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永安街道燈塔村
建國前,周村城區外西北部居住著數百戶農民,建國後,此地農民陸續成立了4個互助組,1956年合作化高潮時期,4個生產互助組聯合起來成立了初級農業合作社,農民們抬著一盞象徵光明的紙糊“燈塔”到市里報喜,燈塔合作社由此得名。人民公社時期為周村公社燈塔大隊,社改鄉後稱周村鄉(鎮)燈塔村,1999年4月劃歸永安街道辦事處。基本介紹
燈塔村地處平原地帶,地勢平坦,東西橫距1.5公里,南北縱距2.3公里,全村占地375公頃(3.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33.2公頃,主要糧食作物為玉米、小麥。境內交通便利,有橫貫周村的機場路和電廠路。境內駐有多家大中型企業,北鄰外向型工業加工區,是投資辦廠的黃金地段。2000年全村共有960戶4126人,其中回族340戶1133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該村原由各地商人、農戶等遷移而成,所以姓氏雜多,回族姓氏有沙、趙、劉、馬、楊、丁、白、王等。
194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7萬元。197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07.82萬元。200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2447萬元。2000年全村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600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4609元。該村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村,淄博市百強村。1994年9月和1999年12月被國務院兩次授予“民族團結進步模範村”稱號。1990年11月和1999年9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經濟發展
![燈塔村](/img/9/9f4/nBnauM3X1EDO3YTO2ADOzQTNyITMwYjMyIjMwADMwAzMxAzLwgzLy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1984年周村人民公社改為周村鄉,燈塔生產大隊改為燈塔村。隨著鄉鎮經濟的突起,燈塔村已逐漸由農業村轉變為依靠工業發展的城鎮村。1994年3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燈塔村村民戶口轉為地方城鎮戶口。農業生產逐年遞減,1998年全村農業生產為零。
![燈塔村](/img/b/a5d/nBnauM3X0gzM4ADOyEDOzQTNyITMwYjMyIjMwADMwAzMxAzLxgzLy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燈塔村自1985年起大力發展村辦企業。1985年7月成立周村燈塔鋼圈廠,1987年12月成立周村海棉廠,1988年7月成立周村燈塔毛巾廠,1990年成立燈塔牛仔服裝廠,1991年成立魯發電熱材料有限公司,1992年成立燈塔織布廠,1993成立周村冶金耐火材料有限公司。1994年燈塔實業總公司成立,下轄輕紡、機械、化工、電子、建築等八家企業。2000年全村企業員工2500人,實現產值5.2億元,利稅3500萬元。其中從事建築行業的450人,產值6340萬元,實現利稅420萬元。
第三產業燈塔村商業的興起,始於明朝,明天啟三年(1623年)設有羊毛店、皮革店、綢市、藍布市等。1948年3月,周村解放後建立國營貿易公司,在政府鼓勵支持下民族商業迅速復甦。1955年國營專業公司相繼成立。1978年後,貫徹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多種經營並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逐漸形成建築材料、沙發材料、五金交電、綢布服裝、裝飾材料、油漆家具、飲食服務等銷售服務網點。到2000年從事第三產業的有300人,第三產業增加值7947萬元,實現利稅530萬元。
社會進步
![燈塔村](/img/e/424/nBnauM3XwITO5YzMxIDOzQTNyITMwYjMyIjMwADMwAzMxAzLygzL1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人民生活建國前,多數村民處於饑寒交迫之中,年人均純收入不足35元,年人均糧食僅60公斤。建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1978年人均純收入200元,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大隊實行了大包乾責任制,村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1984年走“創辦鄉鎮企業發展經濟”之路,村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純收入達4609元,人均年末存款5000元,多數村民住上了有公園、浴池等配套設施的二層小樓住宅區和單元樓宿舍區。2000年,全村擁有各種汽車86台,其中個人擁有72台,各種機車192輛,程控電話827部,彩色電視機1326台,電子計算機131台。
村莊建設
![燈塔村](/img/7/29b/nBnauM3X4gjM4gzN1IDOzQTNyITMwYjMyIjMwADMwAzMxAzLygzL2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社會公益事業迅速發展,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79年全村用上了自來水,1980年村民的統籌費全部由集體負擔。1990年起60歲以上老人每年發放養老金560元,本村村民結婚者為其提供一輛喜事用車,學生考上大學一次性獎勵2000元,每年春節前村委籌資6萬餘元對全村的烈屬、老黨員、老幹部、特困戶進行走訪慰問,對重病戶給予1000元現金補助。村衛生所位於綜合大樓的二層,寬敞明亮,醫療設備齊全,有病房8間,每年免費為60歲以上老人查體一次、為育齡婦女體檢一次,特困戶和孤寡老人可享受免費醫療。
組織建設
![燈塔村](/img/3/646/nBnauM3X1cjMwQzMwMDOzQTNyITMwYjMyIjMwADMwAzMxAzLzgzL4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村黨組織停止了活動,1970年始得恢復。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燈塔村黨支部一班人,帶領全村村民把工作重點轉向經濟建設,強化了改革開放的意識,增強了黨的戰鬥力,使村辦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1990年12月燈塔村黨總支成立,劉榮喜任書記,下轄7個支部,有黨員92人。1993年隨著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山東燈塔集團公司應運而生,下設18家企業。1994年全村共有黨支部9個,黨員96名,18家企業的廠長(經理)有17人是黨員,車間班組的負責人有23人是黨員。他們在各項工作中都起到了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提高了黨在民眾中的威信,增強了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1997年9月為更好地開展基層組織工作,根據上級黨委的統一部署,中共燈塔村黨委成立,劉榮喜任書記,有委員7名,下轄9個支部,有黨員101名。2000年5月為便於開展組織工作,該村黨委撤消了原加油站支部,新成立了牛仔服裝廠支部。2000年底,燈塔村黨委下轄9個支部,共有黨員104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8年3月周村解放後,現燈塔村所轄街是周村鎮的一部分,各街設街長。1956年2月,建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10月,建立燈塔生產大隊,初期設營和連。1961年3月調整農村體制,生產大隊下設13個生產隊。1967年3月改為燈塔大隊革命委員會,1977年7改為燈塔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4月建立燈塔村村民委員會,1991年周村區政府命名該村為燈塔民族村。1999年4月根據區政府統一行政規劃,燈塔民族村由原來的周村鎮劃歸為永安街道辦事處管轄。1984年8月,根據周村區委54號檔案召開村民大會,由參加本屆會議的村民1200人,直接選舉出7人組成的村民委員會成員。1990年10月,遵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參加本屆會議代表52人,選舉產生了經濟委員會、計畫生育委員會、文教衛生委員會、治安保衛委員會、民政調解委員會。1997年該村進行了第五次換屆選舉,通過村民直選一次成功地選出了新的村委成員,原下設各機構建制保持不變。
浙江省南潯鎮燈塔村
![燈塔村](/img/5/afc/nBnauM3X0ETOyQTM4MDOzQTNyITMwYjMyIjMwADMwAzMxAzLzgzLy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燈塔村位於南潯鎮東南端,東鄰江蘇吳江桃源鎮,南鄰三長村,西鄰息塘港,北鄰沈莊洋村,交通便利。我村是由原祝塘,燈塔合併而成的一個以農業,種養業為主的行政村。全村共有7個自然村,17個村民小組,農戶645戶2608人,村域總面積3.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13畝,村黨支部共有黨員74人。
經濟發展
個私經濟快速發展,全村擁有木製業,拼皮,箱包等企業25家,2007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91億元,實現利稅1200萬元。農村勞動力從事二、三產業勞動力2326人,占全村總勞動力92%。農民收入迅速增加,村級集體經濟不斷擴大。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928元,村級人均集體可支配收入達到286元。
2006年度我村被評為省級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村和區級衛生村,07年度被評為區級文明村。通過幾年來的努力,如今的燈塔村,基礎設施配套,服務設施齊全,環境整潔優美,社會和諧文明,以嶄新的面貌向現代化邁進。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武康鎮燈塔村
燈塔村地處武康鎮城郊南部,東與下柏村相鄰,南與龍鳳村交界,西依上柏村,北靠太平村,與鎮政府所在地相距9公里,全村地域面積2.9平方公里。轄14個自然村,即:沈家塘、汪家、張家灣、石洋橋、費家墩、七百畝琪、墩子上、羅琪塘、大羅琪。百家洋口、陳家塘、蔡家灣、葉家橋、四百畝琪。有20個村民小組,403戶,1295人,村委駐地在沈家塘。有耕地面積2241畝,其中:水田2085畝,旱地156畝。山林面積402畝,其中:用材林100畝,薪炭林31畝,毛竹林50畝,小竹山15畝,早園竹146畝,乾水果50畝,其他10畝。魚塘194畝。
燈塔村唐時屬崇仁鄉,宋時屬崇仁鄉湘溪里,明時為崇仁鄉四五都,清時為南鄉四都下管二保四莊,四都下管三保四莊、五都上管一保一莊,五都下管一保三莊,五都下管二保一莊。民國時為防風區崇仁鄉6保。解放初為上柏區安樂鄉百軸村,1956年為上柏鄉燈塔高級合作社。1958年,為上柏公社燈塔生產隊。1961年調整社隊規模,為上柏公社燈塔大隊。1984年恢復鄉鎮建制,為上柏鄉燈塔村。1987年上柏鄉改鎮,1999年上柏併入武康鎮,為武康鎮燈塔村。燈塔村是糧食產區。2005年,糧食種植面積1718畝,總產713噸。
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沙溪鎮燈塔村
該行政村隸屬劍川縣沙溪鎮 ,地處沙溪鎮南邊,距沙溪鎮政府所在地3.50 公里,到沙溪鎮道路為彈石路,交通方便,距劍川縣33.5 公里。東鄰紅星,南鄰鰲鳳村,西鄰彌沙鄉,北鄰溪南村。轄4 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 268 戶,有鄉村人口1262 人,其中農業人口 1241 人,勞動力 732 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682 人。
全村國土面積13.66 平方公里,海拔 2,060.00 米,年平均氣溫12.70 ℃,年降水量670.00 毫米,適合種植大麥、油菜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1454.00 畝,人均耕地1.1 畝,林地15765.00 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34.00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14.00 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種植業為主。
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蘄縣鎮燈塔村
燈塔村位於蘄縣鎮東北部,距鎮政府所在地1.5公里,北靠西寺坡鎮,西鄰桃元鎮,青蘆鐵路、錢營孜鐵路專用線東西貫穿我村,南與該鎮政治、經濟中心相連,土地資源極為豐富,我村土地4500畝,所轄20個村民組,人口3980人,全村黨員120名,村村通水泥路覆蓋全村。
村兩委是一個團結戰鬥的領導集體,近十年來多次受到市、區的表彰獎勵。本著“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原則,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
近年來,該村在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認真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貫徹執行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刻苦工作,不斷進取,三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人均收入大幅增長,居住環境大大改善,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一個富裕、文明、整潔、民主的新村正日益展現在世人面前。
山東強鎮名村
山東省地大物博,鄉鎮、村屯也很有特色,經濟非常發達,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