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民國初年設區。抗日戰爭前後為一區和二區的十里舖。1955年11月改稱石麟區。1958年3月分設城關鎮、三里鄉、金里鄉、三莊鄉。是年10月並鄉後建石麟公社。1959年撤銷長清縣建制後劃屬歷城縣,更名為長清公社。1961年恢復長清縣建制後,更名為城關公社。1982年改為城關鎮。1995年因城關鎮是長清縣政府駐地鎮,更名長清鎮至今。
行政區劃
長清鎮下轄村:東齊莊村、西門裡村、八里莊東村、朱莊前村、後三莊村、小盧莊村、邢代莊村、北小房村、北門裡村、仁合莊村、南關村、前興隆村、西三里村、新屯村、西關村、楊莊村、水泉峪村、孫莊村、後興隆村、東王村、大柿子園村、呂莊村、牛山莊村、西李莊村、東門裡村、東蘇莊村、東大房村、南李莊村、南小房村、陳莊村、小柿子園村、義合莊村、東北關村、水鳴莊村、荊莊村、十里舖村、西蘇莊村、西魏莊村、燕莊村、新周莊村、老徐家窪村、東鋪村、葉莊村、朱莊後村、新徐家窪村、南門裡村、西興隆村、三龍莊村、西倉莊村、八里莊西村、段莊村、前三莊村、南五村、窯頭村、老屯村、孟李莊村、金里莊村、東倉莊村、西大房村、賈莊村、東關村、燕王莊村、潘莊村、南王莊村、郭莊村、東三里村、劉莊村、山峪莊村、袁莊村
基本介紹

全鎮轄68個行政村,總人口5.4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0.19‰。主要少數民族是回族,共32人,占全鎮人口的0.06%。全鎮有王、李、張、劉、徐、潘等110個姓氏。其中王姓最多。
主要經濟狀況建國初期,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05萬元,1978年為2850萬元,2000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為7.6億元。第一、二、三產業之比為22.4:44.2:33.4。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476萬元。年末社會金融各項存款餘額2.23億元。該鎮是濟南市的近郊鎮,蔬菜種植是該鎮的一大優勢,種植面積達800公頃。該鎮工業發達,主要企業有山東天聚有限公司長清基地、國大塑化有限公司、輕工機械廠、盛華機械製造有限公司、特種養殖廠等20餘家。全鎮農業、工業、商業、飲食服務業、交通運輸業等形成了快速發展的格局。
強鎮由來

經濟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同時實行科學種田,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進行了溝、渠、路、林、橋、涵、閘全面配套治理,重點整治了沿黃灘區的防洪排澇工程;改造了中低產田,使旱能澆、澇能排的穩產高產田占可耕地的80%,特別是自1994~1997年長清鎮實施的黃淮海平原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1997年開始實施的利用世行貸款加強灌溉農業項目,極大地促進了全鎮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步伐。至2000年底,共打井320眼,修防滲渠36公里,埋設低壓管道240公里,建橋、涵、閘150餘座,整修生產路40餘公里,深挖整平土地1335公頃,新建農田林網18公里,年增加產值800萬元,開發區人均增收300多元。2000年糧食畝產達814公斤,總產達4251.7萬公斤。
1990年以來,在堅持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積極調整農業內部種植結構,大力發展城郊型特色農業。至2000年全鎮共建冬暖式大棚700多個,中小拱棚5000多個,主要種植櫻桃、西紅柿、甘藍、愛宕梨、雙孢菇、豆角等。還有800公頃長年菜,年供應市場蔬菜5000萬噸。該鎮重視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種植山區林果640.6公頃,平原林網及沿黃豐產林80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23.6%。
2000年全鎮建成蔬菜、畜牧、林果、食用菌、良種五大農業基地,3處農業科技示範園,農業總產值為1.78億元,其中種植業總產值6925萬元,林果業總產值4527萬元,畜牧業總產值6230萬元,漁業118萬元。

第二產業工業:建國前,僅有醬菜、糕點、柳條編織、織布、白酒等零星私營手工業。建國初手工業作坊大部分停辦。1958年開始發展社隊工業,先後建起鐵廠、印刷廠、木工廠、服裝鞋帽廠、軸承廠等小型企業。1985年,經濟體制改革,社隊企業改為鄉鎮企業,形成鎮、村、聯戶和戶等多種形式辦企業的局面。1986年,集體、民營工業企業105家(其中鎮屬企業10家),固定資產1876萬元,年工業總產值5508萬元,利稅668萬元,主要產品以小農機具、磚瓦為主。90年代後,全鎮按照“奔小康、建強鎮、創一流”的工作思路,堅持改革開放,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2000年,全鎮共有各類企業173家,工業增加值5.3億元,利稅4120萬元。全鎮有華爾美公司、德瑪公司等十幾家三資企業,組建了山東國安集團、山東三科達集團、濟南長泰集團、濟南華新集團、濟南東青集團等5個企業集團。有4種產品榮獲省市級名牌產品,6名企業法人代表被評為市級以上農民企業家。
建築業:擁有港基公司、長泰集團、村鎮房地產三大建築企業。2000年從業人員8000餘人,實現總產值1.6億元,上繳稅金630多萬元。

特色產業90年代以來,長清鎮藉助緊靠濟南的地理位置優勢,大力發展城郊型農業、生態農業,培植形成了蔬菜、林果、畜牧、良種、食用菌五大主導產業,不僅豐富了省城居民的菜籃子,而且提高了農民收入。
社會進步

1987年,鎮成立了科學技術領導小組,建立農民科普研究會50個。年均科技開發經費支出占全鎮國民經濟總支出的2.3%。“四作四收”、地膜覆蓋、上糧下漁等新型種植模式普及全鎮。蔬菜大王韓春榮被評為1991年國家級星火帶頭人,養殖大戶崔延庚被評為1994年國家級星火帶頭人。
建國後,相繼成立了文化站、書店、廣播站、電影隊等機構,民眾性的文藝創作和演出活動日趨活躍。曲藝家趙光晨於1954年創作表演的竹板快書《輸水道會師》,參加河南省軍區文藝會演,獲表演一等獎。1958年城關鎮大柿子園村農民林東升創作的呂劇《應徵》參加濟南市“躍進現代戲會演”,獲一等獎。1985年,城關鎮東北關村農民書畫家潘子芹被吸收為全國“當代農民書畫研究會”會員。1988年新建廣播站辦公室7間,更新器材。1991年,鎮文化站被濟南市授予“民眾文化先進站”。1993年廣播站更名為廣播電視站,投資20萬元,建起衛星地面接收站,可直接收看10套電視節目。1997年有58村建起中小型圖書館,藏書達1.8萬冊。1997年榮獲“山東省農村文化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民間文藝鄉土氣息濃厚,充分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的精神面貌。每逢春節舉行民間藝術匯演。該鎮的民間藝術表演隊連年受到市、縣文化部門的表彰。至2000年全鎮已建起文化大院69個,專業演出隊12支,設施先進、功能齊全的文化活動室已達8個。文化站建有300平方米的集體排練、演出、活動為一體的多功能廳。2001年被評為濟南市先進文化站。

民眾性體育活動活躍。有籃球、桌球、檯球、門球、象棋、圍棋等運動隊34個,定期開展比賽活動,全年參加體育活動的民眾達3萬餘人次。1994年9月,該鎮被評為省級體育先進鄉鎮。
人民生活1949年,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收入31.43元,人均住房9.3平方米。建國後,隨著經濟的恢復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157.5公斤,農民生活消費收入70.62元。70年代,農村吃粗吃飽以玉米、地瓜為主食。80年代吃細糧以小麥麵粉為主食,90年代吃好以麵食加雞、魚、肉、蛋。穿著方面,70年代穿青、藍、白單調衣服,如今穿著顏色多樣、樣式新穎,逐步向高檔發展。2000年電話裝機總量1.2萬餘部,行動電話3400部,有線電視普及率65%。機車、機動三輪車、各種汽車已逐步成為代步工具。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411元。
村鎮建設

組織建設

基層政權建設1939年,一區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58年10月,成立石麟公社,行政機構始稱公社人民委員會,後改稱公社管理委員會。1959年劃屬歷城縣後,更名長清公社。1961年,恢復長清縣建制後,復屬長清縣,更名城關公社。1968年3月,成立革命委員會。1980年8月,撤銷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稱公社管理委員會。1982年3月,撤銷城關人民公社管委會,改為城關鎮人民政府。1995年,更名為長清鎮人民政府。
大事記
同治元年(1862年),捻軍經長清,近城富戶遷入城內躲避。
光緒三十年(1904年),長清縣高等國小堂在舊考棚成立,為縣立國小堂之始。
1916年,在城內將軍廟設縣立高、初兩級女子國小。
1924年,在大隅首以南路東設交通部山東區長清電報支局。
1928年,在城隍廟成立長清縣農民協會,張耀南被選為農協會長。
1937年10月,在縣城南門外國小成立“長清縣各界人民抗敵後援會”,公推張耀南為會長。
1948年9月17日,華東野戰軍及兩廣縱隊某部解放長清城。
1956年,在石麟山建烈士陵園,陵園內有烈士墓286座,並建烈士骨灰堂一座。
1958年9月,城關鎮更名石麟公社。
1959年,石麟公社更名長清公社。
1961年,長清公社更名城關公社。
1962年,城關公社降雹受災。
1968年8月,成立長清縣化肥廠籌建組,至1970年7月竣工投產,投資538萬元。
1975年,長清大橋改建工程啟動。次年竣工,投資55萬元。
1976年8月,黃河洪峰進入沿黃村莊,漫溢成災。
1982年,城關公社改為城關鎮。
1984年9月,來自13個國家的外賓和專家一行180人,來長清縣城關鎮後三大隊參觀訪問。
1985年2月,城關鎮南門裡村盧光恆向縣政府獻出10枚銀元寶。
4月,斯里蘭卡友好代表團一行6人,來城關鎮後三村參觀。
1986年9月4日,黃河商場竣工剪彩。商場系鋼柱鐵架結構,面積9460平方米,投資87萬元。
1988年4月22日,山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李振、副主任許森來城關鎮後三村視察工作。
5月10日,宏都拉斯副議長費爾南德斯率國民議會代表團一行19人,在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李振陪同下參觀訪問城關鎮後三村。
是月13日,英國路透社記者耿必儒、《獨立報》記者賀安雷來城關鎮後三村考察農業。
1989年12月26日,城關鎮西三里村明星化工廠與香港順帆設備工程公司合資經營的“濟南星港裝飾材料有限公司”可行性研究報告、契約、章程、銷售協定等四件文書在廣州簽字。這是長清縣制定發展外向型經濟優惠政策以來的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
1990年2月2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科教文委主任張承先來長清城關鎮東關國小視察。
1991年2月,城關鎮被山東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文明鎮。
1994年2月,城關鎮被山東省政府評為綜合經濟實力百強鎮。
10月,占地面積1.7萬餘平方米的長清渤海商城竣工啟用。
1995年12月,黃河商場被市政府評為“十強”市場。
1996年1月,長清鎮被列入首屆全國投資環境100強鄉鎮之一。
8月17日18時,黃河第一號洪峰到達長清縣境內,洪峰至長清鎮孟李測量點時水位高達371米,是歷史最高水位的一次洪峰。
1997年1月,全鎮推行村級財務雙代管。
2月,精工發品有限公司、順達汽缸有限公司、魯能塑膠五金製品有限公司、魯意白絲金皮革有限公司、長新石村有限公司被評為1996年度長清縣明星三資企業。
3月10日,為加強信訪穩定工作,鎮委決定對信訪穩定工作實行“兩金一本”管理。
是月,沿黃灘區搬遷工作開始。
6月,中共山東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孫淑義到長清鎮檢查三夏生產。
9月,利用世行貸款加強灌溉農業項目啟動。
1998年4月6日,原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譚啟龍來長清縣視察工作,參觀了城關電扇廠。
1999年5月14日,長清鎮順利通過小康監測驗收。
8月3日,敬老院搬遷,同年被評為省級一級敬老院。
9月28日,中共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孫淑義到長清鎮視察三秋生產及農業結構調整工作。
是月,新西路、西隆浮橋建成通車。
10月,長清鎮農業科技示範園開工建設,至11月份竣工,建高標準大棚30餘個。
12月,被評為全市“雙文明先進單位”。
山東強鎮名村
山東省地大物博,鄉鎮、村屯也很有特色,經濟非常發達,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