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報》

《考古學報》

《考古學報》為考古學專業學術性刊物,主要刊登考古學理論和專題研究論文,報導考古學與古代歷史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動態等。

基本信息

簡介

刊名:考古學報
考古學報考古學報

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周期:季刊
出版地:北京市
語種:中文
開本:16開
ISSN:0453-2902
CN:11-1209/K
郵發代號:2-116

刊物概況

《考古學報》《考古學報》

《考古學報》為考古學專業學術性刊物,主要發表考古發掘調查報告,刊登考古學理論和專題研究論文,報導考古學與古代歷史的研究成果,以及古代建築、古人類古生物鑑定的研究動態。

刊物歷史

《考古學報》前身為1936年出版的《田野考古報告》,1947年至1949年改名《中國考古學報》,1953年改現名。

刊物定位

《考古學報》內容包括田野考古發掘報告、考古學研究專題論文,以及與考古學關係密切的其他重要論著,有關考古學與古代歷史問題的研究論著,古建築、古人類、古器物的鑑定研究等。《考古學報》讀者對象為考古文物工作者、史學工作者、歷史教師及考古愛好者。

刊物發行

主編劉慶柱,副主編馮時,編輯部成員3人。編輯部地址:北京市王府井大街27號(100710)。

該刊為16開本,正文128頁,圖版20版,每季首月25日出版。國際標準刊號:ISSN0453-2902;國內統一刊號CN11-1209。

國內總發行:北京報刊發行局,郵發代號:2-116。

國外總發行: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中國國際書店);國外刊號:Q84。

1999年度定價:12.80元。

精彩文章片段

新石器時代陶鼓的初步研究

(2009年3期)
費玲伢
江蘇省考古研究所,南京210016)

陶鼓是我國史前考古中常見的器物,以往由於對其缺乏應有的認識,因而往往將其與其他器物相混淆;而對陶鼓進行的專題研究更是匱乏。

陶鼓的出現與我國禮樂文化的產生有著密切的關係,“禮”是我國古代社會特殊的文化現象,禮樂文化貫穿了我國古代社會的始終,禮樂文化構成了我國古代文化的核心。
本文首先對史前陶鼓進行了定名與定性,並根據文獻和以往的研究確定了陶鼓的標準。在此基礎上,將我國的史前陶鼓按出土情況劃分為遼河流域、黃河流域、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對各流域出土的陶鼓進行了分類研究。

綜合研究的內容包括史前陶鼓的名稱和用途、史前陶鼓的產生、發展與傳播以及史前陶鼓文化圈與民族文化圈的相互關係。

研究結果表明,陶鼓最早出現於淮河流域的北辛文化時期,然各流域流行的陶鼓有其自身的文化傳統,陶鼓繁榮於仰韶文化時期,在發展演進的過程中各流域的陶鼓產生了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至龍山文化時期,陶鼓急劇衰落;根據分布情況,可劃分為五個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的陶鼓文化圈,與之相對應的是紅山文化、馬家窯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屈家嶺文化;陶鼓文化圈的分布與我國古代華夏、東夷、西戎、北狄、南蠻五個民族文化圈基本重合。

通過對史前陶鼓的研究,表明了鼓在我國古代社會禮樂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我國史前陶鼓所代表的原始禮樂文化,對於研究我國古代社會禮樂文化的起源、發展和演進,對於研究我國古代社會的文明化進程,有著重要的意義。鮮卑

墓葬研究

(2009年3期)
韋正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100871)

本文將一般認定的鮮卑墓葬分為五組:大興安嶺北段西側海拉爾河流域的第一組、西遼河流域的第二組、朝陽為中心的第三組、內蒙古山西交界處的第四組、山西北部內蒙中部和略西的第五組。第二組墓葬的特性與北票喇嘛洞和察右旗七郎山兩處墓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後兩處墓地的陶器具有鮮卑特徵,但埋葬方式明顯有別於已經認定的鮮卑墓葬。而埋葬方式可能比陶器更多地保持著本民族特色。

第二組墓葬形制與一般認定的鮮卑墓葬形制不同,作為鮮卑墓葬的證據不充分。結合文獻材料,第二組墓葬可能是烏桓而不是早年認定的東部鮮卑墓葬。

朝陽為中心的第三組墓葬屬於慕容鮮卑,某些方面的特徵與第二組有相當的關係,據此,第三組慕容鮮卑的文化可能部分繼承了第二組的烏桓文化。

第五組墓葬面貌與已經發掘的北魏墓葬最為接近,可能是拓拔鮮卑直接源頭。包括第一組遺存在內,早年認定的大興安嶺西側一線墓葬的面貌與第五組和北魏墓葬很難直接接續。

據此,大興安嶺西側一線的墓葬可能是東部鮮卑而不是拓拔鮮卑墓葬。由於第五組墓葬與可能屬於檀石槐時期的第四組墓葬的器物有一定的相似性,從時間上來說,拓拔鮮卑經由大興安嶺西側一線到達大同地區的可能也不大。又由於第五組墓葬與貝爾加湖附近的匈奴墓葬有一定關係,或可認為,拓拔鮮卑可能最初起源於大興嶺北段,後進入呼倫貝爾附近,由此向西南方向遷徙,後折而向東進入今內蒙中部地區。

與歷史、考古、文物相關的雜誌

中國歷史悠久,地下文物豐富。現在與之相關的期刊雜誌也相當地多,一下就讓我們盤點一下。

《歷史研究》
《文物》
《考古學報》
《中國歷史文物》
《歷史檔案》
《文史知識》
《文獻》
《文史參考》
《故宮博物院院刊》
《中國史研究》
《中國史研究動態》
《中國收藏》
《清史研究》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考古》
《歷史教學問題》
《檔案春秋》
《世紀》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
《中華文史論叢》

《學問.東北史地》
《史學集刊》
《古代文明》
《國學》
《文史》
《滄桑》
《文物世界》
《歷史學家茶座》
《孔子研究》
《蒲松齡研究》
《探索歷史》
《安徽史學》
《江淮文史》
《中國農史》
《中國名城》
《明清小說研究》
《東南文化》
《國際博物館》
《中原文物》
《文史博覽(文史)》

《文史博覽(理論)》
《時代郵刊.人物》
《考古與文物》
《文博》
《敦煌研究》
《西域研究(漢)》
《吐魯番學研究》
《文史雜誌》
《中華文化論壇》
《心事.新歷史》
《巴蜀史志》
《看歷史》
《文史雜誌.收藏參考》
《西藏研究(漢)》
《中華遺產》
《世界遺產》
《西部.華語文學》
《近代史研究》
《炎黃春秋》

《當代中國史研究》
《世界歷史》
《史學理論研究》
《中國經濟史研究》
《西藏藝術研究(藏)》
《北方文物》
《中國文化遺產》
《文史春秋》
《四川文物》
《紫禁城》
《華夏考古》
《抗日戰爭研究》
《江漢考古》
《時代郵刊》
《歷史學文摘》
《文史天地》
《文物天地》
《尋根》
《貴陽文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