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來歷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司氏族人由山西平陽府洪洞縣司家營村遷此定居,仍將定居之地命名為司家營村,以寄託對故土的懷念之情。其後王、胡、李、劉諸姓陸續遷此定居。新中國成立後,司家營村改稱司營村。1989年規劃為陽穀城區,改為司營街至今。司營街處於縣城東部,隸屬陽穀鎮。轄區總面積80公頃,其中耕地50公頃,企業占地4公頃,居民住宅占地26公頃。基本介紹
司營街交通極其便利,東鄰京九鐵路、陽谷貨站及東環城路,北靠齊(河)南(東)省際公路,街區與縣城博濟路、振興路、寧津路相連,陽穀中心大街貫穿轄區中部,投資環境優越,為縣城發展最具開發潛力的黃金地段。
2000年,司營街共有386戶、1462人。人口年自然增長率6.5‰。現住居民有司、王、胡、李、劉、鄭6個姓氏,均為漢族。
1978年,全村農村經濟收入為80萬元。改革開放以來,該街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均得到快速發展。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294萬元,居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之比為43∶14∶43。年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1200萬元。全村純收入達166萬元。
大事記
1936年,司營村人司迎旭(又名司銀章)在原壽張縣山東省立第八鄉村師範加入中國共產黨,為支部委員。1937年9月,司銀章、司景文等發起成立“陽穀縣學生抗敵後援委員會”,司銀章任主席。
1938年6月,司營村人司魯民(又名東臣)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5年7月,陽穀縣城解放。
1947年,成立村農救會、婦救會、兒童團、姊妹團,進行土地改革。司玉章任農會會長。
1949年,建立司營行政村。
1953年,村民司保才、司連保、胡貴堂分別組織成立了3個互助組,帶頭走上了農業合作化道路。
1954年,成立司營村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司連保、胡耀忠為負責人。
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合作社,社長司俊興。
1958年8月,成立城關人民公社,司營村為司營生產大隊,下轄3個生產隊。
1960年,成立中共司營村支部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楊萬彩任支部書記。
1970年,投資2萬元興建變電室,實現全村通電。
1972年,先後接納下鄉知識青年24人,為其新建住房260平方米。
1974年,成立村運輸隊,投資2萬元,購買“鐵牛”牌50型拖拉機2台,當年為集體創收3萬元。
1976年,村辦公室建成投入使用,建築面積220平方米,投資2萬元。
1987年,修建司營國小,建築面積270平方米。
1988年,司營村規劃為陽穀城區,改為司營街,成立居民委員會。
1991年,投資1萬元,用於擴街修路。
1992年,投資3萬元,為村國小建房240平方米。
1993年,成立街道“華豐實業總公司”,下設運輸、建築、裝飾3個公司,總投資120萬元。
1999年4月30日,第一次以村民直接投票選舉的方式選舉居民委員會主任,司海同當選。
是年10月,投資7萬元,改造街道供電線路及配變設備。新建村配電室,安裝100WVA變壓器一台。
2000年3月,投資5.1萬元,用於水利建設及街區基礎設施建設,埋設地下排水管道220米。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49年,糧食畝產不足100公斤,村民生活條件極差。1953年3月,村民司保才、司連保、胡貴堂等回響黨和政府的“組織起來”的號召,帶領46戶農民組織成立了3個互助組。1954年,3個互助組擴大合併成立了司營村初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合作社,當年打水井12眼,購買新式水車10部,使部分農田澆上了水。1957年打井38眼,新購置水車31部,水澆地面積進一步擴大,糧食畝產增加到200公斤以上,受到縣委、縣政府表彰。1958年成立陽穀縣城關人民公社,司營為公社下屬生產大隊,下設3個生產隊。1959~1977年,先後打機井26眼,購進臥式12馬力柴油機12台,興修水渠4300米,進一步增強了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期間對耕作方式進行了改進,普遍由條播改為畦播,同時大面積推廣了優良品種。1977年全村農田畝產達到400公斤,總產達68萬公斤。
黨的十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村普遍實行了農業生產“大包乾”責任制,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農作物產量連年大幅提高,農民收入逐年增加。1984年糧食平均畝產達700公斤,比1977年增加300公斤。此後又根據國家的產業政策,逐步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糧食種植面積逐年減少,蔬菜、瓜果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農業機械化、農田水利化、農業現代化水平及農民的科學種田水平明顯提高。全街在耕地逐年減少的情況下,平均每年向國家提供商品糧20萬公斤。2000年糧食畝產達900公斤,總產達68萬公斤。
第二產業1972年,司營街興辦油坊1處,為該街集體工副業之始。因受管理體制、國家政策等條件制約,集體工副業發展緩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黨支部搶抓機遇,於1982年籌資創辦了磚瓦窯等街辦企業。後又陸續辦起了木器加工廠、運輸隊、建築業公司、裝飾公司等企業,集體經濟逐步發展壯大,居民收入逐年增加。1999年,村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司海同本著有利於企業發展,進一步放開搞活、明晰產權的原則,對街屬工業企業進行了全面整頓,組織成立了魯陽建築工程公司,支持創辦了預製件廠、停車場、灰膏廠、加油站及液化氣站。各企業均實行了承包經營,進一步強化了內部管理,提高了經濟效益。2000年,居委會集體純收入達到40萬元。第三產業司營街第三產業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1961年,辦起第一個“雙代店”,經營居民日常生活用品及其他小商品,後又陸續興辦了粉坊、饅頭坊、掛麵坊、豆腐坊等,由各居民戶分散經營。改革開放之後,街黨支部、居委會鼓勵、帶領全街居民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取得了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居民充分利用靠近城區,交通便利的優勢,建起日用百貨、食品肉食、飲食服務、蔬菜水果等門店、攤點56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經濟群體。全街有100多戶居民購買了客貨汽車、拖拉機、農用四輪、三輪車,搞起了長、短途運輸,進一步增加了收入。居民從事建築業的人數達到160人,各居民小組均組建了裝卸部。據2000年底統計,全街從業人員共400人,年創收200多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9年前,司營街多數農家子弟因家庭生活困難等原因,得不到入學受教育的機會。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辦學條件逐步得到改善,兒童入學率逐年提高。至60年代,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均達95%以上。改革開放以來,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1998年,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村民的文化水平進一步得到提高。街黨支部、居委會一直重視全村教育事業,先後幾次撥專款整修、改造校舍,努力改善教學條件,使街辦國小的教育質量不斷提高。至2000年底,全街先後被大專院校錄取46人,中專學校錄取62人。居民的科技意識不斷增強,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為適應工農業生產、管理的需要,全街有85人參加了業餘函授及電大、農廣校學習,先後有21人獲得了中、初級專業技術職稱。人民生活1949年前,村民年人均占有糧食僅100多公斤,不少居民家庭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遇到荒年,部分村民便不得不外出逃荒要飯。全村大多數村民住的是土平房。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領導人民發展農業生產和集體經濟,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占有糧食150公斤以上,人均年收入60元,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村普遍實行了農業生產聯產承包責任制,村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加之大面積推廣了農作物優良品種和栽培管理新技術,農業產品產量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逐年增加。2000年,全村人均純收入2300元。居民的居住條件明顯改善,多數居民住進了樓房或磚混結構平房,彩電、冰櫃、空調逐步進入普通居民家庭。據2000年底統計,全街共擁有各類機動車輛100多輛(其中轎車6輛),機車106輛;共安裝程控電話320部,購買彩色電視機280台,部分居民已達到了小康水平。
街道建設
1949年前,街道沒有統一規劃,居民各自在屬於自己的宅基上建房,居落散亂不整,街路高低不平。每至雨季,路溝、路壕及坑塘積水無處排放,常造成道路阻斷。村民居室多為土平房,人均居住面積在8平方米上下。新中國成立後,逐步對街道進行了整修,居民住房逐步向磚瓦結構發展,村容街貌逐步改觀,居民居住條件不斷得到改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司營街區建設納入縣城建設規劃,先後幾次進行了大規模改造和建設。1991年填平了最後一道街溝,同時進行了擴整。1999~2000年新辟、擴整東西主幹街道兩條,實現了同陽穀城區的全面溝通。博濟路水泥路面寬20米,是縣城東部的主要出口和主幹街道。道路北側全部為統一規劃的三層以上商住樓房。兩條主要街道均安裝了路燈,並進行了綠化、美化。集體福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集體收入的增加,居民集體福利事業相應地得到發展。街道退休退職幹部均可享受鎮政府統一規定的退休養老金。1999年,居委會、黨支部領導成員調整後,對街辦企業進行了整頓和改造,同時廣開財源,新上了一批創收項目,使街道集體收入大幅度增加。2000年,免收所有居民的集體提留,總金額達22萬元,並規定此後所有集體提留及農業稅費均由集體負擔。居委會、黨支部堅持對烈軍屬、五保戶和生活確有困難的居民發放補助金、救濟金,並在節日對全體居民發放禮品。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36年,司迎旭(又名司銀章)在山東省立第八鄉村師範(原址壽張縣城)加入中國共產黨,為司營村最早的共產黨員。1960年,成立中共司營村支部委員會,楊萬彩任支部書記。此後該村黨員隊伍不斷發展壯大,黨支部的自身建設不斷得到加強,在經濟建設和各項工作中充分發揮了戰鬥保壘作用。2000年,轄區內共有黨員45名。基層組織建設1947年,成立農會,在上級黨組織和村政權的領導下,進行了土地改革。同時積極組織民兵和民眾參軍參戰,發展生產,支援前線。解放戰爭時期,全街共有6名青年參軍,200多人參加支前,隨部隊參加了陽穀、鄆城、羊山、淮海等戰役和戰鬥。1953年成立農業互助組,1954年成立初級社,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司俊興任社長。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成立司營生產大隊,下設3個生產隊。1961年分為6個生產隊。1967年,成立村革命委員會。1984年成立村民委員會。1988年司營劃為城區,成立居民委員會,下設6個居民組,司登敏任居委會主任。1992年改由胡慶凡任主任。1999年4月30日,由居民直選選舉司海同為居委會主任,王廣華、司俊海(兼治保主任)為副主任,王廣含(兼民調主任)、胡慶凡(兼民兵連長)、孔春仙(兼婦聯主任)為委員。
人物簡介
司迎旭(1917~1979)又名司銀章。1932考入山東省立第八鄉村師範,1936年任八鄉師中共地下黨支部成員。1937年9月25日,參加發動成立“陽穀縣學生抗敵後援委員會”,被選為主席。後八鄉師黨組織被敵人破壞,1939年,去延安參加革命隊伍。此後,歷任駐煙臺某野戰部隊師長,南京軍區軍事學院教育長、作戰部部長。司魯民1918年出生,又名東臣。1932年7月考入山東省立第八鄉村師範。1936年7月畢業,遂入濟寧鄉建人員訓練處受訓6個月,後分配到山東省原朝城縣(今屬莘縣)鄉農學校任事務員、指導員。1938年4月,考入聊城軍事教育團學習,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留軍事教育團三中隊任副政治指導員。1939年1月,任范築先抗日游擊縱隊特務營連指導員。1940年6月,范築先縱隊改編為八路軍一二九師新八旅,任旅政治部組織幹事,嗣後任冀南三分區武工隊隊長等職。1942年12月,任冀南三分區邯鄲縣、成茲縣大隊副政治委員。1947年6月南下,先後任鄂豫一分區政治部民聯科長、分區情報主任、分區獨立團政治處主任,河南省軍區獨立六團副政治委員,河南省商邱中南軍大一分校(後改為第六步校)二十步校大隊副政委、政委。1955年2月,調南京軍事學院政治系學習,1958年2月畢業後,歷任漢口高級步校大隊政委、武漢軍區信陽步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湖北省軍區孝感軍分區副政委、政委,湖北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顧問等職。1982年1月離休。
司俊臣1939年11月出生。1958年考入山東省畜牧獸醫學校,1961年8月畢業。分配到山東省畜牧獸醫工作站工作。197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山東省畜牧獸醫工作站副站長,山東省牧工商公司副經理,山東省農業優質產品開發中心主任,山東省畜牧局副局長,山東省畜牧局局長、黨組書記等職。
山東強鎮名村
山東省地大物博,鄉鎮、村屯也很有特色,經濟非常發達,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