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九十論》

《傷寒九十論》

商務印書館出版了許氏的《傷寒百證歌》、《傷寒發微論》、《傷寒九十論》三書的合訂本,即許叔微傷寒論著三種。其中,《傷寒九十論》被譽為我國現存最早的醫案專著。

基本信息

《傷寒九十論》傷寒九十論
195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許氏的《傷寒百證歌》《傷寒發微論》 、 《傷寒九十論》三書的合訂本,即許叔微傷寒論著三種。其中,《傷寒九十論》被譽為我國現存最早的醫案專著,該書記載了許氏經治的病案90例,以《內經》《難經》《傷寒論》等醫籍為基礎,結合作者個人的見解加以剖析,論述精要。作者並於此書中提出“十劑”的方劑理論,對後世影響深遠。

書名

《傷寒九十論》

作者

許叔微,號知可,號近泉,真州白沙(今江蘇省儀征縣)人,是宋代研究《傷寒論》的大家之一。許氏生活在南宋顛沛離亂、國家瀕於危亡之時。許氏從小家境貧寒,十一歲那年,“連遭家禍,父以時疫,母以氣中,百日之間,並失怙恃。痛念里無良醫,束手待盡,及長成人,刻意方書,誓欲以救物為心”。這就是許氏學醫的動機,與東漢張仲景感宗族遭傷寒而淪喪,發奮習醫,頗為雷同。許氏究心醫術,殫精方技。遇有病者求診,不問貧富均細心治療,救活了無數患者。結果學成了一個又名的醫家。一一三二年(紹興二年)科舉考中進士,曾任集賢院學士,故後人又稱他許學士,並在徽州杭州做過官。他對《傷寒論》很有研究,著有《傷寒百證歌》、《傷寒發微論》、《傷寒九十論》等,對張仲景的辨證論治理論有進一步闡發和補充。他善於化裁古方,創製新方,至晚年將平生套用的驗方和醫案,整理編寫成《類證普濟本事方》 。另有《活法》《辨證》、《翼傷寒論》 、 《仲景脈法三十六圖》等書,現已散佚。

創作年代

朝代:宋年份:公元960-1279年

部分內容

辯桂枝湯用芍藥證(一)
馬亨道.庚戌春病.發熱.頭疼.鼻鳴.噁心.自汗.惡風.宛然桂枝證也.時賊馬破儀真三日矣.市無芍藥.自指圃園.采芍藥以利劑.一醫曰.此赤芍藥耳.安可用也.予曰.此正當用.再啜而微汗解.論曰.仲景桂枝加減法.十有九證.但云芍藥.聖惠方.皆稱赤芍藥.孫尚藥方.皆曰白芍藥.聖惠方.太宗朝.翰林王懷隱編集.孫兆為國朝醫師.不應如此背戾.然赤者利.白者補.予嘗以此難名醫.皆愕然失措.謹案.神農本草.稱.芍藥主邪氣腹痛.利小便.通順血脈.利膀胱大小腸.時行寒熱.則全是赤芍藥也.又桂枝第九證雲.微寒者去赤芍藥.蓋懼芍藥之寒也.惟芍藥甘草湯一證雲.白芍藥.謂其兩脛拘急血寒也.故用白芍藥以補.非此時也.素問雲.澀者陽氣有餘也.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傷寒、脈澀、身熱無汗.蓋邪中陰氣.故陽有餘.非麻黃不能發散.中風、脈滑、多汗、身寒.蓋邪中陽.故陰有餘.非赤芍藥不能刮其陰邪.然則桂枝用芍藥赤者明矣.當參百證歌.

桂枝加附子湯證(二)

有一李姓士人.得太陽.因汗後汗不止.惡風.小便澀.足攣曲而不伸.予診其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此證.桂枝湯第七證也.仲景雲.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三投而汗止.再投以芍藥甘草.而足得伸.數日愈.論曰.仲景第十六證雲.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以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蓋第七證.則為發汗.漏不止.小便難.第十六證.則為自汗.小便數.故仲景於證候.紛紛.小變異.便變法以治之.故於湯不可不謹.

桂枝加濃朴杏子湯證(三)

戊申正月.有一武弁在儀真.為張遇所虜.日夕置於舟板下.不勝伏.後數日得脫.因飽食.解衣捫虱以自快.次日遂作傷寒.醫者以因飽食傷.而下之.一醫以解衣中邪.而汗之.雜治數日.漸覺昏困.上喘.息高.醫者愴惶罔知所指.予診之曰.太陽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濃朴杏子湯.此仲景法也.醫者爭曰.某平生不曾用桂枝.況此藥熱.安可愈喘.予曰非汝所知也.一投而喘定.再投而汗出.至晚.身涼而脈已和矣.醫者曰.予不知仲景之法.其神如此.豈誑惑後世也哉.人自寡學.無以發明耳.

麻黃湯證(四)

鄉人邱忠臣.寓毗陵薦福寺.病傷寒.予為診視.其發熱.頭疼.煩渴.脈雖浮數無力.自尺以下不至.予曰雖麻黃證.而尺遲弱.仲景雲.尺中遲者.營氣不足.血氣微少.未可發汗.予於建中湯.加當歸黃.令飲之.翌日病者不耐.其家曉夜督發汗藥.其言至不遜.予以鄉人隱忍之.但以建中調理而已.及六七日.尺脈方應.遂投以麻黃湯.啜第二服.狂言煩躁且悶.須臾稍定.已中汗矣.五日愈.論曰.仲景雖雲不避晨夜.即宜便治.醫者亦須顧其表里虛實.待其時日.若不循次第.雖臨時得安.虧損五臟.以促壽限.何足尚哉.昔范云為陳霸先屬.霸先有九錫之命.期在旦夕矣.雲偶感寒疾.恐不及豫盛事.請徐文伯診視之.懇曰.便可得愈乎.文伯曰.便瘥甚易.但恐二年後不復起爾.雲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況二年乎.文伯以火燒地.布桃柏葉.設席置其臥上.頃刻汗解.以溫粉撲之.翌日愈.甚喜.文伯曰.不足喜也.後二年果卒矣.夫取汗先期.尚促壽限.況罔顧表里.不待時日.便欲速愈乎.每見病家不耐三四日.晝夜促汗.醫者顧利.恐別更醫.隨情順意.鮮不致斃.故書此以為龜鑑.

大青龍湯證(五)

何保義從王太尉軍中.得傷寒.脈浮澀而緊.予曰若頭疼.發熱.惡風.無汗.則麻黃證也.煩躁.則青龍湯證也.何曰.今煩躁甚.予投以大青龍湯.三投.汗解.論曰.桂枝.麻黃.青龍.皆表證發汗藥.而桂枝治汗出.惡風.麻黃治無汗.惡寒.青龍治無汗.而煩.三者皆欲微汗解.若汗多.亡陽.為虛.則煩躁不眠也.

陽明可下證(六)

一武弁李姓.在宣化作警.傷寒五六日矣.鎮無醫.抵郡召予.予診視之曰.脈洪大而長.大便不通.身熱無汗.此陽明證也.須下.病家曰.病者年逾七十.恐不可下.予曰.熱邪毒瓦斯並蓄於陽明.況陽明經絡多血少氣.不問老壯.當下.不爾別請醫占.主病者曰.審可下.一聽所治.予以大承氣湯.半日.殊未知.診其病.察其證宛然在.予曰.藥曾盡否.主者曰.恐氣弱不禁.但服其半耳.予曰.再作一服.親視飲之.不半時間.索溺器.先下燥糞十數枚.次溏泄一行.穢不可近.未離已中汗矣.然周身.一時頃.汗止身涼.諸苦遂除.次日予自鎮歸.病患索補劑.予曰.服大承氣湯得瘥.不宜服補劑.補則熱仍復.自此但食粥.旬日可也.故予治此疾.終身止大承氣.一服而愈.未有若此之捷.論曰.老壯者形氣也.寒熱者病邪也.髒有熱毒.雖衰年亦可下.髒有寒邪.雖壯年亦可溫.要之與病相當耳.失此.是致速斃也.謹之.

陽明蜜兌證(七)

庚戌仲春.艾道先染傷寒.近旬日.熱而自汗.大便不通.小便如常.神昏多睡.診其脈.長大而虛.予曰.陽明證也.乃兄景先曰.舍弟全似李大夫證.又屬陽明.莫可行承氣否.予曰.雖為陽明.此證不可下.仲景.陽明.自汗.小便利者.為津液內竭.雖堅不可攻.宜蜜兌導之.作三劑.三易之.先下燥糞.次泄溏.已而汗解.論曰.二陽明證雖相似.然自汗小便利者.不可蕩滌五臟.為無津液也.然則傷寒大證相似.脈與證稍異.通變為要.仔細斟酌.正如以格局看命.雖年月日時皆同.貴賤窮通不相侔者.於一時之頃.又有淺深也.

腎虛陽脫證(八)

朱保義撫辰.庚戌春.權監務.予一日就務謁之.見擁爐忍痛.若不禁狀.予問所苦.小腸氣痛.求予診之.予曰.六脈虛浮而緊.非但小腸氣.恐別生他疾.越數日再往.臥病已五日矣.入其室.見一市醫孫尚者供藥.予診之曰.此陰毒證.腎虛陽脫.脈無根蒂.獨見於皮膚.黃帝所謂懸絕.仲景所謂瞥如羹上肥也.早晚喘急.未幾而息已高矣.孫生尚與術附湯.灸臍下.予曰.雖盧扁之妙無及矣.是夕死.故論傷寒以真氣為主.論曰.傷寒不拘陰證陽證.陰毒陽毒.要之真氣強壯者易治.真氣不守.受邪才重.便有必死之道.何也.陽證宜下.真氣弱.則下之便脫.陰證宜溫.真陰弱.溫之則客熱便生.故醫者難於用藥.非病不可治也.主本無力也.經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陰勝則身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帝曰.調此二者奈何.岐伯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七七止.男子二八精氣溢.八八止.婦人月事.以時下.故七欲損也.男子精.欲滿不欲竭.故八欲益也.如此則男婦身常無病.無病精氣常固.雖有寒邪.易於調治.故曰二者可調.是知傷寒真氣壯者易治也.

臍中出血證(九)

一婦人得傷寒數日.咽乾.煩渴.脈弦細.醫者汗之.其始衄血.繼而臍中出血.醫者驚駭而遁.予曰少陰強汗之所致也.蓋少陰不當發汗.仲景雲少陰強發汗.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而出.或從口鼻.或從耳目.是為下厥上竭.此為難治.仲景雲無治法.無藥方.予投以姜附湯.數服.血止.後得微汗愈.論曰.本少陰證.而誤汗之.故血妄行.自臍中出.若服以止血藥.可見其標.而不見其本.予以治少陰之本.而用姜附湯.故血止而病除.

陰中伏陽證(十)

鄉人李信道.權獄官.得病.六脈俱沉不見.深按至骨.則弦細有力.頭疼.身溫.煩躁.手指末皆冷.中滿.噁心.更兩醫矣.而醫者不曉.但供調藥.予往視之曰.此陰中伏陽也.仲景方無此證.而世人患者多.若用熱藥以助之.則陰邪隔絕.不能引導其陽.反生客熱.用寒藥.則所伏真火.愈見銷鑠.須是用破陰丹.行氣導水.奪真火之藥.使火升水降.然後得汗而解.予令以冷鹽湯.下破陰丹三百丸.作一服.不半時煩躁狂熱.手足漸溫.譫語躁擾.其家甚驚.予曰汗證也.須臾稍寧.略睡.然汗出.自達旦方止.身涼而病除.(破陰丹方.硫黃水銀各一兩.結沙子青皮半兩.為末.麵糊.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冷鹽湯送下.出中髒經方脈舉要.)

相關詞條

《傷寒論輯義》《傷寒論辨證廣注》《傷寒論辨證廣注》
《傷寒括要》《傷寒論》《傷寒貫珠集》
《傷寒附翼》《傷寒法祖》《傷寒發微論》

古代中醫著作

  •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靈樞》
  • 《黃帝內經太素》
  • 《神農本草經》
  • 《本草綱目》
  • 《中藏經》
  • 《傷寒論》
  • 《傷寒雜病論》
  • 《溫熱論》
  • 《難經》
  • 《針灸大成》
  • 《瀕湖脈學》
  • 《褚氏遺書》
  • 《仿寓意草》
  • 《孫真人海上方》
  • 《柳洲醫話》
  • 《傷寒發微論》
  • 《劉河間傷寒醫鑒》
  • 《察舌辨症新法》
  • 《跌打損傷方》
  • 《穴道秘書》
  • 《醫學源流論》
  • 《醫林改錯》
  • 《傅青主男科》
  • 《傅青主女科》
  • 《飲膳正要》
  • 《食鑒本草》
  • 《產寶》
  • 《異授眼科》
  • 《肯堂醫論》
  • 《敖氏傷寒金鏡錄》
  • 《雜病治例》
  •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 《正體類要》
  •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 《喉舌備要秘旨》
  • 《醫醫醫》
  • 《全生指迷方》
  • 《濟生集》
  • 《幼科切要》
  • 《胎產秘書》
  • 《經驗麻科》
  • 《內外傷辨》
  • 《虛損啟微》
  • 《仙傳外科集驗方》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類證治裁》
  • 《普濟方·針灸》
  • 《臨證指南醫案》
  • 《醫碥》
  • 《醫學正傳》
  • 《張聿青醫案》
  • 《古今醫鑒》
  • 《濟陰綱目》
  • 《保嬰撮要》
  • 《萬病回春》
  • 《顧松園醫鏡》
  • 《古今醫案按》
  • 《本草求真》
  • 《醫經原旨》
  • 《婦人大全良方》
  • 《靈素節注類編》
  • 《諸病源候論》
  • 《本草新編》
  • 《金匱翼》
  • 《女科經綸》
  • 《得配本草》
  • 《脈訣匯辨》
  • 《類證活人書》
  • 《王旭高臨證醫案》
  • 《回春錄》
  • 《周慎齋遺書》
  • 《嬰童百問》
  • 《文堂集驗方》
  • 《脈經》
  • 《雷公炮炙論》
  • 《雷公炮製藥性解》
  • 《備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肘後備急方》
  • 《金匱要略方論》
  • 《外台秘要》
  • 《聖濟總錄》
  • 《景岳全書》
  • 《醫法圓通》
  • 《育嬰家秘》
  • 《外經微言》
  • 《臨證實驗錄》
  • 《女科旨要》
  • 《婦科問答》
  • 《張氏婦科》
  • 《顱囟經》
  • 《傷科大成》
  • 《跌打秘方》
  • 《集驗背疽方》
  •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 《金瘡秘傳禁方》
  • 《增訂十藥神書》
  • 《痰癘法門》
  • 《眼科秘訣》
  • 《尤氏喉科秘書》
  • 《白喉全生集》
  • 《喉科秘訣》
  • 《包氏喉證家寶》
  • 《慎疾芻言》
  • 《診家樞要》
  • 《重訂囊秘喉書》
  • 《眼科心法要訣》
  • 《焦氏喉科枕秘》
  • 《經絡考》
  • 《知醫必辨》
  • 《傷寒九十論》
  • 《女丹合編選注》
  • 《針灸易學》
  • 《子午流注說難》
  • 《正骨心法要旨》
  • 《重訂靈蘭要覽》
  • 《推求師意》
  • 《洪氏集驗方》
  • 《達生編》
  • 《醫學傳燈》
  • 《洗冤集錄》
  • 《醫門法律》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外科心法要訣》
  • 《幼幼集成》
  • 《古今名醫匯粹》
  • 《衛生寶鑑》
  • 《本經逢原》
  • 《本草從新》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證治匯補》
  • 《高注金匱要略》
  • 《石室秘錄》
  • 《儒門事親》
  • 《明醫指掌》
  • 《類經圖翼》
  • 《目經大成》
  • 《外科大成》
  • 《醫原》
  • 《丹溪治法心要》
  • 《友漁齋醫話》
  • 《金針秘傳》
  • 《婦人規》
  • 《軒岐救正論》
  • 《松峰說疫》
  • 《尤氏喉症指南》
  • 《跌損妙方》
  • 《外科十法》
  • 《臨症驗舌法》
  • 《韓氏醫通》
  • 《奇經八脈考》
  • 《證治心傳》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 《市隱廬醫學雜著》
  • 《一草亭目科全書》
  • 《食療本草》
  • 《海藥本草》
  • 《本草衍義》
  • 《湯液本草》
  • 《本草備要》
  • 《急救便方》
  • 《本草易讀》
  • 《馬培之醫案》
  • 《傷寒補例》
  • 《宜麟策》
  • 《理虛元鑒》
  • 《廣嗣要語》
  • 《女科指要》
  • 《竹泉生女科集要》
  • 《凌臨靈方》
  • 《塘醫話》
  • 《察病指南》
  • 《溫病指南》
  •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 《婦科秘方》
  • 《質疑錄》
  • 《小兒痘疹方論》
  • 《叢桂草堂醫案》
  • 《青囊秘訣》
  • 《對山醫話》
  • 《疫疹一得》
  • 《醫學讀書記》
  • 《救傷秘旨》
  • 《女科秘旨》
  • 《飲食須知》
  • 《寧坤秘籍》
  • 《傷寒醫訣串解》
  • 《壽世傳真》
  • 《醫學綱目》
  • 《古今醫統大全》
  • 《醫宗金鑒》
  • 《刪補名醫方論》
  • 《格致餘論》
  • 《癘瘍機要》
  • 《馮氏錦囊秘錄》
  • 《仁術便覽》
  • 《溫熱經緯》
  • 《仲景傷寒補亡論》
  • 《丁甘仁醫案》
  • 《金匱玉函經二注》
  • 《金匱要略淺注》
  • 《胎產心法》
  • 《明醫雜著》
  • 《溫病條辨》
  • 《傷寒大白》
  • 《讀醫隨筆》
  • 《推拿抉微》
  • 《外科證治全書》
  • 《血證論》
  • 《竹林女科證治》
  • 《兒科要略》
  • 《丹溪手鏡》
  • 《醫宗己任編》
  • 《養生導引秘籍》
  • 《時病論》
  • 《傷寒貫珠集》
  • 《內經評文》
  • 《傷寒六書》
  • 《冷廬醫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