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
歷史較為悠久,據1854年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撰寫的《樂師史》(古維文手抄本)中記載,早在十四、十五世紀時,維吾爾族民間已經出現這種樂器,並已有著名的演奏家了。它最早流行於南疆喀什、莎車一帶,後來逐漸傳至北疆各地。清《皇朝禮器圖式》將其列入宮廷回部樂,稱其為塞他爾。《清史稿》(卷一一)載:“塞他爾,形如匕,絲弦二,鋼弦七,木柄通槽,下冒以革。面平背圓,柄有線箍二十三道,如琵琶之品。以九軸綰弦,柄端二軸綰絲弦。……以手冒撥指,或木撥彈絲弦,應鋼弦取聲。”這一記載與後來的薩它爾已有很大區別。20世紀50年代,薩它爾又流傳到哈薩克族人民聚居的邊城伊寧。如今它已流行全疆各地,成為維吾爾族人民喜愛的拉弦樂器。
形制結構
民間傳統的薩它爾,形制和維吾爾族彈弦樂器彈布爾非常相似,外觀像一支長柄水瓢,通體用桑木製作,全長130厘米~148厘米(圖)。共鳴箱呈瓢形,系用一整塊桑木挖鑿出腹腔後,其上蒙以桑木薄板而成,面板上部開有出音孔。琴桿較長,呈半圓形柱狀體,上端為琴頭,平頂無飾,正面和左側設有九至十七個T形弦鈕,下設山口。琴桿正面為按弦指板,其上纏有十八個絲弦品位,有的還在面板上設有高音品位。面板下部中央置有木製長橋形琴馬。張有九至十七條金屬弦,其中右側第一條外弦為主奏弦,使用銅弦,其餘均為鋼絲共鳴弦,弦的下端繫於尾柱上。琴弓為木製弓桿,張以馬尾弓毛,與小提琴弓近似。
現存狀況
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裡,收藏著一支維吾爾族的薩它爾,全長139厘米。共鳴箱瓢形,用一塊桑木挖制而成,蒙以桑木薄板為面,琴箱長39厘米、最寬處16.5厘米、最厚處15厘米,面板上方開有四個圓形小音孔、呈菱形排列。琴桿桑木製,長100厘米,上端為琴頭,平頂無飾,設有十三個T形弦鈕(正五左八),正面弦鈕下方設有山口。琴桿正面為按弦指板,中、下部纏有十六個牛筋弦品。面板下方置硬木製長橋形琴馬,張十三條金屬弦。此琴制於1958年,工藝較為精細,琴箱背板上鑲嵌有黑白相間的骨製圖案花紋,通體髹以棕色油漆。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贈予的藏品。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
相關詞條
-
薩它爾
薩它爾新疆特色民族器樂的一種,又稱“塞他爾”,波斯語“薩”為“三”、“它爾”是“弦”,意思是3根弦的樂器。薩它爾的外形與彈撥爾相似,因音色明亮,常常用於...
歷史發展 形制結構 演奏方法 改革 現存狀況 -
改革薩它爾
改革薩它爾,又稱中音薩它爾,維吾爾族弓拉弦鳴樂器。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資料 -
胡西它爾
胡西它爾,一種維吾爾族拉弦樂器。(胡西它爾)意為(悅耳的琴弦)。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等地。由新疆藝術學校吐爾遜江依據維吾爾族民間傳說創研而成 ...
外形特徵 發展歷程 演奏方法 演奏作品 -
薩塔爾[維吾爾族樂器]
薩塔爾,維吾爾族弓拉弦鳴樂器。漢文史籍稱塞他爾,歷史悠久,外形與彈布爾相似,音色明亮,可用於獨奏、合奏或為演唱“十二木卡姆”伴奏。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神話傳說 樂器簡介 樂器歷史 歷史發展 形制結構 -
胡西塔爾
胡西塔爾是維吾爾族古老的拉弦樂器,久已失傳,後經吐爾遜江挖掘改革而成。外形與曼陀林相似,演奏姿勢和方法與艾捷克相同,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歌舞伴奏,適於...
簡介 歷史 結構 演奏方法 -
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蒙語意為“說書”,俗稱“蒙古書”、“蒙古說書”、“蒙古琴書”,集蒙古說唱藝術發展之大成的一種曲藝形式,主要流傳於內蒙古自治區及相鄰黑龍江、吉林...
歷史淵源 藝術特色 代表作品 傳承保護 傳承意義 -
名著名譯詩叢:洛爾迦的詩
《洛爾迦的詩》內容簡介:主要包括我國現代著名詩人戴望舒生前所譯洛爾迦的詩作及著名西班牙文翻譯家陳實補譯的洛爾迦的幾乎全部詩作。囊括《詩篇》(1921)、...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序言 -
蒙古族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蒙古語意為"說書",是蒙古族的一種曲藝形式,主要流傳於內蒙古自治區及我國東北各省蒙古族聚居區。與草原上的蒙古族民眾生活習性一致,這種藝術具有浪...
簡介 歷史溯源 藝術特色 傳承價值 -
三峽大學軍樂團
超 鄭倫鑫 中音薩克斯 次中音薩克斯 高薩 指導老師:崔迪...、短號、長號、圓號、中音號、次中音號、長(短)笛、單簧管、薩克斯(高音、降...聲部、銅管聲部、打擊樂聲部三個大聲部。團員全部來自普通學生中,它要求...
三峽大學大學生軍樂團 組成 軍樂團大事記 軍樂團榮譽 歷屆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