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大事記
1946年,村民田文峰、田樹通、田學問加入中國共產黨,是西霞口村的第一批共產黨員,是年成立黨小組,田文峰任黨小組長。1947年,成立中共西霞口村第一屆黨支部委員會,田文峰任支部書記。
1952年,田學國組織6戶村民成立全村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
1956年,分別成立漁隊和農隊,村民分屬兩個相互獨立的經濟組織。
1977年,田文科出任西霞口村農業黨支部書記。
1983年,田文虎出任西霞口村漁業黨支部書記。
1987年,農隊、漁隊合併,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村級漁業公司--榮成市西霞口漁業公司。
1987年起投資修建深水貨運碼頭。
1991年7月,成立榮成市西霞口實業總公司。
1992年,組建起一支擁有50多條80馬力以上的捕撈船隊,是當時全市規模最大的捕撈船隊。
1993年3月15日,成立山東省西霞口集團有限公司。
1994年,村民不再種田。
1997年3月10日,西霞口動物園破土動工。
1997年6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視察西霞口村。
1997年6月26日,國家體改委主任張皓若視察西霞口村。
1997年7月1日,全體村民吃糧實行免費供應制。
1997年7月26日,山東省委副書記韓喜凱視察西霞口村。
1997年8月13日,山東省省長李春亭視察西霞口村。
1997年9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政法委書記羅乾視察西霞口村。
1998年6月27日,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李錫銘視察西霞口村。
1998年7月22日,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費孝通視察西霞口村。
1998年8月10日,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丁石孫視察西霞口村。
1998年8月10日,山東省委副書記吳愛英視察西霞口村。
1998年8月11日,中央政法委秘書長束懷德視察西霞口村。
1998年8月13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宋健視察西霞口村。
1998年10月30日,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汪紀戎視察西霞口村。
1998年11月6日,國家電力部副部長陸延昌視察西霞口村。
1998年12月4日,山東省委副書記陳建國視察西霞口村。
1999年5月3日,1.8萬噸“紅旗124號”貨輪駛進龍眼港。
1999年5月6日,西霞口集團有限公司召開股東大會,選舉產生新一屆董事會、監事會。
1999年5月25日,山東省人大主任趙志浩視察西霞口村。
1999年7月24日,全國政協副主席楊汝岱視察西霞口村。
1999年8月10日,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彭佩雲視察西霞口村。
1999年8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下發“國函[1999]98號”檔案:國務院關於同意龍眼港口岸對外開放的批覆。龍眼港成為全國第一家村辦一類對外開放口岸。
1999年8月31日,國家稅務總局局長金人慶視察西霞口村。
1999年9月6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思卿視察西霞口村。
1999年10月2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民主黨中央主席蔣正華率領國家“保護合理利用國土資源”考察團,參觀西霞口村土地合理化套用情況。
1999年10月25日,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可免掛行政區劃,稱為西霞口集團有限公司。
1999年11月10日,中央“三講”教育領導小組組長張全景視察西霞口村。
1999年11月26日,成立證券辦公室,於江波任主任。
2000年5月4日,國家財政部副部長高強視察西霞口村。
2000年6月22日,國家海關總署副署長趙光華、國家外經貿部部長助理高虎城在山東省副省長杜世成的陪同下視察西霞口村。
2000年7月17日,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張柏林、黃晴宜視察西霞口村。
2000年7月27日,全國政協副主席陳錦華率全國政協常委視察團視察西霞口村。
2000年7月31日,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田紀雲視察西霞口村。
2000年8月9日,公安部長賈春旺視察西霞口村。
2000年8月12日,公安部副部長牟新生視察西霞口村。
2000年8月13日,公安部副部長白景富視察西霞口村。
2000年9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視察西霞口村。
2000年9月18日,山東省副省長邵桂芳視察西霞口村。
2000年10月2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鐵木耳·達瓦買提視察西霞口村。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建國初期糧食平均畝產不足80公斤。1952年,村民田學國帶頭與6戶農民成立全村第一個互助組,1953年成立初級農業合作社,田學國任社長,1955年成立高級農業合作社,田文峰任社長,高級社的牛、馬、騾等用於農業生產的大牲畜存欄量22頭(匹),糧食畝產突破200公斤。1970年至1972年投資5萬元,建成蓄水量50萬立方米的大型水庫一座,村內的山巒地全部變成水澆地,糧食平均畝產突破300公斤。建國初期農業總產值4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繼續走集體化道路,致力於發展集體經濟,1978年全村農業總產值13萬元;1987年漁、農兩隊的順利合併,進一步壯大了集體經濟;1994年村民不再種田。建國初期的海上漁業捕撈生產,總產值僅為5萬元,1978年為68萬元,1987年為1082萬元,1992年為10087萬元。村內海水養殖條件得天獨厚,海岸線長達20公里,海面可養殖面積近700公頃,海底可養殖面積300餘公頃。1993年,與香港客戶共同投資興建了海珍品繁育、養殖基地,擁有面積達3000平方米的育苗室,年繁育鮑魚苗1000萬頭、海參苗800萬頭;建起了1500個養魚網箱、500個養鮑網箱和1萬立方米水體的工廠化養殖車間,年產牙鮃魚、石斑魚、鱸魚、美國紅魚等高檔經濟魚類1500噸;年投放海參苗200萬頭,產鮮海參100噸;年投放鮑魚苗500萬頭,年產鮑魚50噸。海水養殖業總收入突破1億元。
特色產業
1997年,西霞口村取得了成山頭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經營開發權,是年3月,先後投資3000多萬元,建成神鵰山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占地面積250餘公頃,三面環海,一面接陸。擁有國家I、II類保護動物80多種。是融觀賞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的休閒娛樂場所,年吸引遊客近30萬人次,2000年實現銷售收入700萬元,利潤550萬元。1997年,將神話傳說中被二郎神撂棄在海中的仙島--海驢島,投資500多萬元,開發成了“海驢島風景區”,占地面積200公頃,2000年實現收入177萬元,利潤146萬元。社會進步

村莊建設
建國前,村內道路狹窄崎嶇,破爛不堪,村民住房則以土石木結構為主,以海草覆蓋屋頂。建國後,逐漸以磚石結構代替。2000年,投資硬化了長達10公里的村級公路,鋪設了長達10公里的自來水輸水管道,人工營造綠地40多公頃,修建了3座蓄水平塘,完成了35千伏變電站建設,全村實現電氣化,成為省級電氣化用電村。西霞口村現已建成別墅式獨體樓70戶,兩戶一體式的別墅樓40戶,公寓化住宅樓4幢240戶,總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入住居民350戶,公寓化住宅普及率達到了70%。西霞口村還專門成立了一個園林公司,負責西霞口環境的綠化與美化,綠化面積達可綠化面積的100%;山巒綠化覆蓋率達到63.6%,還修建了兩處占地10公頃的融植物觀賞、游魚欣賞、漫步長廊、兒童樂園等多重功能於一體的公園。集體福利

組織建設

村莊名人
田文科,1948年8月26日生於西霞口村,1968年入伍,1972年退伍回村。1977年擔任農隊書記。1987年漁農兩隊合併後擔任黨支部書記兼任西霞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至今。他帶領村民完成了經濟上的幾次跨越。90年代初由單一漁業型經濟向漁、工並舉的二元型經濟的跨越;1995年完成了第二次經濟轉型--由漁、工並舉的二元型經濟向漁、工、貿、游多元型經濟的跨越;注重領導企業外向型經濟轉型,先後投資2億多元建成的龍眼港,1999年8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
地區榮譽
2006年2月18日,被國家農業部評為2005年度全國十佳小康村。2006年6月,西霞口集團黨委被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胡錦濤、吳邦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來西霞口視察,對西霞口的發展思路、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了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西霞口人正再用自己的努力譜寫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和諧篇章。西霞口村是一個村企合一、實行企業化管理的村莊,全村500戶,1300人,下轄企業28家,職工5300人,總資產超過40億元。2005年,實現總收入20億元,純收入2.2億元,人均創純收入17萬元。改革開放以來,西霞口緊緊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堅持壯大村級經濟與提高村民生活同步推進,改善村容村貌與培養文明新風兩手齊抓,全力打造獨具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2005年4月9日、2005年7月6日,中央首長先後來到西霞口村視察,對西霞口的發展思路、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了高度評價和充分的肯定。2006年2月18日被國家農業部評為2005年度全國十佳小康村。山東強鎮名村
山東省地大物博,鄉鎮、村屯也很有特色,經濟非常發達,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