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樟山寺位於台北市文山區內的樟山寺起緣於睌清乾隆初,先賢渡海來到台北,墾拓木柵地區,到了嘉慶年間,渡海來此愈多,逐漸向山區發展,在山兩邊築居定居,因地形,地物定居,於民國庚午年間,住在樟湖附近的居民無意間發現一尊形似觀音菩薩的石像,便以圓石塊為案置香火供奉,受居民及行人膜拜,後築小屋宇以躲避風雨日曬,至癸酉年由張喜、張發兩位先生許願斥資修建成寺,按地名稱為 : “樟山寺”。 後因祈福靈驗以致信徒增多,便由信徒斥資建廟,之後陸續修建於今之面貌。
建築風格
樟山寺的寺廟外型屬於佛道合流的建築,擁有道教寺廟普遍存在的燒金亭。但傳統道教寺廟雕樑畫棟且牆上分明的“左青龍、右白虎”,在樟山寺完全看不到。它完全呈現出修道場所特有的簡雅明淨,成列的紅柱上鐫刻的金字是一對對發人深省的勸世對聯,不但是信眾的座右銘,楷、隸、行皆具的書法字型也常吸引遊客駐足欣賞。
景觀
樟山寺視野極佳,台北盆地盡入眼帘,經常吸引登山健行遊客駐足遠眺,寺院也常以鐵觀音茶招待朝拜與登山的朋友。附近茶園遍布,品茶遊客不斷,已成為遊客休息的重要地方。
位於猴山上的指南宮,俗稱“仙公廟”,是供奉孚祐帝君,即八仙中的呂洞賓,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其他四殿為孚佑帝君大殿、凌宵寶殿、大雄寶殿、大成殿。往凌寶殿的途中,有一段名為“道教文化走廊”區,裡面擺設著各種從占卜到藝術等道教相關的史料。
以樟山寺為中心點,有三條步道呈放射狀分別通往其他游息據點,包括飛龍山步道、樟山寺指南宮小段及救千宮步道,三條步道的起始點都位於樟山寺廣場。
飛龍步道的特色,在於整條步道中間均有塊石綿延不斷,從遠處望來,像恐龍的脊椎一樣,因而得名。步道為一條古茶道,由樟山寺拾階而下,整段步道從進入政大校區至環山二道登山口。步道兩側的龍眼樹上生長著身形各異的蕨類群,與其間繁生林立的植物群,植物生態景觀豐富,增添另一清新風貌。
指南宮步道約於日治昭和年間,特為滿足大批前來朝拜的信眾而設建步道。登山口於指南路三段33巷底,長達九百公尺,可分為二十三個段落,石階則多達一千一百八十五級,步道沿途佇立著許多深具歷史及特色的建築景觀,令遊客在享受漫遊休閒時,也滿足了視覺感觀。
救千宮步道較為陡峭,但途中在福德宮前,有一棵百年老榕樹,盤根交錯,結成一粒粒樹瘤,景象相當奇特。
樟湖茶山步道 循著四面頭山的田間小徑,可達三玄宮,在指南產業道路開通前,此路段是貓空、樟湖、待老坑、阿泉坑地區的交通主要幹道,還可通至新店區聞名的銀河洞。出口的山稜線為三玄宮,附近聚集了許多茶商及可供品茗的茶藝館,恰為健行後的遊客們提供一處清香品茗的休息所在。
樟山寺是除了指南宮外,另一個著名的貓空夜景景點。白天天氣好的時候,不但可以看到從大台北東區到西區的景觀,運還可以看到淡水河對岸的觀音山。
天恩宮 位於指南路三段、近茶葉展示中心百公尺處的天恩宮,創建於民國十八年,主祀為觀世音菩薩。外觀採用金色屋瓦、白色的扶欄與階梯,整體設計宏偉,大殿內供奉的是有個大大的肚子,總是笑呵呵、喜樂無憂的彌勒佛。
木柵觀光茶園 成立於民國69年,是全國第一座觀光農園,座落於木柵指南里、海拔約300餘公尺的山坡地,年產茶葉可達約五萬公斤,是台灣唯一正品鐵觀音專業產區。茶園集中在指南國到貓空一帶,環山道路兩旁則有90餘家茶農,茶園區內,排排的茶樹,層層布滿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