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來歷
明朝萬曆年間,蘇氏遷此定居,因地處小北山深溝地帶而得名。後因環境惡劣,蘇氏一族遷至黑山後,岳、張、韓、丁、孫五族來此定居,延續至今。
基本介紹
全村地處魯北平原與魯中山區交界處的丘陵地帶,兩面依山,屬山間開闊地,地下水資源豐富,有山泉滲穴,1000餘畝山地是發展林業的優厚條件。因村中耕地較少,農業不作為主要產業,作物有小麥、玉米。另外,地下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公路由村南穿過,並設有終點站。淄(博)沂(源)省級幹線由村西經過。是投資建廠的理想地段。
2000年底,全村共有740戶,總人口266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4‰。現有岳、韓、張、丁、孫、李、解、王等8個姓氏,均為漢族。
建國初期,全村國民生產總值10萬餘元,1978年860萬元,2000年6850萬元。第一、二、三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4∶90∶6。至2000年底,全村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3473萬元,全村人均收入達到4824元。
該村是淄博市經濟強村之一。1988年被國家輕工部授予“金龍騰飛創匯先進單位”稱號。2000年在鄉鎮企業上交利稅排行中,居博山區第二位。1989~2000年,連續11年保持“省級文明單位”稱號,被市政府評為“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單位”。
經濟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兩委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積極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年年提高。全村把耕地劃分為三個等級,一、二級仍按人口分給各戶履行聯產承包契約,三級耕地以承租的形式由村民自願發展經濟作物,實現了最佳化組合。1987年引進科技星火項目建起了八陡種雞場。養殖場從法國引進優良伊莎褐雞品種,用國內最先進的技術進行飼養,現擁有種雞3萬隻,年產蛋量2.1萬公斤。
第二產業工業:蘇家溝村工業發起於煤炭開採,1961年建成了全村第一口煤井--紅土嶺井,年產煤量不過幾百噸,由於技術設備落後,經濟效益低,難以維持。1967年,通過改進開採技術,使煤井起死回生,年產煤量在5000噸以上。1969年投資15萬元建成了第一個村辦企業--翻砂廠。1973年新上了車、鉗、刨、矽、空氣錘等全套設備,形成了較大規模,生產的C624車床質量享譽全國。1971年投資30萬元建起18門磚窯一座,後發展為24門磚窯,上自動制磚機,年產紅磚200多萬塊。1976年投資100萬元建起了八陡玻璃廠,主要生產玻璃器皿,成為全村的支柱行業。1977年,第一件出口產品八磅方瓶問世,經過改進,1978年創出了“珍珠”名牌,獲得“外貿免檢產品”資格,直接出口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西歐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村先後建成了石料廠、香菇廠、鋼瓦廠等共7個村辦企業,從業人員達670人,實現產值810萬元。

在黨的方針、政策指引下,該村個體私營企業蓬勃發展。1976年以來,先後成立了宏達玻璃廠等十多家不同行業的個體私營企業,總資產達1500萬元,年上交稅金60萬元,成為全村又一經濟成長點。該村黨委、村委始終堅持立足優勢,抓住機遇發展外向型經濟,開拓各種渠道招商引資。2000年下半年,投資1200萬元,在南博山鎮建成了南興玻璃廠,現已投入生產運營。

第三產業1972年,蘇家溝村創建了第一家商店-蘇家溝門市部。1979年,實現了糧食加工機械化,引進了麵粉機、麵條機、煎餅機、饅頭機全套設備,並有所盈利。後來在第二產業的帶動下,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全村共有個體餐館、商店24家。1984年成立蘇家溝車隊,擁有機動車輛5台,運輸能力40噸。在黨的政策的鼓勵下,部分司機合資組成了個體運輸隊,擁有載重車輛12部,承接各方長途運輸,運輸能力達96噸。2000年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48人,實現收入343萬元,創利稅30萬元。
社會進步

人民生活建國前,由於土地貧瘠,大多數村民不能保障溫飽。建國後,隨著山水林田綜合治理不斷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到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村人均糧食500公斤,人均純收入600元。隨著第二產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2000年人均純收入4824元,村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全村擁有各種機動車輛36台,其中個人擁有24台。各種機車82輛。全村彩色電視機總計580台,普及率100%;並駕設了有線電視網。程控電話505部,並在村內開通了虛擬網,方便了村民間的通訊聯絡。
村莊建設

建國前,村內沒有象樣的街道,僅有的幾條土路也凹凸不平,交通極為不便。1975年成立修路專業隊,在村內鋪設了寬度3至4米的硬土路網,暫時滿足了當時的交通需求。為了適應第二產業發展,加快舊村改造。1986~1999年,先後投資100萬元,鋪設了北嶺路、業盛路、育才路,總長度為7公里,硬化面積達4萬平方米。並逐步實現了道路綠化,雇有10名清潔工負責道路的長年養護。1983年籌措資金10萬元,在村西建起了高標準的村委辦公樓。為滿足工業生產及村民生活用水需求,1987~1999年投資130萬元打深井三眼,徹底解決了企業生產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
蘇家溝村自1975年開始實施福利政策,適齡兒童免費上幼稚園。推行醫療合作制,看病、打針、護理、接生費全免,藥費集體報銷50%。村集體報銷死者火化費。對烈軍屬的生活補助高於人均生活水平,軍人補貼高於普通勞力工資,獨生子女費高於全國標準。1978年以來,村集體負擔村民統籌費及飲用水費。1992年開始對全村男60歲,女55歲以上老人發放養老金,對病殘、孤寡給予生活補助。1996年與八陡鎮醫院合作成立了蘇家溝衛生所,醫院設施完備,方便了村民取藥、就診。2000年企業開始為職工辦理養老保險,對原退職工實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組織建設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82年建立第一屆蘇家溝村民委員會,由村民選舉產生6名委員,岳立璋任村委主任。1998年蘇家溝村民委員會由7人組成,主任韓紀周,副主任張佃勝、韓祥恕,委員岳公明、韓祥學、韓祥厚、岳增印。1992、1995、1998年曾三次被評為淄博市模範村委會。1982年成立婦代會,趙正水任第一任婦代會主任。1982年成立全鎮第一個村級計畫生育辦公室,岳秀榮任計生辦主任。2000年開始實行計畫生育村民自治,下設19個自治小組,實現晚婚晚育率、計畫生育率100%。1993年成立環球總公司工會,張玉洪任工會主席,下設2個分會,擁有會員210人。
人物簡介
張登平(1921~1942)蘇家溝村人,1939年6月參加八路軍,任山東縱隊四支隊警衛員,因作戰英勇,同年被吸收為中共黨員。1942年在萊蕪吉山戰役中壯烈犧牲,被追認為烈士。
丁沛保(1898~1944)蘇家溝村人,1938年8月參加八路軍,1940年隨軍參加百團大戰,後任山東四旅司務長,1944年2月在萊蕪縣區王溝壯烈犧牲,被授予烈士稱號。
岳立佩(1919~1947)蘇家溝村人,1946年底參加博山縣八陡村民工隊,隨山東野戰軍轉隊,在淄川縣太河下冊壯烈犧牲,被追認為烈士。
韓金祥(1929~1947)蘇家溝村人,1946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時為博山縣獨立營三連戰士,1947年7月在孟良崮戰役中壯烈犧牲,被授予烈士稱號。
張登台(1928~1948)蘇家溝村人,1945年7月參加人民解放軍,為華野六縱隊二十四師七十二團戰士,隨軍轉戰,1948年5月,在河南杷縣鐵佛寺戰役中壯烈犧牲,被追認為烈士。
韓成道(1921~1948)蘇家溝村人,1944年8月參加八路軍,抗日戰爭勝利後,編入華野九縱隊二十六師特務連,1948年11月在淮海戰役中壯烈犧牲,被追認為烈士。
張永新(1933~1995)1946年參加工作,1961年至1967年任蘇家溝村黨支部書記,帶頭創建蘇家溝村第一個互助組,1995年病故。
大事記

1958年,成立生產大隊。
1961年,成立蘇家溝黨支部,張永新任黨支部書記。是年,建成第一個村辦煤井紅土嶺煤井。
1968年,建成第一座水庫。是年,黑山煤礦搬遷60戶村民形成北山新村。
1969年,投資15萬元建起翻砂廠,占地6000平方米,後更名為農機配件廠。
1974年,投資30萬元建起蘇家溝磚廠,占地9600平方米。
1975年,投資100萬元建起八陡玻璃廠,占地1.3萬平方米。
1983年,投資10萬元在村西建起村委辦公樓。當年建立勝利煤井。
1985年,黨支部改建為黨總支,岳雷任總支書記。
1986年,鋪設了村級第一條柏油路。是年,為修建博山福門橋捐資10萬元。
1987年,中共淄博市委、市政府授予蘇家溝為市級“文明村”稱號。
1989年,該村被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命名為“省級文明單位”。
1992年1月,該村被中共淄博市委、市政府評為全市“明星村”。
1993年,該村被中共淄博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小康先進村”稱號。
1994年,原李家鄉廉家峪村併入蘇家溝村。
1995年,在村北建齊城居民小區。
1996年,淄博顏晶玻璃製品有限公司獲企業自營進出口權。
1997年7月,山東博山環球玻璃製品總公司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全國大型II鄉鎮企業。
1998年12月,蘇家溝村委會被淄博市政府評為全市“模範村民委員會”。
1999年7月,蘇家溝村黨委被中共淄博市委評為全市“五好村黨支部”。
2000年12月,該村被中共淄博市委、市政府評為全市“發展鄉鎮企業明星村”。
山東強鎮名村
山東省地大物博,鄉鎮、村屯也很有特色,經濟非常發達,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