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來歷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姚王二姓族人由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居住並立村,名姚王莊。後因在該莊北織女河上建有小磨作坊做神香,故改名水磨村。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在村東1公里處建村稱東水磨村,水磨村遂改稱西水磨村。
基本介紹

境內交通便利,村內三橫一縱的柏油路成“豐”字型。縣級紅旗公路東西穿境而過,與省級青墾公路、東青高速公路相連線。境內企業有東源橡膠廠、華泰橡膠有限公司、興源橡膠有限公司、熱電廠、西水集團華帘布業有限公司、廣饒縣橡膠三廠、西水集團橡膠二廠等23家企業,這些企業共同組成山東西水集團。
2000年,全村共有274戶,總人口110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4‰,原有宋、張、王、李、慶、隋等姓氏,三峽移民入住後,增加周、雷兩姓,現有8個姓氏,均為漢族。194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萬元(舊幣折算為新幣),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0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5億元,利稅3500萬元,人均收入超萬元;第一、二、三產業之比為1∶86∶13,擁有固定資產4億元,全村純收入2000萬元。
該村是全市“十強村”之一,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全市第一。1995~1998年被東營市委、市政府授於東營市“十強村”“五強村”稱號。1999年、2000年,被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於“省級文明單位”稱號。2000年,被中共廣饒縣委、縣政府授予“一九九九年度十強村”稱號。
經濟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充分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至2000年,糧食單產達1000多公斤,總產達74萬公斤,農業收入90.50萬元。
第二產業清朝中期,西水磨村就有草編業,家家戶戶編蒲包。1959年,大隊統一搞副業,集體買蒲子編蒲包,供銷社統一收購,銷往青州、濰坊、煙臺等地。1968年,村黨支部書記張虎臣從河北省邢台市聘請橡膠技術員,創辦了全縣第一家作坊式村辦企業,主要生產橡膠配件。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1969年至1986年,該村橡膠業一直作為作坊式家庭副業或乾或停,始終沒有形成規模,產品檔次也非常低。1987年,新任黨支部書記宋繼明帶領黨支部成員宋家勇、王振強,把當時從事橡膠加工的幾戶家庭聯合起來,率先創辦了3家橡膠生產聯合體。通過說服教育和示範作用,帶動22戶家庭入股,共籌集股金18萬元,堅持以“民眾湊錢,能人辦廠,風險共擔,利益均享”的原則,形成了股份合作制企業。1991年末,全村股份合作制企業發展到13家,農戶入股率達到50%,從業人員超過300人。1998年4月,該村組建了全市第一家村級企業集團--東營市西水集團有限公司,宋繼明任董事長,宋家永任副董事長,宋士德任總經理。2000年,該公司擁有員工3000人,資產4億元,年產農用車輪胎300萬套,汽車載重輪胎100萬套,年實現銷售收入5億元,利稅3500萬元,初步形成了以輪胎生產為主,熱電、帘子布、胎圈鋼絲、化工生產為輔的多元化發展格局。
第三產業西水磨村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力地帶動了第三產業發展。1998年,該村投資100萬元,建成總面積720平方米的商品房,租賃給16戶經營,相繼辦起了經銷部、快餐店、商店、維修部。1999年,為改善民眾就醫條件,該村與鎮衛生院共同出資20萬元,建成了全市第一家村級全科醫療站。2000年6月,該村為規範各企業原材料採購管理,降低生產成本,確保產品質量,成立了東營市西水化輕有限公司,該公司主要服務於西水磨村各企業,年營業收入6000萬元。到2000年底,西水磨村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00餘人,經營業戶50家,營業收入6500萬元。
社會進步

人民生活建國前,糧食產量低,年人均糧食50餘公斤,家家戶戶靠編蒲包掙錢買糧,絕大多數村民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建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200公斤,農副業人均收入50元。1978年人均收入700餘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村民的生活水平也迅速提高。1987年,成立3家橡膠聯合體企業,1996年,發展到大小企業10多家,成立了東營市西水集團有限公司。2000年人均純收入超過萬元,人均年末存款餘額3000元,村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有46戶住上了二層樓房;全村有中、高檔轎車12輛,大、中型汽車35輛;程控電話300餘部,手機300餘部,成為“廣饒縣行動電話第一村”;彩色電視機300台,並全部實現閉路化。
村莊建設

村西與村北工業區內座落著東源橡膠廠、華泰橡膠有限公司、興源橡膠有限公司、熱電廠等企業辦公大樓。1998年,建成西水集團公司辦公大樓。集團公司辦公大樓東側,修建了文化廣場。投資20餘萬元,在廣場東邊和南邊修建48間平房,招商引資,實行租賃經營。2000年,該村被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省級文明單位”稱號。
隨著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全村福利事業也逐漸發展。1983年村民用上自來水,幼兒免費入園。從1998年開始全體村民免交“三提五統”,對全村65歲以上的老人實行養老補助金制度。鰥寡老人實行“五保”,全部入住敬老院。在住房上,給予在村內企業就業的大中專畢業生一定補助。1999年,該村與鎮衛生院合辦全科醫療站,村民享受合作醫療補助。
組織建設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39年10月,益、壽、臨、廣四邊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西水磨村屬四邊縣,1940年屬廣饒四區。西水磨村農民協會建立後,農救會、自衛隊、青救會、婦救會、兒童團相繼成立。1946年3月至1947年7月,張相震為農救會長,1947年8月至1949年10月,張廷乾任農救會長。在此期間,村政權帶領民眾參軍參戰,發展生產支援前線。1949年10月至1955年春,宋佐德、宋玉芹先後任村長,領導民眾積極支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動員4名青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西水磨為生產大隊,下設5個生產小隊,宋培英、宋玉山、張寅斗、張寅東先後任大隊長。1983年,成立西水磨村村民委員會,張金堂任村委主任。1984年,王振強任村委主任,張愛梅任婦聯主任。1999年,西水磨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宋家永任村委主任,宋世恩、宋文廣任副主任,孫士英任婦聯主任,張金東任民兵連長。
人物簡介

慶志賢(1907~1942)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1940年參加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擴軍委員。後被特務逮捕,1942年3月,在毛王村被國民黨軍16旅李青山部活埋,就義前高呼:“毛主席萬歲!共產黨萬歲!”
慶志太(1898~1956)字開三。1938年2月經張立群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村內開展黨的秘密活動,先後發展黨員6名,成立了西水磨村黨支部。在一次召開黨的秘密會議時,被國民黨十五旅旅長張子周發現,他便離鄉從事革命工作。建國後擔任山東省鹽務局局長。1956年在濟南逝世。
宋繼明1958年9月生,高中文化。1978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82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1月,從部隊退伍後任村黨支部副書記。1986年1月,任村黨支部書記。宋繼明自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後,團結帶領廣大幹部民眾,大力發展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引導該村企業由戶聯戶辦廠,廠聯廠辦公司,發展到公司與公司相聯組建企業集團。到2000年底,全村擁有企業23家,員工3000人,資產4億元,銷售收入5億元,利稅3000萬元。宋繼明被東營市委、市政府授予“優秀共產黨員”“勞動模範”“市級鄉鎮企業家”稱號。現任稻莊鎮黨委副書記,西水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並當選為中共東營市第二次代表大會代表,廣饒縣第十四屆人大常委會委員,東營市民營企業科技促進會副會長。
大事記

1940年3月,村民慶志賢經慶志太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擴軍委員。後被特務逮捕,於1942年3月在毛王村被國民黨軍16旅李青山部活埋,犧牲時年僅35歲。
1950年,村民宋玉山、張炳德、張寅斗、宋耀亭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
1952年,隋金寶任村黨支部書記,全村組織成立了6個農業生產互助組,走互助合作道路。
1964年6月,張虎臣任書記,帶領村民戰勝了前所未有的洪澇災害。
1967年春,全村集資、湊木料,新建標準教室10間,解決了西水國小危房問題。
1968年12月,成立廣饒縣第一家橡膠廠--“西水橡膠製品廠”。
1971年,新安裝100千伏變壓器1台,成為全縣第一個電燈照明村。
1984年,投資5萬元,按省“六配套”標準,建成“西水完全國小”。
1986年1月,宋繼明任村黨支部書記。是年11月,舉辦西水物資交流大會,並定於每逢農曆一、六為西水大集。
1987年春,西水成立3家橡膠製品生產聯合體。
1988年,為解決企業用電,村委集資14萬元,安裝變壓器總容量為400千伏安,並修柏油路4200平方米。
1992年12月12日,西水磨村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業--廣饒縣橡膠化工工業公司成立,籌集股金60萬元,股東40戶。
1996年3月29日,西水磨村黨支部改建為黨總支,宋繼明任黨總支書記。
1998年4月,東營市西水集團有限公司成立。
1999年11月5日,副省長林書香到西水集團視察指導工作。
2000年4月5日,省委副書記王修智到西水集團視察工作。
山東強鎮名村
山東省地大物博,鄉鎮、村屯也很有特色,經濟非常發達,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