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即現代唯物主義)是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馮·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合理核心’和費爾巴哈機械唯物論的‘基本核心’,在總結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基礎上創立的一套系統科學的邏輯理論思維形式。辯證唯物主義(dialectical materialism)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論)是馬克思主義的一種哲學理論,它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科學世界觀。產生於19世紀40年代。它是唯物主義的高級形式。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恩格斯說:“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是在於它的物質性”。(《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83頁)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意識是高度發展的物質——人腦的機能是客觀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雙方又統一又鬥爭,促使事物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的規律,它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

基本信息

概述

辯證唯物主義(即現代唯物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合理核心’和費爾巴哈唯物論的‘基本核心’,在總結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基礎創立的一系統科學的邏輯理論思維形式。

辯證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論的區別

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是指一理論體系的邏輯理論思維形式。

辯證唯物論是指人們關於哲學基本問題---思維與存在關係的觀點和看法。

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派系繁多,相互鬥爭、相互推翻。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爭論的焦點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分兩個方面:一方面,思維與存在誰是第一性的問題,凡是認為存在是思維的反映,思維是第一性的屬於唯心論學派,凡是認為思維是派生的,存在是第一性的屬於唯物論各種學派。另方面,思維與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的思維能不能認識現實世界的問題。這一問題的回答形成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但絕大多數哲學家作了肯定的回答。

辯證唯物論

在哲學基本問題的認識上,辯證唯物論批判了唯心論和唯物論抽象的、僵死的形上學的認識觀點和方法,以辯證的理論思維方式發展了唯物論。辯證唯物論科學的解決了哲學的基本問題,為人們解決疑難問題提供了科學的方法。

起源發展

術語起源

“辯證唯物主義”這一術語最早出在J·狄慈根在1886年出版的《一個社會主義者在哲學領域中的漫遊》一書中,狄慈根用這一概念表述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後來г·В·普列漢諾夫也是這樣表述的。列寧、史達林、毛澤東在講到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時,還用過 "完備的唯物主義"、"唯物辯證法" 等概念。這些概念的實質完全一致,只是側重點有不同。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中,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是互相滲透密不可分的,它們的有機統一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理論基礎。辯證唯物主義是徹底的唯物主義,是客觀世界的最一般規律的自覺反映。它看到物質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現象的基礎,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它認為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這一高度組織的物質的機能,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能動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又是徹底的辯證法,是最完整深刻而無片面性弊病的關於發展的學說。它揭示了事物內部矛盾雙方的相互聯繫和相互鬥爭是事物發展的內在原因,是一切現象自我運動的根據的客觀真理。

辯證唯物主義是人類認識發展史的科學總結,它建立在現代科學和先進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並隨著科學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發展。辯證唯物主義的產生,它是人類認識史和哲學史上的偉大革命,它把偉大的認識工具給了人類,特別是給了工人階級。它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

產生和發展

在哲學發展的歷史中貫串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同時也交織著辯證法和形上學的鬥爭,辯證唯物主義是對哲學發展中積極方面,即唯物主義因素和辯證法因素的吸取、發展和升華。

歷史上哲學發展的科學總結

古代的唯物主義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及世界是虛幻的,承認世界的物質性。它把世界的物質性歸結為一種或某一些具體的"原初"物質,帶有樸素、直觀的性質,缺乏科學的論證。一般說來,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同時又是樸素的辯證法,這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自髮結合。它看到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客觀世界是一幅由種種聯繫和相互作用無窮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其中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產生和消失。這是原始的、樸素的但實質上正確的世界觀。在歐洲中世紀,天主教神學的唯心主義和形上學取得了絕對的統治地位,它把封建的等級制看作是體現神的意志的永恆不變的秩序。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和發展,生產技術的需要推動著經濟自然科學的發展,人們的眼光從神轉向人,從天堂地獄轉向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從而促使唯物主義哲學的復興。這時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和自發的辯證法不夠用了。這種觀點雖然正確地把握了現象的總畫面的一般性質,卻不足以說明構成這幅總畫面的各個細節;而不知道這些細節,就看不清總的畫面。從15世紀後半葉開始,自然科學獲得日益迅速的發展,進入了以實驗為基礎的階段。科學家們把自然界分解成各個部分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對有機體進行解剖學的研究。這種分門別類研究的方法是以後人類在認識自然界方面獲得巨大進展的基本條件。這種撇開廣泛的總的聯繫孤立地、靜止地考察事物的方法被F·培根和J·洛克從自然科學移到哲學領域後,形成了形上學的長期統治,造成了幾個世紀在思維方式上特有的局限性。隨著自然科學的進一步發展,自然科學材料的大量積累,使人們逐漸認識到自然界的一切歸根結底是辯證地而不是形上學地發生的。天體演化學說、地層變遷學說、生物演化學說,以及胚胎學的出現和能量守恆定律、細胞的發現,日益使人們感到要精確地描繪宇宙、宇宙的發展和人類的發展,以及這種發展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只有用辯證的方法,只有經常注意產生和消失之間、進化和退化之間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I·康德以他的天體演化學說第一個打破了形上學的缺口,開始了辯證法在近代德國哲學中的發展。這個發展在G·W·F·黑格爾的體系中達到了頂峰。黑格爾第一次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即把它描寫為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轉變和發展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繫。這是黑格爾的一大歷史功績。但是,黑格爾是唯心主義者,他代表著德國軟弱的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想,認為他的哲學是絕對精神的最高體現,是客觀精神發展的終結,普魯士王國則是絕對精神在世俗的表現。他把現實世界的發展顛倒為絕對精神的發展,因而他的辯證法是不徹底的。L·費爾巴哈在批判黑格爾唯心主義的過程中,恢復了唯物主義應有的權威。但費爾巴哈哲學在本質上仍然是形上學的唯物主義,不足以徹底清算黑格爾的辯證的唯心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以往哲學發展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徹底的唯物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才使辯證法與唯物主義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創立的歷史條件和思想來源

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它和整個馬克思主義學說一起產生於19世紀40年代。當時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社會化大工業生產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個別企業的高度計畫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矛盾、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已經開始激化,出現了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爆發了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的憲章運動和德國西里西亞織布工人起義。工人階級已經迫切要求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工具,以揭示社會發展的規律,增強自身解放鬥爭的自覺性。當時的社會實踐和科學的發展也日益暴露了客觀世界的唯物辯證的本性。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鬥爭的尖銳化使階級關係明朗化、簡單化,並清楚地暴露了階級矛盾和物質經濟利益的直接聯繫。資本主義的發展開拓了世界市場,打破了國家間、民族間和地區間的隔絕孤立的狀態,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同時,自然科學中的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C·R·達爾文的進化論等三大發現,以及自然科學的其他巨大進步,也提供了關於自然界中各個領域及其過程之間聯繫的清晰的圖畫。這一切為辯證唯物主義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客觀可能。

辯證唯物主義的直接思想來源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德國古典哲學。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的保守的哲學體系,吸取了黑格爾辯證法中革命的因素,即聯繫和發展的思想,矛盾是發展的內在動力的思想,批判地繼承了費爾巴哈哲學的唯物主義的基本核心,摒棄了它的社會歷史觀、宗教、倫理的唯心主義雜質,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同時,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成功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科學地分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特別是詳盡地分析了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發展,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秘密,發現了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趨勢,指出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是通向社會主義的唯一正確道路,由此創立了科學的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的社會主義學說。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的社會主義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們的形成是一個相互促進、相互論證的統一過程。

創立傳播

19世紀40年代初,馬克思、恩格斯在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由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轉變的過程中,特別是通過對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和《精神現象學》的批判,已經提出了一些重要觀點,但它同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影響交織在一起。真正作為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檔案,它是馬克思寫於1845年春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在其中,馬克思對實踐作了科學的解釋,批判了否認實踐能動性的直觀唯物主義,也批判了抽象地發展能動性的唯心主義;用革命的實踐觀點解決了舊唯物主義者難以解決的二律背反──"環境決定人"和"人改變環境",揭示了產生宗教神秘主義的秘密;指明人的本質實際上就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指出以往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1847年《哲學的貧困》的出版和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出版則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的正式問世。馬克思沒有寫過專門論述唯物辯證法的著作,但是,他寫的《資本論》是成功地運用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剖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範例,具有普遍的哲學意義。恩格斯在《反杜林論》和《自然辯證法》中系統地論述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內容,特別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對馬克思主義產生40年來的哲學鬥爭作了科學的總結。

在19世紀末,德國工人哲學家狄慈根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憑著自己的獨立思考也發現了唯物辯證法。狄慈根和德國的F·梅林、K·考茨基,法國的P·拉法格,義大利的A·拉布里奧拉,俄國的普列漢諾夫等人積極地學習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批判了庸俗唯物主義、新康德主義、馬赫主義以及種種修正主義、機會主義哲學,捍衛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雖然,他們中間某些人的某些著作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錯誤,甚至後來普列漢諾夫在一些重大理論問題上離開了馬克思主義,在政治上成了機會主義者,考茨基墮落成為叛徒,但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早期傳播和發展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

列寧對辯證唯物主義的發展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的內部矛盾日益激化,進入了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社會發生了急劇動盪。已得到廣泛傳播的馬克思主義面臨著許多新的課題,這時第二國際內部出現了一股修正主義思潮。列寧和他的戰友堅持和捍衛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批判了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理論和形形色色資產階級思潮,從哲學上對這些理論和思潮進行了清算,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列寧十分重視總結自然科學的新成就,他揭示了物理學危機產生的原因,徹底地批判了與物理學唯心主義緊密相關聯的馬赫主義及其修正主義理論,指出克服危機的途徑就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去代替形上學唯物主義。列寧指出,原子是無限可分的,人類對物質的認識無論從廣度上或深度上都是一個不斷發展永遠無窮無盡的過程。列寧制定了本體論和認識論相統一的物質定義,指出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個定義不受人們對物質結構的具體的歷史的認識所局限,它反映無限豐富多樣的物質表現形式的共同的深刻的本質,在現代科學的發展中不斷得到證實。

列寧深刻地具體地分析了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各種錯綜複雜的矛盾,批判了修正主義的唯心主義和形上學觀點,捍衛和發展了唯物主義的辯證法。他提出了兩種發展觀的重要原理,批判了否認事物內部矛盾,把事物的運動看作是由外力推動的純粹量變過程的形上學發展觀,指出辯證的發展觀把對立統一規律看作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看作是客觀世界和認識發展的基本規律,認為發展是一個充滿豐富內容的事物自己運動的過程。列寧批判了把辯證法當做實例的總和,把辯證法和認識論割裂開的錯誤,指出辯證法就是認識論、辯證法的科學性要靠人類全部認識發展史來驗證。他強調了生活實踐的觀點是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觀點,指出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不斷發展的辯證過程,是從現象到本質、從第一本質到更深本質的無限發展的辯證過程,是從相對到絕對的辯證過程。列寧提出了辯證邏輯的基本原則,強調真理的具體性,指出具體分析具體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他還發揮了辯證法、邏輯與認識論的統一的思想,對馬克思《資本論》中的辯證法作了透徹的論述。列寧在他的著作中,對辯證唯物主義的許多原理和範疇都作了深刻的論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

中國共產黨對辯證唯物主義的發展

各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和馬克思主義者通過結合本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總結科學發展的新成就,對發展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都做出了各自的貢獻。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特別重視普遍真理和具體實踐的結合,特彆強調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批判了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創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毛澤東的成果主要體現在《矛盾論》和《實踐論》中,他深刻地論述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他著重地闡明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強調社會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發展的動力,同時是認識的目的以及檢驗真理的標準,指出正確認識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往往需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覆。毛澤東闡述和發揮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核心──對立統一規律。他著重研究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關係,強調了研究矛盾特殊性的極端重要性。他指出不能把辯證法當做死背硬套的公式,而必須把它同實踐、同調查研究密切結合起來,靈活運用;對不同性質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毛澤東在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中使哲學進一步成為無產階級和人民民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鄧小平簡要而科學地指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毛澤東同志用中國語言概括為'實事求是'四個大字。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就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鄧小平文選》第242頁)。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沿著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這條思想路線前進,不斷地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得到豐富和發展。

基本內容

物質統一性

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解決把哲學劃分為兩大不同的基本派別。凡是認為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世界統一於意識的哲學派別屬於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世界統一於物質的哲學派別屬於唯物主義陣營。辯證唯物主義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有機結合,建立了科學的實踐的觀點,徹底唯物主義地解決了哲學基本問題,科學地論證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存在具有無限複雜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運動形式;物質世界處在永恆的運動、變化、發展之中;時間與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運動有著自身的客觀規律;意識是物質高度發展的產物,是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人腦的反映特性,是物質在地球這一特定條件下經歷了從無機物到生物、從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從猿到人的漫長歲月的發展而產生的最高產物。勞動實踐在從猿到人的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勞動實踐使猿腦變成了具有抽象思維能力的人腦。人在勞動實踐中改變自然界也改變人自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展的。人的思維規律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發展過程中,經過億萬次重複而形成的對客觀規律的自覺反映。意識和思維的內容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意識和思維存在的形式是語言,而語言的外殼則是由物質空氣的震動產生的聲音。無論從哪一方面看,意識都不能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物質卻是存在於意識之外,可以為意識所反映,而又不依賴於意識的客觀存在。"物質和意識的對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範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在這裡,僅僅在承認什麼是第一性的和什麼是第二性的這個認識論的基本問題的範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超出這個範圍,物質和意識的對立無疑是相對的"(《列寧選集》第2卷,第147~148頁)。物質和意識是對立的統一,它們統一於物質。統一的物質世界中原本沒有意識,物質和意識的對立產生於實踐,它們的統一又在實踐中實現。

馬克思主義承認社會意識在社會存在發展中的巨大作用,但又明確指出,社會意識歸根結底只決定於社會存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物質力量即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的。"只有把社會關係歸結於生產關係,把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做自然歷史過程。不言而喻,沒有這種觀點,也就不會有社會科學"(《列寧選集》第1卷,第8頁)。社會歷史也是統一物質世界中的具有自身客觀規律的運動形式,是物質運動的最高形式。

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繫和永恆運動的

統一的物質世界中的萬事萬物都處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聯繫之中,都處在不斷產生、不斷消亡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永恆的過程之中。統一物分裂為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面,對立面之間的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是普遍聯繫的最本質的內容,同時又是事物自我發展的根本原因。對立面的統一和鬥爭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質與量是事物的兩個相互聯繫的屬性。一定的量規定一定的質,一定的質也規定一定的量。質變和量變是事物運動發展的兩種基本形式。量變引起質變,質變又引起新的量變。事物在肯定自身存在的同時又包含著促使自身消亡的否定的方面,辯證的否定構成從舊事物向新事物的轉化。辯證的否定是對舊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它是包含著肯定因素的否定。肯定與否定是對立面的統一。肯定與否定的統一和鬥爭構成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螺鏇式上升的發展過程。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是辯證法的三個基本規律。

範疇是認識客觀世界普遍聯繫之網的網上紐結,它以概念的形式反映了事物自身所包含的種種矛盾關係的各個側面,是人對自然界認識的各個環節。物質與意識、運動與靜止、時間與空間、鬥爭與統一、質與量、肯定與否定,以及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內容與形式、本質與現象等等,這些範疇都是對立的統一。範疇可以幫助人們從事物的各個不同的側面分析事物的矛盾,從而達到對事物的較全面的認識。

矛盾分析法是辯證法的根本方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從商品這個資本主義社會的 "細胞" 入手,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一步步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發展的全過程。列寧指出這種方法是辯證法的研究方法。列寧對帝國主義的分析,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問題的分析等,都是運用矛盾分析方法的範例。

認識是辯證過程

認識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對客觀世界的能動的反映。認識的對象是普遍聯繫的、充滿矛盾的、永恆運動變化和發展著的客觀世界。認識的主體是物質世界自身發展的最高產物──人類。人類在自己的思維和意識中能夠正確認識客觀世界。不可知論把思維、意識同客觀存在絕對對立起來,認為世界是不可認識的或不可能完全認識的。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理論。思維和意識都是人腦的產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然界的環境中並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因此,人腦的產物歸根結底亦即自然界的產物,並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聯繫相矛盾。在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中包含著思維和存在統一的原理,即世界可知性的原理。社會實踐是對不可知論的最有力的駁斥。當人們能夠根據某一客觀過程所需要的條件使這一過程產生出來,並使它為人們的目的服務時,就證明了人們確實認識了這一過程。

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勞動實踐使猿腦變成了人腦,從而創造了認識的物質器官。認識產生於實踐的需要。客觀世界不能自然地滿足人的生活和發展的需要,為了生存和發展,人必須改造客觀世界,而為了成功地改造世界必須正確地認識世界。恩格斯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505頁)。認識產生於實踐的需要,並必須回到實踐以滿足實踐的需要,因此實踐又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和最後歸宿。實踐擴大了人們的視野,使人們接觸和感知越來越多的現象,為認識提供了可能。只有通過改造客觀事物的實踐活動才能撥開籠罩在事物表面的現象的迷霧而暴露事物的本質。洞察事物本質的理論思維能力是在人類長時期的實踐發展的歷史中形成和提高的。人類在實踐中不斷地創造出各種儀器,擴大和增強了人感知現象的能力,人類還在實踐中創造了電子計算機作為人們理論思維的得力助手。正是實踐才使人類有了動物所沒有的認識能力,離開了實踐既無法感知事物的現象也無法理解事物的本質,因而也不可能有認識及其發展。實踐又是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即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不斷發展的辯證過程,是從不知到知、從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從知之不深到知之較深的過程,它是從相對真理到絕對真理的過程。真理是不可窮盡的。真理是同謬誤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的。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73頁)。

辯證法、邏輯與認識論的一致

唯物辯證法是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又是認識的規律,也是思維辯證發展的規律。客觀事物的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是支配著外部世界的辯證發展的規律,而認識規律、思維規律的辯證法則是主觀辯證法,是對前者的反映,即辯證的思維規律。這兩個系列的規律在本質上是統一的,但是在表現上是不同的,這是因為客觀世界的辯證發展規律是不自覺地、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在無窮無盡的表面的偶然性中為自己開闢道路的;而認識發展的規律和邏輯理論思維的規律是人們對客觀辯證規律的自覺反映。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在實踐的基礎上把辯證法套用於認識領域的理論,它在認識的過程中自覺地反映客觀辯證法。而認識既是人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又是通過一系列邏輯思維的抽象過程進行的,即通過概念的矛盾運動進行的。邏輯的主要內容就是概念的矛盾運動。因此,邏輯學同時又是辯證法。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實現了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學三者的統一。它們在內容上一致的基礎是客觀世界的辯證發展即客觀辯證法;自覺地實現三者一致,把它們統一起來的基礎是社會實踐。人類在認識過程和邏輯思維中自覺地反映客觀辯證法,就有可能在實踐中自覺地按客觀規律辦事,推動社會的發展。

辯證唯物主義在社會發展中的指導意義 辯證唯物主義的誕生結束了從原則出發構造體系、建立凌駕於一切專門科學之上並包括一切專門科學的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在總結各門科學優秀成果的堅實基礎上建立了科學的世界觀。它把唯物主義的路線貫徹到社會歷史的領域,科學地解釋了實踐在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發展中的基本作用,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和直觀性。它堅持理論和實踐統一的原則,以實踐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實踐中不斷修正錯誤發展真理。辯證唯物主義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闢了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真理的道路。馬克思主義特彆強調哲學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指出"理論一經民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的力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9頁);特彆強調哲學在人類從私有制、剝削制度統治下解放出來的鬥爭中的作用。辯證唯物主義不同於以往一切哲學,它是徹底革命的、批判的哲學,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是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

與具體科學的關係

辯證唯物主義正確地解決了哲學同各門具體科學的關係。在辯證唯物主義看來,各門具體科學為哲學提供堅實的客觀基礎,哲學則是各門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科學一旦進入理論的領域,必須有理論思維的幫助,而學習哲學是發展和鍛鍊理論思維能力的唯一有效的手段。

恩格斯指出:"在從笛卡兒到黑格爾和從霍布斯到費爾巴哈這一長時期內,推動哲學家前進的,決不象他們所想像的那樣,只是純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動他們前進的,主要是自然科學和工業的強大而日益迅速的進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22頁)。自然科學的進步加深了人們對自然的認識,工業的進步促進了人們對社會的認識。只有自覺地、科學地總結概括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才有哲學的真正發展。自然科學是具有高度精確性的科學。辯證唯物主義十分重視自然科學的成就對哲學的推動作用,認為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列寧指出,要捍衛、發展辯證唯物主義必須同現代自然科學家結成聯盟,要注意自然科學領域內最新革命所提出的種種問題。辯證唯物主義把唯物主義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中,第一次把社會科學置於科學的基礎上,使人們在社會的發展中找到了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馬克思主義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的發展,反過來又成為推動辯證唯物主義發展的巨大力量。

科學離不開思維,因而科學也離不開哲學。恩格斯指出:"不管自然科學家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他們還是得受哲學的支配。問題只在於:他們是願意受某種壞的時髦哲學的支配,還是願意受一種建立在通曉思維的歷史和成就的基礎上的理論思維的支配"(《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33頁)。辯證唯物主義是對人類全部認識史的概括和總結,它的科學性又受到人類全部認識史的檢驗。它是指導科學研究的唯一正確的思維方法。但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不能代替具體科學的研究,不能為各門具體科學提供現成的答案;它不是教義,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辯證唯物主義不承認有什麼到處適用、永恆不變的僵化的抽象公式,它反對死搬硬套教條,而提倡虛心傾聽具體科學的呼聲。它為具體科學提供理論思維方法;又從各門具體科學中吸取營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思維方法。辯證唯物主義和各門具體科學是相互依賴和相互促進的。各門具體科學研究的是客觀世界中某一特殊領域的規律,哲學要揭示的卻是統一的客觀世界的最一般的規律。"就人類認識運動的秩序說來,總是由認識個別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擴大到認識一般的事物。人們總是首先認識了許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質,然後才有可能更進一步地進行概括工作,認識諸種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當人們已經認識了這種共同的本質以後,就以這種共同的認識為指導,繼續地向著尚未研究過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過的各種具體的事物進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質,這樣才可以補充、豐富和發展這種共同的本質的認識,而使這種共同的本質的認識不致變成枯槁的和僵死的東西。這是兩個認識的過程:一個是由特殊到一般,一個是由一般到特殊。人類的認識總是這樣循環往復地進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環(只要是嚴格地按照科學的方法)都可能使人類的認識提高一步,使人類的認識不斷地深化"(《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84~285頁)。辯證唯物主義是從各門具體科學揭示的特殊規律中概括出來的,並從各門具體科學的發展中得到不斷補充、豐富和發展的關於統一世界共同本質的科學認識。因此,它可以指導各門具體科學,為它們提供正確的理論思維的方法。辯證唯物主義是推動各門具體科學發展的普遍有效的認識工具。

鬥爭

辯證唯物主義是在總結人類一切科學成就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又是在同一切非科學的思想進行嚴肅鬥爭的過程中成長的。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性是由人類認識和實踐發展的全部歷史所證實的,並將自覺地接受人類認識和實踐進一步發展的檢驗。因此,只有堅持嚴肅的鬥爭才能捍衛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性和純潔性並促使其健康地發展。

辯證唯物主義與形上學唯物主義不同,它不把唯心主義看做純粹的胡說和憑空捏造,它也是基於客觀世界產生的不同緯度思想,它認為一切錯誤思想體系都有其認識論的根源和社會根源,宗教即是這一思想的產物。列寧指出,唯心主義不是沒有根基的,它無疑地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然而卻是生長在活生生的、結果實的、真實的、強大的、全能的、客觀的、絕對的人類認識這棵活生生的樹上的一朵不結果實的花"(《列寧選集》第2卷,第715 頁)。人類認識過程自身的複雜性和曲折性,在客觀上為把其中某個方面、片斷孤立地加以誇大、絕對化的唯心主義提供了產生的可能。社會中反動階級和一切腐朽勢力則極力把這種可能變成現實。舊哲學形成的傳統思想也是一種不可低估的強大習慣勢力。現代自然科學的一切新發展在客觀上都證明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性。這不是一個自發的過程。"任何自然科學,任何唯物主義,如果沒有充分可靠的哲學論據是無法對資產階級思想的侵襲和資產階級世界觀的復辟堅持鬥爭的。為了堅持這個鬥爭,為了把它進行到底並取得完全勝利,自然科學家就應該做一個現代的唯物主義者,做一個以馬克思為代表的唯物主義的自覺擁護者,也就是說應當做一個辯證唯物主義者"(《列寧選集》第4卷,第608~609頁)。

辯證唯物主義由於自身的科學性不斷增強和其影響不斷擴大,除了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以外,還出現了專門攻擊辯證唯物主義的馬克思學和企圖把辯證唯物主義排除出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其他哲學折中地調和起來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它們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其基本實質卻是共同的。他們否認研究哲學基本問題的必要性,否認論證世界的客觀性、物質性和統一性的可能性,把這一切斥之為沒有價值的純粹思辨。他們用形上學或相對主義攻擊唯物辯證法,或表示"贊同"辯證法卻否認自然界存在著客觀的辯證法。在認識論中,他們用混淆辯證唯物主義的能動反映論和機械唯物主義的直觀反映論的辦法反對反映論,其抽掉了認識和理論思維的客觀的、科學的基礎,為主觀地、任意地解釋世界製造藉口。

為了客觀地、科學地認識世界,自覺地按照客觀規律有成效地改造世界,辯證唯物主義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這些哲學的挑戰。要客觀地、全面的認真研究這些哲學,在指出這些哲學體系的錯誤時,不迴避或抹煞其中所援引的一些科學的材料,還要揭示它們犯錯誤的認識論根源和社會根源。要在指出它們把認識過程的某一方面、片斷孤立地片面地誇大、絕對化的同時,不忽略在其展開的分析中發現的一些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或提供的有一定參考價值可以批判利用的思想。辯證唯物主義對這一切哲學的否定是有分析的、辯證的否定。只有持這樣嚴肅的態度,才能捍衛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性,並推動辯證唯物主義進一步發展。

與共產主義運動的關係

辯證唯物主義是在無產階級共產主義運動中產生髮展的,是為無產階級爭取共產主義事業勝利服務的。它是全部共產主義理論的哲學基礎,是無產階級鬥爭的戰略和策略的哲學基礎。馬克思說:"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地,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5頁)。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證明,辯證唯物主義一旦脫離了無產階級鬥爭的實踐,就將喪失生機和力量;無產階級鬥爭的實踐脫離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指導,就將產生失誤和遭到挫折。二者相成相長,在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共同發展。

辯證唯物主義與馬克思

唯物史觀的思想體系是馬克思、恩格斯共同提出的,人們沒有異議。有一種說法:唯物史觀是辯證唯物主義在人類社會領域中的推廣和運用。人們從這裡推出一個結論:先有辯證唯物主義,後有唯物史觀。唯物史觀出現於1845—1846年,辯證唯物主義是後來才有的。據考證,狄慈根首先於1886年在《一個社會主義者在認識領域中的漫遊》中提出這個概念,後來,普列漢諾夫於1890年在《黑格爾逝世60周年》中第二次提出這個概念。他們的稱呼符合恩格斯的思想。列寧對辯證唯物主義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基礎地位的確立起了決定性作用:辯證唯物主義是唯物史觀的世界觀基礎和認識論基礎。第一次以“辯證唯物主義”名稱推出的是德波林的文章(1909)和書(1916)。蘇聯20年代末就出現了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內容大致是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和唯物史觀,到30年代不斷完善。史達林於1938年提出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當時通行的哲學體系的簡本。因此,說這個體系是史達林創造的是不對的,它起源於恩格斯,完成於蘇聯哲學家。中國解放前後均採用此體系,只是解放初期蘇聯專家採用過史達林簡化的體系。

反對論點

不過世界範圍內並非所有的科學工作者以及哲學研究人員都認同辯證唯物論這一哲學流派,以分析哲學的觀點來看,唯物辯證法內容空洞,言語含混,邏輯不清。所謂的“普遍規律”,不過是一些分析語言(analytical sentences),只說明了特定的語言用法。如“運動是絕對的”,即規定在此語言體系下,要無視“運動”一詞的主語所處的參照系,將本來只存在於相對事物間的關係(“運動”)絕對化。

反對唯物辯證法的人認為,它所包含的三條“規律”都含糊空泛,既不能精確地描述事實,也不能有效地作出可供驗證的預言,因而是無意義的。

反對否定之否定這種原理的人認為,它是一種詭辯(dialectic)技巧,前後所指不一,偷換概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