時課”,保證了通信的按時到達。

戰國時期的通信工具比前代有所進步。單騎通信越來越多,“遽”這個字也即有了騎馬通信的含義。除國家重大事務交由專使、特使去辦理而外,當時一般通信的權力逐漸下移,交給職務較低的下層官吏負責,這些人名稱叫“信臣”、“候吏”、“傳言”等。眾多名稱的出現,說明通信業務在當時是司空見慣的。

故事

關於符,戰國時期有一個“竊符救趙”的有名故事。說的是戰國末年,秦國重兵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趙國平原君寫信向魏國信陵君求救,信陵君幾次請求他的胞兄魏安釐[xī西]王出兵,都未得到允許。信陵君依靠魏王寵妃如姬的合作,盜出虎符,奪得兵權,率領八萬精兵救了邯鄲之圍。這一虎符便是當時調兵的憑證。這是戰國時期調兵遣將的信物,必須由通信使者持虎符的一半去和軍管將領手中的另一半合符,命令才能生效。

集郵百科知識之郵驛

集郵是以收集、鑑賞和研究郵票為主要內容的大眾性文化活動。集郵源於郵政。十九世紀中葉,創造發明了郵票,集郵活動應運而起並隨著科技創新、文化普及和郵票增多而變化發展。現在已成為一項超越時空、超越國界,多層次多方位、擁有億萬民眾參加的高雅文化活動。這裡希望通過多次任務全面系統介紹集郵知識。古代為適應政令下達和軍情傳達,經費由官方負擔的住所被稱為郵驛(也稱郵傳)。據甲骨文記載,商朝時就已經有了郵驛,周朝時進一步得到了完善。那時的郵驛,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一定距離設有一個驛站,驛站中備有馬匹,在送信過程中可以在站里換馬換人,使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夠一站接一站,不停地傳遞下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