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黨東村,1987年以前一直屬歷城縣管轄。1948年濟南解放時屬歷城縣邵而區公所,1958年稱邵而公社黨東生產大隊,1971年4月屬邵而區党家鄉。1987年,區劃調整,屬濟南市歷城區党家莊鎮。2000年1月,區劃調整,劃歸市中區党家莊鎮管轄。
基本介紹

境內交通便利,104國道、濟南繞城高速公路南線橫跨東西,重汽(集團)專用路、京滬鐵路縱貫南北,並設有党家莊火車站。市內86路公車在村北穿過。境內駐有山東水泥廠和省級機關事務管理局奶業開發基地,村辦企業有塑膠編織廠、乳品廠、奶牛廠和停車場。全村有運輸戶200多戶,擁有各種車輛695輛。個體私營經濟有水泥製品廠、蜂窩煤廠、加油站、餐飲服務等。
2000年,全村共有520戶,總人口222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0‰。現有馬、金、於、法、周、黨、左、黃等21個姓氏,其中馬姓最多,均為回族。
建國初期,全村農村經濟總收入25萬元,1978年120萬元,2000年達3227萬元,人均純收入3800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之比分別為4∶54∶42。2000年全村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682.3萬元,村集體經濟總收入1739萬元。
該村是全區有名的汽車運輸專業村和發展少數民族經濟首富村。1993年被評為“濟南市文明村”,1999年7月被山東省政府授予“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稱號。
大事記

1939年5月,村民張廷勛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8年8月,黨東村解放。
1950年10月,村民張廷興、周貴明、馬豐才等23人參軍,赴朝鮮抗擊美國侵略。
1953年4月,楊建奎組織19戶貧下中農組成農業生產互助組。
1957年2月,成立中共黨東村第一屆支部委員會,楊建奎任書記。
1958年,山東水泥廠在轄區征地66.7公頃建廠。解放軍某工廠在轄區征地2公頃。
1959年,自山東水泥廠(原山東水泥試驗廠)接供電線路,全村80%的農戶通電。
1961年3月,建石灰窯、石料廠各1處。
1962年,濟南汽車製造總廠在轄區征地16公頃建廠。
1963年,濟南軍區司令員楊得志、副司令員楊國夫來黨東清真寺參觀。
1964年,建磚瓦廠1處,年產磚瓦250萬塊。
1966~1975年,投資25萬元購置汽車、拖拉機、播種機等各種動力機械370馬力,農業生產基本實現了機械化。
1974年,糧食單產首次突破千斤關。
是年,村辦合作醫療衛生室建立。
1983年3月,投資50萬元建紙袋廠。
1986年4月,投資170萬元建乳品廠。
1992年,投資43萬元修建友誼大街,全長900餘米。
1993年5月,投資45萬元建成高標準國小教學樓。歷城區區長李福水出席落成典禮。
是年秋,投資20萬元建占地1.5公頃的宏達停車場,成立汽車運輸隊。
1995年,黨東村被命名為電話村。
1996年春,孟加拉國穆斯林艾斯曼參觀黨東清真寺。
1997年4月,濟南市少數民族“三五”普法現場會在黨東村召開。
是年,紙袋廠與泰安市粥店福利編織廠聯營,新上塑編流水生產線。
1999年11月4日,濟南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趙志冰到黨東村視察。6日,青海、甘肅、寧夏三省區伊斯蘭教協會成員到黨東村參觀。
2000年3月,山東省民委主任於洪文、濟南市民委主任周富雲率民族工作調研團一行30人到黨東村調研,參觀了企業、學校和幼稚園,並召開了座談會。
6月,重汽集團引進沃爾沃項目,在轄區征地10公頃修建重汽專用路。
經濟發展

1977~1980年,購置75型東方紅拖拉機1部、汽車2部,建立村綜合小修配廠,安裝380伏變壓器1台,打機井5眼,修支渠1500米,實現4公頃耕地1眼井,達到井庫澆灌雙保險。1980年農副業年收入達60萬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1990年以來,村兩委會按照現代農業的“四化”(機械化、良種化、科技化、集約化)要求,積極為村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購置大型拖拉機5台,實行四統一(統一耕作,統一選種、播種,統一灌溉,統一收穫),並全部實現機械化。1999年冬,投資33萬元新打機井4眼,渠道成網。2000年糧食畝產達到800公斤,總產達到590.4噸。1990年以來,村奶牛養殖場保持140頭的規模,每年向市場供給鮮奶570噸。

第三產業該村第三產業以搞運輸起步。1948年解放時,全村有小推車20多輛,常年在市區搞搬運,後發展到地排車運輸,有27輛。1958年,有運輸馬車8輛,鐵路裝卸工120餘人。1961年購進拖拉機跑運輸。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村黨支部為加快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致富步伐,充分利用黨東村交通便利和臨近大城市、大企業的有利條件,把發展運輸業,沿公路開發、建商業街作為發展第三產業的重點。1983年,村民於萬祥購進第一部汽車搞運輸。1993年秋,村建立宏達停車場,成立汽車運輸隊,擁有各種運輸汽車350輛。1994~1995年,在友誼大街兩側發展個體商業店鋪90家,經營食品、糧油、農用物資、日用百貨和汽車配件維修、木材加工、水泥製品、蜂窩煤、餐飲服務等,年創收1480萬元。2000年底,全村有個體運輸戶200餘戶,從事運輸業的司機、裝卸工700多人,有載重貨車350輛,年運輸能力100萬噸。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共1300餘人,實現總產值1500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1050萬元,創利稅400萬,運輸業已成為該村三產的支柱。
社會進步

人民生活1949年,年人均糧食僅120公斤,人均純收入不足50元。建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6年,全村人均糧食682公斤,人均純收入470元,80%以上的農戶銀行有存款,全村銀行存款4萬多元。1982年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村辦集體企業,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純收入達3800元。全村擁有各種機動車輛695輛,其中高檔轎車31輛,程控電話400多部,手機100多部,彩色電視機590台,50%的戶安裝了有線電視,冰櫃316台,洗衣機318台。
集體福利1959年,村民用上電,1962年用上自來水,1974年村辦起合作醫療衛生室。改革開放後,隨著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0年,衛生室設立病床,達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診。1990年起,衛生室定期為老年人查體,鼓勵村民拆舊房建樓房和搞汽車運輸,視具體情況給予一定補助。1992年以來,村民的三提五統費全部由集體負擔。同年,村集體出資4.5萬元為全村520戶村民辦理了每戶限額3萬元的家庭財產保險,為在校中國小生辦理了平安保險。1997年起,每年投資10萬元為國小和幼稚園實施“送溫暖工程”,為國小生統一訂做校服,困難學生免交學雜費,入園幼兒每人每月補助20元就餐費。1999年起,全村60歲以上老人,每月領取養老金50元。1998年以來,先後為商河縣站南村、白集村發展教育事業捐款5萬元,在1998年的抗洪救災捐助中,捐資46萬元,1999年初為党家回民中學建教學樓捐款5萬元。
村莊建設

2000年,濟南市實施“一環九射”工程,對九大主要出入口進行拆遷綠化綜合整治,該村建起2600平方米的黨東廣場,栽植喬灌木2000株,總綠化面積5800平方米。2000年人均住房面積達40平方米。
文物古蹟

組織建設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56年,建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楊建奎任社長。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設立黨東生產大隊,王月亭任大隊長,下設7個生產小隊。1968年9月成立黨東大隊革命委員會,王月亭任主任。1983年12月建立黨東村第一屆村民委員會。1992年,經全體村民討論,制定了村規民約,共14章82條,堅持依法治村。2000年黨東村村民委員會由5人組成。主任於榮水,副主任張廷忠,委員周榮成、張廣延、金希雲。民兵連長、治保主任馬衛林,調解主任周榮成,婦女主任金希雲。
地方名人
張廷勛(1906~1945)黨東村人,1937年上半年在黨西大寺掛帳成為回民阿訇。七七事變後,參加了“抗日救國會”,以阿訇身份作掩護,積極參加抗日活動,為抗日根據地購買、運送大量軍需物資。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3年,抗日救國會成立回民武裝大隊,任党家莊一帶回民武裝中隊中隊長,在敵占區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了解敵人軍事情報,還動員回族青年踴躍參軍,支援抗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國民黨政府準備派第十二軍進駐党家莊,張廷勛在做地下工作時被捕,受盡種種酷刑,於1945年10月29日被國民黨殺害。犧牲時年僅38歲。
金希華1943年12月14日出生,1966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6年起任黨東村黨支部書記至今。他帶領村民在抓好農業生產的同時,積極發展工副業,開山場、建石灰窯廠、搞汽車運輸。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興辦集體企業,大力發展運輸業,先後建起了奶牛場、乳品廠、包裝廠、運輸隊(擁有各種車輛695輛)等。200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227萬元,集體固定資產1700萬元,人均純收入3800元,實現了強村富民目標。1987年起任濟南市第八、九、十屆政協委員。
山東強鎮名村
山東省地大物博,鄉鎮、村屯也很有特色,經濟非常發達,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