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百證歌》

《傷寒百證歌》

五卷。宋·許叔微撰。許氏將《傷寒論》中證候等內容編列為100種,用七言歌訣予以闡析,並引據古典醫籍詳予注釋,加深讀者對所論諸證的認識。

基本信息

《傷寒百證歌》傷寒百證歌
《傷寒百證歌》是傷寒著作。五卷。宋·許叔微撰。許氏將《傷寒論》中證候等內容編列為100種,用七言歌訣予以闡析,並引據古典醫籍詳予注釋,加深讀者對所論諸證的認識。此非深研《傷寒論》精髓得其蘊義者莫能為。現存元刻本、多種清刻本、石印本及《十萬卷樓叢書》本。

書名

《傷寒百證歌》 

作者

許叔微(1079~1154),字知可,宋代真州(今江蘇儀征縣)人,幼年家貧,11歲時其父母於百日內相繼病逝,紹興三年(1133)考中進士。以曾任集賢院學士,故又被稱為許學士。
許氏除傳世的《傷寒百證歌》、 《傷寒發微論》《傷寒九十論》《普濟本事方》外,還撰有《仲景三十六脈法田》 、 《傷寒類論》 、《 治法》 《辯類》等,但均已散佚。 

書籍介紹

成書於公元1132年。

該書以七言歌訣形式,將《傷寒論》的內容編成100首歌訣,故名曰《傷寒百證歌》。全書共5卷。卷1,載5首歌訣,即第1~2證,第98~100證。總論脈證、病證、五臟死絕、死脈、死候等。卷2,載17首歌訣,即第13~14證,第22~30證,第92~97證,主論病證,有中風、傷寒、中暍等病證。卷3,載17首歌訣,即第3~12證,第15~21證。論述病機,有表證、里證、表里寒熱、表里虛實等證。卷4,載53首歌訣,即第39~91證。論病狀,有發熱、潮熱、往來寒熱、汗之而熱不退、下之而仍發熱等。卷5,載8首歌訣,即第31~38證。主要論述治法,有可汗不可汗、可下不可下、可吐不可吐等。許氏研究《傷寒論》,強調辨證論治。他首創了按症類證法,把《傷寒論》具有同一症狀的若干方證匯集起來,套用六經辨證、八綱辨證方法分析、綜合、診治。在該書中他列出53個症狀、37個病證,並分別論述其證治。同時廣采《內經》 、《千金方》、《外台秘要》、《諸病源候論》等論述加以印證和補充,使其所述各證通過旁引曲證,更為明細。這種按症類證研究《傷寒論》的方法,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而且切合臨床實際,並為後世許多醫家所吸取,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發展。作者認為《傷寒論》的辨證核心,除六經辨證外,尚有八綱辨證,並以陰陽為總綱,對表里、寒熱、虛實作了詳細分析、論述。許氏將錯綜複雜的外感病證用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加以概括,並做為辨證施治的方法,可說是中醫學發展史上的首創。他使傷寒辨證既執簡御繁,又切合臨床實用,深受後世醫家的尊崇。明清時代的“八綱辨證”,基本上沒有超越許氏總結的範圍。該書還重視脈證合參。許氏認為,診察疾病,脈證合參,內外詳察,才能得出準確診斷結果。總之,此書將《傷寒論》中主要脈、證、方藥,用歌訣形式歸納起來,並以八綱做為辨證綱領,同時又收集了不少名家的發揮,使其內容豐富,編排獨特新穎,加之書中文詞,合轍押韻,朗朗上口,便於學習,利於誦記,故深受歷代研究傷寒者喜愛。

現存主要版本:元刻本;清·鹹豐二年藏修書屋刻本;清·光緒十五年上海江左書林石印本;清末汀州張氏勵志齋據藏修書屋本校刻本;1931年上海六也堂書藥局鉛印何廉臣增訂本。

相關詞條

《傷寒論輯義》《傷寒論辨證廣注》《傷寒論》
《傷寒括要》《傷寒九十論》《傷寒貫珠集》
《傷寒附翼》《傷寒法祖》《傷寒發微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