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島村

大麥島村

大麥島村位於青島市東南部的浮山腳下,依山面水,景色優美。該村占地260多公頃,東與徐家麥島毗鄰,西至燕兒島東坡根,北與丁家莊接壤,南與大海相連,可耕地170多公頃。截至2000年,戴姓已繁衍至19代,374戶,1011人;于姓316戶,845人;蘭姓423戶,1021人;王姓82戶,210人。全村共有1464戶,3882人。全村現有姓氏113個。村莊建設占地35公頃,是青島市嶗山區較大村莊之一。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大麥島村大麥島村
該村歷來以農、漁為主,由於土地貧瘠,山地、丘陵、砂地占耕地的97%,遇到旱災,糧食欠收,多靠野菜充飢。新中國建立後,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該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1991年總產值達到2700多萬元,比1977增長26倍,被評為“青島市百強村”,列第12位。自1995年起,產值年年過億元。2000年,總產值1.9億元;二、三產業收入占總產值的87%;全村完成社會固定資產總額3198萬元;上交稅收824萬元,比1977年增長111倍;人均純收入5361元,比1977年增長38.6倍。多次榮獲市、區、鎮“經濟強村”稱號。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了可喜成績,1990年以來,先後四次被評為“青島市文明單位”。

在“兩個文明”建設中,培養和湧現出了一些先進人物,向各行各業輸送了一批人才。據不完全統計,先後在鄉(鎮)以上黨政機關中任過辦事員、科長、處長、局長等和縣(區)級以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32人;任工程師、經濟師、會計師、高級教師等中級以上技術職務的43人,其中,高級工程師、高級經濟師、高級政工師、畫家、教授、運動健將等13人;在部隊中立功受獎、升任營級以上幹部的20人;縣(區)級以上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54人。

歷史沿革

大麥島村大麥島村
大麥島村始建於明初,據《族譜》記載:戴氏,原籍河南汝寧,元朝時到平度做官,家住北關,元末遷居東界朱毛。明初,由朱毛東南園徙即墨古鎮,不數傳又由古鎮遷居墨島。另有一千姓家族,永樂年間從山東文登縣到錯埠嶺定居,後長支經大堯村到此。萬曆年間,蘭姓和王姓又分別由即墨城裡十字街和嶗山登窯搬到這裡,形成了一個複姓村落。因村邊墨水河入海處有個小島,潮漲島陸相隔,潮落相通,土質黝黑,故名“墨島”。清朝末年演化為大麥島,屬即墨縣仁化鄉管轄。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清政府與德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膠澳租界條約》,從此,大麥島隨膠澳一起變成了殖民地。1922年,膠澳歸還中國,大麥島村同青島市一樣,一直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戰爭不斷,社會秩序混亂,物價飛漲,人們整日處於恐怖和困苦之中,直至1949年6月解放。

新中國建立後,隨著行政區劃的調整,大麥島村與其他兩村合建麥島鄉,受青島市浮山區管轄。1951年,浮山區劃歸嶗山辦事處領導。幾經變化,1958年,嶗山郊區成立八處人民公社,麥島鄉改為中韓人民公社的生產大隊。1961年縮小生產大隊規模,大麥島村從麥島大隊劃出,單獨成立生產大隊。1984年公社改為鄉(鎮),7月恢復行政村,大麥島生產大隊改為大麥島村,歸嶗山區中韓街道辦事處管轄。

改革開放之後,隨著青島城市建設的迅速發展,市政府將大麥島村域規劃為高教、療養、科研、旅遊區,大量耕地被徵用。1988年,隨著全鎮農業人口轉為城鎮人口,大麥島村完成了由農業到工業,由農民到居民,由農村到城市社區的轉變,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經濟發展

大麥島村大麥島村
第一產業因地理環境所致,土地資源較差,建國前,只能種植地瓜等耐旱作物,加上分散經營,抗災能力差,長期來糧食產量低,經濟收入少,村民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新中國建立後,依靠集體的力量,整地改土,興修水利,增強了抗災能力;使用先進農具,提高了勞動效率;進行科學種田,提高了作物產量;調整種植結構,增加了農業收入。1980年與1961年相比,糧食單產提高了150.8%,總產量提高了218%。1961年,全村種糧面積100公頃,總產23.7萬公斤。1980年,全村種糧面積140公頃,總產75萬公斤。1982年經市政府批准,該村改為蔬菜生產基地,成立10個蔬菜隊,菜地面積400餘畝,年總產量達50萬公斤左右。1988年農轉非後撤銷蔬菜基地。
大麥島村海洋捕撈業歷史悠久,明萬曆年間廢除“海禁”後,大麥島的海洋捕撈逐步興起。1914年德日戰爭中,該村木筏遭劫,漁業蕭條。1922年膠澳歸還中國後,漁業有所發展,逐步改用木殼漁船,到1928年該村各種漁船達30餘只。但30年代發生了宗族矛盾,合夥經營的18家掛子網全部散夥。直到1949年漁業沒有大的發展。

新中國建立後,銀行發放貸款,支持漁業恢復生產。1956年成立了漁業社,實現了漁業集體化,漁民隊伍逐步壯大,1977年後搖櫓船先後改裝成機器船,安裝了捕撈設備,進一步解放了勞動力,增加了產量和收入。1984年農村體制改革,漁業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漁民生產的積極性,到2000年各種捕撈船發展到78條。最好年景有的船隻產值達到15萬元以上。

1966年成立了海帶養殖隊,集體養殖海帶100餘畝。1986年外出學習扇貝養殖技術,先後成立了3個扇貝養殖隊,共有24條船,84人養殖扇貝20畝。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擴大了養殖規模。據1992年統計,4個聯合體養殖扇貝243畝;個體養殖戶101個,船隻98條,養殖面積380畝。

1991年山東省下達“一五三”工程任務,並提供無息貸款,要求沿海地區搞好灘涂養殖。該村發動和組織4個聯合體於1992年承包,負責野生鮑魚、海參的管理和採收。1993年開始發展池養鮑魚和海參,78家個體戶,98條船隻,共建池養殖151畝。

隨著漁業生產的發展,對本村的漁港碼頭分期投資250多萬元進行了整修擴建,增加了漁船的存放量,保證了船隻的安全。並發展了水產品加工業。村里投資600多萬元,建立了浮昌冷藏廠,冷藏容量為3500噸,加工能力達5000噸,職工1800多人。加工產品大部分出口,企業整體水平達到美國、歐盟標準,跨入國際先進行列,1999年出口交貨值為1338萬元人民幣。

大麥島村大麥島村
第二產業1963年全村僅有木工2人,石工6人。隨著生產和生活發展的需要,逐步辦起了磨坊、作物粉碎、理髮、茶爐等加工和服務項目。從70年代初開始,先後建立了農機修配廠、制桶廠、彈花廠、電焊廠、石場等。進入80年代,大麥島村為城市發展提供土地,做出了奉獻,也得到了各級政府和各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持和幫助,青島市人民政府為此下達了(1985)151號文,幫助村里發展經濟,建立大麥島工業區,為村辦企業的發展用地、用電、用水和資金等問題,提供了優惠政策和條件,征地單位幫助發展新項目等,使大麥島村的原有企業不斷擴大,新建企業成倍增加。1993年2月成立了浮昌實業總公司,加強了對各工廠企業的具體領導。到2000年共有村辦集體企業15家,占地面積224畝,建築面積76099平方米,固定資產3000萬元,從業人員1095人,年經營總收入達到9024萬元。

第三產業改革開放以後,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第三產業逐步發展了起來,經營品種涉及到各行各業,大小店鋪遍及村域各個角落。香港路麥島段和麥島路上,大小飯店鱗次櫛比,被青島市財貿部門命名為“海鮮一條街”,並撥款30萬元,予以支持。2000年,交通運輸業有業戶20家,從業人員20人,固定資產24萬元,營業收入160萬元;商品流通業有業戶78家,從業人員83人,固定資產84萬元,營業收入1504萬元;旅遊服務飲食業戶33家,從業人員251人,固定資產675萬元,營業收入4307萬元。

全村經濟收入大幅度增長,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2000年,第一產業在經濟收入中的比重由50%下降為10.29%;二、三產業從無到有,已占87.03%,其他占2.68%。二、三產業收入比1971年增長1122倍。隨著經濟的發展,大麥島村對國家的貢獻越來越大。1977年,年上交稅額7.39萬元,2000年上交稅額824萬元。連續多年被評為中韓鎮納稅工作先進單位,2000年榮獲“中韓鎮納稅大戶”稱號

社會進步

大麥島村大麥島村
文教衛生體育1919年前,村里沒有國小,極少數人讀私塾。1919年國小建立後上學的人多了一些,據記載,1924年全村人口1460人,上學者為77人,1935年只有1人,1949年6月只有6人。新中國建立後,教育事業得到發展,1958年普及了國小教育。大麥島國小根據學生多少設班,1970年擴大為24個班,教職員增至29人,學生達1442人。2000年減至15個班。由於教師素質較好,教學質量較高,學校先後被評為“青島市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和“青島市文明單位標兵”。進入80年代,國小畢業生全部升入中學,上大學的人越來越多。在支持和發展教育方面,大麥島村做出了極大的努力:

(一)1968年建立了幼兒班,1984年創辦村幼稚園,加強了幼兒教育,使幼兒入園率達100%。1997年再次投資20萬元,擴建幼稚園,使其達到“一級標準”,被評為中韓鎮幼兒工作先進單位。

(二)為大麥島國小兩次搬遷擴建提供土地和資金。學校占地面積由4.5畝增至24畝,建築面積擴大了3.8倍,教室由14間增至35間;投資160萬元,幫助國小購置現代化教學設備、汽車、空調等,為學校教學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該校經教育部門驗收,定為山東省和青島市電化教育示範學校和青島市規範化學校。

(三)通過舉辦農業業餘國中班、農業中學和國小增設國中班等,發展中等教育;根據政府規劃,提供本村土地1537畝建立了青島大學;邀請青島軍政人文大學在大麥島開設大專班,組織村民學習科技專業知識;選送有關人員到青島建工學院進修,鼓勵村民報考各種業餘學校,參加自學考試等。

(四)1992年建立獎學金制,對國小、國中、高中生在校學習名列前茅,畢業後考入重點學校的進行獎勵。由於重視教育事業,使村民的文化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00年,村民中具有大學文化水平的有63人,高中文化水平的336人,國中文化水平的1341人。大學畢業後外出工作的本村籍學生已達百餘人,其中研究生3人。

大麥島村大麥島村
在民間藝術活動中,大麥島村歷來有一種獨特的辦耍形式。1919年成立“香火會”,演員們“綁上腿子能跑高蹺、卸下腿子能唱戲”。每逢過年(春節)化裝表演的“地秧歌”,各種人物,如美猴王、白蛇、縣官等,情節生動,技藝超眾,聞名於附近各村落。70年代末,恢復了傳統的民間藝術,村里成立了“同樂會”,除表演傳統節目外,又增加了鑼鼓大秧歌、手鼓、大頭娃娃、腰鼓、扇子舞、彩車巡遊等。1985年被評為中韓鎮民間藝術先進集體。

村裡的民間文藝活動隊伍經常參加市、區、鎮的文藝會演和比賽。參賽的“東北大秧歌”、“中國,永遠收穫的希望”以及舞蹈“幸福傘”、表演唱“聽新房”等節目,都獲得過市、區、鎮文藝會演一、二等獎。1958年後有線廣播喇叭入戶。80年代電視機進村,很快遍及各戶。1992年村里投資15萬元,安裝了閉路電視。村里還建立了俱樂部、露天舞場、圖書室。老年人俱樂部有專人管理定期開放;3處露天舞場,配有音響設備,以青年人活動為主,多時一天晚上達三四百人;圖書室藏書供村民借閱。村檔案室設庫房、閱覽室、微機室、辦公室,實行現代化管理。村浮昌實業總公司1998年被評為全國檔案管理先進企業(國家二級),下屬5個工廠被評為山東省檔案管理先進企業。大麥島村被評為“青島市檔案管理先進村”。大麥島村1998~2000年連年被評為“中韓鎮文化工作先進單位”。

大麥島村大麥島村
全村用於村內河道改造、排水、排污工程投資250萬元。村里成立衛生專業隊,及時清運垃圾,噴灑藥水等,1993~2000年僅在衛生管理方面開支就達190多萬元。1998年榮獲“青島市衛生先進單位”稱號。1965年村里成立衛生室。改革開放後,青島第二人民醫院在村里建了分院。駐村醫療機構和個體診所已達7家,村民看病非常方便。1998年對衛生室進行了改造、擴建,設立了門診、藥房和治療、觀察室,2000年門診17330人次。

1965年開始抓計畫生育工作。1983年設專職人員6名。1987年成立村計生委,下設辦公室,專職人員4名,1996年後增至11人,負責本村和暫住本村流動人口的計生工作。據1991~2000年統計,全村晚婚率100%,計畫生育率100%,1996~2000年5年間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

該村傳統體育項目是武術、游泳。“大麥島村洗澡--沒有旁人攬的”,是周圍民眾中長期流傳的歇後語。大麥島村靠海邊,會游泳的人多,以潛水見長,從青島市1903年建匯泉海水浴場起,到20世紀末,幾個海水浴場的救護人員主要來自大麥島村。村里先後建有6個籃球場,籃球代表隊多次在鎮、區比賽中名列前茅。田徑運動以學校為基礎,村代表隊參加比賽也經常取得好成績,1993年在新建嶗山區首屆春季運動會上,村田徑女隊獲得職工女子組團體總分第一名,男隊獲得職工男子組第四名。

村民生活

大麥島村大麥島村
最初幾姓人家到此定居之後,賴以生存的條件較差,長期不得溫飽。據1935年10月記載,全村290戶,1495人,當年生產各種糧食僅有31500公斤(小麥13000公斤,黃豆500公斤,黃谷5000公斤,地瓜乾13000公斤)、花生9000公斤。1943年全村1734人,而領取赤貧糧的1114人,占64.3%。1949年全村1947人,長年逃荒要飯的96人,扛活為生的20餘。新中國建立後,村民生活逐步提高。2000年,全村淨收入4146萬元,人均收入5361元。生活用品不斷更新,生活質量不斷提高,衣、食、住、行發生巨大變化。從家庭日常生活用品看,20世紀70年代逐漸用上了“老三件”:腳踏車、收音機、縫紉機;80年代先後增添了“新三件”:電視機、電冰櫃、洗衣機;90年代以後,汽車、機車、電話、VCD、熱水器、微波爐等陸續進入各家庭。據統計,2000年全村共有5座以上機動車137輛,其中家庭擁有89輛。各種機車1300多輛,平均每戶1.1輛。新中國建立後,村民居住的老房普遍進行了翻新,新房年年都建,至1994年民房已發展至1837幢,其中樓房達400戶。1995年後隨著城市建設發展的需要,至2000年底,共有377戶住房拆遷重建,村民新住宅總數增至2100多戶。

全村自古以來飲用井水,1982年村里打了一口大井,建水塔,修水道,搞“土自來水”,將水引入村中,供村民使用。1988年投資95萬元,為全村各戶安上了全市統一使用的自來水。1958年村里用上了電。村里成立了電工辦公室,幾次架設和更新路線,安裝各種配套設施,將電輸送到各用戶。全村共投資2000萬元,滿足了生產和生活用電的需要。2000年僅村內用電就達618.3萬度,電費267萬元。1988年與青島海洋大學合作,村里提供土地6.5畝,建立了煤氣站。村民每戶每年供應四罐廉價液化氣,如不夠用,可隨用隨購。解決了長期令人發愁的燃料問題。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嶗山地區經大麥島通往青島方向的只有一條湛流公路,路從村中通過,直至1949年仍然是路面凹凸不平,橋樑狹窄,行車艱險。新中國建立後,湛流公路大麥島段三次改道,狹窄不平的土路變成了寬闊平整的柏油路。改革開放之後,政府出資新建的寧夏路與村西頭“麥島路”相連。1996年沿海邊經過村南又修了一條景觀大道--東海路。如今,大麥島村周圍道路四通八達,暢通無阻;海中的“麥島”也修起了攔海大壩,壩頂築路,陸島相連。

集體福利

大麥島村大麥島村
1986年村里實行退休制,到了規定年齡的每月發放退休金。退休金從每月18元逐步增至200元。1998年根據上級檔案要求,全村統一辦理了社會養老保險,從全村積蓄中一次拿出1210萬元補繳養老保險費。1998年後,村里投保人員達1115人,每年繳納養老保險費177.8萬元。到了法定退休年齡(男60歲,女50歲)辦理退休手續,享受退休待遇,每月領取養老保險金,少則320元,多則730元。對領320元的村里再每月每人補發180元,全年共補發99.36萬元。不夠法定退休年齡的老人(男58~60歲,女48~50歲)實行退養,退養金由村里發放。1998年退養人員346名,全年發退養金498240元。

對失去勞動能力的鰥寡孤獨老人實行五保(衣、食、住、醫、葬)。1985年村里新建了“中韓鎮大麥島第一敬老院”,占地2.65畝,建房30多間,先後有20餘人入院,生活費高於村民平均水平的20%,2000年每人生活費為4000元。

1975年起對村民實行醫療保健,醫療費個人交40%,集體報銷60%。1996年建立了“村民住院醫療費報銷制度”,住院醫藥費按花錢多少分別報銷40%、45%、50%。1998年,住院醫療費報銷比例分別提高到50%、55%、60%。2000年報銷比例再次提高,住院醫療費報銷比例分別為50%、60%、70%。正常計畫生育的3項費用全部報銷。1998年村里出資10萬元為全體村民進行體檢。全村每年用於醫療費支出50~137萬元,其中2000年為93萬元。

大麥島村大麥島村
從1979年起,對參軍者發優撫金,逐年增加,1996年後每人每月360元。對復退軍人優先做好安置,農轉非後由政府統一安排工作,或由村里一次性出資自謀職業等。

2000年,本村共有各種殘疾人54名,全部進行照顧:能夠勞動的安排到工廠工作;不能工作的享受勞保、醫療保健,每人每年補貼生活費1440元;有困難的定期予以救濟等。對於待業村民,除給予勞動保險,享受醫療保健外,每月發給生活補貼。據統計,1999年之後,村里為607人每年繳納養老保險費96.8萬元,發放生活補貼87.5萬元。對經濟收入低,或生病開支大,造成生活困難的,每年予以救濟,救濟金達6~9萬元。

1992年以來,按照村里規定,對符合獎勵條件的學生髮放獎學金22.68萬元。其中2000年考入大學和研究生的每人獎2600元,考入中專的每人獎1600元,市級“三好”學生每人獎500元。1988年不僅幫助村民解決燃用液化氣,還給予了補貼,每年補貼金額5~14萬元,其中2000年為13萬元。每年“中秋節”“春節”為全村各戶贈送肉、魚、糧、油等食品,改善節日生活;“老人節”“母親節”組織老年人觀看電影和文藝節目,發放紀念品;“教師節”“兒童節”到學校贈送文化用品和慰問金等。1992年以來,每年在這方面支出達75~94萬元。

組織建設

大麥島村大麥島村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抗日戰爭時期,本村於瑞昌參加革命隊伍,於1945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有蘭文節。新中國建立後於1950年2月在本村發展第一個黨員呂振景。大麥島村建立第一個黨支部是1950年5月,黨支部書記蘭世淑,隸屬青島市浮山區黨委。1951年6月改變行政區劃,成立麥島鄉,大麥島支部撤銷,與其他兩村合建一個黨支部,書記蘭世淑。

1961年3月,麥島鄉撤銷,大麥島村單獨成立黨支部,直屬嶗山縣中韓人民公社黨委領導。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黨組織生活停止,1970年4月公社成立了黨的核心領導小組,1971年村黨支部恢復組織生活。支部書記先後是戴以祥、蘭世淑、蘭正周、戴以剛、於中洲、蘭正春、於春平、於春水、戴宗瑞。1993年4月成立黨總支,書記戴宗瑞,下設5個支部。1996年6月成立了中韓鎮第一個村黨委,書記戴宗瑞,下設5個支部。2000年共有中共黨員133人。

近半個世紀以來,村黨組織在不同歷史時期,根據上級黨組織的部署和要求,帶領村民積極完成各項任務,走上了富裕之路,成為領導村莊“兩個文明”建設的核心力量,得到了廣大村民和上級黨組織的好評,多次被評為區、鎮“先進基層黨組織”。1995年榮獲“青島市紅旗村黨支部”稱號。

大麥島村大麥島村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6月~1951年4月,村成立工作委員會,千兆婆任主席。1951年4月~1961年3月行政工作直接由麥島鄉統一管理。1961年3月村成立生產大隊,歸中韓人民公社領導,大隊長先後由戴先堯、戴以祥、戴以剛、於春平擔任。1984年7月恢復行政村,成立村委會,主任先後是於瑞田、蘭以洲。1998年農轉非後成立居委會,至2000年底,歷屆主任為蘭以洲、於春水、千件信、蘭文友。居委會下設工業、工程、水產、房產、自來水、電工、文教衛生、計生、民政、綜合治理、財務、林業、檔案等辦公室。

民眾組織。1951年建立村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團支部。1957年改稱村共青團支部。1984年6月成立團總支,下設3個團支部。2000年共有團員58人。共青團組織在黨委的領導下,廣泛發動和組織團員青年積極參加黨的各項中心工作,發揮青年的突擊作用,1997年被評為青島市“小康團支部”和嶗山區“紅旗團支部”。

1951年成立村婦代會。婦代會按照上級要求,經常不斷地組織全村婦女學習,提高其政治和業務素質,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充分發揮“半邊天”作用。村婦代會1996年被評為“嶗山區紅旗婦代會”。1999年有42名婦女分別被評為區、鎮、村“三八”紅旗手。1997年,村浮昌總公司成立工會委員會,下設10個分會、7個工會小組。各級工會組織依照《工會法》,維護職工利益,代表職工股東參加企業重大發展事項決策,幫助職工解決各種問題等,受到了職工好評。2000年被評為“嶗山區先進職工之家”,“嶗山區先進基層工會委員會”。

山東強鎮名村

山東省地大物博,鄉鎮、村屯也很有特色,經濟非常發達,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