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來歷
明萬曆年間,劉氏族人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居住。後又遷來楊姓屯糧官,故村名楊官屯,因村小人少習慣稱小楊官屯。
基本介紹

小楊官屯村交通便利。愛民大街向南與309國道相連線。境內道路全部硬化,總里程22.5公里,形成了村莊七縱二橫和田間四縱五橫的交通網路。
2000年,全村共有103戶,總人口40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5‰。現有張、王、李、趙、崔、白、侯、吳、丁、田、劉、周等姓氏,其中張、劉姓人口最多,村民均為漢族。
194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000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0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40萬元,人均純收入6000元,列全市第一名。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之比為30∶60∶10,當年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50萬元,實現純收入420萬元。
取得榮譽

大事記

1942年1月,村民王本恆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小楊官屯村第一名中共黨員。
1947年7月,成立中共小楊官屯村第一屆黨支部委員會,劉緒森任黨支部書記。
1952年3月,張國忠組織10戶村民成立農業生產互助組,走互助合作、共同富裕的道路。
1953年1月,成立初級社,張國忠任社長。
1954年7月,成立“東方紅”高級社,張國忠任社長。
1960年7月,發生嚴重澇災,平地積水1米多深,房屋倒塌,40名村民逃荒至曲阜。
1961~1963年,全村大幹三年,治理澇災,翻沙改土,平整土地,開挖溝渠11條,溝通管氏河、普濟溝,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初具規模。
1964年6月,向國家一次性交售愛國糧8.5萬公斤,人均貢獻糧食列聊城地區第一名。
1965年5月,購買小型發電機1台,用於發電照明。
1966年5月,張國忠被中共山東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山東省勞動模範”稱號。
1968年8月,購買48千瓦發電機1台,村辦焊條廠、麵粉廠建成投產。
是年10月,建變電室1處,安裝50千瓦變壓器1台,全村開始使用網電。
1969年3月,濟南鐵路局10餘名知識青年下鄉到小楊官屯村。
1977年5月,購進“康百金”大型聯合收割機1台。
是年8月,張國忠當選為中共十一大代表。
1978年5月,婦女主任孟蘭英被全國婦聯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
1985~1987年,全村產業結構大調整,形成“三種三收”、“四種四收”的種植新模式。
1987年4月,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到該村視察工作。
是年5月,中共中央組織部委派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到該村拍攝《中流砥柱》專題片,後在中央電視台播放。
是年6~7月,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蕭寒、六省一市(華東)農科院院長一行70餘人到該村視察工作。
是年12月,山東省農科院到該村拍攝《金銀小楊屯》,並在中央電視台播放。
1988年9月,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到該村視察工作。
1989年5~7月,原中共山東省委書記梁步庭、中共山東省委副書記、省長趙志浩、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姜春雲、省人大常會主任李振等先後到該村視察指導工作。
是年10月,張國忠參加全國勞模代表大會和建國40周年慶祝大會。
1990年3月,山東電視台、聊城地委組織部到該村拍攝專題片《紅土地上的舉旗人》。
是年5月,山東電視台到該村拍攝專題片《腳踏紅土地》。

是年4月,原中共山東省委書記蘇毅然到該村視察工作。
1992年10月,張國忠當選為中共“十四大”代表。
1994年4月,中共山東省委副書記、省長李春亭到該村視察工作。
1995年3~7月,中共山東省委書記趙志浩、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張全景、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部長王克玉到該村視察工作。
1996年1月,新華社副社長南振東委派新華社山東分社社長楊風山到該村調查研究。《新華杜每日電訊》頭版頭條發表了題為《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特區》的通訊稿。
1997年2~8月,中共山東省委副書記韓喜凱、陳建國、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山東省副省長陳延明到該村視察工作。
是年9月,張國忠當選為中共“十五大”代表。
1998年2~5月,國務院副總理姜春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部長王修智,2001年3~6月,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玉璽、中共山東省委常委朱正昌到該村視察工作。
經濟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為解決一家一戶經營的困難,該村在種植業上推出了“引、購、防、銷、統”五項服務措施,及時統購優質良種進行更新換代,不斷提高糧食產量和經濟效益。1984年糧食畝產達到1000公斤,比1978年增加240公斤。
1984年以來,為充分利用該村土地資源豐富的優勢,張國忠帶領村幹部多次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山東農業大學、安陽農業科學技術研究所等十多個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拜老師,請能人,把科學技術和優良種子引到村里,送到民眾手上,並打破傳統的種植習慣和耕作方式,大面積推廣立體種植。由過去的糧、棉單一種植,發展為白菜籽、西瓜、黃瓜、甘藍、西紅柿、茄子、草莓、大蒜以及棉花、小麥、玉米等十多種作物的立體種植,摸索出了“一炕兩用”、“一膜兩用”新技術,創造出十幾種“三種三收”、“四種四收”的立體種植模式。1988年,建高標準冬暖式大棚21個,種植的全是“四種四收”的淡季菜。2000年,糧食畝產突破1000公斤大關,全村實現農業總收入1240萬元。

第三產業1952年,成立了第一個商店--紅旗合作社。之後,磨坊、豆腐坊又陸續開業,經濟收入微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黨支部為加快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致富的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1977年投資2萬元購進大型聯合收割機1台,實現了集體統一機械化作業。1978年,投資6萬元成立了村級運輸隊,裝備有55馬力拖拉機2部,25馬力拖拉機2部,12馬力拖拉機3部,運輸能力8000噸。1987年投資10萬元成立了蔬菜良種推廣中心,積極引進新品種,推廣科技種田新技術。2000年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00餘人,實現總產值1000萬元,年末固定資產200萬元,創利稅6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9年前,民眾文化科技落後,學齡兒童入學率僅占20%。新中國成立後,逐步改善辦學條件。1965年投資5000元對村國小進行擴建改造,告別了土台子、黑屋子的歷史,達到了校舍、課桌凳、操場、院牆、大門、廁所六配套。1985年,投資2萬元建起幼稚園,適齡兒童入學率100%。自聯考制度恢復後,有20多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大學本科6名,專科14名。多年來,該村對文化科技非常重視。1985年以來,先後從山東省農科院、中科院等大專院校請來20多名專家、教授,為民眾傳授科技文化、科學種田、大棚菜種植技術,使每位村民都能熟練掌握2~3門科學技術。有20多名“農民技術員”被聘請到其他縣市指導蔬菜生產。人民生活1949年前,小楊官屯村是出了名的窮地方,一片澇窪地,十年九不收,全村除兩戶地主、富農外,大多數村民過著缺吃少穿的苦日子,年人均純收入不足20元,人均糧食30公斤。新中國成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61年全村人均糧食100公斤,人均純收入40元。1978年人均純收入200元。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1989年全村84公頃土地全部變成“噸糧田”,土地畝產值達到1000多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00元,成為茌平縣人均年收入最高的村。2000年人均收入6000元,人均年末存款餘額1萬元。全村擁有各種機車55輛,程控電話75部,電視機120台,機動車輛120輛(其中個人擁有116輛)。
村莊建設

組織建設

基層組織建設1945年,成立小楊官屯村農會。之後村自衛隊、兒童團、青年團、婦救會相繼建立。1952年3月成立農業生產互助組。1953年1月,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張國忠任社長。1954年7月成立“東方紅”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張國忠任社長。1958年8月,成立人民公社,設立“東方紅”生產大隊,張國忠任隊長,下設8個生產小隊。1966年9月成立小楊官屯大隊革命委員會,劉長生、劉緒山先後任主任。1983年10月,成立小楊官屯村民委員會,設委員5人,張國忠任主任,下設4個村民小組。2000年,小楊官屯村民委員會由5人組成。主任周長平,委員劉長月、周傳武、孟蘭英、李志儉,民兵連長由周長平兼任,治保、調解主任由劉長月兼任,婦女主任由孟蘭英兼任。1989年以來,村民委員會連續12年被評為聊城市模範村民委員會,1995年8月,被山東省民政廳、人事廳授予“模範村民委員會”稱號。
人物簡介

山東強鎮名村
山東省地大物博,鄉鎮、村屯也很有特色,經濟非常發達,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