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來歷
明朝末年,李氏自長山縣遷此,因村北有城陽王墓,地處陵墓之前,陵前為陽,村系集市,陵陽街村因此而得名。後有馬氏、杜氏等陸續遷此定居。
基本介紹
陵陽街村地處平原,地勢平坦。東西最大距離0.4公里,南北最大距離0.35公里,全村占地面積48公頃,其中耕地面積36.7公頃。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水稻、大豆及各類瓜菜。經濟作物主要有大蒜、蘆筍等。交通境內交通便利,北距335省道200米,南距日東高速公路8公里,莒中公路南北穿境而過,地理位置優越,是投資建廠的黃金地段。
人口全村共有208戶,總人口594人,人口自然增長率5‰,全村現有馬、王、厲、許、辛、杜、李、楊、孫、法、張、宮、胡、郭、徐、接、崔、董等18個姓氏,均為漢族,其中馬姓最多。
主要經濟狀況194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0.1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6億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1∶98∶1。2000年全村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630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4200元。
名村由來
該村是日照市經濟強村和小康村之一。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莒縣第一名,全市經濟百強村第二名。1994年9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村鎮建設明星村”稱號。1994年7月,被中共日照市委授予“紅旗黨組織”稱號。1995年5月,被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文明村”稱號。1995年8月,被山東省民政廳、人事廳授予“山東省模範村民委員會”稱號。1996年,被日照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文明村示範點”稱號。1997年7月,被日照市委授予“紅旗黨組織”稱號。1998年3月,被日照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明星村(居)”稱號。1998年11月,被山東省民政廳、人事廳授予“山東省模範村民委員會”稱號。大事記
1945年2月,村民孫瑞珂、馬勝福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10月,成立由黨員孫瑞珂、馬勝福、馬學英、王發仁4人組成的黨小組。
1946年3月,成立中共陵陽村第一屆黨支部委員會,孫瑞珂任書記。
1950年春,孫瑞珂組織8戶村民成立陵陽街村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走互助合作道路。
1951年,由陵陽區財政撥款,陵陽街村周圍10多個村莊村民出工,在陵陽街村東南角建成陵陽完小。
1958年春,建瓦窯1處,占地0.13公頃,為該村第一個工業項目。
1975年初,陵陽街大隊建起孵化廠,主要孵化小雞,生意做到大江南北。
1982年,黨員馬先富率先致富,成為全縣聞名的萬元戶,披紅戴花參加縣裡的表彰會。
1984年,改隊建村,馬先富擔任村黨支部書記。
1985年,村支部書記馬先富一次性購買國庫券13萬元,支援國家建設。
1986年,舊村改造全面鋪開,到1990年,完成舊村改造,176戶村民住上統一標準的磚瓦房。
1987年春,建起塑膠廠。
1988年2月,建起織襪廠。
1989年1月,投資397萬元,建成陵陽街村織布廠。
1991年3月,投資330萬元,建起陵陽印染廠。
1992年,投資340萬元,建起陵陽包裝材料綜合廠。
1993年春,村集體免費為村民安裝公用電視天線,開通閉路電視。
1994年4月,組建起莒縣陵陽實業公司,村黨支部書記馬先富兼任董事長、總經理。
1995年4月,與旅韓僑胞劉廣福合資220萬元人民幣,建起莒縣誠譽果蔬保鮮有限公司。
1996年4月8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組部部長宋平和省委副書記、省長李春亭視察陵陽街高產高效農業。
1997年8月,日照東莒果菜食品有限公司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定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1998年4月,陵陽街村逐步完成了13處村辦企業的改制工作,這是莒縣村級企業改制的首例。
2000年秋,沿莒中路建起樓房13間,用於個體戶租賃經商。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新中國成立時,糧食畝產30公斤。1950年春,黨員孫瑞珂回響黨的號召,組織8戶村民成立陵陽街村第一個互助組。1952年,全村辦起初級社,1956年,成立了高級生產合作社,當年用石砌大口井1個,挖渠2000米,購進1部新式水車,基本保障了南至姚家林,北至趙家林4.8公頃平原地的用水,糧食畝產達到80公斤。自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到1977年,集體逐年投資,打機井,修水渠,架設低壓線路,改善水澆條件;對耕作方式進行改革,實行糧糧間作、糧油套作,不斷交換優良品種,使畝產達到150公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1983年糧食畝產260公斤,比1978年增長100公斤。為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經營效益,全村實行六統一,即統一耕地、統一播種、統一施肥、統一灌溉、統一收割、統一脫粒,糧食單產和總產量逐年提高。2000年全村糧食總產27650公斤,平均畝產790公斤;200畝經濟作物,平均每畝收入6000元。第二產業該村工業始於195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特別是改隊建村以來,黨支部抓住發展機遇,1984年黨員幹部入股12萬元,建起大型磚窯1座,年產紅磚400萬塊。1985年以來,先後建起服裝廠、塑膠廠、拔絲廠、織襪廠、織布廠、印染廠、複合材料廠等,年產值3000萬元,利稅210萬元。1994年,組建起莒縣陵陽實業公司,黨支部書記馬先富兼任董事長、總經理。1995年12月與匈牙利東林公司合資2250萬元,建起日照東莒果菜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4500噸。至2000年底,全村工業從業人員2000人,實現工業總產值1.58億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6300萬元,創利稅1136萬元。
第三產業1989年,在浮來中路成立莒縣工商農貿開發公司。之後,村黨支部為加快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致富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沿莒中公路開發作為重點,到1998年累計投資120萬元,在莒中公路路東建起1420平方的商品樓、商品房,租賃給14戶經商,經營麵粉、醫藥、饅頭、掛麵、理髮、模板租賃、日用百貨零售和批發種子、農藥、化肥等業務,年創收25萬元。2000年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80餘人,實現總產值100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130萬元,創利稅13萬元。特色農業陵陽街村特色農業是以該村合資企業--日照東莒果菜食品有限公司為依託,主要培植綠蘆筍基地13.33公頃。2000年,每畝蘆筍收入6000元以上。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9年前,民眾文化科技落後,學齡兒童入學率占20%。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注重對教育的投入,逐步改善辦學條件。1951年,陵陽區政府投資建陵陽完小1處,基本保障了陵陽街村和附近鄰村兒童入學學習,學齡兒童入學率達85%。1986年秋,陵陽完小遷到陵陽河北岸的陵陽聯中。1988年擴建後成立陵陽中心國小。1996年又遷至原莒縣七中。2000年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先後有20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1996年投資60萬元建起文化大院,配備各項文體娛樂設施和電教設備,成立黨員電教室、黨員活動中心,成立青年民兵之家、婦女之家、文藝演出隊、籃球隊、桌球隊,經常開展活動,多次參加縣鎮舉辦的活動,並多次獲獎。村里先後派出企業管理人員、職工外出學習深造,並與企業局、職業高中建立橫向聯繫,多次舉辦培訓班,到2000年,有1人獲高級職稱,8人獲中級職稱,30人獲初級職稱。人民生活1978年全村人均糧食160公斤,人均純收入42元。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0年人均純收入4200元,208戶居民全部住進統一標準的四合院,轎車、機車、冰櫃、煤氣灶等相繼進入家庭,全村程控電話70餘部,居民全部吃上自來水,看上閉路電視。
村莊建設
1949年前,村民住房破爛不堪,人均住房不足3平方米,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人們住的是土石木結構的茅草房,村內街道不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人們的收入逐漸提高,住房逐漸以磚石結構代替。1986~1990年,全村統一規劃,集體採取每戶補貼2萬塊磚,承擔房屋建築費的優惠政策,利用4年完成了舊村改造,176戶住上標準房。先後開通村內2條大街,11條小街,累計3500米,並逐步對主街道進行了硬化、綠化、美化,安裝路燈,有3名專職人員負責街道衛生,全村安裝了自來水、閉路電視。1992年9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村鎮建設明星村”稱號。1994年投資36萬元在陵陽河南岸建起村委辦公樓,2000年人均住房面積30平方米。自2000年春,沿莒中公路兩側建商品房,已建13間,今後將逐步建設。集體福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集體經濟逐步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94年村民用上自來水,看上閉路電視,學前班免費入托,適齡兒童全部享受助學金。對考入高中的學生獎勵500元,考入中專的學生獎勵600元,考入大學的學生獎勵1000元。1985年以來,村民的三提五統費全部由集體負擔。對全村60~69歲的老人每月補貼30元,70歲以上的老人由集體供養,並對70~79歲的老人每月補貼40元,80~89歲的老人每月補50元,90~99歲的老人每月補貼60元。老黨員、老幹部享受退休待遇,對老黨員每年一次性補貼300元。困難戶由集體補助生活費及麵粉、花生油等日用食品。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45年2月,孫瑞珂、馬勝福2人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該村第一批中共黨員。1945年10月,馬學英、王發仁加入中國從產黨,並組成4人黨小組,當時黨組織的活動只能在樹林裡、牛棚里等辟靜處秘密進行。1946年春,成立第一屆村黨支部,孫瑞珂任書記,王發仁任組織委員,馬學英任宣傳委員。解放戰爭時期,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全村有10多名青年參軍參戰,50多名民工參加支前隊伍。1950年中共地方組織全部公開,全村共有黨員7名。1996年成立中共陵陽街村黨總支,馬先富任黨總支書記。1996年黨總支委員會下設4個黨支部。2000年全村共有黨員49名。基層行政組織建設抗日戰爭時期,地方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後,建立陵陽街村農民協會。之後,村農救會、自衛隊、青救會、婦救會相繼建立。解放戰爭時期,村政權帶領民眾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支援前線。1956年建立高級農業合作社,孫瑞珂任社長。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設立陵陽街生產大隊,李先升任大隊長,下設3個生產小隊。1984年初改隊建村,成立陵陽街村村民委員會,設委員7人,董相明任村委會主任,下設3個村民小組。2000年陵陽街村村民委員會由3人組成,村委主任由黨總支書記馬先富兼任,委員杜森、楊俊嶺,民兵連長馬先平,治保主任楊俊嶺,調解主任法明金,婦女主任嚴秀華。
人物簡介
馬勝福(1923~1948)陵陽街村人。1945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參加華東野戰軍二縱,1948年12月在淮海戰役中犧牲,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馬先富陵陽街村人。1954年1月生,197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率先乾起個體戶,成為聞名莒縣的萬元戶,受到縣委、縣政府的表彰獎勵。1984年改隊建村時擔任黨支部書記,他把自己個體經營的羊毛衫廠、服裝廠捐獻給集體,帶領村民走“工業帶動、集體壯大、民眾致富”的路子,先後建起織布、服裝、複合材料、針織、建築、運輸等10處村辦企業,並組建了村級企業公司--莒縣陵陽實業公司。1994年以來,又先後與外商合資建起3家合資企業--日照誠信服裝有限公司、莒縣誠譽果蔬保鮮有限公司、日照東莒果菜食品有限公司。到200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6億元,集體固定資產6300萬元。自1988年以來,他先後被中共山東省委、省政府授予“省優秀共產黨員”、“省勞動模範”、“省優秀人民企業家”稱號。他是日照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委員,日照市十三屆政協常委,莒縣十至十四屆人大常委會委員,莒縣十三屆政協常委,六屆省政協常委,中共山東省第六次黨代會代表。1993年被任命為莒縣陵陽鎮黨委副書記兼人大主席。1995年4月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98年1月當選為九屆全國人大代表。2001年以來任莒縣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莒縣農村經濟委員會主任兼任陵陽街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
山東強鎮名村
山東省地大物博,鄉鎮、村屯也很有特色,經濟非常發達,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