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簡介
中國的納西族主要聚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維西、中甸、寧蒗縣、永勝縣及四川省鹽源縣、木里縣和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鎮等。現有人口為324679人。農業是納西族的主要經濟部門,主要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種植大米、玉米、土豆、麥類、豆類和棉、麻。金沙江“河套”地帶,是著名的林區。玉龍山區植物種類繁多,以享有“植物倉庫”之稱聞名於世。1961年成立了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納西族人民繹討40多年的開發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了自己的大學生和科技人員。以往納西族地區缺醫少藥,經常流行多種疾病和瘟疫;現在醫療衛生人員遍及鄉村,基本上消滅了流行的疾病,人民的健康水平顯著提高。納西歌曲主要有打跳歌,東巴吉日經,納西淨地,納西酒歌等等。
納西族的自稱因方言不同而有所區別:麗江等地多自稱“納西”,寧蒗、四川鹽源等地自稱“納日”、“納汝”或“納恆”。按納西語分析,“納”有“大”或“尊貴”的意思,“西”、“汝”、“恆”等意為“人”或“族”。1954年,根據本民族意願,經國務院批准,以“納西”作為共同族稱。
納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納西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大致以金沙江為界分為兩個方言,方言之間相互不能通話,而納西語的標準語則以納西語西部方言為基礎方言,以麗江縣城大研鎮的語音為標準音。在納西族悠久的歷史進程中,曾經有過東巴文、哥巴文兩種文字。“東巴文”是納西族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以前)就創造的一種象形文字,由象形符號、標音符號和附加符號組成,是當今世界上僅存的還流傳在民間的活的象形文字。
納西族地區的社會經濟,同雲南大多數少數民族一樣,發展不太平衡。到共和國建立前,麗江縣的納西族聚居區是封建地主經濟,並出現了資本主義工商業;中甸縣的一些地區仍保留著領主經濟的殘餘;寧蒗到還基本處於封建領主經濟階段,並保持著對偶婚和母系家庭殘餘。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納西族人民創造了富有本民特點的燦爛文化,形成並發展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納西東巴文化在雲南各民族獨樹一幟,是納西族人民的驕傲,比如東巴文對於研究比較文字學和人類文化史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在《東巴經》中,一方面保留了許多古語古詞,是納西語和其他親屬語言作歷史比較的極好材料,另一方面又記錄了大量的納西古代文學。
與東巴文化發展的同時,納西族又學習和吸收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族的先進文化,從而豐富了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和內容。從明代開始,以麗江土司為首的貴族領主首先接受了漢文化,他們大都能詩能文,如木公曾寫下了《雪山詩選》,木增曾寫下了《雲邁淡墨》等詩集。
納西族一般居信在壩區、河谷和半山區。壩區民間住房多系土木結構瓦房,格局多為“三房一照壁”,山區多是低矮的木楞房,以木板覆頂。納西族的婚姻家庭,多數地區實行一夫一妻制,舊時婚姻由父母作主,婚前社交自由。寧蒗瀘沽湖周圍的摩梭人則還保留著母系家庭和對偶婚的殘餘。隨著婚姻法的貫徹,一些古老的婚俗正在逐漸改變。
納西族能歌善舞,在生產勞動和民族節日中常有民眾性的歌舞活動。古老的傳統歌舞曲調有“餵麥達”(麗江)、“火搓圭”(永寧)、“呀號里”(白地)、“喔熱熱”(麗江大東)等;民間樂器以葫蘆笙、竹口弦和直笛為主。
社會經濟
麗江地區納西族社會在唐代有了進一步發展,畜牧業生產居於社會生產的主要地位。從10世紀初葉到13世紀中葉,麗江地區納西族的農業生產超過畜牧業而居社會生產的主要地位,手工業也有了一定發展。元代麗江地區已出現“民田萬項”,“地土肥饒,人資富強”。明代中葉,麗江納西族社會已進入了領主經濟發展的階級。明代後期,麗江地區由於受到鄰縣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影響,開始出現了土地的買賣和租佃,從而產生了地主經濟。清雍正元年,麗江“改土歸流”,為地主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鋪平了道路。至20世紀40年代末期,納西族雖早已進入封建社會,但各地發展不平衡。麗江、維西南部和永勝等地為地主經濟的地區,並出現了資本主義的因素;中旬縣的金江、三壩等地區有領主經濟的殘餘;維西縣的北部、寧蒗縣的永寧和四川的鹽源等地基本上是領主經濟的地區。農業是納西族的主要經濟部門,主要種植大米、玉米、土豆、麥類、豆類和棉、麻。金沙江“河套”地帶,是著名的林區。玉龍山區植物種類繁多,以享有“植物倉庫”之稱聞名於世。地主經濟地區的農業生產基本上已達到相鄰地區的漢族、白族的水平。占人口10%的地主、富農占有60~70%的土地,農民向地主交納地租,租率為50~80%。高利貸剝削殘酷,年利率為100~300%。此外,有的地主還強迫農民每年為地主服無償勞役一兩個月,交納“禮米”和貢獻一定數量的土特產。這類地區的商業資本也相應地有所發展。抗日戰爭後期,中緬之間的交通為日本帝國主義所破壞,中印貿易活躍起來,麗江成為印度、西藏與內地貿易的樞紐,於是麗江城區出現了一些擁有巨資的商業資本家,其中有的是納西族地主兼工商業者。這些地區,特別是麗江r縣的手工業比較發達,有銅器、鐵器、皮革製造及紡織、造紙、縫紉、建築、雕塑等行業。銅器和皮革製品遠銷接壤的民族地區。
1961年成立了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納西族人民繹討40多年的開發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幹部的60~70%是納西族幹部。由於興修水利,增加灌溉面積,改良土壤,實行科學種田,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林、牧、副業也有了較大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納西族地區的工業主要是個體小手工業和少數工場手工業,現已建成機修、採煤、發電、電機、化肥、造紙、水泥、毛紡、化工、製藥等中小型工業企業。他們生產的藏鞋、包銀木碗、銅鎖等民族手工業產品,暢銷各個藏族地區;勞保皮手套、各類皮褥子、虎牌豬鬃、窖酒等名牌產品,已成為外貿出口物資,享有盛名。過去,納西族地區沒有公路,行羊腸小道,運輸靠人背馬馱;現在麗江地區70%以上的村都通了公路,90%的鄉都通了公共汽車。過去麗江地區中學極少,有的縣沒有中學,多數鄉村沒有國小。如今僅麗江縣就有40多所中等學校,適齡兒童都上了國小。有了自己的大學生和科技人員。以往納西族地區缺醫少藥,經常流行多種疾病和瘟疫;現在醫療衛生人員遍及鄉村,基本上消滅了流行的疾病,人民的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遺產名錄
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1997)世界記憶遺產——納西族東巴古籍文獻(2003)
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併流(2003,與兄弟民族共享)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納西東巴畫(2006)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2006)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納西“熱美蹉”(2008)
宗教文化
納西族普遍信奉“東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佛教,道教以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具有多神信仰的性質。東巴教是納西族的特有宗教。東巴文化因保存於東巴教而得名。主要包括東巴文字、東巴經、東巴繪畫、東巴音樂、東巴舞蹈、東巴法器和各種祭祀儀式等。東巴,意為智者,是宗教活動的組織者、主持者,又由於他們掌握東巴文,能寫經、誦經,能舞蹈、繪畫、雕塑,懂得天文、地理、曆法,所以成為納西族古文化的重要傳承者。東巴教即因東巴而得名。
祭祀儀式;納西族在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力圖詮釋和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兩大矛盾的五十多種東巴教法事儀式,規模較大的有祭天、祭署、祭風、祭丁巴什羅等四種儀式。
東巴繪畫:大體分為木牌畫、紙牌畫、捲軸畫三種。其中以捲軸畫最有名,又以表現天堂、人間和地獄的《神路圖》為其代表。2006年,納西東巴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東巴音樂:指東巴在宗教祭祀活動中有所吟誦的曲調音樂,並伴有器樂。這種音樂流傳於東巴口頭,或零星保存於東巴經和東巴畫中。除了占卜經書以外,東巴經書都是要通過誦唱表現出來的。東巴唱腔有五十種左右。
風俗習慣
婚俗
納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節日期間進行,男女青年相識後,通過媒人撮合,雙方家長合完八字,男方就請媒人送給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還要加上砣鹽兩個,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訂婚,訂婚時要擺定婚宴,婚禮要進行3-5天,屆時男、女雙方都要置辦酒席。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請客人入座,然後奏樂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時,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時,新郎、新娘向客人敬雙杯酒。宴畢主人及親屬要站在門外關客。男不娶女不嫁的阿注婚瀘沽湖的納西族(摩梭)主要實行阿注(意為朋友)婚姻,他們婚姻的主要特點就是男不娶妻,女不嫁夫:成年男子在夜間到相好的女子家以過偶居生活,次口黎明即返回自己的母親家裡。凡過這種偶居生活的男女,彼此不稱夫妻,而以“阿注”相稱。男女阿注之間不組織共同的家庭,婚姻關係很不穩定,時間長的數年、短的只有一、二夜。多數男女終生有阿注六、七人至十餘人,個別多至百人以上。一般說來,中年以後,阿注關係便漸趨穩定。納西族女子十五、六歲、男子到十七八歲時,則開始結交阿注。他們主要是通過勞動生活,節日或廟會等社交活動,來建立阿注關係的。但締結阿注關係,必須遵守納西族風俗習慣中的傳統的通婚習慣,凡屬不同母系血統的成年男女,均可自由建立阿注關係,凡屬於同一母系血統的後裔,只要相隔三至五代之後,就被認為血緣關係已經疏遠,也可通婚。總之,建立阿注關係除遵守母系血緣近來不婚的原則外,一般不受年齡、輩分、等級和民族的限制。此外阿注婚姻解除阿注關係的方式也非常簡單,只要女子閉門不納,男子不再登門訪宿,或者托人捎個口信給對方,阿注關係就結束了。也正因阿注婚姻的特點是易合易離,所以,他們對解除婚姻關係多持無所謂的態度。不少人在阿注關係解除後,仍保持正常的往來,見面時互相問候,以禮相侍。因此,解除阿注關係的男女,也很容易離而複合,這種合後分,分而合的現象,在納西族地區比較普遍。
相對穩定的阿注同居婚
滬沾湖的納西族的第二種婚姻形式就是“阿注同居婚”。凡過阿注婚姻生活的男女,一旦雙方有共同生活的願望時,便可組成同居家庭,不必邀媒撮合,不舉行結婚儀式和宴請賓客,也不受等級的限制。同居形式則有女子到男子家同居的,有男子到女家同居的,也有雙方都脫離原來的家,單獨居住的。同居阿注在家庭中的地位比較平等,關係也較融洽,雙方都比較注意維持已經建立起來的同居關係。同居的男女很少或者不再結交阿注。相對來說,阿注同居比阿注異居的婚姻穩定得多,但到女阿注家同居的男子,大多保留原來的家名,其子女從屬於女方,血統按母系計算。同居的男阿注一般不能做女方的家長,死後不能葬入女方家的公墓,而得由其甥領回,葬到母親家族的公墓上。但現在這個規矩逐漸改變了,少數男子的骨灰,已由子女葬入女阿注家族的公共墓地上。女居男方的阿注同居,與男居女方的阿注同居則大不相同。根據納西族的風俗習慣,女入男家所生子女屬於男方,為父系血統的成員。重禮聘娶的正式婚
瀘沽湖納西族的第三種婚姻形式就是正式婚。正式結婚須請媒人說合,重禮聘娶,長輩主婚,舉行正式婚禮,盛宴親朋。這種婚姻受社會習慣的保護,解除關係必須得到雙方家庭的同意和社會認可。正式結婚的配偶,夫稱為“哈楚巴”、女稱為“刷楚米”。
那些只有獨女、或雖有幾個姑娘但缺乏勞力的家庭,則多採取招贅辦法為女兒完婚。招贅婚一般是女子相中某男子後,長輩出面托人到男家探詢,男子長輩如果同意,即轉告兒子,如兒子不同意,親事作罷;如男方同意,女方便正式邀媒提親。媒人帶一壇酒、一筒茶、一盒粑粑、一隻豬腿到男家作見面禮。男家長輩將禮物放在鍋莊上祭完祖先後,親事就算定妥,往後擇個吉日則可以舉行婚禮。結婚時,女家送些酒、肉、米粑粑給男家宴待賓客,男家則為出贅兒子做一、二套新衣服則可。成親的當天早晨,女家的幾個人到男家迎接新郎,新郎的兄弟姐妹及夥伴前往陪送;到達女家後,由巫師達巴給新郎、新娘額上抹酥油,祝新婚夫婦長命百歲,白頭偕老;新人拜祭天地、祖宗及長輩,並接受長輩們的祝福。晚上,女方簡單宴請親戚好友,婚禮則可告結束。入贅男子一般不能與妻處於平等地位,還要改原來的家庭名為妻方的家名。因而只有窮漢或孤兒才會入贅,富裕人家的兒子很少入贅。也有少數能幹的贅婿,取代妻子成為家長,擔負起處理家務的重任。
正式結婚的婦女,在社會和家裡的地位普遍比過阿注同居婚的女子低一些。依據當地納西族的風俗習慣,男子提出離婚,無權索回結婚時送的彩禮,若女子要求離異,則必須退賠全部彩禮。因此,不少婦女是很難實現離婚願望的。但是,只要婦女能退還男方的聘禮,即可隨時離開男家。貧家女子無錢退聘金,常常採取逃婚的方法,以達到恢復阿注婚的目的。但當地的納西族人對於女子逃婚並無責難,甚至還會給與某種形式的同情。食俗
納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饅頭或水燜粑粑,中餐和晚餐較為豐富,一般都有一兩樣炒菜和鹹菜、湯等,特別喜食當也回族的牛肉湯鍋和乾巴。不論平壩或山區,蔬菜品種較多,四時應市,山區廣種洋芋、蔓菁和瓜豆,並以當地的土特產做成各種風味名菜。如:清蒸蟲草鴨、貝母雞、天麻雞等。其中納西族傳統名菜“釀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釀入肉泥,蒸熟後做為祭祀、特別是祭祖的一道專用菜餚。肉食以豬肉為主,大部分豬肉都做成醃肉,尤以麗江和永寧的琵琶豬最為有名,可以保存數年至十餘年不變質。外出勞動攜帶麥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時圍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陽地方就餐。
典型食品主要有:麗江火腿粑粑、麻補、雪蓮花拼盤、麗春銅火鍋、麗江火烤粑粑等。
喪葬
喪葬自古通行火葬,清末後部分地區開始盛行土葬。納西族男子的服裝大體與漢族相同。麗江納西族婦女身穿大褂,寬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圍腰,穿長褲,披羊皮披肩,綴有刺繡精美的七星、旁綴日、月,表示勤勞之意。納西族熱情好客,每當獵獲歸來,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獵物。貴客臨門,主人要做六樣或八樣菜進行款待。忌諱
忌諱有:騎馬到寨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腳架,不能蹺二郎腿;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在門檻上坐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有的地方還忌在家裡唱山歌;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食狗肉。進入納西人家時不能主動進入老人,女人的臥室和女孩的"花樓",不能詢問"阿夏"的情況。民族節慶
納西族以農曆記年。主要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陽節、中秋節、火把節、“三月龍王廟會”、“七月騾馬會”等。不少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均與當地漢族大致相同,春節是最大的傳統節日,並且伴有許多祭祀活動。除年節外,納西族還有許多祭祀活動。其中最為隆重的是“納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選在正月上、中旬,屆時要選好祭天場,由東巴教掌教人任祭司,並宰殺輪流餵養的祭天豬,各家各戶都要捐大麥、小麥用來釀酒,做餌塊。祭時用全牲大祭,在場者均要洗手執香肅立。祭畢,用豬血灌腸、豬頭、內臟燒湯,熟後按戶分食。
大祭後三天,還要進行以各家各戶為單位的小祭。還有“祭三朵(本族保護神)”,納西族認為三朵是屬羊的,每年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要用全羊祭,麗江地區的納西族祭三朵還要帶著火鍋到風景秀麗的地方野餐。海坡會
在雲南永寧納西族人民居住的地方,有一個神秘美麗的瀘沽湖,在湖的兩岸,俯臥著一個雄奇的山峰――獅子峰。獅子峰是納西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名叫“乾木”。她絕美的容貌,致使各地的男神都為之傾倒。不過她和永寧納西人一樣,沒有固定的丈夫,過著男不娶,女不嫁的自由偶居生活。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眾山神都要到永寧與乾木女神聚會娛樂,接受祝福。後來,納西人在農曆七月二十五日這天,都要歡聚瀘沽湖圈,參加一年一度的海坡會,人們載歌載舞,盡情娛樂,一是為女神助威,二是用隆重的儀式祭祀女神,祈示她保佑人們平安,五穀豐登,畜牧興旺。男女青年也趁此良機,互結“阿注”。三朵節
三朵節是雲南麗江一帶納西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十月初八舉行。相傳,遠古時代,納西先祖三朵曾在這裡降服了妖魔,從那以後,每年農曆十月初八日,人們匯集到三朵廟裡祭拜保護神三朵。祭品有整豬、全羊、雞、魚等。
節日期間,納西族男女老少踏著遊春賞花,小伙子騎上駿馬,進行撥旗、拾銀圓賽馬活動,勝者,倍受姑娘們的青睞。晚飯後,人們圍坐在篝火旁,能歌善舞的納西姑娘跳起歡快的“阿哩哩”。
棒棒會
納西族的商貿節日也比較多。雲南麗江縣的納西族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舉行“棒棒會”,以交流竹木農具為主要內容。據記載,這種集市活動自明朝起就有了。按照納西族傳統,正月十五是小年,小年之後開始春耕生產,棒棒會正好為準備農具提供了一個機會和場所。這裡犁耙、鋤頭、鐮刀、竹筐、背簍、扁擔等等一應俱全。納西族農民每年要更換一些帶把柄的農具的木把,所以把這種農具交易會稱為“棒棒會”。棒棒會上也有出售花卉、果木樹苗、盆景、家具及家庭生活日用品的。搶婚遺風在部分納西族地區,仍存在著一種“搶婚”遺風。這也是一種古老婚俗的遺風,反映了女子對父系制從夫居的反抗。妻方要堅持舊傳統住在母家,男子就用搶婚來實現把妻子留在夫家居住的願望。現代社會中的“搶婚”,僅是一種形式,並非真的強搶,而是男女雙方的一種默契,為了以“生米已成熟飯”來搪塞對婚姻持有異義的女方父母。
文化藝術
納西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文化藝術。納西象形文字產生於1000多年前。最初為東巴教徒傳授使用,寫《東巴經》,故亦稱為東巴文。13世紀初年,又創造了一種表音文字,叫哥巴文。《東巴經》卷帙浩繁,是納西族的宗教經書,是研究納西族社會歷史發展、語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的寶貴資料。對這兩種文字產生的時間尚有不同看法。明代麗江土司木氏努力學習和傳播先進的漢文化,土司木公的《雪山始音》等六部詩集,木青的《玉水清音》詩集,木增的《雲過淡墨》詩集,得到了明代學者楊慎、徐霞客的讚許,《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分別選收了木公、木增的詩。到清代中葉,又出現了一些傳世的詩文作品,如馬之龍的《雪樓詩鈔》,桑映斗的《鐵硯堂詩集》,都有一定的造詣,反映了當時漢族文化在納西族地區的進一步傳播和發展。
納西族廣大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創世紀》,是一部描寫納西族人民開天壁地、與大自然博斗、歌頌勞動、反映男女忠貞愛情的著名的長篇史詩。還有《游悲》、《相會調》等都是以浪漫主義色手法、富於獨特的民族風格的文學作品。納西族人民能歌善舞,在生產勞動或民族節日中常有民眾性的歌舞活動。民間流傳較廣的有“餵麥達”、“喔熱熱”、“阿麗麗”等古老歌舞曲調。樂曲以笛子曲、口弦曲、葫蘆笙誤區較為普遍,優美清新,粗狂有力。《白沙細樂》和《麗江古樂》是有名的兩部大型古典樂曲。
著名的寺廟建築,如麗江白沙“大寶積宮”、“琉璃殿”、“大定閣”、“五鳳樓”(福國寺內)及束河“大覺宮”等,是一群明代建築,其技術既揉合了納西、漢、藏3個民族的傳統風格,又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壁畫頗有藝術價值,表現了納西族人民吸收漢、藏藝術以豐富自己藝術創作的智慧。
天文曆法
根據已翻譯的二十多卷《東巴經》的記載,古代關於天象的專有名詞即有數十種之多。《創世紀》里還出現了專管氣象、星辰和曆法的忍勞、蘇陀、尼羅、吉阿等人的名字;從《巴格圖》和《十二生肖的來歷》等經書上看,納西族早就對四方四隅(類似漢族的八卦)有了較為明確的概念;確定了二十八宿的方位和用陰陽“精畏”(“五行”)配合十二生肖推算六十花甲的方法;創製了以月亮圓缺定月,每月三十天,一年十二個月,共三百六十天的曆法,並用十二屬相來記日、記月和記年。民間還從對天象及生物活動觀察,摸出一套關於風、雨、花、雪,以及布穀鳥、野鴨、大雁、白鶴等的活動規律,來分別季節的特徵,不誤農時地進行農事活動。民族名人
當代人士
和志強:雲南省第六、七、八屆省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方國瑜: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語言學家;西南民族史的開拓者、雲南地方史的奠基人。
楊鳳: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開拓者,四川農業大學名譽校長。
李汝炯:抗日名將,炮兵專家,授陸軍中將銜。
和國才:少將,公安海警高等專科學校政委。
和志虹:中國赴海地維和警察,2010年1月13日犧牲,烈士。
和志剛:口書書法家,中國十大傑出青年(2003)。
白庚勝:中國文聯書記處書記、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宣科:音樂民族學家。
和段琪:雲南省副省長。
孫少蘭:歌唱家,第二代江姐扮演者。
和占鈞:原雲南省政協副主席。
解毅:雲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
和自興:雲南省國土資源廳廳長。
楊光躍:西藏軍區副司令員。
和紹全:原雲南省文山軍分區司令員。
李群傑:革命家,中共地下黨雲南省工委書記。
牛紅衛:環保人士,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部首席代表,2003美國《商業周刊》“亞洲之星”。
戴汝吉:志願軍戰鬥英雄。
和自興:中央軍委授予“英勇獻身的模範指導員”稱號,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犧牲。
趙仲修:小麥育種專家,“寧夏50年影響力人物”。
方寶賢:美籍太陽能專家,波士頓大學教授。
和衛光:技巧“混雙”世界冠軍。
和雪梅:中國女子體操隊隊長(1993),日本全國體操錦標賽女子平衡木冠軍(2007)。
楊尚孔:智利國家體操隊總教練。
和煜東:第一個把五星紅旗插在南極極點,物理學博士。
周霖:國畫家,代表作《金沙水拍雲崖暖》懸掛於人民大會堂雲南廳。
和秋香:2011花兒朵朵全國總決賽季軍。
木光:麗江木氏土司第48代傳人,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特約研究員,現為麗江文化研究會名譽副會長,臨滄市麗江文化研究會顧問。
和良輝:雲南省商務廳廳長。
古代人士
木增:麗江十九世土司,明代納西族作家。
阿勒邱:納西族人精明能幹婦女的代名詞,所有男人、女人所追求的優點她都具備。
馬子云: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向官方上書提出禁菸主張的人,堪稱神州禁毒第一人。
中國56個民族名稱
官話拼音 | 中文名稱 | 人口 |
Hàn Zú | 漢族 | 1,230,117,207 |
Zhuàng Zú | 壯族 | 16,178,811 |
Mǎn Zú | 滿族 | 10,682,263 |
Huí Zú | 回族 | 9,816,802 |
Miáo Zú | 苗族 | 8,940,116 |
Wéiwúěr Zú | 維吾爾族 | 8,399,393 |
Tǔjiā Zú | 土家族 | 8,028,133 |
Yí Zú | 彝族 | 7,762,286 |
Měnggǔ Zú | 蒙古族 | 5,813,947 |
Zàng Zú | 藏族 | 5,416,021 |
Bùyī Zú | 布依族 | 2,971,460 |
Dòng Zú | 侗族 | 2,960,293 |
Yáo Zú | 瑤族 | 2,637,421 |
Cháoxiǎn Zú | 朝鮮族 | 1,923,842 |
Bái Zú | 白族 | 1,858,063 |
Hāní Zú | 哈尼族 | 1,439,673 |
Hāsàkè Zú | 哈薩克族 | 1,250,458 |
Lí Zú | 黎族 | 1,247,814 |
Dǎi Zú | 傣族 | 1,158,989 |
Shē Zú | 畲族 | 709,592 |
Lìsù Zú | 傈僳族 | 634,912 |
Gēlǎo Zú | 仡佬族 | 579,357 |
Dōngxiāng Zú | 東鄉族 | 513,805 |
Gāoshān Zú | 高山族 | 458,000 |
Lāhù Zú | 拉祜族 | 453,705 |
Shuǐ Zú | 水族 | 406,902 |
Wǎ Zú | 佤族 | 396,610 |
Nàxī Zú | 納西族 | 308,839 |
Qiāng Zú | 羌族 | 306,072 |
Tǔ Zú | 土族 | 241,198 |
Mùlǎo Zú | 仫佬族 | 207,352 |
Xíbó Zú | 錫伯族 | 188,824 |
Kēěrkèzī Zú | 柯爾克孜族 | 160,823 |
Dáwòěr Zú | 達斡爾族 | 132,394 |
Jǐngpō Zú | 景頗族 | 132,143 |
Màonán Zú | 毛南族 | 107,166 |
Sǎlá Zú | 撒拉族 | 104,503 |
Bùlǎng Zú | 布朗族 | 91,882 |
Tǎjíkè Zú | 塔吉克族 | 41,028 |
Āchāng Zú | 阿昌族 | 33,936 |
Pǔmǐ Zú | 普米族 | 33,600 |
Èwēnkè Zú | 鄂溫克族 | 30,505 |
Nù Zú | 怒族 | 28,759 |
Jīng Zú | 京族 | 22,517 |
Jīnuò Zú | 基諾族 | 20,899 |
Déáng Zú | 德昂族 | 17,935 |
Bǎoān Zú | 保全族 | 16,505 |
Éluōsī Zú | 俄羅斯族 | 15,609 |
Yùgù Zú | 裕固族 | 13,719 |
Wūzībiékè Zú | 烏孜別克族 | 12,370 |
Ménbā Zú | 門巴族 | 8,923 |
Èlúnchūn Zú | 鄂倫春族 | 8,196 |
Dúlóng Zú | 獨龍族 | 7,426 |
Tǎtǎěr Zú | 塔塔爾族 | 4,890 |
Hèzhé Zú | 赫哲族 | 4,640 |
Luòbā Zú | 珞巴族 | 2,9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