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來歷
宋代有先民在般河源頭定居,約於元代形成村莊。初稱為頭河村,亦稱峪頭河村,清末以諧音改稱渭頭河村。1957年,渭頭河村劃分為渭一和渭二兩個行政村。
基本介紹

2000年,該村共有1156戶,309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現有張、王、李、劉、司、孫、姜、苗、仲、沈等94個姓氏,均為漢族。其中張、王兩姓最多,占全村人口的34%。1991年12月,因淄博柳泉石灰石礦征地,全村農業戶口轉為非農業戶口,渭二村民委員會改稱渭二居民委員會。
195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3萬元,人均純收入24.55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93.49萬元,人均純收入225.6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96億元,人均純收入5500元。第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89%和11%。
該村是全市百強村之一,1987年-2000年連續14年被中共淄博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1993年被市政府授予“模範居委會”。1998年被山東省建委、省人事廳授予村鎮建設“明星村”。1999年被中共淄博市委評為“居民區黨建工作先進單位”。2000年被中共淄博市委評為“五好居民區黨委”、淄川區先進黨委。90年代渭二村多次被市、區政府授予“鄉鎮企業先進單位”、區級小康村、五好村、安全村等榮譽稱號。
經濟發展


第三產業制陶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建國前,渭頭河大集是龍泉地區最早的集市之一,距今有近200年的歷史,“文化大革命”中終止。1999年1月16日,渭二居委會新設渭二大集,活躍了市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富民政策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1988年投資82萬元,建起了柳泉服務大樓,村民個體開辦酒樓、飯店、商店、照相、摩托修理等20多家。集體、個體客貨汽車、計程車運輸業也得到較大發展。2000年底,集體、個體商業和飲食業等總收入200萬元,交通運輸業總收入920萬元。
社會進步

村民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渭二居委會自1992年開始,連續舉辦八屆元宵節焰火晚會。多次組隊參加龍泉鎮的文藝演出、歌詠比賽等活動,並多次獲獎。總公司連續舉辦六屆體育運動會。
精神文明建設碩果纍纍。1987~2000年連續被淄博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與市、區有關部門締結精神文明建設對子,與淄川區貧困村締結姊妹村扶貧,受到市、區好評。文化大院被評為先進文化大院。
人民生活建國前,多數村民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貧困生活。建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56年人均純收入24.55元,1978年人均純收入225.6元,2000年人均純收入5500元。全村普及閉路電視、機車、電話,有的家庭配備了家庭影院、微機等高檔設施,私人汽車達到30多輛,吃穿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集體福利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集體福利事業發展較快。自1986年,村委會對五保老人負責吃穿用供給,對年滿6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發放養老金;1993年為在村辦企業工作的職工929人辦理了社會養老保險。至2000年底,已有106名退休職工按月領取養老金。
村莊建設

為保障村民身體健康,1991年投資85萬元建起保健站、敬老院各1處,配備先進的醫療設備。1985年投資50多萬元建起村委會辦公樓。1986年5月竣工使用。
組織建設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6年7月,建立渭頭河村公所,朱京漢任村長,程衍軍任副村長。村公所帶領民眾搞土地改革,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支援前線。1957成立渭二高級社,楊玉華任社長。1958年9月成立龍泉人民公社,1959年3月成立渭二生產大隊,下設7個生產隊,1963年合併為6個生產隊,苗增蘭任大隊長。1965年3月,李太林任大隊長。1968年4月成立渭二大隊革命委員會,張宜昆任主任。1979年1月又恢復大隊管委會,姜麟貴任大隊長。1984年4月恢復鄉(鎮)村建制,建立渭二村民委員會,姜麟貴任主任。1991年12月,該村全體村民農轉非,村民委員會更名為渭二居民委員會,姜麟貴任主任。1999年4月選舉第六屆居民委員會,王嘉祥任主任。自1984年以來,該村多次被評為市、區模範村(居)委會、文明村,區級小康村、五好村、安全村。1998年被山東省建委、人事廳授予山東省村鎮建設明星村。
地方名人
張子佩(1865~1917)字華田,又名張平三,淄川民營煤礦早期創辦人之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他創辦的煤井,在淄川礦區向南延伸到博山、黑山地區,占地1萬多畝。當地有“山南張平三,山北王懷琪”之說。他賺了錢後,樂善好施,修廟鋪路建義學,方便村民。在博山地區修路近2000米,在渭頭河到淄川修鋪石路近5000米,在奎山建義學20餘間。他的這些義舉,至今還被人們傳頌。
楊玉華(1920~1982)中共黨員,原籍博山區五福峪村,1939年在原籍參加中共領導的抗日游擊小組。1947年7月任五福峪村副村長。1948年下半年帶領民兵參加淄博南下擔運團,並在焦裕祿任連長的連隊任排長。參加過支援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一直到解放海南島,行程1萬多里,榮立一等功。1950年返回家鄉,1953年全家來渭頭河村打工定居。1954年組織籌建了渭頭河前進三社,任社長。1957年秋,擔任渭二社黨支部書記。1959年任渭二大隊黨支部書記。任職期間,他積極帶領社員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戰勝災荒,多次受到上級的表彰獎勵,為改變渭二村的貧困面貌做出了很大貢獻。1963年因病離職,1982年逝世。
張惟權1935年3月生,中共黨員,1960年8月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接著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南京炮兵工程學院任教。該校後來轉為地方院校,現名為南京理工大學。張惟權一直在該校任化學系主任、教授、水處理研究所所長等職。1988年榮獲江蘇省首屆優秀教學質量二等獎。1991年被評為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他主持完成十四項科研項目,其中三項獲國家獎。1987年幫助渭二村建起消防器材廠。同時引線搭橋,為渭二村培養科技人才,每年輸送3-4名學生在南京理工大學深造。同時,還為淄川區引進科技項目和培養人才,為家鄉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其業績被編入《中國專家大辭典》和《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
大事記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為頭河村孫氏建圓窯生產黑陶碗、盆等。這是該村最早的生產廠家。
清嘉慶元年(1796年),為頭河村開始生產大缸(瓮),經過不斷改進,形成自己的獨特產品--為頭河大瓮。
1933年,陶瓷業戶26家,有圓窯29座,工人510多人,年缸產量25萬隻。
1939年,司志生、張宜蘊、李太密、司繼虎、李乾臣參加八路軍,成為該村第一批入伍的革命軍人。
1945年,中共地下黨員張世和受組織委派來該村領導工人、農民開展革命鬥爭。
1946年1月,開始土地改革。
1949年8月,淄川縣政府在該村建立益民窯廠,安排烈軍屬和失業工人恢復窯業生產。
1954年3月,成立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組長李太普,副組長李蘭香。是年秋後成立初級社,楊玉華任社長。
1955年春,成立高級社,楊玉華任社長。
1958年,湖南公路渭頭河段建成通車。
1964年夏,連續陰雨45天,秋糧受損,般河源頭百泉湓涌。
1967年,在小橋口打第一眼機井。
1974年,在東山丘陵地帶規劃第一批社員宅基地,村莊東擴。
1976年7月11日,突遭冰雹襲擊,玉米等農作物受災嚴重,區領導率隊前來支援抗災。
1981年冬,投資220萬元,興建淄博日用陶瓷廠。1983年9月建成投產。
1982年12月,撤銷生產隊,土地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3年7月,淄博市市長王韜在區、鎮領導陪同下,來該村視察指導工作。
1984年4月,渭二生產大隊改為渭二村民委員會。
1985年1月,開工建設村委會北樓和東樓。同時建敬老院,翌年5月竣工並使用。
1986年4月,投資439萬元建淄博柳泉陶瓷廠。1988年1月建成投產。
1987年1月,投資120萬元建淄川柳泉消防器材廠,1988年8月建成投產。
1988年4月,投資83萬元,新建渭二國小和幼稚園,翌年建成使用。
1989年5月,渭二村與淄博車務段聯合興建龍泉鐵路聯營貨場。1991年1月6日通車運營。
1990年12月,湖南公路拓寬,1993年11月26日,龍泉段竣工剪彩通車。
1991年11月,投資85萬元建保健站。1993年1月5日建成使用。

1993年12月1日,舊村改造動工。89戶搬遷,建五層住宅樓四幢,安置140戶。
1994年5月,渭二居委會黨支部改為渭二居委會黨總支,張高華任黨總支書記,下設5個黨支部。
1995年4月,該居委會兩委研究決定,對在村辦企業工作年滿40歲以上被評為先進生產者的人員及黨員分批去青島療養,每期15天,每年5月1日開始。
1996年1月,渭二居委會黨總支改建為渭二居委會黨委,張高華任黨委書記。
1997年9月,投資220萬元,新建淄川柳泉瑪鋼廠,翌年5月1日建成投產。
1999年1月16日,新設渭二大集,大集日期逢農曆每月的四、九日。
2000年6月,淄川區土礦局和龍泉鎮領導陪同國土資源部高級調研師張燕妮來渭二居委會視察小城鎮建設。
山東強鎮名村
山東省地大物博,鄉鎮、村屯也很有特色,經濟非常發達,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