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根據著作“Musica enchiriadis”和 “Scolica enchiriadis”,多聲部的
阿卡貝拉音樂約於公元第10世紀出現。這些早期的多聲部樂曲,稱為奧爾加農(organum),它們的主鏇律多為素歌,其下則加上一條稱為“vox organalis”的和聲聲部,這聲部有時與主音形成平行4度或5度(平行奧爾加農——“parallel organum),有時也會與主音反向進行(“organum with oblique motion”)。經過多年發展,早期奧爾加農先後演變成自由奧爾加農(“Free Organum或“Note-against-note Organum”,11世紀)、裝飾奧爾加農(“Flarid Organum”,又稱二部奧爾加農“organum duplum”,12世紀4)。到了裴洛丁(Perotin,約1170-約1236)的時代,更出現了三、四部的奧爾加農(organum triplum, quadruplum)。除奧爾加農外,複音康都歌(polyphonic conductus)、經文歌(Matet)、斷續歌(Hocket)等,都是重要的中古時期教會無伴奏合唱音樂。
歷史變革
公元14世紀,歐洲進入了文藝復興時期,阿卡貝拉的發展也出現了一番新的景象。約斯昆德普瑞(Josquin des Prez, 1440-1521)、帕勒斯替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1525-1594)、蒙台威爾弟(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的作品,都是傳統阿卡貝拉曲目中的瑰寶。此時期的阿卡貝拉作品,以牧歌(Madrigal)最具代表性。
17世紀後,受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等之影響,西方樂器的發展迅速,近代小提琴、鋼琴等成了作曲家的「至愛」,紛紛為它們譜寫樂曲。至19世紀,管樂的性能也有顯著的改良,管弦樂大盛。就是歌劇、藝術歌曲(lied)、合唱歌曲等聲樂樂種,通常也都套用到樂器伴奏,無伴奏合唱可說是進入了消退期,巴哈、莫扎特、貝多芬、勃拉姆斯等並沒有為我們留下什麼a cappella曲目。合唱指揮Timothy J. Krueger曾進行啟蒙時期阿卡貝拉的蒐集工作。
近代發展
也許是物極必反的緣故,到了20世紀初,人們開始懷念和諧的純人聲合唱,a cappella重新流行起來,並發展出近現代的版本。這陣“a cappella熱”,先由美國開始,再逐漸蔓延至歐洲以至世界各地。
1909年,耶魯大學的Whiffenpoofs成立,為阿卡貝拉的復興展開了序幕。在差不多時期,一種稱為「理髮店」(barbershop)的四部合唱也在非洲裔美國人小區興起,推動了a cappella在民間/非學術界的發展。
The Yale Whiffenpoofs
隨著錄音技術的進步,一些組合開始灌錄唱片。The Mills Brothers於1931年開始了錄音之旅。1937年,The Golden Gate Quartet也推出了首張唱片,風格與The Mills Brothers相似。
1938年,the Society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Barber Shop Quartet Singing in the United States,即後來稱為SPEBSQSA成立。Sweet Adelines — 一個為女「理髮店」歌手而設組織亦於1945年成立。
1963年,Swingle Singers(中譯:歡樂之聲)推出“Bach’s Greatest Hits”,並藉此贏得該屆格萊美新人獎,8這成就一直保持至1986年,才被獲得葛萊美獎的“Graceland” – 由Paul Simon和南非組合Ladysmith Black Mambazo合作製作追及。
The Swingle Singers (1964)
今日發展
1968年5月1日,來自劍橋大學英皇書院的英皇合唱團(King’s Singers)首演。
1971年,組合Persuasions憑歌曲“We Came to Play”打進流行榜(Billboard 200),翌年更憑歌曲“Buffalo Soldier”登上第88位。這成績一直保持了12年,之後才被組合The Flying Pickets的“Only You”趕過,這歌曲登上了流行榜首位達5周之久。10A cappella一向都不是主流藝術形式,這些組合的曲目能力壓其它廣受歡迎的流行曲「上榜」,已算是頗為了不起的成就!
1975年,Bernice Johnson Reagon,用反覆重錄(overdubbing)的方法,製作了歌曲“Give Your Hands to Struggle”,一般認為是第一首「一人阿卡貝拉歌曲」。3年後,Viv Fisher利用多聲部錄音(Multi-track recording)的技巧,把一首名叫“Blaze Away”的銅管樂曲的所有聲部用聲音模仿出來。1984年,Bobby McFerrin推出了“The Voice”,也是很出色的「一人錄音」。
1980年代可算是阿卡貝拉高峰期,產生了許多出色的新組合,擅唱Pop/Rock風格的Rockapella在美國Brown University誕生。80年代中期以後,在美國的大學校園,每年也有近20個新組合成立。
Rockapella
1990年,Deke Sharon創辦了The Collegiate A Cappella Newsletter,這個本來在學生宿舍里運作的組織,最後發展成Contemporary A Cappella Society.
1991年,組合The House Jack成立,它是首個有人負責人聲敲擊的組合。翌年,獎項“Contemporary A Cappella Recording Awards”設立。93年,首屆阿卡貝拉高峰聚會(A Cappella Summit)亦於加州舉行。95年,Primarily A Cappella Records — 首間專門製作阿卡貝拉錄音的唱片公司正式成立。翌年,首屆全美校園阿卡貝拉比賽舉行,可謂盛事連年。
近年冒起得較快的組合,還有Chapter 6,在2004年裡,它勝出了Harmony Sweepstakes及國際校園阿卡貝拉比賽(International Championship of Collegiate A Cappella)兩大賽事。
Chapter 6
近20年來,美國組合似乎阿卡貝拉的領頭羊,但其實在世界各地,也有許多出色的組合,如瑞典的爵士組合The Real Group(1987成立)、澳洲Idea of North(2003年Harmony Sweepstakes得獎者)等都是世界頂尖的組合。1997年,加拿大也舉行了首屆阿卡貝拉比賽,催生了許多新組合,實力不容忽視!
The Real Group
相關知識
1. 在器樂於16世紀起逐漸流行之前,各式各樣的阿卡貝拉一直都是西方音樂中最重要的形式,故此如欲得知更多關於傳統阿卡貝拉的數據,參考一般的西方音樂史教科書便可。
2. 基督教會成立前,當然也有阿卡貝拉,但這裡探討的是“a cappella”,故不包括教會(cappella) 成立前的清唱音樂。同理,與教會音樂傳統沒有關聯的阿卡貝拉也不會在此探討。
3. 有學者指出,中世紀的教堂音樂其實是有樂器伴奏的,用以重複(double)人聲,故此“a cappella”一詞的意思如果是指“教堂風格音樂”,亦可涵蓋套用樂器的音樂,祇要器樂聲部並非獨立的(即僅用以重複歌唱部分)。但今天我們一般都把“a cappella”定義為完全不牽涉樂器的合唱曲。
4. 創作這種奧爾乾農的代表作曲家為雷奧寧(Leonin,約1135-約1201)。
5. 牧歌其實並非字面意義所指的「牧人歌」或「牧羊歌」,也非在田野工作場地所唱的歌曲(如中國的山歌、號子)。祇因它的歌詞有時與嚮往田園生活等內容有關,故名。它並非嚴格意義的古典無伴奏合唱,因它並非聖樂,但今天因我們多把「阿卡貝拉」廣義地理解,並不再採用“a cappella”的狹義定義(聖樂),故此它也成了傳統無伴奏合唱之一員。
6.“The Whiffenpoof Song”是史上唱得最多的原創校園阿卡貝拉(Collegiate a cappella)歌曲。
7. 由於這種合唱形式多在理髮店聽到,故名。理髮店是當時非洲裔美國人的重要社交場合,而阿卡貝拉則是他們喜愛的社交活動。“Barbershop”一詞於1910年首次以文字形式出現。
8. 當時它尚未成為無伴奏合唱組合,其後為了減省運輸開支,才完全棄用樂器。
9. 組合Take 6亦於1988年獲得葛萊美獎。
10. 1991年,組合Boyz IIMan (1988年成立)憑歌曲It’s So Hard to Say Goodbye to Yesterday打入流行榜達133周之久。1993年,Huey Lewis & The News亦憑歌曲“It’s alright”打上流行榜第4位。
11. 同年(1972),著名組合“Manhattan Transfer”也正式成立。它是個套用樂器伴奏的組合,但因曲目常牽涉“close harmony”,故常被人誤以為是阿卡貝拉組合。
12.世界上阿卡貝拉樂隊就是來自德國的Van Canto和來自芬蘭的club for five
13.來自芬蘭的組合 LOITUMA 用 a cappella 的方式演奏了一曲芬蘭民歌《Ievan Polkka》,其實這就是《甩蔥歌》的原曲。
14.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支金屬阿卡貝拉樂隊就是來自德國的Van Canto。
15.12月19日,歌手張傑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辦第三場個人演唱會時首次採用Acappella純人聲伴奏。
雖然Acappella在歐美流行音樂中並不少見,但這種大多由多人共同完成各種人聲模擬樂器的工作形式,在個唱上演變成了全由張傑一人,用自己的聲音來獨立模擬各種樂器聲音做伴奏,並伴隨勁歌熱舞表演秀。這樣的大膽改變,即使放眼全球樂壇,張傑首創。
A cappella人聲伴奏由鼓點節奏以及伴唱和聲組成,由於鼓點每個8拍音律完全相同,所以包括歐美在內的很多著名歌手在現場嘗試這種唱法時,都需要把歌曲原聲第一句事先錄製好以提醒歌手準備切點進歌,否則歌手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進歌。因此在伴奏帶張傑第一句原音傳出提醒他拿起話筒進歌時,很多人因為缺乏對A cappella純人聲伴奏的音樂常識,都誤以為張傑是在“假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