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家樓村

范家樓村

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范姓遷此居住建村。因建有樓房,故名范家樓。村內老祠堂大門古聯曰:“來自江南綿世宅,安居海曲振家聲”,詔示後人,范姓是由江南遷徙於此。范家樓村原由范家樓、陳家山前兩個自然村組成,陳家山前1962年單列行政村。

基本信息

概況

三莊鎮 范家樓村范家樓村位於三莊鎮政府駐地正西五里處, 335省道橫貫村南,西與夏家嶺村接壤,北與陳家山前村為鄰。隸屬三莊鎮政府管轄。全村總面積406.66公頃,其中耕地184.33公頃,山場、河灘222.33公頃。

全村地處丘嶺,只有村前13.33公頃湖地,境內盛產小麥、玉米、花生等農作物。1983年以來, 果樹發展53.33公頃,是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另外,該村建有板栗種植園、桑園各13.33公頃。

2000年, 全村共有800戶,2350口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77‰,現有范、夏、胡、孔、李、趙、宋、遲、董、席11個姓氏,均為漢族。

200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823萬元。人均純收入2900元。

范家樓村是日照市東港區蘋果生產流通強村。1997年,被東港區委、區政府授予“農業明星村” “安全文明村”“先進基層黨組織”“計畫生育合格村”等稱號。1998年, 被區委、區政府授予“農村先進黨支部”“規劃建設管理明星村”“黨員電教、 科技工程示範村” “先進民兵連”等稱號。1999年,被日照市委、市政府授予“五好村黨支部”“五星級安全文明村”稱號,被東港區委、區政府授予“五好村”稱號。2000年被區委、區政府授予“五好村”、“衛生先進單位”稱號。

范家樓村 范家樓村

大事記

1911年,范家樓村的紳士們,在孫中山革命思想影響下,為了讓後代接受新制的教育,帶領村民,砸毀了滾石崖廟內的神像,利用廟堂創辦了日照西部第一處新學制國小。

1931年,范崇學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該村第一名中共黨員。

1938年12月~1939年2月,中共日照中心縣委為了便於與特委(駐莒縣桑園) 取得聯繫,也為了提防漢奸朱信齋製造事端,遷至范家樓村辦公。

1938年下半年,范家樓成立了第一個黨支部,范崇學任黨支部書記。

1942年夏~1944年1月,濱海軍區六團(俗稱“老六團”),先後三次進駐范家樓,作為作戰指揮部。1944年1月23日將貫匪巨奸朱信齋部一舉殲滅。

1943年9月, 濱海軍區野戰醫院三所,為配合“老六團”攻打朱信齋部,進駐范家樓,戰地醫院設在學校。

1948年月,為了躲避戰爭的炮火,濟南大華火柴廠遷至范家樓學校生產。1949年春遷回原址。

1964年建成西溝蓄水量達10萬立方米水庫一座,是年建成范家樓國小。

1976年,安裝100千伏變壓器一台,全村照明達70%。

1986年,建果園20公頃,後發展到53.33公頃。

是年,范家樓國小搬遷至335省道北側,實現了“六配套”。

1989年春,退休村主任范豐證,建起了三莊鎮第一家個體經營的地毯廠、水泥預製廠,帶動了全村的經濟發展。

1991年,從泰安農學院畢業的范偉寧,對蘋果管理積極進行技術指導,引進新品種,並建立了第一個私營蘋果銷售公司,拉動了全村果業的生產與銷售。

1992年冬,范家樓東河實施了截水工程,投入資金10萬元,投工20萬個。

1996年,村出台優惠政策,鼓勵村民發展第三產業,建成路域經濟開發區3.33公頃。

1996年底~1999年夏,村黨支部與學校一起編寫了范家樓村“三史” (校史、黨史、村史),並投入5萬元建立了“三史展館”。《日照日報》、《大眾日報》先後進行了報導。

1997年,投資達8萬餘元,開通村北東西大街。

1997年,投資30萬元,建成了種雞孵化場一座。

1998年,全村安裝程控電話100餘部。

1999年,村內外修橋兩座,投資6萬餘元。

1999~2000年,投資10萬元,投工30萬個,對西嶺53.33公頃土地進行“坡改梯”,栽植板栗、蘋果、桃樹20公頃。同時整修生產路6000米。

2000年8月,村內硬化大街4條,長達1400米。

是年,全村電網進行改造,安裝300千伏變電器一台,70%的果園通上了電。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1949年糧食畝產75公斤。 1952年,全村建起了3個初級社。1955年成立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社成立後利用兩年左右的時間進行河灘植樹60多公頃,打機井10眼, 蓄水量達1300立方米。購進10部新式水車,灌溉面積達53.33公頃。1956年糧食畝產量達200多公斤。

1957年至1977年間,全村投資12萬元,投工300萬個,打機井2眼,建蓄水量10萬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庫1座,挖塘壩2個,修河壩1000多米,渠道1500米,改造瘠薄土地66.66公頃,其中僅1964年就改造梯田26.66公頃。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使糧食畝產達到了440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進一步調動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1983年糧食畝產650公斤,比1978年增長220公斤。

進入90年代以來,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層出不窮,全村積極為村民搞好良種示範引導服務,改革耕作制度,改進生產技術,引進了濟南13、濟南17、魯麥21等小麥優良品種, 每年向國家提供優質商品糧29.82噸。2000年糧食畝產達920公斤,總產達1414噸。

全村畜牧養殖也有所發展, 近幾年來發展規模養雞10家,養豬2戶。2000年實現農業總產值823萬元。

第二產業

該村工業始於60年代,先後建成糧食加工廠、磚瓦廠(已停業)工副業項目各1處, 從業人員30餘人,收入8000多元。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該村大力發展了集體和個體工副業項目,建起了地毯廠、網套廠、網袋廠、小型鑄造廠等多家企業。 1997年村集體投資30萬元建起了東港區第一家種雞孵化廠,年實現利稅4萬多元。 2000年由個人投資10萬元的木器加工廠投產運營。2000年底全村工業從業人數60多人,實現工業產值100多萬元,利稅20多萬元。

第三產業

1954年,范家樓村供銷社建成,為該村第一個商店。之後,又陸續辦起了粉坊、磨坊、豆腐坊、掛麵坊(已停產),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收入。

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以來,該村抓住改革機遇,乘勢而上,村黨支部重點在壯大集體經濟、 增加農民收入上下功夫,突出發展了第三產業。該村充分發揮335省道橫貫村前的優勢,大力發展路域經濟,並於1992年借省道拓寬硬化之機,在路邊劃出了60畝地的“經濟開發小區”,鼓勵村民發展第三產業。目前已建成飯店4處,網袋廠、網套廠各1處,廢品收購站1處,手扶車銷售點1處,車輛維修點2處,水泥預製廠2處,農藥化肥經銷點1處, 年創收30餘萬元。1994年,村民范崇貞組建了全村第一個果品流通聯合體。之後,又有8個民間流通聯合體相繼建成,從業人員100多人。年蘋果流通總量達2000多噸, 創收200多萬元,成為日照市果品流通第一村。同時,該村近幾年還發展煎餅、 大餅、油條加工、服裝、理髮、小商店等個體工商戶30餘戶。2 000年底,全村從事第三產業已達50多家,從業人員400餘人,創收300多萬元。

特色產業

該村是全鎮的蘋果專業村,現有優質果園面積800多畝,戶均1畝,主要有紅富士、 嘎啦、喬納金、紅星等品種,年產量達1500多噸,收入250多萬元,僅此一項,人均純收入1000多元,占人均總收入的40%。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1949年前,由於社會及文化落後,人民生活困苦,適齡兒童入學率僅占20%左右。新中國成立後,辦學條件逐步改善,學齡兒童入學率逐漸提高。1964年,該村投入10多萬元, 在東河邊新建范家樓國小,建房48間,占地2公頃,並實現了校舍、課桌椅、操場、院牆、大門、廁所“六配套”。1986年,該村籌建聯辦中學,國小遷至村南335省道北側,並投資20多萬元,建房49間,使辦學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1997年該校被命名為“區級規範化學校” ,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恢復高考制度以來, 該村先後有144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本科生30多名。該村於1986年改造了村委文化大院,並配備了彩電、放像機、影碟機等設備,充分發揮電教作用,組織黨員、民眾觀看科教片。1998年該村被授予“全區黨員電教科技工作示範村”稱號。2000年,該村已有30多名農民獲得了初級以上技術職稱,80%的農民具有了初級以上技術水平。

人民生活

1949年前,大多數村民過著衣難遮體,飯不飽腹的貧困生活,年人均純收入不足40元。 新中國成立後,農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初步改善。1978年人均純收入160多元。2000年,人均純收入2900元,人均年末存款餘額2000餘元。全村已擁有各種機動車輛72輛,機車123輛,彩色電視機300餘台,安裝程控電話146部。

村莊建設

1949年前,村民住草房,胡同窄,石絆腳,大多數為土打牆,伸手可觸屋檐, 村莊零亂不堪,人均居住面積2平方米左右。新中國成立後,逐漸出現磚石結構的房屋。進入70年代後,開始以鋼筋、水泥預製板建房。該村於1985年對村莊進行“新村” 規劃,從1985年至1990年在新規劃區內建房200多戶,並實現了統一標準建房。 同時開通“四縱三橫”7條街道,總長2500多米。1997年,該村投資10萬元,投工20餘萬個, 對在村內1200米長的河道進行了石襯,並架橋2座,實行了以壩代路,有力地改善了村容村貌。2012年春又投入6萬元安裝300千伏變電器,進行了電網改造,穩定了電壓,改善了村民生活條件。2000年8月,該村借日(照) 東(平)高速公路在該村建料廠之機,投資6萬餘元,硬化街道4條,總長1300多米。2000年,人均住房面積達65平方米。1998年被東港區委、區政府授予“村莊規劃建設管理明星村”稱號。

集體福利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集體經濟有所發展,村民福利也隨之改善。自1985年起,在規劃區內村民拆舊房建新房按每平方米200元補助。 自1996年以來,對全村55歲以上男女勞動力免基建工、義務工,且村提留按20%徵收。1998年起,對蘋果流通過萬斤的減免本人全年“兩工”,過10萬斤的全家免“兩工”。從1998年開始給喪葬戶撫恤金80元,對老黨員去逝外加60元。1998年全村村民均享受合作醫療補助。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37年,范崇學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該村第一名中共黨員。1938年該村成立第一個村黨支部,范崇學任書記。同年12月,日照縣委及八路軍日照辦事處遷居該村辦公。 時間達3個月之久,范乾民從事組織工作,范希彭從事交通工作。1939年,范乾民在自己家中成立了“鄉動委員會”。1940年12月,日照縣委七區設在三莊鎮,區委書記范祥明、區長范乾民,工作人員20餘人,管轄三莊、豎旗山、沈疃、西湖等地。1942年~1944年,“老六團”(濱海軍區六團,團長何東升)為切斷莒日兩縣日偽軍聯繫,剷除濱北抗日根據地間的障礙,曾三次進駐該村作為作戰指揮部, 時間長達11個月。1944年1月30日“老六團”打響了“石溝崖攻堅戰”,活捉了貫匪巨奸--朱信齋及其小老婆,實現了廣大人民“殺豬(朱)過年”的願望。該村民眾為配合作戰,洗衣、做飯、救護等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抗日及解放戰爭中,該村先後有109名熱血青年參加革命, 其中11人光榮犧牲。范家樓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有“第二延安” 、“莫斯科”之稱。1950年中共地方組織全部公開,全村共有黨員62名。 自1996年新一屆村黨支部成立後,時任支部書記的范崇科同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搞農業基本建設、村莊規劃建設,發展私營園區,狠抓廉政建設,形成了堅固的“戰鬥堡壘”。該村先後被授予“文明單位”“農業明星村”“五好村”“安全文明村”“五好村黨支部”“先進基層黨組織”“計畫生育合格村”“規劃建設明星村”等區、市級榮譽稱號。2000年黨支部建有5個黨小組,全村共有黨員104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39年3月, 建立了范家樓村農民協會。之後,村農救會、自衛隊、青救會、婦救會、兒童團相繼建立。1955年建立高級農業合作社,范崇貴任社長。 1958年9月成立三莊人民公社。1960年設立範家樓生產大隊,范豐柏任大隊長,下設22個生產小隊。 1968年9月成立範家樓大隊革命委員會,夏良俊、范偉恆先後任主任。1983年底建立範家樓村民委員會,設委員5人,范豐正任主任,下設9個村民小組。2000年范家樓村民委員會由4人組成,主任范偉倫,委員范豐寶、范立東、范濱。民兵連長范偉倫、治安主任范立東、調解主任范豐寶、婦女主任李宜蘭、民政主任范偉笑。

人物簡介

范庚陽

(?~?) 范家樓村人,清朝道光年間大學士,秉性耿正,體查民情,曾打官司到兗州府,告倒了日照縣太爺。

范乾民(1914~1941) 范家樓村人,1937年畢業於日照縣立中學,同年參加革命。1938年8月到岸堤幹校學習, 並在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年11月回日照縣委乾組織工作。1940年12月任日照縣七區區長。1941年3月2日晚,在黃墩孔家口子開會時,不幸被捕, 受盡嚴刑拷打,始終堅貞不屈,同年8月壯烈犧牲,年僅27歲。其子范偉遠現任臨沭縣政協主席,1997年春,向村“三史“館工程捐款600元。

范崇學

1903~1939) 范家樓村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任范家樓村第一任黨支部書記。 期間,他積極發展黨組織,掩護革命幹部,組織革命武裝打擊敵人。1938年底, 他被委任日照縣七區武裝工作團團長。1939年8月18日,不幸被捕,同年8月21日壯烈犧牲,時年36歲。其妻房振英,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先後當選縣、 專署參議員, 1965年病故。長子范偉泰,原在南京下關區派出所工作,曾榮獲“人民警察一級金盾榮譽勳章”,1979年離休。女范偉萍,原任常州市商業醫院副院長, 1988年離休。次子范偉功,原航天部六O一所高級工程師,1997年退休。1997年春,其三子女向村“三史”館工程捐款3000元。

范玉波

女,1921年生,范家樓村人,1942年參加革命,先後在濱海《農村報社》、濟南市政府秘書處工作。 1954年調北京二機部工作。 1960年調北京三機部工作。 1964年調北京七機部工作。1983年離休,居住北京。1999年5月,向村的“三史”館工程捐款5500元。

范希彭

1920年生,范家樓村人。1937年參加革命,1938年8月,到岸堤幹校學習,畢業後到日照中心縣委工作,後轉戰南北。歷任中央青工部部長,中央建材部副部長,中國玻璃陶瓷局局長等職。 已離休,居北京。2000年8月,回鄉探親,為村“三史”館工程捐款3000元。

范桂文

1913年1月生, 范家樓村人。1985年12月入黨,1985年5月離休,1994年1月,國務院頒發他“政府特殊津貼證書”。1920年入范家樓國小讀書,1926年入日照縣立中學讀書,1937年6月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44年6月,他到美國實習,1946年7月期滿回國。 回國後,先後參與了津浦鐵路、成渝鐵路、雲南沾蓋機場、安徽裕溪口煤港、重慶望龍門港區、鎮江大港、江陰船廠的船塢設計、審定工作。離休後,專事著書立說,1985年5月,被《中國大百科全書》聘為編寫組成員。

范謹之

1923年生,范家樓村人。1929~1935年在范家樓國小讀書,後考入縣立中學, 1949年7月畢業於西北醫學院。西安解放後,他報名參軍,後到部隊醫院工作。1983年,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生理學教授。是我國最早從事針刺麻醉原理研究的生理學工作者之一,先後在國內外發表論文81篇。1989年11月,在北京召開的“國際腦腓肽會議”上,他的論文報告贏得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讚譽。1992年10月,國務院頒發他“政府特殊津貼證書”。

山東強鎮名村

山東省地大物博,鄉鎮、村屯也很有特色,經濟非常發達,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