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來歷
1302年(元大德六年),以土垣築萊州城。1371年(明洪武四年),將土垣城牆改建成磚石城牆。城內以小十字口街為中心劃分為四隅,東北隅屬東北部分,由此得名東北隅村。
基本介紹

該村是全市十強之一,2000年全市村級經濟實力綜合排序列第2名。1992年以來,連續獲得萊州市委、市政府授予的文明村、模範居委會、農村黨建百強支部、先進基層黨組織及煙臺市級安全文明村、萊州市文明示範單位、五好黨支部等稱號。
大事記

1945年10月,由縣工作隊主持成立了東北隅村公所。
1946年8月,以地主浮財得資金成立辮莊(萊州市草藝品公司前期),全村190人參加工作,這是該村第一個副業項目。1948年被縣政府收歸國有。
1947年5月,成立中共東北隅第一屆黨支部委員會,劉蘇林任書記。
1952年4月,姜丙堯組織15戶村民成立了全村第一個互助組,並成為省勞動模範。
1955年組建手推車運輸業。
1956年與西北隅村合併為建設街。
1959年購進一台12馬力柴油機,主要用於糧食加工業。
1960年安裝一台50千瓦變壓器,主要用於糧食加工等企業用電。
1962年成立醬油廠,產品除本市銷售外,還遠銷到招遠、萊陽等地。
1964年以來,先後建起了棉花加工廠、木器廠等企業,年總收入達6萬元。
1972年購進一台拖拉機,結束了人畜耕地的歷史。
1978年購進泰山50型、25型拖拉機及60馬力推土機。全村經濟總收入達32.4萬元。
1980年8月、1981年8月、1985年8月,聯合國初級衛生組織到該村考察村級醫療及幼兒教育。
1982年建成飯店、商業、縫紉加工、鞋業加工等企業,全年經濟總收入達56.3萬元。
1986年建成該村第一棟1800平方米的綜合大樓。全年經濟總收入達756萬元,實現利潤60萬元。
1988~1990年先後建成汽車配件廠、筆刷廠、電器設備廠、裝卸搬運隊、商場、糖果冷食廠等企業。全年經濟總收入達1236萬元,實現利潤122萬元。
1992年村委辦公大樓建成使用。
1993年建成石材總廠、紙板廠、水磨石廠、供銷聯合公司,全年經濟總收入達4082萬元,實現利潤214萬元。
1995年投資1500萬元,建成以文化、體育、商貿、旅遊為一體的千佛閣古建築群。全年經濟總收入達7450萬元,實現利潤450萬元。
1996年6月原農業部長何康到東北隅村視察。
1997年8月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徐建春到東北隅村視察。
1998年買斷原鎮辦企業土地10公頃建成工業園,村內大部分企業遷入。
1999年建成村委沿街樓房3000平方米,租賃經商。
2000年因市區發展規劃將原墓地遷移,建成占地2萬平方米高標準的以植樹和墓地相結合的東北隅林園。
經濟發展

第二產業工業:該村工業始於建國後。1960年先後建起糧食加工、木器廠及棉花加工廠、輪胎維修等企業,從業人員60人,收入10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於1980年先後建起製鞋業、服裝加工、服務業、商業和糖果冷食廠。1987年後建起汽車配件廠、電器設備廠、裝卸搬運隊,全年總收入達766萬元。1993年後建起石材總廠、紙板廠、水磨石廠、供銷聯合公司,全年總收入達4082萬元,實現利潤214萬元。2000年建成中外合資企業“工藝品公司”。到2000年底,全村工業從業人員300人,工業產值3600萬元。
建築業:1980年成立建築維修隊,1990年改建公司。公司下設6個工區,即:預製構件、鋁合金製作、水電安裝、土建、防水、木工造型。到2000年底,建築業從業人員600人,總產值2000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650萬元,創利稅220萬元。
第三產業1957年始,先後開辦磨坊、掛麵坊、豆腐坊。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充分利用地處市區的有利條件,發展房地產開發和沿街房改造建設。1995年投資1500萬元建起集文化、體育、商貿、旅遊為一體的千佛閣園區,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園區內開辦千佛閣旅遊區、酒店、旅館、水上世界、滑冰場、供銷聯合公司及檯球、桌球、網球等項目。到2000年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500人。年末固定資產原值2000萬元,創利稅150萬元。
社會進步

人民生活建國前,大多數村民以半年糠菜半年糧維持生活。建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95公斤,年人均純收入40元。1978年人均純收入200多元。1982年實行聯產承包制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1988年開始部分生活用品,1995年大部分生活用品,如麵粉、食油等全部免費供應。2000年人均純收入5100元,多數村民住上樓房。全村擁有各種機動車輛68輛,其中個人擁有32輛;各種機車182輛,彩色電視機565台,程控電話526部。
村莊建設

1980~1988年,村民在新規劃區建起250戶標準房。
1986年,投資150萬元建成1800平方米的商業大樓。全村安裝自來水。
1992年,投資160萬元建成1680平方米的村委辦公大樓。
1993~1998年,在規劃區內建起1.92萬平方米標準樓房。
1995年,投資1500萬元建成集文化、體育、商貿、旅遊為一體占地6公頃的千佛閣古建築群。
1998年,投資800萬元買斷鎮辦企業土地10公頃,建設工業園,村內企業大部分遷移到工業園。
1999年,投資200萬元建成占地2公頃的植樹與墓地相結合的林園。
2000年,全村進行舊村改造,按規劃拆除舊房建起標準樓房,全村道路硬化、綠化,全部安裝路燈。
集體福利

組織建設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5年萊州城解放,由當時的西海區工作隊主持成立了東北隅村公所。村農救會、自衛團、婦救會、青救會、各救會等組織相應成立,並帶領民眾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支援前線。1956年成立兩個高級農業合作社,第一社毛長壽任社長,第二社任毓恩任社長。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設立東北隅生產大隊,姜振聲任大隊長,下設8個生產小隊。1968年2月成立東北隅大隊革命委員會,任毓恩任主任。1983年12月成立東北隅村民委員會,設委員7人,毛長壽、於金光、孫占俊、於金亮任主任,下設4個村民小組。1999年5月,第6屆村民委員會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設委員5人,於金光任主任,於金亮任副主任,毛雪琴、宋福光、王步雲任委員。自1992年以來,連續10年獲得萊州市模範村民委員會、煙臺市模範村民委員會等稱號。
人物簡介

李國燦1946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1月轉業回鄉,1951年6月擔任村黨支部書記。1954年7月調任掖縣木器廠廠長,1960年7月參加援藏工作隊,1962年7月因病回鄉。
毛長壽1956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9月擔任人民公社管理區書記,1959年6月撤銷管理區編制後擔任村黨支部書記,1964年5月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1970年5月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兼村委主任。1987年3月因年齡關係退職。
任毓恩1957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5月擔任公社化工廠黨支部書記。1962年11月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1964年6月擔任村黨支部書記。1968年3月擔任村革命委員會主任,1978年5月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副主任。1987年3月因年齡關係退職。
姜振聲1958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6月擔任村生產大隊長,1965年2月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1970年5月擔任村黨支部書記,1978年2月擔任鎮辦裝卸隊、草藝品公司黨支部書記。1997年因年齡關係退職。
繡惠鎮東北隅村
概述
東北隅村位於繡惠城區有人口988人,耕地面積790畝。個體私營業戶45戶,機動車輛32輛,私人汽車。20輛,人均收入5300元。馳名中外的黃家烤肉就出自於該村。

著名的黃家烤肉,發源於原始“龍山文化”之地山東省濟南市章丘縣。黃家烤肉系明末黃氏祖傳,迄今300餘年的歷史,因其整豬烤炙,製作加工工藝獨特,皮酥肉嫩,清香可口,早在清朝時就頗有名氣,遠銷北京、天津、南京、上海及香港、澳門等地,還選入御膳,進入孔席,享有較高的聲譽。1956年,黃家烤肉參加了山東省手工業產品展銷會和全國食品展覽會,在全國食品展覽會上,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大會品嘗,全國勞動模範到會參觀,還向外國朋友作了介紹,均給予高度評價,被評為全國烤肉第一名。1957年,黃家烤肉載入了上海文化出版社的《佳肴集錦》一書,至此,黃家烤肉聞名全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黃家烤肉傳統的獨特的製作工藝得到進一步的繼承和發展,它選料精心科學,加工製作考究,既保證了豬肉的營養成分,又具有防病治病、延年益壽之功效,實現了傳統風味食品的科學化、營養化、以皮酥肉嫩,清香可口,肥而不膩,別具風味而更加吸引著顧客,深受廣大城鄉消費者的歡迎。
山東強鎮名村
山東省地大物博,鄉鎮、村屯也很有特色,經濟非常發達,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