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來歷
據傳,元末明初,流經村西的淦河水深,可行船。船翁張氏,最早在此定居,故稱張家塘塢,後為與河西岸的史家塘塢相區別,被人稱為東塘塢,東塘村因此而得名,至今已有600餘年歷史。
基本介紹
2000年,全村共有498戶,1384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現有姓氏93個,其中複姓1人;回族1人,其餘為漢族。東塘村在建國前以農業生產為主。194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不足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收入21.27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65億元,人均收入6600元。2000年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957萬元。
該村的工業企業--恆星集團,是淄博市22家重點企業集團之一,是國家工商局註冊登記的免冠行政區劃的企業集團,是山東省高新技術企業。該村1992年被山東省政府授予“山東省村鎮建設明星村”,1995年被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命名為“明星村”。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新中國成立前,糧食畝產不足20公斤。1953年3月,村長王家修,農會會長王德豐發動農民成立互助組,全村共建5個互助組。1954年春天,王德豐、林承喜等18戶農民組織起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春,成立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11月,東塘村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轉為人民公社組織,為南閻人民公社東塘大隊。五十年代,全村有耕地53公頃,其中水澆地僅百畝,加之農具落後,糧食畝產225公斤。七十年代,農業機械廣泛套用,水利設施配套,糧食年產量達到畝產740公斤,1974年被周村區委授予“糧食畝產過長江”榮譽稱號。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東塘村因地制宜,採取集體耕種,分戶管理等辦法,提高農業生產水平。1980年後,除留足口糧、種子等,每年向國家交售糧食12萬公斤。繼而加快了農業生產結構調整,除給農民留少量地外,其他全部種植果樹。早在1969年,村里開始種植果樹。八十年代初,村里開始大量種植果樹。到1985年全村53公頃土地,除工業用地和農民少量自留地外,所剩34公頃土地全部種植果樹,成為周村區最大的果樹基地,淄博市第一個果樹專業村。1993年,畝產鮮果2500公斤,總收入達100萬元。從1995年起,東塘村逐步從農業生產走向工業生產。到2000年,東塘村成為工業專業村。第二產業明末清初,東塘村就有三戶任姓地主在天津、濟南、周村等地建有自已的手工業作坊,製作縫衣針、釀酒等。1930年後,村有人用人力紡織機紡織絲麻。1937年,日本侵略軍占領周村後,絲麻紡織和其他生意逐漸蕭條。1954年,在農業合作社的領導下,成立了合線加工組。利用三台合線機開展對外加工業務,成為東塘村最早的企業。1960年以後,東塘村副業是加工塑膠髮夾、鍛打、生產澱粉等。在此基礎上,1968年成立了五金廠(又名農機修配廠)。到七十年代,五金廠不斷擴大,新建廠房,購置了車、刨、鑽、沖等20多台工具機設備。職工人數達100多人,年收入5萬元。八十年代初,以五金廠為依託,建起了食品廠、制鎖廠、化工配件廠、木器廠、木材加工廠。1984年,在五金廠和化工配件廠的基礎上,組建了魯周輕工機械廠,後改為淄博造紙機械廠。1995年1月,以淄博造紙機械廠為基礎,聯合全村企業,組建了山東恆星集團總公司。1995年11月,山東恆星集團總公司與新加坡祥峰亞洲有限公司及新加坡中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合資,把淄博造紙機械廠組建為淄博恆星機電設備有限公司。淄博恆星機電設備公司是恆星集團的核心企業,它的註冊資本金2500萬美元,資產總額2.7億元人民幣,其中固定資產1.2億元人民幣。公司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生產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擁有國內一流的設備和生產技術水平。1998年5月12日,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原山東恆星集團有限公司改為恆星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周村區第一家免冠行政區劃的集團公司。恆星集團公司於1997年、1998年先後兼併了國有中型(一)企業淄博礦山機械廠和淄博軸承廠。恆星集團有限公司主要產品為造紙機械、礦山設備、水泥設備和工業軸承。2000年集團公司承擔了國家投資1.7億元人民幣的“大型、寬幅、高速、微控”造紙機械技術改造項目,並率先在全國造紙機械行業通過ISO9001質量認證。至2000年,恆星集團公司擁有固定資產7億元人民幣,實現工業總產值3.15億元,利稅1195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建國前,文化教育落後,學齡兒童入學率不足20%。建國後,逐步改善辦學條件。1951年11月,東塘村國小建立。1953年,東塘村國小由民辦轉為公辦。以後校舍逐步改造完善。至1993年,村里投資70萬元,建起1010平方米高標準教學樓,1400平方米的體育場地,各種設施配套齊全,是淄博市規範化學校。適齡兒童入學率100%。1965年至2000年有45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1985年以來,村里加強成人教育工作,選派優秀青年脫產學習。參加各種院校和培訓班達108人,獲得技術職稱的86人,中級以上職稱32人。在選派人員外出學習的同時,大力開展在崗培訓。1997年投資35萬元,建立了電視教育中心。電教中心教室面積192平方米,有29?電視機4台,錄放設備一套,可以同時容納100名學員上課。課程設定分為基礎課、專業課、企業管理及其他應急培訓課程,培訓班分長期和短期班。教學大綱和教育計畫均按國家有關部頒標準執行並聘請當地大學教授任課。1997年至2000年,電教中心舉辦的各類培訓班和幾年來引進的40多名大中專學生,為企業技術創新打下了良好基礎。
東塘村民眾文化生活源遠流長。傳統的“獅子舞”早在1915年曾代表長山縣赴濟南演出,享譽泉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民眾文化蓬勃發展。該村建有自已的電視台,經常播出自辦節目。有藏書16000冊的圖書館。1992年投資230萬元建起了占地8萬平方米、綠地6萬平方米的文化廣場。文化廣場具有演出、競技、會議、慶典、健身等多種功能。一年一度的籃球賽堅持了10年,老年門球隊在省市比賽中名列前茅。1999年3月2日,由省文化廳副廳長王承典率領的省直文化系統40餘名文化工作者,文化下鄉到東塘村進行演出、作畫、贈書等活動,進一步推動了東塘村的文化建設。該村的文化廣場被淄博市評為最佳文化廣場,該村被評為省級文明村。
人民生活建國前大多數村民過著貧困的生活,村中現殘存一石碑,上記:豐衣足食者,十無一二。建國後,農村經濟不斷發展,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180公斤,現金收入10元。1978年,人均純收入164元;2000年人均純收入6600元。1995年村民全部住進了標準樓房,所有家庭擁有冰櫃、空調,平均每戶擁有一輛以上機車,每戶擁有一部電話,家家可以收看閉路電視。
村莊建設
建國前,村莊建設無規劃,全村只有一條4米寬的東西街,大部分村民住房都是世代相傳,破舊不堪。由於無力建新房,人均住房不足3平方米。1972年後,村里在上級統一規劃下建起200戶標準磚瓦房,改善了村民居住條件。1987年省城鄉建設規劃設計院為東塘村設計了村莊建設藍圖。1995年藍圖成為現實。東塘村現有居民住宅樓21幢;職工公寓、大學生公寓和老年公寓樓各2幢,住宅水、電、暖、燃氣等配備齊全。小區有中國電信655支局覆蓋,並連線寬頻網。住宅區道路縱橫,建設了公園、綠地、文化廣場。恆星路貫穿整個東塘工業區,沿路燈箱林立。住宅區社會服務工作由村物業管理公司統一負責,設有管理處、水電處、基建處、保衛處、接待處、形成完整的社會服務體系。1995年東塘村被評為省級文明村,1998年被評為山東省物業管理優秀住宅小區。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老年人免費住進設施齊全的老年公寓,並按時領取退休金。對幼兒入托、兒童入學實行免費。居民用電、燃氣半費,用水免費。每戶可享受3000元的家電購置費補助。村衛生院備有X光機、心電圖、血液測試儀等先進醫療器材,村民員工有醫療保險,享有合作醫療補助。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42年2月,已經在黨領導的抗日軍隊中戰鬥了五個年頭的東塘村人魯浩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東塘村第一個中共黨員。建國前,農村黨的組織沒有公開。1950年,王家修公開黨員身份並被選為東塘村村長。同年,在北謝村入黨的女黨員魏修英嫁到東塘村,成為東塘村第一位女黨員。建國前,東塘村雖然沒有建立黨組織,但從抗日戰爭時期起,上級黨組織就不斷派人到該村發動民眾抗日,東塘村先後有27名青年參加抗日。解放戰爭時期,村里組織5名青年成立擔架隊,隨解放軍南下,上海解放後返回。1961年3月,東塘村成立黨支部,王兆祥成為首任黨支部書記。1992年,黨支部改建為黨總支,李孔泉任黨總支書記。1994年12月,東塘黨總支改建為東塘黨委,李孔泉任黨委書記、任光成任黨委副書記。多年來,東塘黨組織重視和加強自身建設,改善和創新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連續10年被評為市區先進基層黨組織。東塘村連續4年被山東省政府評為“文明村”,1999年被評為省鄉鎮企業示範單位。2000年,東塘村黨委下屬兩個基層黨委,8個黨支部,共有黨員480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50年9月,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基層行政組織,設村公所王家修擔任第一任村長。民眾組織有農會、婦聯、民兵隊、兒童團等。1952年,王家修任滿,王德豐繼任村長。1957年3月,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村公所由社委會代替,王德豐任社長、王德洪任副社長。1958年11月,農村成立人民公社,東塘村政權由大隊管理委員會代替,王德洪任大隊長。1969年成立東塘村革命委員會,王兆祥任主任。1984年建立東塘村村民委員會,李孔泉任主任、任汝鵬任副主任。2000年,東塘村村民委員會由7人組成,主任任光成,副主任林維剛,委員馬用民、王茂盛、孫兆美、任汝波、任汝禮。1998~1999年,村委會連續2年被評為淄博市模範村民委員會和山東省模範村民委員會。
奇台縣七戶鄉東塘村
概述東塘村與奇台總場四分場接攘,村委會距縣城60公里。總人口2098人,總戶數511戶,其中回族510人,其它均為漢族。2007年人均收入達4702元。全村共有11個村民小組,居住比較分散,其中1個村民小組因東塘水庫修建而搬遷至戈壁。
經濟狀況
該村共有耕地23711畝,其中水地5001畝,旱地18710畝,其中種植小麥18488畝,大麥1500畝,豆類822畝,經濟作物1385畝(其中:亞麻700畝,土豆400畝)。該村共有草場15000畝,飼草豐富,發展畜牧業基礎條件較好,牲畜最高飼養量達21634頭(只口),其中:牛1041頭,羊11638隻,豬8955口。
制約經濟等各項事業發展的因素:
該村經濟基礎薄弱,村民居住分散。受自然氣候、地理條件的限制,不能種植高效經濟作物,且78%的耕地為山旱地。
清遠行政區劃百科
清遠市是一座年輕而充滿魅力的城市。中國廣東省轄地級市。廣東省地域最大的地級市和廣東省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清遠地級市,同年2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 |
茂名行政區劃百科(一)
茂名市位於南中國海之濱,地處廣東省西南部,背靠祖國大西南,茂名“三高農業”蓬勃發展,荔枝、香蕉、龍眼等“嶺南佳果”馳名中外。 |
湛江行政區劃百科(一)
湛江(Zhànjìāng),簡稱“湛”,舊稱“廣州灣(Kwangchouwan)”、別稱“港城”,是廣東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國家一類大市,全國綜合實力50強城市。 |
山東強鎮名村
山東省地大物博,鄉鎮、村屯也很有特色,經濟非常發達,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