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背景
1948年下半年,國內形勢愈發對國軍不利,8月初,國民黨在南京召開軍事檢討會議,提出了東北求穩定,華北求鞏固,在西北阻匪擴張,在華東華中加強進剿的戰略。從下半年開始,國軍開始實施重點防禦,重兵堅守戰略要點,編練強大機動兵團,造成共軍對戰略要點“吃不掉”,對增援兵團“嚼不爛”。
一個月後,中共在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會議,確立了“由游擊戰爭過渡到正規戰爭,建軍五百萬,殲敵五百個旅,五年左右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派”的任務。
9月間中共發起濟南戰役,攻克濟南,這是中共首次攻克國軍重兵設防的堅固城池,也宣示了重點防禦計畫的失敗。在戰役中,儘管蔣介石命令集結在徐州地區的國民黨黃百韜、邱清泉、李彌三個兵團北上解圍,但攝於中共華東野戰軍的強大阻援部隊,三個兵團17萬餘人,在華野阻援打援部隊陣地前面徘徊,直至濟南城破,黃、李兩兵團尚未集結完畢 。新華社在1948年10月24日播發了濟南戰役的戰果:斃傷國民黨軍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其中將官23人,戰場起義2萬餘人,繳獲輜重彈藥無數 。美聯社對此評論:“自今而後,共產黨要到何處,就到何處,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沒有什麼阻擋了 。
濟南攻克後,菏澤、臨沂、煙臺等地國軍紛紛棄城,山東境內只剩除青島等少數據點 ,使得共軍南下作戰再無負擔,同時,鑒於邱黃李三兵團的猶豫,由此,當濟南城內巷戰仍在激烈進行,粟裕就於1948年9月24日7時發電報給中共中央軍委,“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 中共中央軍委經過慎重考慮,於1948年9月25日19時復電,同意粟裕的建議:“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
戰役準備
中國人民解放軍
1948年9月下旬,濟南戰役獲勝三天后,華東野戰軍代司 令員兼代政委粟裕向中共中央軍委提議,希望乘勝攻殲淮陰、淮安、寶應、高郵戰役、海州國軍之戰役,稱為淮海戰役,主要目標為殲滅距離徐州較遠的黃百韜第7兵團、李延年第9綏靖區,為奪取徐州做好準備。這一計畫符合中共“殲敵於長江以北”之指導思想,隨即得到批准 。這就是中共原來預定進行較小規模之淮海戰役,中共占據主動決戰權。
此後,關於戰役部署的討論一直在進行,1948年10月11日,毛澤東電告華野,提出了淮海戰役分三個階段的構想,第一殲滅黃百韜兵團,占領新安鎮,棗莊,臨沂等地,同時,中原野戰軍應攻擊鄭徐線,牽制孫元良兵團,以減輕華野阻援的壓力 。
中野以極小代價占領鄭州,開封后,對戰役的部署產生重大影響,同時,劉伯承李達等牽制張淦三兵團、黃維十二兵團,遲滯了華中國軍向徐州戰場的東調。1948年10月27日,中野主力四個縱隊由鄭州東進進入徐蚌戰場,相機行事,此時,原來構想的淮海戰役已經發展為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共同配合的戰役,小淮海發展為大淮海。故此,粟裕提出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 ,次日,毛澤東回電稱“整個戰役統一受陳鄧指揮”。
國民黨軍隊
在濟南失守後,1948年10月,徐州剿匪總司令部開始收縮兵力,國軍集結了4個兵團(第2、第13、第7、第16兵團)和4個綏靖區(第3、第4、第1、第9綏靖區)部隊25個軍共約60萬人,以徐州為中心,利用津浦、隴海兩條鐵路線,組成東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臨城、南達蚌埠之“ 一點兩線”防禦陣線,加強防守中原和華東地區,採取戰略守勢。
10月底,共軍中原野戰軍進攻鄭州,國軍憂慮其可能會與華東野戰軍在江淮地區會合,為鞏固江淮,屏障南京,1948年10月29日,國民黨參謀總長顧祝同和國防部長何應欽在國防部召開作戰會議,按照華中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白崇禧提出“守江必守淮”之指導思想,提出兩種作戰方案:一是集中優勢兵力於徐州、蚌埠之間的津浦鐵路兩側,做戰略防禦;當共軍南下時,即集中全力,尋機與共軍決戰。(郭汝瑰回憶錄)二是放棄徐州,退守淮河進行河川防禦。同時,為解決兵力不足,將遼瀋戰役後駐留葫蘆島的第三十九軍、第五十四軍轉至蚌埠,支援徐蚌戰場。儘管這次會議商定採用第一種作戰方案,但直至徐蚌會戰開始,國民黨仍沒有確定作戰部署 ,蔣介石更傾向於第二種方案,在淮河一帶擊破共軍主力,“來爭取第二線戰略配置的時間” 。至11月5日,顧祝同在徐州召集劉峙、邱清泉、黃百韜、李彌等開會,方確定部署按第一案,主力沿津浦路排開。
在指揮官人選上,蔣介石希望白崇禧擔任總指揮 ,但白崇禧認為國軍布陣完全陷入被動,於是堅決推辭 。在前方指揮機構人選方面,蔣又希望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第2兵團司令官杜聿明能指揮這場戰事,但杜聿明已於1948年10月15日被緊急調往東北剿匪總司令部。蔣一時無信任人選可派,於是以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劉峙來指揮這場戰役。從白崇禧拒絕指揮,到解放軍發動淮海戰役,只有6天時間。
參戰部隊
人民解放軍序列
(兩大野戰軍,23個縱隊,63-66萬人加40萬民兵 )
總前委:
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
華東野戰軍(十六個縱隊加四個旅,40多萬人)
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豫東戰役後一直在中原野戰軍司令部任副司令員)
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
副政委譚震林
參謀長陳士渠
政治部主任唐亮
副參謀長張震
政治部副主任鍾期光
後勤部長劉瑞龍
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政委葉飛(第一、第二、第三師)
第三縱隊代司令員孫繼先、政委丁秋生(第八、第九師)
第四縱隊司令員陶勇、政委郭化若(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師)
第六縱隊司令員王必成、政委江渭清(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師)
第八縱隊司令員張仁初、政委王一平(第二十二、第二十三師、二十四師)
第十縱隊司令員宋時輪、政委劉培善(第二十八、第二十九師)
特種兵縱隊司令員陳銳霆(炮一、炮二、炮三團、工兵團、騎兵團、坦克大隊)
兩廣縱隊司令員曾生、政委雷經天
第35軍軍長吳化文政委何克希(第103、104、105師)
魯中南軍區司令員傅秋濤
蘇北軍區司令員管文蔚、政委陳丕顯
冀魯豫軍區司令員趙建民、政委潘復生(獨一、獨三旅)
江淮軍區司令員陳慶先、政委曹荻秋(第三十四、獨立旅)
山東兵團
司令員許世友(未參戰)
政委譚震林(兼)
副司令員王建安
參謀長李迎希
政治部主任謝有法
第七縱隊司令員成鈞、政委趙啟民(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師)
第九縱隊司令員聶鳳治、政委劉浩天(第二十五、第二十六、二十七師)
第十三縱隊司令員周志堅、政委廖海光(第三十七、第三十八、第三十九師)
魯中南縱隊司令員錢鈞、政委張雄(未參戰)(第四十六、第四十七師)
渤海縱隊司令員袁也烈(新一、新十一師)
蘇北兵團
司令員韋國清
政委陳丕顯
副政委吉洛(姬鵬飛)
參謀長覃健
第二縱隊司令員滕海清、政委康志強(第四、第五、第六師)
第十一縱隊司令員胡炳雲、政委張藩(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旅)
第十二縱隊司令員謝振華、政委李乾輝(第三十五、第三十六旅)
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加三個旅,近20萬人)
司令員劉伯承
政委鄧小平
副司令員陳毅、李先念
副政委張際春
參謀長李達
第一縱隊司令員楊勇、政委蘇振華(第一、第二、第二十旅)
第二縱隊司令員陳再道、政委王維綱(第四、第六旅)
第三縱隊司令員陳錫聯、政委彭濤(第七、第八、第九旅)
第四縱隊司令員陳賡、政委謝富治(第十、第十一、第十三、第二十二旅)
第六縱隊司令員王近山、政委杜義德(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旅)
第九縱隊司令員秦基偉、政委李成芳(第二十六、第二十七旅)
第十一縱隊司令員王秉璋、政委張霖芝(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旅)
豫皖蘇軍區司令員張國華(獨立旅)
豫西軍區司令員 曾希聖、政委張璽(獨立旅)
陝南軍區司令員 劉金軒、政委汪峰(獨立旅)
國民黨軍序列
主要將領
總司令:劉峙
副總司令:杜聿明、孫震、劉汝明、馮治安、韓德勤、李延年
參謀長:李樹正
副參謀長:章毓金
前進指揮部(在陳官莊地區被殲)
主任:杜聿明
副主任:孫元良、趙家驤
參謀長:舒適存
副參謀長:文強、劉伯中、吳寶雲
第二兵團
(在陳官莊地區被殲)
司令:邱清泉
副司令:舒適存、譚輔烈、王長海、高吉人
參謀長:李漢萍
副參謀長:董熙
下轄:
第五軍(熊笑三)
第45師(郭吉謙、崔賢文)
第46師(黃宗顏、陳輔汗、郭方萍)
第200師(周朗)
第七十軍(高吉人、鄧軍林)
第32師(龔時英)
第96師(鄧軍林、劉志道)
第139師(唐化南)
第七十二軍(余錦源)
第34師(陳漁浦)
第122師(熊順義)
第233師(李芝、徐華)
第七十四軍(邱維達)
第51師(王夢庚)
第57師(馮寄異)
第58師(王奎昌)
第十二軍(舒榮)
第112師(餘一凡)
第238師(徐有成)
第一百一十六軍(譚心)
第287師(李芝)
第288師(陳元良)
獨立旅(新44師)(王屏南、耿文哲)
騎兵旅(陳陶、張榮甲)
備註
一、黃宗顏原為暫編14師師長,撥歸邱清泉指揮,邱將其與第46師合併,取消暫編師番號,將黃調為第五軍副軍長。
二、第七十軍第96師曾配屬戰車等部隊編為快速縱隊,師長鄧軍林兼任縱隊司令,周志道為副司令。
三、第181師米文和部是劉汝明系統曹福林第五十五軍建制,臨時歸邱清泉指揮,在馬牧集牛王崮附近被殲。
四、濟南戰役開始時,第七十四軍奉命空運濟南增援,1948年9月19日濟南機場被解放軍炮火控制,僅運去第57師7個連,運去部分在濟南戰役中被殲滅。
五、第122師原為第十六兵團第四十一軍建制,第十六兵團單獨突圍被殲滅後,收容殘部編成第122師。
六、第十二軍第238師駐靈璧地區整訓,在解放軍攻占靈璧時被殲滅。
七、第一百一十六軍是在包圍圈內編成,實際上是一個空番號,余錦源計畫以第七十二、第一百一十六軍編成一個新兵團,第一百一十六軍人員均由第七十二軍抽調,未編好即被殲滅。
第六兵團
(增援黃維的部隊)
司令:李延年
參謀長:梁棟新
下轄:
第三十九軍(王伯勛)
第103師(曾元三)
第147師(張家寶)
第五十四軍(闕漢騫)
第8師(周文韜、施有仁)
第198師(張純)
第291師(廖定藩)
第九十六軍(於兆龍)
第141師(甫紹武)
第282師(肖續武、張毓金)
第九十九軍(胡長青)
第92師(艾瑗)
第99師(楊達)
第268師(李慎言)
備註
一、李延年原為第九綏靖區司令,因戰略需要放棄海州西撤,將所轄第四十四軍撥歸第七兵團,李率司令部人員撤至蚌埠,加上由海上撤回人員改編為第六兵團司令部,指揮第三十九、第五十四、第九十六、第九十九軍四個軍。
二、第三十九軍原屬第十三兵團建制,駐河北昌黎,戰役前未趕到徐州,後調蚌埠歸第六兵團指揮。該軍序列中原有第91師,不在淮海戰場,未列入此表。
三、第九十六軍原在蚌埠駐紮,曾一度受劉汝明第四綏靖區指揮。
四、第九十六軍第41師有寫為212師、第282師有寫為281師,是否番號更改或另有原因待查。
五、第九十六軍原屬第十六兵團,1948年10月底調蚌埠守備,後第十六兵團北上,該軍留滯蚌埠,歸第六兵團指揮。
第七兵團
(在碾莊地區被殲)
司令:黃伯韜
副司令:黃國梁、唐雲山
參謀長:魏翱
下轄:
第二十五軍(陳士章)
第40師(曾正我)
第108師(李世鏡)
第148師(劉清衵)
第四十四軍(王澤浚)
第150師(趙壁光),該師投誠
第162師(李穠)
第六十三軍(林湛、陳章)
第152師(雷秀民)
第186師(張澤琛)
第六十四軍(劉鎮湘)
第156師(劉鎮湘)
第159師(劉紹武、鍾世謙)
第一百軍(周志道)
第19師(趙堯)
第44師(劉鶴聲)
第63師(盛超)
備註:
一、第二十五軍第148師在宿縣被殲。
二、第一百軍第19師在濟南戰役中被殲。
三、第四十四軍第162師486團在揚州未歸建。
第八兵團
司令:劉汝明
副司令:田鎮南、曹福林、米文和、劉汝珍
參謀長:朱秀德、楊然
副參謀長:楊然、李誠一
下轄:
第五十五軍(曹福林)
第29師(榮光興)
第74師(李益智)
第181師(米文和、劉興遠),在馬牧集被殲
第六十八軍(劉汝珍)
第81師(葛開祥)
第119師(劉廣信、張勛亭、劉鐵鈞)
第143師(崔貢琛、閻尚元、王保謙、李金玉)
備註:
該兵團前身是第四綏靖區。
第十二兵團
(在雙堆集地區被殲)
司令:黃維
副司令:胡漣、吳紹周
參謀長:肖銳
副參謀長:韋鎮福、劉文修
下轄:
第十軍(覃道善)
第18師(尹俊)
第75師(王靖之)
第114師(夏建勛)
第十四軍(熊綬春)
第10師(潘琦)
第83師(張用斌)
第85師(吳紹周)
第十八軍(楊伯濤)
第11師(王元直)
第49師(何竹本)
第118師(尹鍾岳)
第八十五軍(吳紹周)(該部110師師長廖運周為中共秘密黨員)
第23師(黃子華),該師投誠
第110師(廖運周),該師起義
第216師(谷允懷)
備註:
一、第十二兵團歸國防部指揮,未明令歸徐州剿總指揮。
二、第118師曾配屬戰車等部隊編成快速縱隊,師長兼任快速縱隊司令。
三、1946年整編時,整編11師把原11師33團撥給118旅,後來重新調整故118師有33團番號,而11師有352團番號。
第十三兵團
(在陳官莊地區被殲)
司令:李彌
副司令:趙季平、陳冰、李九思
參謀長:吳家鈺
副參謀長:周羽皋
下轄:
第八軍(李彌、周開成)
第42師(石建中、伍子敬)
第170師(楊緒釗)
第237師(孫進賢)
第九軍(黃淑)
第3師(周藩)
第166師(肖超吾)
第253師(王青雲)
第六十四軍(李藎宣,原第九軍副軍長)
第156師(吳家鈺)
第159師(黃志聖)
第一百一十五軍(司元愷)
第39師(韓肇璉)
第180師(陳芳芝)
備註:
一、李兵團原轄第八、第九、第三十九三個軍,淮海戰役前第三十九軍在葫蘆島,後調蚌埠歸第六兵團。戰役後期又將第六十四、第一百一十五軍編入序列,這兩個軍都是倉促成立的,其中第六十四軍是空番號,沒有什麼戰鬥力。
二、第六十四軍原系第七兵團建制,在碾莊被殲。表中所列是在包圍圈中成立的,兵員僅有王洪九部改編的獨立旅和收容的散兵約4000人,所謂師長均未到職。
三、第39師司元愷部原由安陽空運徐州增援,後擴編成第一百一十五軍,第180師原系第三綏靖區第五十九軍建制,該軍在賈汪起義,未參加官兵收容約3000人編成第180師。
第十六兵團
(在陳官莊地區被殲)
司令:孫元良
副司令:曾蘇元
參謀長:張益熙
副參謀長:高健、熊順義
下轄:
第四十一軍(胡臨聰)
第122師(張宣武)
第124師(嚴翊)
第四十七軍(汪匣鋒)
第125師(陳玲)
第127師(李家英、張廣漢)
備註:
第125師曾配屬戰車等部隊組成快速縱隊,由該師師長兼任縱隊司令,副司令為戰車二團團長吳文芝。
第三綏靖區
(該部在張克俠、何基灃帶領下大部分起義)
司令:馮治安
副司令:張克俠、何基灃、李文田
參謀長:陳繼淹
部隊:第五十九軍(劉振三)
第38師(楊乾三)
第180師(崔振倫)
第七十七軍(王長海)
第37師(李寶善)
第132師(過家芳)
總部直轄:第二十軍(楊幹才)
第133師(景嘉模)
第134師(李介立)
第一百零七軍(孫良誠),該部在江蘇睢寧投誠
第260師(王清瀚)
暫編25師(孫玉田)
備註:
第二十軍於淮海戰役後期由華中調津浦鐵路南端。
戰役進程
淮海戰役自1948年11月6日開始,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共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1948年9月24日濟南失守後,國軍總部以為華東野戰軍需要長時間休整,未能料到華東野戰軍在濟南戰役損失不大,能迅速南下進攻徐州,結果大意輕敵。粟裕為迷惑國軍,特意在山東開了十幾台大功率電台,不停向外發出指令,國軍誤認為華東野戰軍主力依然在山東。使徐州剿匪總司令部部署調整、兵力調動也趨緩慢。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共約15萬人,以及部分地方部隊與華東野戰軍共同進行淮海戰役,參戰兵力達到60萬人。實際上,約50萬解放軍開始從不同方向秘密夜行,在國軍不知情下撲向徐州。
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官劉峙作戰無能,故在戰鬥前,國軍布陣極為不利,與解放軍作戰處於被動及被分割攻擊。國軍尚未按“徐蚌會戰計畫”南移,1948年11月5日,劉峙見國軍各兵團均已報告在正面發現解放軍主力有撲向徐州之勢,便遵從蔣介石之意,將徐州周邊部隊向徐州收縮靠攏,然後再圖向淮河一線撤退。命令黃百韜第7兵團、李彌第13兵團退回徐州東郊,經蒙城向蚌埠調動的孫元良第16兵團經宿縣北上退回徐州,邱清泉第2兵團退回徐州西郊,死守徐州。1948年11月6日,國軍調動華中剿匪總司令部的12兵團進至太和、阜陽地區東援,徐州、蚌埠戰場國軍兵力增加到70萬人。
華東野戰軍按計畫於1948年11月6日夜間發起淮海戰役,各部隊向預定目標開進,發現國軍正在收縮,當即轉入追擊。黃百韜第7兵團因奉令等海州第9綏靖區的第44軍西撤,推遲至7日西開。華東野戰軍藉此延誤,追上正在渡大運河的第7兵團,負責殿後之第7兵團第63軍、第100軍83師被迅速殲滅。黃百韜見勢不妙,希望李彌第13兵團協助撤退。李彌拿出劉峙命令,執意按計畫回撤,拒絕援助。1948年11月8日,防守運河一線之第3綏靖區四分之三以上之官兵,在中共地下黨員、綏靖區副司令官何基灃、張克俠率領下,舉行賈汪起義。之後,解放軍迅速通過第三綏靖區防區。10日,解放軍先頭部隊、山東兵團主力,殲滅第7兵團西撤之先頭師,切斷第7兵團退路。第7兵團渡過大運河後,走到碾莊時,第64軍軍長劉鎮湘建議,依靠第13兵團在碾莊留下的軍事工事,與解放軍大戰一場。同時,國防部發來電,稱可交戰,如能擊退敵人再走亦可,這樣第7兵團就在碾莊猶豫了一天,最後決定迎戰解放軍。結果解放軍行軍速度超出預料,在一日之內,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就攻占碾莊與徐州之間曹八集等各據點要道,11日,華東野戰軍將第7兵團合圍於碾莊地區。
此時徐州南方戰況,由於宿縣之孫元良第16兵團北撤徐州,而協防宿縣之劉汝明第4綏靖區也向南撤。由於劉峙指揮慌亂,蔣介石決定1948年11月10日把杜聿明調回任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具體負責指揮作戰;同時命令邱清泉第2兵團和李彌第13兵團由徐州向東攻擊,為黃百韜第7兵團解圍。在蚌埠,以第9綏靖區改組建第6兵團,以第4綏靖區改組建第8兵團,兩兵團將協同沿津浦鐵路兩側向宿縣推進。至此,徐州、蚌埠戰場國軍兵力增加到80萬人,而據《國民黨視角下的大決戰》,實有兵力50多萬。
11月15日,中原野戰軍攻占空虛的宿縣,切斷了徐州守軍向蚌埠之退路。鑒於淮海戰役規模越打越大,16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組成 淮海戰役總前敵委員會統籌華東、中原區事宜,鄧小平同志為總前委書記。 總前委成立後,中原野戰軍指揮部駐地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臨渙文昌宮成為總前委駐地。 蔣介石下令黃維第12兵團及蚌埠之李延年第6兵團、劉汝明第8兵團向北推進,重占宿縣。
自11月13日起,徐州國軍以邱清泉第2兵團和李彌第13兵團協同攻擊全力解第7兵團之圍。開始粟裕令華東野戰軍第7、第10、第11縱隊組成阻援兵團,由10縱司令員宋時輪、政委劉培善統一指揮,在侯集、林佟山至大許家地域,實行正面防禦阻擊徐州國軍東援;以蘇北兵團各縱隊從徐州東南側擊第2、第13兵團增援,在潘塘附近發生激戰。在22日第2兵團被華東野戰軍阻於離碾莊12公里處大許家一線,無法突破。19日,華東野戰軍全力加快對第7兵團的圍殲作戰,至1948年11月22日,華東野戰軍將第7兵團10萬人全部殲滅,第7兵團司令官黃百韜陣亡。
第二階段
國軍第7兵團被殲滅後,由蚌埠進軍的李延年第6兵團、劉汝明第8兵團擔心被解放軍攻擊而拖延北進,造成從華中剿匪總司令部增援向宿縣進軍的第12兵團(司令官黃維)位置突出、孤立,在解放軍的阻擊下,這3個兵團無法靠攏徐州打通徐州—蚌埠間聯繫,戰場形勢對國軍極其不利。第12兵團由蒙城出發渡過渦河,1948年11月21日,第12兵團到達南坪集並渡過澮河,發現解放軍有合圍之勢,於23日夜轉向東南方向的固鎮轉移,企圖向李延年第6兵團靠攏。中原野戰軍集中兵力合圍黃維第12兵團。
1948年11月23日,為便於指揮圍殲黃維兵團的作戰,淮海戰役總前委移駐臨渙以東15華里、澮河北岸的宿縣小李家村。小李家村是個有三四十戶人家的普通小村莊。村周圍柏樹環繞,鬱鬱蔥蔥,比較隱蔽。這裡位於徐宿鐵路與徐阜公路之間,是敵“南北對進,打通徐蚌,三路大軍會合”的預定地點,每天都有幾批敵機臨空偵察或過往,總前委駐在這裡,是敵人意料不到的。據陣中日記記載,總前委偶爾移駐小李家村附近紀家、周殷圩等,爾後又復返小李家村。
11月25日,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將國軍第12兵團包圍於宿縣西南之雙堆集。11月27日,黃維指揮第12兵團乘合圍尚不嚴密以4個師兵力為先頭向東南方向全力突圍,其中第85軍第110師師長、中共地下黨員廖運周率部陣前倒戈,使黃維突圍計畫失敗,軍心動搖,士氣一蹶不振,只得就地固守待援。此時,國軍已處在被動挨打的地位,由於第7兵團被消滅,徐州東線已完全暴露;徐州往蚌埠之退路,亦因宿縣被中原野戰軍占領而切斷。而黃維第12兵團也被解放軍合圍,有被全殲之危險。
1948年11月28日,蔣介石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不得不下令徐州駐軍第2、第13、第16三個兵團放棄徐州向江南撤退,徐州剿匪總司令官劉峙離開徐州調到蚌埠指揮第6兵團、第8兵團再次北援,由徐州剿匪副總司令杜聿明指揮30萬徐州守軍,於1948年11月30日放棄徐州向西南沿永城、渦陽撤退。華東野戰軍發現國軍撤走即以7個縱隊30萬人發起追擊、攔截。同時,由於南線李延年兵團縮回蚌埠,華東野戰軍又從南線另抽調3個縱隊加入北線對杜聿明集團的圍攻。杜聿明部途中接到蔣介石命令向東南出擊,解救黃維第12兵團,邱清泉第2兵團、李彌第13兵團、孫元良第16兵團不得不轉攻東南,最終12月4日被華東野戰軍包圍在永城東北陳官莊地區。12月6日,第16兵團因協調錯誤,自行突圍,大部被殲滅。
中原野戰軍對黃維第12兵團採取大量土工作業的近迫攻堅戰法,對第12兵團合圍圈不斷縮小,至12月初,第12兵團糧彈不足陷入困境,只能靠有限的空運補給。此外,華東野戰軍又抽調5個縱隊加特種兵縱隊由華野參謀長陳士榘指揮,加入對第12兵團的圍攻。第12兵團副司令胡璉因回家奔喪最初沒有隨軍,第12兵團被圍後乘飛機進入雙堆集包圍圈。1948年12月6日,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對第12兵團全線發起攻擊,1948年12月12日發起總攻,至15日第12兵團殘部各自突圍被殲滅,消滅了國軍12萬人,俘虜第12兵團司令黃維,副司令胡璉搭乘戰一團戰二營代營長甘義三之座車,單獨突圍逃出(這部戰車為戰車二營突圍指揮車,僅此車有突圍路線地圖及資料),但坦克被解放軍擊中亦受重傷,嗣即在上海接受手術。
1948年12月16日晚,劉、陳、鄧驅車前往華野指揮部駐地安徽蕭縣蔡窪村同粟裕見面。蔡窪村距總前委駐地 小李家村約一百華里。17日早上,譚震林也從山東兵團駐地趕來。劉伯承、鄧小平與粟裕、譚震林自在中央蘇區分別後,已有十幾年沒見面,這次戰地相聚,心情格外興奮。總前委五位領導,第一次聚在一起商討戰事,也是淮海戰役中唯一的一次聚會。
17日整整開了一天會,鑒於杜聿明集團插翅難逃,未成為會議的議題,會議主要研究渡江作戰計畫與部隊整編方案。會間,五位領導在華野指揮部的小土屋前合影留念。他們面帶微笑,目視遠方,眉鋒舒展,可見其胸中似有百萬雄兵,腦海里已有千條韜略。他們將繼續指揮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去奪取淮海大戰的全勝。
會後,鄧小平回到小李家,劉、陳赴西柏坡向中央匯報工作,並參加中央政治局會議。不久,也復返小李家。譚震林返回山東兵團駐地。
第三階段
由於已消滅了國軍34個師,邱清泉第2兵團、李彌第13兵團之22個師被包圍,為配合平津戰役對傅作義集團之分割包圍避免其迅速決策經海路南逃,解放軍對合圍的杜聿明部暫緩攻擊,進行了20天休整,向杜聿明發動政戰宣傳與勸降,消耗其心理,為圍殲杜聿明部做最後準備,雖然杜聿明拒絕投降,但瓦解了國軍官兵士氣。合圍圈中的國軍糧彈兩缺,雖有空投補給,但遠不夠用。1948年12月19日被圍的國軍曾謀劃空軍掩護下突圍,亦無力執行。
1948年12月30日,鄧小平率淮海戰役總前委指揮部離開宿縣小李家村,經過徐州,1949年1月1日,來到河南商丘。當時,商丘是淮海戰役支前總兵站,車站的站台上、倉庫里到處是各種各樣的支前物資,商丘車站已經變成一座座的炮彈山、炸藥山、糧食山、布匹山、服裝山、軍鞋山。看著眼前這堆積如山的支前物資,鄧小平臉上綻開了笑容,正是由於後方的同志們想盡辦法,保障了前線所需要的一切物資,才有了淮海戰役的勝利啊!他找到商丘總兵站的同志和中野負責商丘支前工作的楊國宇,對他們說:“搞得不壞嘛,應該給你記一功!”
總前委指揮部設在商丘以南十幾公里處的張菜園村。這時,劉伯承、陳毅去西柏坡向中央匯報工作尚未返回,粟裕、譚震林正在前線指揮圍殲邱、李兵團的作戰,鄧小平一人坐鎮總前委,既要指揮前方作戰,處理各種電文、報告,又要總結淮海戰役各項工作,部署中原野戰軍的休整、補充任務。
平津戰役解放軍完成了對北平、天津等地的分割與包圍之後,1949年1月6日,解放軍向青龍集、陳官莊地區被圍的杜聿明部發起總攻,9日消滅第13兵團大部,殘部撤往第2兵團防區。1月10日戰鬥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杜聿明被俘,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前進指揮部副主任兼第2兵團司令官邱清泉陣亡,第13兵團司令官李彌逃脫。李延年第6、劉汝明第8兵團隨後放棄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撤往江南,淮海戰役結束,解放軍占領了長江以北大片土地。
戰役結果
傷亡損失統計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三大戰役中規模最大的戰役, 自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歷時六十六天。國民黨軍先後投入七個兵團、兩個綏靖區,三十四個軍,八十六個師,共約八十萬人,出動飛機高達2957架次。解放軍參戰部隊華東野戰軍十六個縱隊,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連同華東軍區、中原軍區地方部隊共約六十萬人。戰役中共消滅國民黨軍徐州剿總前進指揮部及其所指揮的五個兵團部,二十二個軍部,五十六個師、一個綏靖區,正規軍連同其他部隊共555099人,約占其參戰兵力的69%,其中俘虜320355人,斃傷171151人,投誠35093人,起義改編28500人。國民黨少將以上高級將領被俘124人,投誠22人,起義8人。以上戰果還不包括其潰散和逃亡人數。主要繳獲有火炮4215門,輕重機槍14503挺,長短槍151045支,飛機6架,坦克裝甲車215輛,汽車1747輛,馬車6680輛,炮彈120128發,槍彈2015.1萬發。
解放軍陣亡25954人,傷98818人,失蹤11752人,合計136524人。敵我損失比為4.06:1。武器裝備損失計有坦克1輛,山炮、野炮、榴彈炮共34門,迫擊炮、步兵炮共219門,擲彈筒26具,輕重機槍1884挺,長短槍14588支,各種炮彈679943發,各種槍彈2014.9萬發,炸藥(缺雙堆集戰場統計數字)97025斤。在大決戰的三大戰役中,淮海戰役解放軍的傷亡最大,超過其他兩次戰役傷亡的總和,占大決戰總傷亡的53.8%,各種武器的損耗和彈藥的消耗也最大,其中火炮損耗占總損耗的48.6%;長短槍損耗占總損耗的69.4%,輕重機槍的損耗占總損耗的61.8%,炮彈的消耗占總消耗的68.7%,子彈的消耗占總消耗的62.7%,炸藥的消耗占總消耗的57.4%。殲敵總數則最多,占總殲敵數的35.8%,繳獲則最少,淮海戰役的激烈可見非同一般。
其中華野殲敵約44萬,約占淮海戰役殲敵總數的80%;華野傷亡約9.1萬,約占淮海戰役解放軍總傷亡人數的67%。
後勤保障
一場巨大的戰役,除了指揮得當,三軍用命,還有一個關鍵要素是後勤保障。在解放戰爭中,共產黨方面並沒有現代化手段保障戰役後勤,但把人力保障發揮到了極致。如果說劉陳鄧粟譚組成的總前委在戰役組織指揮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擔負主要後勤保障工作的華東局、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後勤部在組織後勤工作方面的成績也不容抹殺。這裡面華東局書記、華東軍區政委饒漱石和華野副參謀長兼後勤司令部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前委委員、豫皖蘇財經辦事處主任(後任第三野戰軍後勤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劉瑞龍是後勤工作的主要指揮者。在戰役期間,江蘇、山東、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極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戰爭。這四省共出動民工543萬人,其中隨軍常備民工22萬人,二線民工130萬人,後方臨時民工391萬人;擔架20.6萬副,大小車輛88萬輛,挑子30.5萬副,牲畜76.7萬頭,船隻8539艘;籌集糧食9.6億斤,運送到前線的糧食4.34億斤。
民工的支前是戰役中最動人心弦的一幕。到了戰役的第三階段,參戰兵力與支前民工的比例高達1:9。這種空前浩大的人力動員,解放區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承受能力,如民工支前負擔最重的魯中南區,以第六分區的統計為例,該區共出動49萬民工(常備民工17萬,臨時民工32萬,許多臨時勤務尚未計算在內)占其總人口300萬的16%以上。按慣例,人民負擔戰爭的人力一般不能超過總人口的12%,即八個人中抽一個民工,除去老弱婦孺,幾乎是動員了全部的青壯年男性,而此次動員的民工高達總人口的16%,可以說超出了最高的負擔界限。而永城、夏邑、宿縣幾乎是全民動員。人民提出的口號是“傾家蕩產,支援前線,忍受一切艱難,克服一切困苦,爭取戰役的勝利。”
很多關於淮海戰役的文學影視作品都強調了人民戰爭和民工支前的極端重要性,包括電影《淮海戰役》、《車輪滾滾》,小說《百合花》等。
戰役檢討
淮海戰役是解放軍在兵力、裝備都不占優勢的情況下同國民黨重兵集團展開的決定性的戰略決戰,最後以解放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解放軍在兵力、裝備都不占優勢,戰場情況複雜多變的條件下,能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是中央軍委、總前委的正確決策,華野、中野的密切配合,指戰員的英勇作戰,人民民眾的全力支援的結果。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蹟,八十年代,美國西點軍校專門派出考察團來到淮海戰場舊址進行實地考察,對這一結果的評價是“不可思議”。國民黨失敗的原因是統帥部的決心一變再變,各兵團互不配合,最主要最關鍵的原因是國民黨政府失去了人心。對於這一戰役,作戰雙方對勝敗的原因都進行過總結。
國民黨軍方面,徐州剿總司令劉峙認為此次戰役,戰略之失敗多於戰術,戰術之失敗多於戰鬥。他總共列舉了十三條失誤,主要有:對進退大計,遲疑不決,結果臨時應戰,而不是有計畫、有準備的會戰,以致形成兵力、態勢上的劣勢;顧慮長江與淮河防務,結果處處顧慮,處處薄弱,以致分散了兵力;戰區間協同不良,兵力轉用欠靈活,尤其是黃維兵團未能及早東進參戰,失去戰機;杜聿明放棄徐州,本屬冒險,卻不能發揮勇敢果斷精神,以迅速的行動擊破共軍,以致陷全軍於危殆;各部隊長個人之間,平時精神上有隔閡,戰時不能有效協同,以致雖有大軍,也難發揮最大合力。
國民黨統帥部戰後檢討說:失敗的主要原因,乃為戰略錯誤,其次為戰術缺乏改進,難以支持戰略。其他如持續戰鬥力之保持,戰鬥力統合發揮及反情報等方面,均有重大錯失。
共產黨方面,1949年1月20日主將粟裕在華野前委擴大會議上指出,淮海戰役的勝利,有中央軍委、毛主席、總前委的正確領導,後方黨政軍民的全力支援,各兵團、各兵種的協同作戰,到會各同志機動靈活的指揮,全體指戰員不辭辛勞的英勇作戰。
陳毅在1951年2月11日會見蘇聯駐華大使尤金時,介紹淮海戰役情況,概括說明決戰勝利的原因: 一是敵人錯誤判斷,認為我們沒有力量,不會集中兵力與他決戰。 二是在戰役戰術上分批分割殲敵,主要以近戰夜戰,發揮我們的長處。 三是龐大深厚的民力支援,實際上成為五百萬對八十萬,充分發揮了人民戰爭的威力。 四是戰役過程很艱苦,好比鈍刀切脖頸,難以一下把敵人殲滅,是靠戰士勇敢、獻身精神和天才的創造力來完成戰略戰役上的正確決策。 五是發揮了政治攻勢的作用,在戰役中敵軍有五個師起義,一個師投誠。在俘虜政策上,實行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對敵人實行分化。在這些原因中,人民的支援才是勝利的根本保證。
正如中野在《雙堆集作戰總結》中所說的,作戰中的物資供應,是達到較圓滿之要求的,無論在糧食彈藥的接濟,還是醫療救護等方面,都未感到意外的特殊困難,這是此次作戰勝利的有力保障,沒有這種保障,要想取得這次作戰的勝利,是無法想像的。陳毅對尤金特彆強調,五百萬支前民工,遍地都是運糧食、運彈藥、抬傷員的民眾,這才是我們真正的優勢。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民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淮海戰役是一場真正的人民戰爭,淮海戰役的勝利也真正是人民的勝利。
軍事意義
淮海戰役的失利,軍事上使蔣介石在南線的精銳主力損失殆盡,尤其是嫡系部隊中的骨幹,黃維的第12兵團和邱清泉的第2兵團全軍覆沒,其中還包括被稱為“五大主力”的第5軍和第18軍。(五大主力其他三支部隊分別是1947年5月在孟良崮被殲的整編第74師、1948年10月在遼瀋戰役中被殲的新1軍和新6軍)從而也就失去了蔣介石賴以支持戰爭的中堅力量。淮河以北完全被解放,淮南大部也為解放軍所控制,江北只剩一個重要城市安慶在國軍控制下,解放軍已直逼長江,下一步攻擊矛頭直指蔣介石統治的核心地區——江浙滬地區。
就全國戰局而言,遼瀋、淮海戰役後國民黨軍五大戰略集團中,最強大的戰略集團徐州集團和東北集團已不復存在,華北集團也危在旦夕,尚存的華中、西安兩集團,在解放軍不斷打擊下,也受到很大削弱,而新組建的京滬杭湯恩伯集團,實力很弱,這三個集團已構不成主力集團。黃河以北絕大部分已是解放區,黃河以南到長江以北,基本是解放區,國民黨只得憑藉長江天險占據江南半壁,但隨著精銳主力的喪失,也已缺乏足夠的兵力來組織起有效的防禦。
國民黨政治上的危機隨著軍事上的失敗,進一步加劇,派系間的權利爭鬥,趨於白熱化。白崇禧利用國民黨政權極為不利的形勢,於1948年12月25日提出“和平解決”的主張,並隨即得到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參議會的支持。在此形勢下,蔣介石於1949年元旦發表新年文告,提出與中共和平談判。然而此時,要和要戰的主動權已不在國民黨手中了。行政院院長孫科未經蔣介石批准,就率行政院遷往廣州,宣布遷政府於廣州,並表示反對與中共談判,號召繼續與中共進行戰爭,企圖在外國勢力支持下,經營華南。在國民黨統治中心的南京、上海,已是人心浮動,惶惑不安。各輪船公司奉命在南京、上海集中船隻,以供國民黨政府緊急徵用。各級政府官員,爭相逃往香港、台灣。故宮博物院文物也開始撤離南京遷往台灣。
在此之前,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北平收復,國民黨政府再度接收故宮博物院,三處南遷文物復集中於重慶,於1947年運回南京。淮海戰役的失利,迫使國民政府加緊從南京撤走重要文物。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2,972箱文物運往台灣,後於台北市士林外雙溪建立新館,公開對外展出。餘下的大批文物,在1949年以後陸續運回北京故宮博物院一萬餘箱,但至今還有2,176箱仍封存於南京庫房,委託南京博物院代管。國民黨中央黨部僅剩十餘人,立法院80%的立法委員逃離了南京。就連美國駐華軍事顧問團也忙於撤退人員及家屬。李宗仁回憶到:徐蚌會戰已近尾聲時,中共全盤勝利已成定局,京滬震動,人心惶惶,國內外許多民意機關,甚至統兵作戰的高級將領,都認為前途無望。
四面楚歌的蔣介石,在這樣局面下,只得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經過精心策劃和部署,於1949年1月21日,宣布下野引退,將總統之職交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自己回到家鄉浙江奉化溪口,在幕後遙控指揮。
對於淮海戰役,國民黨軍統帥部在戰後檢討中,不得不承認:國軍遭受之失敗,影響全局,最為重大,尤其是華東地區。由於國軍在徐蚌決戰中,主力兵團全部被殲,致使國軍再無力與共軍主力決戰。美國駐華軍事顧問團團長巴達維將軍在給美國陸軍部的報告中說:由於國民黨政府在長江以北的失敗所造成的恥辱,縱令時間容許,國民黨政府是否能在華南取得必要的支持,動員這一地區的人力,以重建其軍隊,實屬極端令人懷疑。國民黨的完全失敗,已是不可避免。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則認為:蔣介石的軍事力量實際上是崩潰了。桂系一時間倍感揚眉吐氣,甚至想大幹一場。
淮海戰役的意義就如毛澤東在戰役結束後的第四天,即1949年1月14日發表的關於時局的聲明中所說:“現在,人民解放軍無論在數量上士氣上和裝備上均優於國民黨反動派政府的殘餘軍事力量。至此,中國人民才開始吐了一口氣。現在情況很明顯,只要解放軍向殘餘的國民黨軍再作若干次重大攻擊,國民黨統治即將土崩瓦解,歸於消亡”。
淮海戰役的勝利,使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獲得解放,為解放軍渡江作戰奠定了基礎。
紀念遺址
總前委淮北司令部
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位於淮北市濉溪縣臨渙鎮文昌街西側,名叫文昌宮。1948年11月16日,中共淮海戰役總前委在文昌宮成立。
總前委商丘司令部
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閆集鎮張菜園村,同時這裡也是中原野戰軍司令部舊址、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鄧小平、陳毅、劉伯承等人在此指揮了淮海戰役第三階段的戰鬥。從1948年12月31日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結束期間,淮海戰役總前委一直在這裡。1949年2月11日在商丘張菜園村成立渡江戰役總前委。1949年3月24日離開商丘,兩大總前委司令部設在商丘張菜園村83天。1963年11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河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總前委會議舊址
淮海戰役總前委會議舊址位於安徽省蕭縣丁里鎮蔡凹村,舊址的主體建築位於蔡凹村中心的楊家台子,為清末古建築群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是被國家發改委列為全國100個紅色旅遊重點景區之一。1948年11月,淮海戰役爆發,在殲滅黃維兵團後,淮海戰役總前委成員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等首長,在安徽省蕭縣丁里鎮蔡窪村楊家台子召開會議,研究渡江作戰部署和部隊整改方案,並在院內合影留念。
徐州烈士紀念塔
1959年,國務院決定在江蘇省徐州市興建徐州市淮海戰役紀念塔、淮海戰役紀念館,1960年奠基,1965年建成開放,占地79萬平方米。後又陸續建設了淮海戰役總前委群雕、淮海戰役碑林、徐州國防教育館、徐州抗日戰爭紀念館等紀念建築。
2007年7月,經中共中央辦公廳批准建設的淮海戰役紀念館新館、淮海戰役全景畫館建成開放。新館建築面積2.56萬平方米,陳展面積1.2萬平方米,共展出文物、照片、圖表近3000件,復原場景9個。全景畫《淮海戰役》畫面周長150米,高20米,運用油畫、地麵塑型、聲光電多媒體技術配合鏇轉觀景平台,展現了淮海戰役規模宏大、戰場遼闊、戰鬥激烈、人民支前規模空前的不朽畫卷。2009年在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上榮獲“首屆中國美術獎·創作獎·金獎”。
建成開放以來,先後接待了胡錦濤等數十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年接待社會各界民眾350餘萬人次。先後被國務院、中宣部等部門批准或命名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中國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等榮譽稱號。
碾莊烈士陵園
碾莊是淮海戰役的著名戰場,碾莊戰鬥所取得全殲黃百韜一個兵團、 五個軍部,十個整師總計十餘萬人的勝利,結束了淮海戰役的第一階段,為整個戰役的全勝奠定了基礎,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為紀念此戰英勇犧牲的烈士,1958年6月,邳縣縣委,縣人委決定並奠基興建紀念碑,1960年2月竣工。
陳官莊烈士陵園
陳官莊烈士陵園坐落 在河南省永城市境內,為紀念淮海戰役第三階段陳官莊地區殲滅戰中犧牲的烈士而建。該陵園1974年奠基,1978年建成,占地約200畝,坐北向南,正中為花崗岩烈士紀念碑,高25米,上刻周恩來總理手書“淮海英雄永垂千古”八個大字。先後被國務院、中宣部等部門批准命名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等榮譽稱號。
文學作品
《亮劍》節選
1948年11月的一個清晨,徐州。這個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的城市。兩千多年來,以見之於文字的158次血戰而彪炳史冊。
僅僅在十年,這個城市的周邊地區,就爆發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血戰,中日兩國的正規軍在此投入的總兵力為數十萬人,戰鬥之激烈,傷亡之慘重,是前所未有的,日本陸軍的驕傲——板垣師團,在此遭到重創,上萬的日本士兵的屍骨被埋葬在這裡,而中國士兵的陣亡人數則是日本人的數倍。台兒莊之戰,給中日兩國軍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十年後的今天,這裡又爆發了一場大戰,這場大戰,不是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而是同一個國家同一個民族的兩個政黨之間的戰爭。這次大戰的規模,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國共雙方投入的總兵力達到140萬人,以往的戰爭比起此時此地發生的大戰,實在是不足道哉。
關於這場大戰,國共雙方的叫法不同,國民黨的歷史教科書上稱為“徐蚌會戰”。而共產黨的歷史教科書上則稱為“淮海戰役”。
在這場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命運走向的大決戰中,國民黨軍投入兵力為80萬人,解放軍投入兵力為60萬人。結局是,60萬消滅了80萬 。
更名風波
2014年7月,南京市旅遊委發布一份紅頭檔案稱,為了充分照顧台灣客人的感受,體現對台灣同胞的尊重,將修改南京民國文化景區的解說詞。比如,“解放後”要改為“1949年後”,“淮海戰役”改為“徐蚌會戰”。該檔案發布後引發巨大爭議。該檔案名稱為《關於適當調整民國文化講解詞的通知》,由南京市旅遊委員會辦公室下發,印發時間為2014年7月21日。
南京市旅委隨後通過官方微博稱,檔案系“行業內部通知”,目的為“促進兩岸人民相互理解和包容”。
檔案表示,“接南京市政協委員反映情況:台商參觀我市景區時,導遊的講解詞中明顯帶有‘大陸色彩’、‘解放色彩’,台灣朋友感覺‘聽得不是太舒服’。”檔案中提出,鑒於南京與台灣特殊的歷史淵源,各相關景區(旅行社)可結合實際,對民國文化導遊講解詞適當做出調整,製作出接待台灣同胞的講解版本。
觀察者網多次嘗試撥打檔案末尾留下的聯繫人電話,均無法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