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姓

校姓

校姓,讀音“xiào”,方言有“hào”音。姓氏分布較廣,主要集中在河北欒城,河南中牟、鞏義,江蘇興化、大豐、姜堰仲院邱樓村、泰州,陝西渭南,湖北鄖縣等地,北京、上海、天津、台灣等地有散居情況。國內總人口約2萬人。校姓人口不多,除了中牟、鞏義及河北欒城外,陝西渭南市臨渭區校霍村、陝西渭南市臨渭區辛市鎮裡仁村,江蘇興化市臨城鄉校家莊也有少量校姓居民,現有校姓,均統一歸為漢族。昨日上午,來自湖北、河北、江蘇、山東、陝西和河南中牟、鞏義等地的校氏後人代表近百人,齊聚中牟縣校氏族源鑑定會,當場接受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民族學與人類學原所長杜榮坤教授,中國元史學會會長、南開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李治安,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員白翠琴,內蒙古大學歷史系教授薄音湖,河南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任崇岳教授,共同簽名的認定書。

姓氏淵源

1、名賢氏族言行類槁:出自周官王校之後,以官為姓,天寶有校傑,河南士曹。

2、路史:周公族之後有校氏。 《新編千家姓》讀音注為“Xian(縣)”3、改姓:本源於校(jiao)姓。清乾隆時,河南中牟有較姓改姓校。在江蘇興化校家莊方言中hao。

4、(讀音:xiào)源自蒙古族成吉思汗:2012年,經過專家考證,河南中牟五千姓“校”村民被認定為成吉思汗後裔。

中牟校姓

成吉思汗後裔

祖墳上隱秘、模糊的墓碑銘文及校氏與居住地其他居民不同的奇異風俗,讓中牟縣約5000名校(xiào)姓居民常為自己的身世困惑,雖然當地有校姓是蒙古人的傳言,但一直沒得到確認。而《百家姓》有504姓,也沒有校姓。

校姓族源鑑定會校姓族源鑑定會

昨日上午,來自中國社科院、中國元史學會、河南省社科院、內蒙古大學等四家機構的專家,在中牟縣召開校氏族源鑑定會,共同認定中牟校姓系元太祖成吉思汗裔孫。

中牟有群“皇族後裔”常為身世困惑

在中牟縣東漳東村、校莊、大洪、大衡莊、邵崗等30餘村,共居住著約5000名校姓居民。雖然他們戶口簿上的戶籍顯示為漢族,但在祖輩相傳中,他們卻認為自己是來自內蒙古的“皇族後裔”。

中牟人民廣播電台台長校文學已關注校姓多年,他聽上輩老人講,他們是從蒙古來的。而據1935年的中牟縣誌記載,中牟校姓來自蒙古,因為他們的遷徙和一個叫“木交王”的蒙古族高官有關。

在中牟校姓人中,大都知道“木交王”的傳說。

相傳朱元璋推翻元朝後,蒙古人“木交王”帶家眷逃到河南。為讓後代免遭殺戮,他讓老大跑到輝縣,老二隱居中牟,老三去了鞏義,都姓“校”。

在東漳東村的校全勝,曾在校姓先人聚居的校崗挖出一對石獅,上面的人物形象和漢人不同。

校文學說,他在爺字輩人家中見過大鐵弓,這和蒙古人騎馬善射的習俗相符。

校文學說,從他們族人現風俗看,也頗能印證。《元王失江山》是一出講述蒙古人失去大好江山的事,校姓人覺得是恥辱,從來不讓後代看。祖輩的傳說和遺存的風俗,讓他們常為自己的身世困惑:“如果我們不是蒙古人的後代,為啥會有這么多傳說?如果是,又沒有更確鑿的證據。這么多年,我們一直在尋找專家,想讓他們證明,我們究竟是不是蒙古人的後代。”

神秘墓碑助中牟5000校姓居民認祖歸宗

河南省社科院歷史所研究校氏族源最早的專家任崇岳說,中牟縣東漳東村南1.5公里處有校姓祖墳,迄今尚有一通清代乾隆時期的墓碑。

墓主校秀書,乾隆時人,《中牟縣誌》有傳,立碑人是校秀書的侄孫校逢庚。因年代久遠,風雨剝蝕,字跡已漫漶不清,但多半尚可辨識,石碑上有“□元時其先藩服食邑山西洪洞縣浩繁□□□□赸在草莽冊牒淪亡各以封號記族遂□校氏厥凌□□□至□□□科校郡庠邑庠校較互見之後□莫不報捷□□□子子孫孫一見之後知校較雖異但□□□本”等殘缺不全的文字。

從碑文中我們能捕捉到以下信息:

第一,山西洪洞縣的校姓是元代朝廷的藩服。既然藩服的原意是指離王畿最遠的番屬,這就意味著校姓人乃是元代天潢貴胄,即成吉思汗的子孫。

第二,“食邑山西洪洞縣”一句證明校姓系朮赤之子拔都之後。

又稱“赸在草莽,冊牒淪亡”,可知校姓原系勛貴之家,只因朝代更迭淪落為普通百姓。

元太宗丙申年(1236年)贈賜平陽(今山西臨汾)為拔都食邑,大德九年(1305年)改為晉寧路,晉寧路轄6縣,洪洞即在其中。按照諸王可將封地再分慣例,拔都將平陽之地分給四個兒子,交通最便利、土地最肥沃的洪洞理應分給長子撒里答。已是欽察汗國國王的撒里答於1225年覲見憲宗蒙哥時,病逝於返途中,王位落入其叔父別兒哥手中。撒里答信奉基督教,別兒哥信奉伊斯蘭教,兩派積怨甚深。撒里答既死,其遺孀、子女只能前往封地洪洞縣繁衍生息。

綜上信息可確定,校姓應為撒里答後裔,世係為:成吉思汗—朮赤—拔都—撒里答—校姓。

河南省鞏義也有校姓,是從河北欒城遷來的。欒城的校姓與中牟的校姓同祖同源。不同的是,中牟這一支未再遷徙,欒城這一支又有人去了河南鞏義。

校姓人口不多,除了中牟、鞏義及河北欒城外,陝西渭南市臨渭區校霍村、陝西渭南市臨渭區辛市鎮裡仁村,江蘇興化市臨城鄉校家莊也有少量校姓居民,現有校姓,均統一歸為漢族。

任崇岳說,過去在中國一直沒有找到朮赤後裔,這次通過研究考證,終於在中原地區找到,實乃民族文化的一件幸事。

五專家為校姓後人頒發族源認定書

昨日上午,來自湖北、河北、江蘇、山東、陝西和河南中牟、鞏義等地的校氏後人代表近百人,齊聚中牟縣校氏族源鑑定會,當場接受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民族學與人類學原所長杜榮坤教授,中國元史學會會長、南開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李治安,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員白翠琴,內蒙古大學歷史系教授薄音湖,河南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任崇岳教授,共同簽名的認定書。

通過一年多的考證,五位專家一致認定元末明初由晉寧路遷出的校姓系元太祖成吉思汗裔孫。

杜榮坤教授告訴記者,碑文很有說服力,對於研究成吉思汗子孫史很有價值。

連結

成吉思汗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把自己的基因散播得最廣泛的男人

成吉思汗跟他的原配妻子共生有4個兒子,即後來“四大汗國”的大汗。除此之外,成吉思汗一生中還擁有很多妻子,這些妻子來自於他統轄下的不同地區,她們為成吉思汗養育了上百個孩子。

2006年5月31日,世界各大媒體報導了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遺傳學教授布賴恩·塞克斯通過基因鑑定發現,48歲的美國人湯姆·羅賓遜和成吉思汗這兩個相隔800年的人之間存在血緣關係。塞克斯教授說:“成吉思汗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把自己的基因散播得最廣泛的男人。他把自己的Y染色體傳給幾百個子孫,這些子孫散居在他龐大帝國的各個地方,而且這些子孫都是各地的君主和貴族,他們有條件生養更多子孫。”

姓氏分布

1.陝西渭南。代表人物校紀英,臨渭區校霍村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2.河南中牟。代表人物校毅之,1949年生,女,一級演員,在音樂詩劇《洪湖的女兒》中扮演韓英。 河南中牟縣的東漳村、韓寺大洪、興隆崗、城關鎮的東關、姚家的校莊等鄉鎮居住5000多名校姓後代,知名人士也很多。 河南省中牟縣的校姓和河北欒城校姓在清廷乾隆時某一次科舉考試期間相認。河南省中牟校姓在此前姓“較”,後改為“校”。

3.河北一集中居住地,即欒城(北長村),此地校姓已有不少人工作在石家莊、天津。

4.江蘇興化市陳堡鎮校莊村

5.湖北鄖縣劉洞鎮有數千校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