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末至民國初年,小馬青村隸屬滋陽縣北達巷鄉南隅社區;1935年屬六區樂善鄉;1939年屬臨洙五區孝友鄉;1946年7月屬六區大馬青鄉;1950年屬九區(長慶)牛家樓鄉;1956年8月屬道溝區楊莊鄉;1958年8月屬紅旗(王因)人民公社;1959年7月改屬曲阜縣兗州人民公社;1962年元月隸屬兗州縣城關人民公社;1966年8月後分屬城關區、城關人民公社、城郊區、城郊鄉、新兗鎮馬青管理區管轄。
基本介紹

該村交通極其便利,濟(南)微(山)省道、327國道、汶(上)鄒(城)公路、日(照)菏(澤)高速公路在境內通過。兗州市屬一級、二級路與村內街道相銜接。境內駐有濟寧電業局馬青變電站,電力充沛,具有發展工副業的優越條件。
2000年,全村共有315戶,總人口1178人,人口自然增長率8.7‰。村民有牛、楊、尚、王、劉、高、張、顏、姬、吳、程、傅、李、董14個姓氏,牛姓最多,均為漢族。
194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6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6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860萬元,人均純收入4880元;一、二、三產業比為16∶31∶53;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4800萬元,純收入680萬元。
該村是全市五強村之一,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全市第三。1995年6月被濟寧市政府授予“模範村民委員會”稱號。1996年元月,被山東省建設委員會、山東省人事廳授予“村鎮建設名星村”稱號。1997年6月,被中共山東省委授予“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是年8月,被山東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授予“安全文明村”稱號,被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文明村居示範點”稱號。1998年11月,被授予“山東省模範村民委員會”稱號,被山東省政法委命名為“普法先進村”,被中共濟寧市委、濟寧市人民政府授予“市級文明單位”稱號。
經濟建設

1970年至1977年,進行大地園林化建設,投資4萬元,投工6萬個,動土15萬立方米,將100多公頃斜坡地、廢溝渠削高填窪,改造成方形水澆田。共架設低壓線路6.4公里,建變壓室4處,還打了深井、修了水渠。對耕作方式進一步改革,由條播改為機播、畦播、精播,選用優良小麥品種濟南5號,使糧食畝產突破了千斤大關,總產達到48萬公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起村民的生產積極性,1988年糧食單產750公斤。為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的經濟效益,全村統一購進優質麥種濟南17號、菸農19號,進行更新換代。在管理方面,實行六統一(耕、播、收、打、灌溉、交售)。每年向國家提供優質商品糧13.5萬公斤。2000年糧食單產1030公斤,總產達到78.2萬公斤。
1990年以來,大力調整農業結構,走市場化發展路子。1990年建種雞廠。2000年投資600多萬元,改建擴建金鳳種禽有限公司,同時兼併購買了市種雞廠。擴建後,占地5.4公頃,有10萬套種雞規模,安裝電腦孵化器18台,集孵化、飼養、銷售於一體。是年該公司從業人員74人,年收入368萬元,實現利稅72萬元。1994年建綠寶食品有限公司,發展蔬菜種植基地40公頃,加工速凍保鮮蔬菜,銷往國外,出口創匯。1997年先後建起冬暖式大棚6個,創辦農業高科技示範園,主要種植從國外引進的櫻桃西紅柿、彩椒、太空椒、蘆筍、西葫蘆等新品種蔬菜。2000年11月,與德國業通貿易有限公司合資組建了田野食品有限公司,獲得歐盟BCS有機食品質量體系認證,田野食品免檢進入歐洲市場,同時帶動周邊地區發展蔬菜基地400公頃,年產速凍保鮮蔬菜8000噸,年出口創匯260萬美元。2000年實現農業總產值566萬元。

第三產業1949年,村內有一個賣茶水和丸子湯的小飯館,此後出現了菸酒雜貨店、豆腐坊。1956年建立日用百貨代銷點,1966年轉為供銷合作社。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集體、個體私營企業受到限制,處於停滯狀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黨支部為加快發展集體經濟和村民致富的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充分利用小馬青村緊靠濟微公路、327國道和臨城靠礦的有利條件,把沿公路兩側作為發展第三產業的重點。1982年起,投資10萬元將1000多平方米原集體庫房改造為商店門頭,租賃給30多戶經商,開始辦起飯館、菸酒日用百貨店、肉食店、理髮店、三車修理鋪、燒餅鋪、小五金店、小旅店等,年創收15萬元。集體經濟的壯大,改變了村容村貌,為村民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基礎。1990年開始,購置拖拉機、機動三輪車、汽車發展運輸業,2000年有各種車輛35部(台),運輸能力20餘萬噸。2000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500餘人,實現總產值3200萬元。黨總支一班人搶抓機遇,通過外引內聯,建設容納百戶的個體飼養規模化經營小區,已有86家在小區內搞飼養。個體私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已有年銷售收入過50萬元的私營企業4家,全村個體業戶達186戶。
社會事業

人民生活建國前,大多數村民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年人均糧食60公斤左右,人均純收入不足30元。建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56年人均純收入50多元。1978年前後,村民以玉米、地瓜為主糧,人均純收入70多元。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以小麥為主糧。2000年,村民生活以細糧加雞、魚、肉、蛋為主,講究營養,人均純收入4880元,年末各類存款餘額550萬元。253戶村民住上小康樓,占總戶數的80%。80%以上的村民用上秸稈燃氣。全村擁有機車70輛,程控電話271部,彩色電視機320餘台,微機3台,空調30台,村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村莊建設

集體福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80年代初村民用上自來水。90年代幼兒免費入園,小學生免交學雜費。對考入中專的學生一次性獎勵1000元,考入大學的學生獎勵1500元。村民拆舊房、建樓房,每戶補助1.5萬元。實行糧食代儲制,憑糧本交糧領麵粉,交加工費。1998年以來,村民的“三提五統”費全部由集體負擔。對65歲以上的老人實行了養老補助金制度。為在村辦企業就業的村民辦理養老返本保險,對原退職幹部實行最低保障金制度。村衛生室設有高壓消毒鍋、診斷床等設施,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診。全村村民均享受合作醫療補助。1999年被評為“濟寧市先進醫療衛生室”和“省級甲等衛生室”。
組織建設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9年2月建立小馬青村農民協會。之後,村民兵連、青年團、婦女會相繼建立。村農民協會帶領民眾組織互助合作,發展農業生產。1956年由4個互助組和1個初級社組建成小馬青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這是第一次建立行政組織,牛合書任社長。1958年8月,成立人民公社,設立小馬青生產大隊,高玉山任大隊長,下設5個生產小隊。1969年4月,小馬青生產大隊革命委員會成立,牛雲合、牛合書先後任革委會主任。1984年5月,建立小馬青村民委員會,設委員7人,牛協東任村主任,下設4個村民小組。2000年小馬青村民委員會由5人組成。村委會主任牛宜中,副主任楊崇柱、牛剛,委員張建華、韓秀清,民兵連長牛西岱,治保、調解主任楊崇柱,婦女主任韓秀清。自1996年以來,村民委員會連續5年被評為濟寧市、兗州市“模範村民委員會”,被山東省政法委命名為“普法先進村”“安全文明村”和“模範村民委員會”。
人物簡介

牛剛1954年7月生,大專文化,中共黨員。1985年辦養雞廠,任廠長。1990年創建兗州金鳳種禽有限公司,任總經理。該公司擁有現代化設備30台,拳頭產品AA雞苗、種蛋暢銷濟寧市及周邊50多個縣(市、區),被評為濟寧市“重契約,守信用”企業,成為中國畜牧獸醫學會會員單位。他致富不忘眾鄉親,吸納大批農業勞力,扶持街坊鄰里養雞發家致富,帶動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對養雞困難戶賒雞苗、飼料,售後付款,教給飼養技術和防病治病知識等。還拿出4萬元錢幫助村民發展第三產業。被評為濟寧市農村致富帶頭人、星火科技拔尖人才和優秀企業家。
牛宜順1955年1月生,大專文化,中共黨員,山東省第九屆人大代表。1974年9月參加工作,歷任城郊打井隊隊長、兗州安裝工程公司經理、山東銀河橡塑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中法合資銀河德普膠帶有限公司董事長等職。榮獲濟寧市“勞動模範”“八五”功勳企業家和山東省“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受到吳官正、姜春雲、費孝通的接見。他致富不忘眾鄉親,出資建村中國小,培養人才;支持村中發展村辦企業,改建田野食品有限公司;修建村中主幹道、建農民文化廣場、安裝高燈等,改變了村容村貌;積極為村民排憂解難,安排村中剩餘勞力到廠里做工,增加經濟收入,受到村民們的一致讚揚。
牛宜平1964年6月生,大專文化,1981年7月在鎮企業辦參加工作。1988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1年元月回村任村委會主任、村黨支部書記;1994年任村黨總支書記。自任職以來,認真學習,積極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團結帶領全村幹部調整農業結構,走企業強村富民的路子,先後興建了綠寶食品有限公司、金鳳種禽有限公司、木材加工廠、馬青麵粉廠等6家村辦企業,並組建了兗州市第一家中德合資村辦企業--中德合資兗州田野食品有限公司。牛宜平被評為山東省“十大傑出青年”,獲得“五四”青年獎章。1998年當選為濟寧市第十三屆人大代表,並出席了中共山東省第七屆黨代會。2000年被評為“濟寧市勞動模範”。
大事記

1949年7月,村民牛合書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該村第一個共產黨員。
1951年11月,土地改革結束,貧苦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村民積極捐款,支援抗美援朝戰爭。
1952年3月,牛合書組織16戶村民成立全村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走互助合作道路。
1957年7月19~24日,連降暴雨,泗河水猛漲,河堤欲決,上級決定在馬家橋村後分洪。小馬青村被水圍困,倒塌房屋150餘間,秋作物全部被水淹沒,損失糧食4萬多公斤,保住了津浦鐵路和兗州城。
1964年春,村中按長15米、寬18米規劃建排房,實行排房化。
1965年11月19日,濟寧電業局小馬青變電所在村東北處破土興建。翌年6月建成投運。1979年元月,改為馬青變電站。
1975年11月,進行大地園林化建設,壓沙改土,整平土地,該村大批社員參加寨子窪會戰。
1978年6月,在村中打機井,建25立方米水塔1個,村民吃上衛生的自來水。
1984年5月,進行農村體制改革,農業生產大隊易名為小馬青村民委員會,下設4個村民小組。
1987年11月27日,突降雨雪18.3毫米,24小時氣溫下降10.8攝氏度,持續5天,歷史罕見。小麥、白菜受凍嚴重。
1990年2月,建金鳳種禽有限公司,年產值400萬元,被評為濟寧市“重契約,守信用”企業。
1994年4月,興建第一個龍頭企業--綠寶食品有限公司,發展蔬菜基地40餘公頃。
是年,小馬青村黨支部改為小馬青村黨總支委員會。
1996年,實施舊村改造,建樓房化新村,建設了1700餘米的綠色長廊。至2000年底,253戶搬進新居。新村道路硬化,供水、排水、綠化、美化設施齊全。
1997年5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在省委秘書長王修智、濟寧市委書記王仁元陪同下視察小馬青村。
1998年元月,投資60多萬元建成容量580立方米的秸稈氣化站,該村被命名為全省秸稈氣化示範村。美國總統柯林頓的科技顧問吉秘斯到村參觀。
1999年12月4日,省委副書記陳建國在濟寧市委書記賈萬志陪同下視察小馬青村。
是年12月17日,美國駐茅利塔尼亞參贊在省外事辦、濟寧市外事辦負責人陪同下參觀小馬青村秸稈氣化站和村莊建設。
2000年2月24日,英國基層法律服務部門一行在國家法務部外事司、法律研究中心、省司法廳等部門領導陪同下考察小馬青村的“148”工程(司法行政機關與電信局設立的法律服務專用電話)。
山東強鎮名村
山東省地大物博,鄉鎮、村屯也很有特色,經濟非常發達,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