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佛教用語]

菩提心[佛教用語]
菩提心[佛教用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無上菩提之心。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或略稱道心、道意、覺意。此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是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得速成無上菩提。蓋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稱為發菩提心,略稱發心、發意;最初之發心,則稱初發心、新發意,為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論》卷四十一雲(大正25·362c)︰‘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基本信息

定義

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發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定位

菩提心的人格定位

菩提心是指人類的深層潛意識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真諦的願望,在三層人格分類法中,顯意識,潛意識,集體潛意識。菩提心屬於第三層的集體潛意識。對比佛學的唯識分類法,集體潛意識是指第七識,末那識。佛學中末那識是由第八識阿賴耶識創造產生的。阿賴耶識中有相分,理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菩提心的緣起是其中的證自證分在第七識中的體現。

菩提心的心理過程

居於深層潛意識的菩提心,在潛意識中創造的是求知慾,是一種欲望,其指向性變的模糊,不能專注於探求生命的真諦,容易被各種假相,假理,假自證所迷惑。求知慾進一步在顯意識中創造的是好奇心。好奇心有了主動的分別,因而更加的模糊,變得迷茫,但是當主動的方向找準了,又能剝開求知慾的模糊性,發現深層潛意識中的真實願望,從而下決心探求生命真諦。這種情況叫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有主動性,但從根本上講是發現。發現本來就有的願望。

由來

在佛法的修學中,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菩提心,諸佛菩薩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來成就的。佛法中一切法門的修學都是建立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一切法門所講的正見都是為菩提心服務。只有發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見才會有著落處。離開菩提心,佛法的修學就會變得空洞和抽象。不論哪一部經典都立足於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薩的修行都是以發菩提心為開始,不同的只在於願力的體現。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諸大願等等,諸佛菩薩的願力都是菩提心的體現。

本體

此菩提心之內容,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之四弘誓願,前一為利他之願心,後三為自利之願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願心,其體廣大,其德無邊。故諸經論廣嘆其德以勸發行者。舊譯《華嚴經》卷五十九雲(大正9·775b):‘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則為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菩提心者,則為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日,普照一切眾生類故。菩提心者,則為明月,諸白淨法悉圓滿故。’

此外,《菩薩地持經》卷一亦謂菩提心是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為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且謂發菩提心有四種緣,即︰

(1)諸佛菩薩見聞不可思議神通變化,以之為增上緣,樂佛之大智而發心。

(2)未見聞神通,但聞說菩提及菩薩藏,以之為增上緣而發心。

(3)未聞法而自見法滅相,為護持正法而發心。

(4)未見法滅,但見濁世眾生為煩惱所惱亂,即發菩提心。

分類

第一種分類

世俗菩提心:尋求無上菩提的發心,它是凡夫相續中可以生起的相似菩提心,可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我們應當清楚,若歸納而言,菩提心有兩種,即 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如《華嚴經》中云:“任何眾生為無上菩提而發願亦稀罕,與之相比,為無上菩提而行持更為稀罕。”

如同想去往某地一樣為了他利而想獲得菩提的意樂即是願菩提心,如同正式啟程前往該地一般真實踏上能獲得佛果的正道並想修持此道是行菩提心。想要成辦自他二利的智者通過了知這兩種比喻的差別而依次會明白願行兩種菩提心意義的不同。

在住於輪迴中時願菩提心可以出生廣大的果報,《華嚴經》中云:“善男子,譬如金剛寶雖壞損,亦勝過一切上等金飾,且不失金剛寶之名。善男子,同理,發菩提心之金剛寶縱然離開勤奮亦勝過一切聲聞緣覺功德之金飾,亦不失菩提心之名,復能遣除輪迴之一切貧困。”然而,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相比,並不能接連不斷產生福德。從何時起,為了能使無邊無際所有眾生界從業惑的束縛與輪迴的牢獄中解脫出來,乃至輪迴未空前以不退利他之心真實受持行菩提心,自此以後如果未失毀這一行心,那么即便是在睡眠或陶醉等放逸的狀態中,福德也會連續不斷屢屢產生,量等虛空。

勝義菩提心:證悟自心遠離戲論的法界義,也就是指無分別智慧,這在登入聖地菩薩的相續中才有。

從比喻、助伴的角度分

如《現觀莊嚴論》中云:“如地金月火,藏寶源大海,金剛山藥友,如意寶日歌,王庫及大路,車乘與泉水,雅聲河流雲,分二十二種。”

如“地”:小資糧道的發心(求菩提的意樂)是最初的發心,猶如大地。大地是一切功德的來源,同樣,小資糧道希求菩提的意樂,實際上是產生一切道果功德的基礎。

“金”:中資糧道的發心猶如黃金。黃金本質沒有改變,同樣,到了中資糧道的時候,這種發心不會有遷變。

“月”:大資糧道的發心猶如新月。新月越來越增上,同樣,大資糧道的功德也會越來越增上。

這是資糧道三個發心的比喻和助伴。

“火”:加行道的發心猶如烈火。烈火能摧毀一切薪柴,同樣,加行道的發心能斷除一地以前的一切違品分別念。

下面從“藏”一直到“歌”,分別對應十地的發心:

“藏”:一地與布施波羅蜜多相應的發心,猶如寶藏。寶藏能滿足一切眾生,同樣,一地菩薩的發心也能以布施滿足一切眾生。

“寶源”:二地與持戒波羅蜜多相應的發心,猶如寶源。寶源是一切珍寶的來源,同樣,二地菩薩的發心是一切功德(地、度、力等)的來源。

“大海”:三地與忍辱波羅蜜多相應的發心,猶如大海。大海不會被狂風動搖,同樣,三地菩薩的發心不會被嗔恨心等違品動搖。

“金剛”:四地與精進波羅蜜多相應的發心,猶如金剛。金剛不會被任何金屬物所摧壞,同樣,四地菩薩的發心也不會被懶惰等違品摧毀。

“山”:五地與靜慮波羅蜜多相應的發心,猶如山王。山王不易被狂風撼動,同樣,五地菩薩的發心不會被禪定的違品——散亂分別念所動搖。

“藥”:六地與智慧波羅蜜多相應的發心,猶如妙藥。妙藥可以斷除各種疾病,同樣,六地菩薩的發心能寂滅一切煩惱障、所知障的惑病。

“友”:七地與方便波羅蜜多相應的發心,猶如親友。親友永遠不會捨棄自己,同樣,七地菩薩的發心永遠都不捨棄任何眾生。

十一世班禪賜予南粵大德居士的菩提佛珠 十一世班禪賜予南粵大德居士的菩提佛珠

“如意寶”:八地與願波羅蜜多相應的發心,猶如如意寶。如意寶能滿足一切眾生的所願,同樣,八地菩薩以佛法甘露無勤滿足一切眾生的願望。

“日”:九地與力波羅蜜多相應的發心,猶如日輪。日輪能夠遣除一切黑暗,成熟莊稼,同樣,九地菩薩能遣除眾生的無明痴暗,成熟善法的各種功德。

“歌”:十地與智波羅蜜多相應的發心,猶如歌聲。歌聲能讓無數人獲得快樂和歡喜,同樣,十地菩薩依靠智慧能讓許許多多的眾生獲得快樂。

下面是五種殊勝的發心(三清淨地所攝):

“王”:與神變神通相應的發心,猶如國王。國王能駕馭一切,不容易被人控制,同樣,清淨地的神通能制服一切。

“庫”:與智慧和福德二資糧相應的發心,猶如寶庫。寶庫可以具足一切,同樣,具有這種發心的菩薩,善法的資糧全部具足。

“大路”:與三十七道品相應的發心,猶如大路。大路可以任人行走,同樣,一切聖者都是依靠這種大路而行持。

“車乘”:與悲心與勝觀相應的發心,猶如車乘。車乘可以載人去往任何地方,同樣,菩薩不墮輪迴涅盤二邊而圓滿到達自己隨心所欲的目的地。

“泉水”:與總持和辯才相應的發心,猶如泉水。泉水用之不竭,同樣,清淨地菩薩的功德永遠也沒有窮盡。

下面三種發心是十地所攝:

“雅聲”:到了十地的時候,菩薩以四種法音來利益眾生,這種發心猶如雅聲。

“河流”:菩薩的平等心,或者說唯一道的發心,猶如河流,利他的事業永不間斷。

“雲”:與法身相應的發心,猶如大雲。具足這種發心時,即使菩薩居住在兜率天等天界當中,利益眾生的甘露妙雨也能讓世間人享受。

功德

斷除罪業

對於嚴重的罪業,除了圓滿智悲自性的菩提心以外其他的任何善法都無法壓服。所以應當發起菩提心。《華嚴經》中云:“貓眼見即能鎮懾諸鼠,令無法堪忍。同理,遍知之心如意寶明目亦能鎮壓一切業惑之鼠,令無法堪忍。”即便是造了損害三寶等不堪構想的彌天大罪,但就像依靠一位護送者的勇士,能擺脫怨敵的大恐懼一樣,對於能頃刻脫離重罪異熟果的菩提心,小心謹慎罪業的人們為何不依靠呢?理應依靠。《無盡慧經》中云:“善男子,譬如依勇士可不懼諸怨敵,同理,依真實菩提心勇士之菩薩不畏一切罪行怨敵。”末劫火能將一禪以下的器世界焚盡無餘,同樣,依靠菩提心剎那必定能從根本上焚毀五無間罪等一切嚴重罪業。《華嚴經》中云:“能焚諸罪行如末劫火”善天尊者說:大安忍一剎那不緣所取必定能焚燒(罪業)。這一功德與前面所說的並不重複,前面的功德是指壓制罪業,這一比喻是說明從根本上摧毀。若問:那么,一個菩提心具這二種功德不是相違嗎?不相違,如果獲得了越來越殊勝的菩提心,則功德也會越來越殊勝,是依照這樣的層次而說的。

如《入菩薩行論》中雲“以是善行恆微弱,罪惡力大極難擋,舍此圓滿菩提心,何有餘善能勝彼。如人雖犯極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脫者,畏罪之人何不依。菩提心如末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

成辦利樂

此菩提心是對眾生最有利的,因為依靠這一菩提心,無量眾生能輕而易舉獲得殊勝安樂無上菩提。無量眾生依靠修持菩提心,能夠順利獲得最勝妙的安樂——無上佛果。依菩提心之勝道,過去有無量眾生已成佛道,未來的一切眾生亦皆能成佛道。若相續中生起了菩提心,則所行的一切法,皆成證得等覺位因,任運中能積聚起大資糧,成就佛果。我們翻開諸佛菩薩及大乘高僧大德的傳記,可以看到相同的一點:他們都是依靠修持菩提心而得以成就,從本師釋迦牟尼佛至今二千五百多年中,千千萬萬成就者,不修菩提心而成就的一個也沒有!

如《入菩薩行論》中雲“佛於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無量眾生依於此,順利能獲最勝樂。”

滿足願望

如有人想滅盡三界中諸般痛苦,要除掉諸有情眾多不安,以及期望享受無量快樂者,那么應該恆常不捨棄無上的菩提心。三界眾生陷於生死境界,有因有果故曰三有。三界眾生有無量的痛苦,歸納而言為行苦、變苦、苦苦三種;詳細一點,在《瑜伽師地論》里列有一百一十苦。如果一個人想滅除自己的這些痛苦及其他有情的不安樂,以及想要享受種種安樂幸福,唯一妙法是不捨棄修持菩提心。

如《入菩薩行論》中雲“欲滅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眾不安,欲享百種快樂者,恆常莫舍菩提心。”根索仁波切解釋此頌為三士道修法,頌中第一句是中士尋求自我解脫的修法;第二句是上士讓一切有情得到究竟成佛安樂的修法;第三句是下士追求人天安樂的修法。修持三士道,都不能捨棄菩提心!

對修行人來說,想脫離三界輪迴,想解除一切父母眾生的痛苦,想往生極樂世界,或享受出世大樂,必須要恆常修持菩提心,唯有修持菩提心才能滿足眾願。或有人懷疑:中下士道的行人不是沒有菩提心嗎?答:三士道修法是每一個欲入解脫道者的必修法。下士修法唯求離苦生善趣,修行人相續中只要一度生起菩提心,即能滅多劫罪障,圓滿廣大福德,剎那解脫惡趣痛苦,因此,修下士道之法亦宜發菩提心。中士道即小乘道,下士道修法為其基礎,下士道既應發菩提心,中士道豈能舍也?(若欲詳知此理,閱能海上師所講的《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

名義轉變

利益

名義轉變指發菩提心後,有名稱、意義轉變為菩薩的利益。系縛在三界生死牢獄中的苦難眾生,只要生起剎那的菩提心,雖然他還被各種業惑煩惱系縛,在三界生死輪迴監獄中,沒有得到解脫,地位非常卑微,但因心裡生起了無偽世俗願菩提心,就可稱為佛子,從意義上也成了世人、天人、龍王的福田,成了天龍鬼神以及人等禮敬之處。

如《入菩薩行論》中云:“生死獄系苦有情,若生剎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

其他利益

如同依靠最殊勝的冶金原料可變成金子一樣,已投生為不清淨的這個身體依靠菩提心可以變為無價之寶的佛身,因而對於具有這種能力的菩提心應當堅持不懈穩固受持。《華嚴經》中云:“如以一兩水銀類之金能使千兩鐵變成金為喻,如是發心水銀界善根以普皆回向遍知之智所攝持,即能滅盡一切業惑障之鐵物,諸法亦成遍知之妙色,然而一切業惑之鐵不能滅盡為一切智知而發菩提心之金。”如《入菩薩行論》中云:“猶如最勝冶金料,垢身得此將轉成,無價之寶佛陀身,故應堅持菩提心。”

能將一切眾生帶到解脫城享受功德寶珠的唯一商主無與倫比的佛陀之智慧型遍及萬法,除此之外其他眾生則無法衡量,因而佛通過無量的智慧詳細觀察諸法時,徹底照見此菩提心最為稀罕難得,功德最大,最為珍貴。《華嚴經》中云:“諸寶之中如意寶堪為寶王,同理三世中遍知智慧照見法界對境,諸人天與諸聲聞緣覺之有漏無漏善根皆不及菩提心寶珠如意寶王之價。”因此,想遠離眾生痛苦的所有人應當堅定不移善加受持菩提心。如《入菩薩行論》中云:“眾生導師以慧觀,徹見彼心極珍貴,諸欲出離三界者,宜善堅持菩提心。”

沒有被菩提心攝持的其他所有善根如同芭蕉樹一般生果後會自然滅盡,而菩提心的妙樹恆時都會生果,非但不會滅盡,反而會更加增長、繁茂。《寶篋經》中云:“文殊,各種樹以四大攝持而增長。文殊,如是善根若以菩提心攝持且回向遍知(佛果),則增長。”如《入菩薩行論》中云:“其餘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菩提心樹恒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

此外,具廣大智慧的彌勒菩薩對善財童子說:此菩提心的功德無法估量。《華嚴經》中記載:“樂源城中商主財堅之子善財童子於文殊前發心後,為尋菩薩學處而逐漸前行。爾時至尊彌勒正於南方海濱由毗盧佛嚴飾之具藏宮殿中為如海菩薩眷屬說法。善財童子見此情景急忙頂禮。彌勒菩薩向諸眷屬讚頌善財童子言:‘且看意樂清淨者,堅財之子名善財,尋求殊勝菩提行,來至智者我面前。'又言:‘善來善來慈悲汝,善來彌勒壇城中,善來寂靜調柔尊,行持之時疲倦否?'善財童子合掌請問:‘聖者,我若真實趨入無上菩提正道,不知該如何勵力而持菩薩行,請您明示。'彌勒菩薩答言:善男子,你已為善知識攝持。何以故?善男子,菩提心乃諸佛法之根本,猶如種子;可令一切眾生善法增上,猶如良田;一切有情分別依賴,故如大地;能真正斷絕一切貧困,故如多聞天子;能圓滿護持一切菩薩,故如父親;能真實成辦諸事,故如摩尼寶王;能滿足一切心愿,故如妙瓶……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餘千百萬無量無邊利益。”如《入菩薩行論》中云:“智者彌勒諭善財,彼心利益無限量。”

重要性

修行的過程就是一個懺罪、積資的過程。對於凡夫來說,清除業障、積累成佛資糧的一切竅訣中,最殊勝的就是發菩提心!!!

《入菩薩行論》說"菩提心如劫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要想證悟空性,菩提心是最強大的利器!

菩提心可以使我們花很小的功夫,獲得最大的、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 事半功倍。要知道, 同樣念一句阿彌陀佛,有無菩提心攝持,二者功德有如天壤之別!!!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把整個佛法的精華歸結為三主要道,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見。

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云:

“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泣血稽顙,哀告現前大眾,及當世淨信男女等,惟願慈悲,少加聽察。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雲∶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濟群法師在《漢傳佛教的反思》里說:“大乘本是積極入世的佛教,可在中國卻給民眾留下了消極出世的印象。為什麼會這樣?歸根結底,正是因為忽略菩提心所致。以往,我們一直認為大乘經典便代表著大乘佛教,學習大乘經論自然便是大乘行者。豈不知區別大小乘的關鍵在於發心,在於是否具足菩提心。因為菩提心才是成佛的不共因,才是大乘的不共教法。反觀漢傳佛教的各大宗派,普遍對菩提心不夠重視。也正因為如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六度四攝等菩薩行門,似乎只是為大菩薩們所說,與個人修學並無關聯。”“鑒於佛教在流傳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弊端,我認為,未來的佛教發展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菩提心,大乘法門的修學必須以菩提心為根本,唯其如此,才能導入佛道,而不是停留在人天乘或只求自了......”

淨空法師也說: 發菩提心比念佛還重要!”

“《無量壽經》上說得很明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果不發菩提心,單有一向專念不能往生。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兩、三個。為什麼那么少?(就是)雖做到一向專念,(卻)沒有發菩提心。”

“真正發菩提心,臨終一念、十念決定往生,為什麼?他已經是上善之人,已經夠資格了,只要動一個念頭,發願想往生就成功。所以,我們要仔細去思惟經文,不能夠含糊念過。”

《無量壽經》上跟我們講,“三輩往生”中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說得更清楚、更明白了。我們這一生當中只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阿彌陀佛,這就能往生了。可是要記住,前面還有一句話,“發菩提心”。你要不發菩提心不能往生,一定要發菩提心。(淨空法師《學佛問答》)

西方淨土雖有四土之輩,然皆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往生要件。不為自己就是菩提心,一切為佛法,一切為眾生,心量愈大,成就愈殊勝。(《怎樣念佛往生成佛》1997年4月講於洛杉磯)

“《無量壽經》講往生的條件,無論是上輩、中輩、下輩,最重要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果我們只做到一向專念,沒有發菩提心,不能往生。再說一句老實話,真正發菩提心,沒有念佛也能往生。”(《地藏經講義》)

有一次,阿底峽尊者在提到他的各位上師時皆合掌當胸,但說到他的根本上師金洲大師時,雙手合什於頭頂上並流下眼淚,呼喚上師的尊名。他的弟子不解地問:“尊者,為何偏偏在說金洲大師時合掌於頭頂,難道其他諸上師都比不上金洲大師的功德大嗎?”阿底峽尊者答道:“我的所有上師都與佛無別,功德沒有任何的差別,只是對我的恩德不一樣。我現在心中有的這一點點菩提心,全都有賴於金洲大師的恩德而得到的,因此,他對我的恩德最大。”

發菩提心者是世間最尊貴的人。經中說:一有人發菩提心,大地就會震動,諸佛寶座也將顫動。因為大地是有情共業的力量所感,發菩提心者將引導無量有情,動搖輪迴,大地無法承受而產生震動。

華智仁波切在《現觀莊嚴論》的解釋里,講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他說:成佛不是大乘菩薩的目標。如果成佛也不是目標的話,那么大乘修行人到底有沒有目標呢?此話的真實意趣是,如果僅僅因為佛非常偉大,遠離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而發願成佛,就沒有考慮眾生的解脫,所以不是大乘法。這句話揭示出,如果不考慮眾生的解脫,即使為發誓成佛而努力也不是大乘法。(《三殊勝修法》慈誠洛珠堪布)

《菩提心略修法》(慈誠洛珠堪布)中說:“出離心與菩提心,是凌駕於一切修法之上的無上大法。”“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那就真正是失去了一切,因為他連修行的門徑都沒有趨入。”“華智仁波切講過,在不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即使閉關九年,斷絕與任何人的來往而修大圓滿,連解脫的種子都不能播下。若在心田中不曾播下解脫的種子,那成就就更談不上了。”“佛陀曾經講過,想成佛的人不要學太多,只需要學一個法,這個法就是大悲心。為什麼只須學大悲心呢?如果有了大悲心,一切都很好辦。”“如果我們有菩提心,就能於一剎那間清淨無始以來的罪業,犯別解脫戒和密乘戒的罪過也能清淨,同時也能圓滿眾多資糧,這是菩提心自身所具備的能力。也就是說,即使既沒有單獨修金剛薩埵等懺悔的法,也沒有單獨修曼茶羅等積累資糧的法,僅僅依靠菩提心,也可以得到同樣的結果。所以,如果有菩提心,一切就都可以圓滿。”

“在《經莊嚴論》里講,有菩提心的人,即或造了墮地獄的業,也不可能近期內墮落,此業在很久以後才會成熟;墮入地獄後,他所能感受到的痛苦也很輕微,歷時很短,不同於其它的地獄眾生;在感受這些痛苦的同時,他也從未捨棄過利益眾生的決心;而且此念一出,他就象從夢中甦醒過來一樣,地獄苦報便會立即結束。”

“我曾多次要求大家,在沒有修出離心和菩提心之前,先不要修其它的法。這不僅僅是我的要求,在佛經中也如是記載著釋迦牟尼佛的教言:欲成佛者,無須修很多法,只修大悲心一法即可。”

“一天早晨,阿底峽尊者說,在印度,他的一個修喜金剛的弟子墮入了聲聞的滅定。尊者身邊的侍者就問,修喜金剛怎么會墮落小乘道呢?阿底峽尊者講得很清楚,若不能如理如法地修喜金剛,也有可能墮入小乘,也有可能墮入惡趣。那么,大乘和小乘的差別究竟是什麼呢?阿底峽尊者強調,其差別只在於是否發了菩提心,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別的差別了。”

彌勒菩薩的《經莊嚴論》里講了七要點(七殊勝)。菩薩行持六度時,每一度都應具足這七要點。這七要點又可歸納為三要點。如果具足此三要點,哪怕一個小小的善根,也是成就之因。否則,即使外表做再多再好的善事,也不能成為解脫之道、成佛之因。這三要點是“前行發願殊勝、正行無緣殊勝、結行回向殊勝。”

所以,若無菩提心統攝的發願殊勝,任你念佛念到風雨不透,也不會有大的功德。

另外,如果罪障未除、福報不夠,念佛能夠相應嗎?

再說,修菩提心並不一定非得要你中斷念佛,我們平常時時都可以觀修。

關於菩提心的具體修法,在經論中有著廣泛的教授。如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入菩薩行論》、《佛子行》、《普賢上師言教》《菩提心略修法》......修菩提心之前,一般先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這是菩提心的基礎。這裡大家可以參考下面的觀修菩提心的方法。

修菩提心方法

一、按阿底峽尊者的七種教言修持:

知母

因為生死不見開始,所以可推知自己的生命也沒有最初的邊際。由於輾轉生死無數次,故在生死之中必定沒有不曾取受過的身體、不曾轉生過的地方,沒有未曾作過母親等親人的有情。 如《本地分》引經說云:“我觀大地,難得汝等,長夜於此未曾經受無量生死。” 我觀有情,難得一人不曾在長夜流轉中,作過你的父母、兄弟、姐妹、軌範、親教師,或其餘的上師或等同上師。” 如何證明轉生無始呢? 觀察心識是由前一剎那的同類心識轉為後一剎那,如此不斷相續而來。比如,現在的心識來自中有心識,而中有心識又來自前世的死有心識,若再往前無窮無盡地追溯下去,則始終找不到初際。 若有初際,試問:這個最初的身體是否有因?若有前因,就不叫初始;若無前因,則應成無因生。假如不需任何因緣,便能憑空出生有眼耳、有受想行識的身體,則應何時何地都可以出生,所以,輪迴無始。

由於轉世無始,合計每一世的母親便有無量無邊。從今生的母親往前算,算到一百億世,母親的數量就已超過地球總人口的一半多;若再往前算下去,則所有的母親盡虛空界也無法容納。由此可見,哪一位有情未曾作過自己的母親呢?不僅做過,而且做過無數次。這也是遍知有情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生世的佛陀以諦實語證明的事實。佛在《心地觀經》中也說:無始以來,一切眾生輪轉五道,經歷百千劫,在多生之中,互為父母。以互為父母之故,一切男子即慈父,一切女人即悲母,往昔生生世世中有大恩德故,與現在父母的恩德平等無別。

現在讓我們對家人、同事、道友等一一觀修:我的父親……我的奶奶,我的爺爺……姐姐……哥哥……鄰居……同事……好友,他們都做過我的母親。我家的小區的所有的鄰居……這座城市,城市每一座樓,每一個窗戶,每一輛汽車,街道上的每一個行人,小區裡的野貓和狗……小鳥,蟑螂,螞蟻……都在過去世做過我的母親。乃至整個國家、地球,北俱盧洲,西牛賀洲,東勝神洲,這個世間以及他方世間的所有的旁生,乃至蜷飛蠕動的昆蟲,我們看不見的遍布任何一處的無量的神識,餓鬼,地獄的無量無邊的有情;欲界六天的天人,色界十八天和無色界四天的天人,以及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量世界中的無量有情,無不做過我的母親.

如果我是一名售貨員,就要試著把每位顧客都看成是母親。母親來購物,自己態度能冷淡、愛理不理?再比如,我是一名護士,反問自己:在我眼裡,每天來住院的病人,我認為是母親嗎?看見病人臥床呻吟,我是見母親受苦而於心不忍嗎?我是恭敬承事護理母親嗎? 或者我是一位老總,在你眼裡,成百上千的工人是母親還是下賤的傭人呢?如果都是母親,為什麼沒有體貼、關懷之心呢?再看,家裡的老鼠、門外的大黃狗,眼前最討厭、最瞧不起的人,我認為是母親嗎?假如對周遭的人都不認為是母親,又說一切有情是我母,這不是相違嗎?如果認為這是壞人,不要管他,如此不可能成就菩提心。眼前的有情都被你放棄,還說要擔起救度一切有情的重擔,豈不是自相矛盾? 假如見到每一位眾生,都能從心底深處認為“他是大恩母親”,則自然容易發起“我要為他而成佛”的心。如此一來,不論任何有情,下至一頭豬、一隻狗,都會執為是自己“最珍愛的母親”,如此不僅不會捨棄他,而且會以他為所緣境來成就佛道。

念恩

------首先明觀現世的母親慈悲的面容。

母親對我的恩德非常大,我今天能獲得此人身,作為修法的所依,能長大成人,能讀書寫字,了知世間的道理,能有維持生命的財產,能遇到佛法,能依止善知識,懺悔業障,積累菩提道上的資糧,能在今世或者未來獲得暫時和究竟的解脫,全部都是母親所賜予。

當我的神識懷著極度的悲愴,痛苦和無奈,離開我前世的身體,親人,被業風吹盪,經受種種中陰的恐懼驚慌和傍徨後,我見到了我今生的母親。自我住胎時起,十個月中,母親一直小心翼翼地保護我。她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讓我們不受損害,飲食、起居、身體的活動等都異常小心。為了這個未來的小生命,母親充滿了種種幻想:它是男孩?女孩?它長大後會是怎樣?這個孩子,因她而來到這個世界,她把它帶到了這個令她悲欣交集的世間,他會幸福嗎?我的母親,她還年輕,她無微不至地撫育我,身體越來越沉重,變形,《心地觀經》說:生產之時,母親遭受巨大的產難,猶如百千利刃屠割身體,心識迷惑,不辨東西南北,此時母親全身疼痛難忍。經歷了近乎死亡的痛苦,我出生的那天,成為我母親的母難日。

我們剛誕生時,像黃毛小猴一樣難看,但在母親眼裡,卻是天底下最可愛的孩子,把我們抱在溫暖的懷裡,捧在手心,百看不厭。當我們還是嬰兒時,母親以乳汁養育我們,一調羹、一調羹地餵我們吃飯,親手為我們擦鼻涕、屎尿,以種種方便毫不厭煩地精心養育我們。我們幼時常常在母親懷裡安然休息,在母親的左右膝蓋上爬來爬去。母親的雙乳就像甘泉一樣,及時地養育我們,從沒有枯竭之時。母親長養之恩,充滿天空;母親憐愍之德,廣大無比。

當我們饑渴時,母親會趕緊準備飲食,即便在餐桌上,她還是全心全意地愛護我們,總把好菜夾到我們碗裡,自己不肯吃。看到我們飯量減少,她就憂心不已。

到了冬天,就為我們做保暖的棉衣。我們缺錢時,就給我們錢。我們成長所需的衣服、飲食等資具,都不是輕易得來的。我們用過的每一支鉛筆,每一本練習本,從小到大,要穿多少衣服、吃多少飯菜、交多少學費、買多少書本,這些,都是母親受盡千辛萬苦得到後,給予我們的。一點一滴都來之不易,都是母親心血凝聚而成。

我生病的時候,母親抱著我,把我背到她的肩上,白天或夜晚,走過一條又一條街,來到醫院 她恨不得把我的病痛移到自己身上。如果我有個三長兩短,她恨不得自己替我死。母親用儘自己的知識、能力,只要能為我們帶來利益和安樂,無不為我們成辦;凡是有損害、痛苦,無不為我們遣除。母親含辛茹苦地撫育我成人,如今才有了值遇佛法、修持勝道的機會。所以,母親對我的恩德簡直無以言表。

我們如果能看到前世,便知今世的母親還在前世無數次作過母親。甚至在我們做小雞時,她也曾是用雙翼保護過我們的母親;在我們做小鳥時,為了撫養我們,不管路有多遠、有多危險,哪怕勞累至死都會為我們覓食,在我們做小猴子,被人從她懷裡奪走之時,她沿著河岸,追趕我所在的那隻船,如同發瘋了一般,追出一百多里,奮力跳上船,腸寸寸斷裂而死。還有一次,我轉生猴身之時,她在給我餵奶時,被獵人的箭射中,她強忍痛,把握我放到一邊,拿起一片葉子,為我擠出最後一滴奶,放在我身邊……

不僅僅是今世,從輪迴的無始以來,母親一直以慈愛之眼觀照著我,以慈悲之心關懷著我,使我能從各種危害中得到解救,並賜予我數不勝數的利樂,恩深似海。

三.報恩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

----那么,如何才能報答母恩呢?生死中的富足安樂,母親自己也能得到,但是這一切無不是欺誑。 諸母之苦,根本在於生生死死,不能解脫。無始劫來,由煩惱造業,由業感苦,由苦又起煩惱,一直轉生在生死輪迴中。所以,真正的報恩是幫助母親解脫生死,一切母親不想要的痛苦,都從根斷除,一切母親希求的安樂,都無餘圓滿,最終把母親安置在佛果中,這才是最好的報恩。《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說:“若父母無信心者,令住正信;若無戒者,令持禁戒;若性慳者,令行惠施;無智慧者,令起智慧。子能如是於父母處,勸喻策勵,令安住者,方曰報恩!”《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說:父母對孩子有大饒益,以乳汁長養,隨時保護、培育,如此才長成四大的身體。即使千年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父母的大小便拉在背上,而對父母心無怨尤,也不足以報答父母的深恩。

經中所說不報恩的罪過:

《心地觀經》說:世間高莫過崇山,悲母之恩,高過須彌。世間重莫過大地,悲母之恩,重於大地。若有男女背恩不孝,讓父母生起怨念,母親一發惡言,孩子隨即將墮落地獄、餓鬼、畜生道中。

現在,讓我們思維我們的其他親人,我們的父親,爺爺奶奶,妻子或丈夫,我們的兒子或女兒,兄姐、阿姨,好友曾為自己母親時,對自己述說不盡的恩德……我們的鄰居,同事,街上擦肩而過的陌路人,汽車司機,站在我身邊的素不相識的乘客,其他城市,鄉村素昧平生的每一個人,乃至整個地球上各種膚色,種族的人,在飢餓,痛苦,恐懼中生活的旁生,正被宰割的在窒息中四大分離的掙扎中的動物,它們曾為我母親時,為我付出一生的情感,安樂,財產和生命;以及曾偷盜我得財產的小偷,仇視我的同事,親人,鄙視我的友人,用粗鄙下流的語言惡毒侮辱我的熟人或陌生人,令我生病的鬼神……它們曾為我母親時,為我付出一生的情感,安樂,財產和生命;

在無盡的過去生中,曾以慈愛養育過自己的母親多得可以充滿虛空。每一生喝過的母奶足以匯成無盡的海洋;每一生讓母親傷心流下的淚水聚成四大洋;每一生母親賜予的身體無量無邊;每一生母親給過的衣食堆滿大地;每一生母親為我們做過的事,記錄成書,高過須彌山;每一生為養育我們所造下的罪業,足以讓母親在惡趣中感受無量的苦惱。只要我們還在輪迴中,來世的每一位母親仍將以同樣的方式養育我們。

現在,對我們恩重如山的母親正處在極悲慘的境地,她們因無明障蔽而被煩惱魔擾亂,內心不能自主,又沒有善知識的引導,瘋狂地在輪迴崎嶇的山路上一路蹎蹶,沖向惡趣險崖。 眼看母親一步步跑向深淵,作為孩子能忍心坐視不管嗎?母親此時最希望孩子來救她,子不救母,誰來救母呢?想到這裡,內心應發願:一定要救拔母親出離生死,以回報母親的大恩。也就是發願盡未來際為諸母開示增上生、決定勝的善道,最後將她們安置於佛果。如此再三發起報恩的善心。

四.慈心

----慈心的所緣,是缺乏安樂的老母有情。慈心就是思惟:怎么能讓他得到安樂?多么希望他獲得安樂;應當由我來為他成辦安樂。下面,我們修慈心 修慈的次第:首先對親人修,其次對中庸者修,然後對怨敵修,最後遍緣一切有情,依次第修習。

讓我們祈願:無邊世界中的任何眾生,不論何種形態、相貌、根性、壽量,不論崇高或是卑賤,平等祈願他們遠離痛苦獲得安樂。一切眾生諸根殘缺的痛苦都無餘消盡,讓他們身相圓滿。若有眾生遭受病苦折磨,身體虛弱無依無靠之時,願我令這一切病苦消除,讓他們諸根重新充滿活力。若眾生觸犯王法,即將遭受刑法誅戮,面臨死亡,惶恐驚怖,在如此極度痛苦之時,無有依怙,願我從極苦中救度他們。若眾生受皮鞭、木棒鞭打,披枷戴鎖,被各種刑具摧殘身體,充滿無量憂惱之時,身心倍受折磨,片刻不得安寧。願我能讓他們脫免系縛,不受皮鞭、木杖鞭撻之苦,即將臨刑的人也能保全性命,願令一切痛苦永遠消盡。若有眾生被飢餓、乾渴逼迫,內心希求飲食,願我能給予他們美味佳肴、甘甜淨水,讓他們獲得飽足。讓我們誠摯祈願:願盲者復明,看見五彩繽紛的世界;願聾者復聰,聽聞悅耳動聽的聲音;願跛者能自在無礙地行走;願啞者能以語言表達心聲。願貧窮眾生獲得大寶藏,倉庫里充滿資具,應有盡有,無所匱乏。希望一切有情都能得到恭敬、愛戴,永遠不受歧視之苦願一切眾生都成為所有人天喜聞樂見的對境。願他們能禮儀端雅,受人敬愛 祈願眾生現在都能受用無量快樂,一切受用豐裕滿足,各方面的福德具足不缺。只要有情歡喜,願我給予他們這些安樂,教導他們積聚安樂之因。願發願如是成就。願眾生心想音樂,隨念便能現前美妙樂章。願眾生心想淨水時,眼前即出現清涼水池,水面上漂浮著朵朵金蓮。願眾生無論心想何種飲食、衣服、床榻、敷具,都能隨心所欲地獲得。願眾生希求的金、銀、珍寶、琉璃、瓔珞等莊嚴飾品,都能具足。祈願:一切時處不讓眾生聽到下至一句惡名,也不讓他們彼此產生矛盾。願眾生常獲美名,與人和睦相處。受生的身相容貌端正莊嚴,彼此以慈心互相愛樂。我們應當如是祈願世界祥和、沒有諍論。祈願:眾生需要各種世間資生的安樂具時,都能隨心所欲得到滿足。祈願:人人不吝珍財,都能慷慨施予眾生分享。祈願不論是焚燒的燒香、香末,以及塗沫的塗香,或者每天三時從枝頭上飄落的眾妙雜花,眾生都能隨意受用,恆時歡喜。普願眾生都能虔誠普供十方諸佛、三乘微妙聖示以及聲緣菩薩聖僧。供養三寶,以三寶不可思議加持力、供養者的信心力、不可思議緣起力,可以獲得殊勝安樂。但願一切信不信佛的眾生,都能皈依三寶,獲得此上妙安樂。普願天下諸母有情來世都能得到暇滿人身。祈願:諸母生生世世不墮於八無暇的障難之中受下賤身。願她們生生世世值遇佛、親近佛、承事佛、供養佛、常隨佛學。祈願諸母每一世都受生為有暇尊貴之身,以此人身恆時親近、承事十方諸佛。諸母有情,願有情來世生在富貴之粗,得到受用圓滿的安樂。應當如是發起慈心。願諸母常常轉生富貴之家,財富豐裕圓滿。這一類受用的安樂,願我都能慈心普施。願有情常得相好、常得美名。逐漸串習慈心,就能對治幸災樂禍、冷漠堅硬的心態。願他獲得相好美名,就願他獲得最好的相貌和名聲。願她們壽命無疆。

因為世間安樂只是暫時的樂受,終究未脫離痛苦,未脫離生死。如果只發心給予眾生世間安樂,則遠遠不徹底。 讓我們進一步祈願眾生獲得出世間的無漏安樂。祈願女子捨棄不如意之身,得到丈夫身,勇悍、雄健、聰明、有智慧。祈願諸母世世常行菩薩道,勤修六波羅蜜多。願有情都能獲得大乘的法樂。祈願有情能常常面見寶王樹下端坐於琉璃獅子座上的十方諸佛,能恆時親近承事諸佛,聆聽諸佛說法,獲得不可思議的法樂。若有情過去和現在於輪迴中造了惡業,將感招不悅意的惡趣果報,願這些業障永遠消盡,不再成熟果報。願我以智慧劍為諸母揮斷生死羂網,讓諸母從生死網中獲得解脫,速證無上菩提,永享不遷變的無漏大安樂。

五.大悲

---- 悲心所緣的眾生,即具有苦苦、壞苦、行苦的苦惱有情,包括下至地獄、上達有頂的有情。

一) 有情平等流轉之苦。水有鹹、淡、香、臭等差別,但又同是濕性,所以差別中有平等,別相中有共相。同樣,眾生千差萬別,但都在生死流轉中。三界眾生的命運哪個不悲慘呢?最初嬰兒“哇哇”哭著降生人間,死亡時,被送進焚化爐,即便是位高權重的總統、富可敵國的富豪、光彩照人的明星,最後也化為一把灰,在生死流轉中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從這一點看,誰不悲慘誰,誰不需要救拔呢?我們乘坐在同一輛赴往刑場的車上,同是生死人!從這一點看,誰不悲慘誰,誰不需要救拔呢?讓我們對三界凡夫平等發起大悲心。

二) 思維欲是根本之苦。對歡喜的境希望,是欲的本性。希求渴望之心,是欲。有名聲欲,利養欲,恭敬欲,承事欲,衣食住行欲,權力欲,財富欲,攝受眷屬欲,顯示自我欲,飲食慾,睡眠欲,升天欲,一一展開,慾海無邊,眷屬三界眾生都想求得自己所愛之事,對於如泡沫一般注定變壞的有漏法,卻幻想永遠占有、如願以償,這樣希求的結果無非是希望破滅,引生痛苦。所以,欲是痛苦之源。從十二緣起觀察,以貪慾就會追求,行動,會積累能感生後世的業,由此生死相續不斷。有情不了知輪迴是苦性,怎么放得下對輪迴快樂的追求?如是貪慾不止,不知要引出多少生死!所以,以欲為本,生死將連綿不斷。

三) 思維二種愚痴所產生的異熟生苦。 當我們的身體受到強烈的痛苦的觸惱,就會立即將蘊聚執成我,將五蘊的部分執成我所,這時以我執的力量,心識迅速陷入愚痴迷悶之中,生起極大怨恨、哀嘆。其中,猛烈的身體痛苦是身箭受,以愚痴迷悶產生極大怨尤是心箭受。 照理說,身體受苦,安心領受便是,不必再增添無義的妄想,但凡夫苦受觸身時,立即與無明結合陷入迷亂。此“我執”來勢飛速,馬上就想“我好可憐!”、“為什麼懲罰我?”、“不如早死為好”。凡夫在感受生老病死諸苦時,由於愚痴不但身上中一支箭,而且心上也中一支箭,枉受苦惱、怨恨、悲傷之苦,真是可悲。

四) 思維三苦。此三苦可以攝受一切苦。我們不能認為苦只是苦受,不然就無法成立“有漏皆苦”“輪迴周遍是苦”,也沒有理由對色界無色界的天人產生悲憫心。第一苦苦,是與苦受相應的狀態。

換言之,當下苦受生起時,心識顯現的身心世界全是苦苦。一切唯識自現,心識正在逼惱中,哪有安樂可得呢?所以,正有苦苦時,即使有豐富的五欲六塵,也感受不到快樂。第二行苦,指一切有漏法都是苦的本性。即從因緣上觀察,有漏蘊每一剎那的顯現都受業惑的支配,一直被動地遷流,叫行苦。從未來方面觀察,當下一剎並不是安樂的本性,這一剎那帶著無量業惑的種子,苦苦和壞苦的種子,遇到因緣就會產生苦苦和壞苦,五蘊的每一剎那都是苦的因位,如同等待引爆的炸彈。第三壞苦,包括一切有漏樂受,與樂受相應的狀態。一切有漏的快樂都是壞滅的本性,有漏快樂一定是和痛苦相連,一旦快樂消失,就會引起不堪接受的憂苦。只要在輪迴中,就可以斷定:不論享受何種快樂,最終都難逃壞滅的結局。由此觀察輪迴中的快樂都是壞苦性。人間慶祝孩子誕生,買車,買洋房,男女結婚,事業興隆,競選成功,,令人們歡喜若狂,這只是凡夫執苦為樂,最初顯現圓滿之時,人們都認為堅固,永久,其實,都是壞滅的本性,如夢幻泡影,轉眼即逝,終會化為烏有。

五) 思惟七苦。復有七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會苦,六愛別離苦,七雖復希求而不得苦 對此七苦,應具體按中士道內容思惟。此處只以生苦為例稍作解釋。有情的受生其實是眾苦的開端,拉開了無盡苦惑的序幕。不必異想天開,認為由業惑支配的五取蘊會突發慈悲,顯現清淨、安樂、永恆、自在。摸一摸自己的腦袋,想想這是清淨的法嗎?冷靜地觀察一下也會很悲哀,頭皮里包裹的只有污穢的頭腦、腦髓,這是由精血一步步發展而來的,哪來清淨呢?只不過我們迷亂地執為清淨而已。

“生”何止帶給我們苦惱不淨的肉身,更攜帶了不計其數的煩惱種子,隨時遇緣就會現行。我們行持善法時,這些煩惱粗重便開始擾亂。煩惱種子不斷出生、增長,讓心無法安住在善法上。就像金子中含有雜質無法打造成如意的金器一樣,因為煩惱的影響,使內心不能統一、安定,不堪能行善。看著眾生無力行善的狀況,也讓人心生悲憫。五蘊身中潛伏了無數煩惱種子,遇到引生煩惱的對境,注定要爆發。生貪境來了,便引發貪心,生嗔境來了,便引生嗔心,一生都是在煩煩惱惱中度過,難得有幾天平靜。這些煩惱都是以“生”為所依帶來的,就像潮濕的地上會滋生大量飛蟲一樣,受了五取蘊,就必定會滋生無數煩惱。

受生是苦惱的源泉。有了生,衰老、疾病、死亡以及各種大小諸苦都會隨之而來。為了維持生命,人們要讀書、工作、攢錢謀生,不可能一天不穿衣、不吃飯、不睡覺,下至維持起碼的生存,都要耗費大量的精力,付出千辛萬苦。一生之中,追求名聲、地位、財富是為了身體,穿著、打扮是為了讓它好看,追求享受是想給予它快樂,做各種運動是想使它健康。為了生,要吃多少飯、飲多少水、睡多少床、穿多少衣服、用多少香皂、服多少藥……,諸般辛苦都是以“生”而帶來的。再想想,因為受生,有多少住胎之苦、出胎之苦、成長之苦、追求現世之苦、求不得苦、疾病之苦……,因為“生”,一系列的痛苦都隨之而來。

一次受生就要遭受這么多苦,如果不解脫,還要無數次投胎,合計起來有不計其數的痛苦。而且,每一次受生的結果只是迎來死亡。 懂得這一點後,就知道:只悲憫感受苦苦的有情並不合理,理應悲憫上至有頂、下至無間的一切有情。

六) 思維 四苦:一、別離苦 二、斷壞苦 三、相續苦 四、畢竟苦

一、別離苦 愛是執著:貪愛時,內心緣對境的功德相執著,只想永遠擁有,但有漏法的自性無常,最終都要分離;分離時,因執著而不願離別,從而引起強烈的憂苦,若失去的是親人,更是撕心裂肺,痛苦不堪。別離苦,包括離別時和離別後的痛苦。正離別時,難捨難分,心緣所愛境不願割捨,哀嘆流淚。

離別之後,念念緣所愛的功德相,生起強烈的思念之苦,內心不由自主地浮現對境的音容笑貌,想到他(她)的功德,備感悲傷。想想自己,會感到孤獨無依。看到別人和親人、愛人相聚,觸景生情,懷念不已;想想未來,又備感淒涼。如此越思念,越陷入悲傷,難以自拔。再觀察,和所愛聚會時有多少、有多強的歡樂,離別時就有多少、有多強的痛苦。像這樣,不論感情、名利、地位,只要有所愛,在所愛別離時,就會引生憂苦。三界眾生一直緣著各種可愛境,希望永久擁有,但有漏法畢竟是離別的法性,終歸以愛別離結束。遺憾的是,眾生都不能覺悟,一個所愛分離了,又執著另一個所愛,始終擺脫不了愛別離苦。這也讓人心生悲愍。

二、斷壞苦 ---“愛別離苦”到最徹底時,即是斷壞苦,這是徹底失去一期生命的痛苦。

當一期五蘊要壞滅時,由強大的俱生我執,人會極度恐懼不安,害怕從世界上消失,以我所執又害怕永別兒女、身體、財富、地位,由此產生猛利的憂苦。

三、相續苦

一期生命斷壞的痛苦,是“斷壞苦”。一期生命結束了,又要繼續生死,由此相續所產生的痛苦,是“相續苦”。如果這一世一死永滅,最多也只是受一世之苦,但生死根本不隨人意,只要未證解脫道就無法了結。

我們可以預計,每一位凡夫今後會有多少生死、多少求不得、多少愛別離、多少怨憎會,多少追求、多少競爭、多少失敗……,每種苦都可以無量來計算。所以,世上最難行的路、最漫長的路、最苦的路、最複雜的路、最不自在的路、最不得休息的路、最無意義的路、最顛倒的路、最孤獨的路、最無前途的路,就是這條生死之路。要認識到生死相續是最大的苦惱。往未來觀察,凡夫還要迎來無數次的衰老、疾病、死亡、墮落,還要流下無數的血淚,匯成無盡的苦海。這樣觀察,普天下誰不是生死相續的可憐人呢?

眾生身在苦中不知苦,連“解脫”的名詞都沒有聽過。他們渾然不知自己正深陷苦海,往後生死大苦將接踵而來。這有多么可悲啊!不僅不會為自己尋求出離,反而不斷造集生死業因!觀見無量有情將長夜漂泊生死,應發起拔除有情出離生死的大悲心。其實,以法來衡量,外在的幻景只是迷人的假相。外表的富麗堂皇並不代表眾生解決了生死大苦。剝掉這些外在包裝,仔細審查現代人的內心世界,想想他們往後還要感受多少世的苦難,就會備感悲哀。輪迴里充滿了欺誑,到處是自欺欺人,竟將一個充滿血淚的過程說成歡快、溫馨、陽光普照。所以,我們要從內心深處發起大悲,誓願救度一切輪迴眾生。

四、畢竟苦 ---“畢竟苦”,是徹頭徹尾的苦。

可憐的凡夫不論做什麼、說什麼、想什麼,都只是入生死法,時時只顯現如黃連般純粹是苦的五取蘊,畢竟是苦性。他們不修學聖道,無法消除業果愚和真實義愚,因此決定沒有入涅盤之法,只是按十二緣起的方式不斷由因蘊出生果蘊,無法擺脫行苦,所以是畢竟苦。

六.“勝解信”

----即輪迴苦海中的無量眾生,發願要由我來度化。雖然現在的我也處於輪迴之中,沒有把握救度他們,但不管怎樣,我已發下了這個堅定誓願,從今以後,就一定會朝這個方向努力。堪布阿瓊在《菩提心修法引導》中說,要想達到這個目的,需要具備四個條件:希求心、發願(度化眾生)、發誓(自己如何行持)、祈禱上師三寶的加持。

1.希求心----一切眾生都曾屢次作過自己的父母,為父母時無一不是慈愛饒益我,如今,他們正深受輪迴無盡的痛苦,我如果不報答他們的大恩大德,不把他們從深重的輪迴痛苦中解救,不賜予他們暫時和究竟的利益和安樂,而是只追求一己的解脫,我還是人嗎?。《廣戒經》云:“諸地諸山海,非為我負擔,不報眾恩德,乃我大負擔。”

2。發願:願我從今天起,生生世世活著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盡心盡力的利益眾生,在眾生的相續中種下菩提的種子,願他們暫時獲得人天善趣,究竟獲得佛果。為了我生生世世的老母有情都能夠離苦得樂,我願意粉身碎骨。

3。發誓:願我心心念念都是為了有情的安樂,做任何一件事,惟一是為了眾生的利益,行住坐臥都唯一是饒益有情。行持任何善行都以三殊勝來攝持。

4。祈禱:祈禱上師三寶加持我願我的相續中能夠生起真實無偽的菩提心。如果身患疾病能讓我生起真實無偽的菩提心,就讓我生病;如果死亡能令我生起真實無偽的菩提心,就讓我死亡。

生起

----雖由修持發起了慈、悲、增上意樂,立誓救度眾生,但衡量身口意的所作,下至不能給予一位眾生圓滿的利益。不但一般凡夫,即便人天極具能力的轉輪王、帝釋、梵王也遠遠做不到;不但人天尊主,即便聲緣阿羅漢、凡聖菩薩雖有許多功德,但也無法圓滿成辦一切有情的所有利樂。因為:一、因上,福慧二資糧未能圓滿;二、體性上,一切身口意的功德並未成就一切種智的自性;三、作用上,不具足滅盡粗細勤作、任運成辦利益一切有情的事業。所以,利他方面,唯有佛才具足圓滿成辦無量眾生暫時、究竟利益的最大能力。按《瑜伽師地論》所說,到了佛位,自己從輪涅粗細苦惱的怖畏中無餘解脫,具有能將有情從一切怖畏中救度出來的善巧方便——身、口、意、業之功德任運自成,又具有大悲心,能對有恩無恩的眾生無偏平等地利樂。總之,佛陀具有無量智悲力功德,真正堪能圓滿利他,因此為了利他必須上求佛果。

但僅有這方面的希求心仍不足夠,還應認識“自利也必須成佛才能圓滿”。由於見到他利與自利都必須成佛,而引起決志成佛的欲心。

二、據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修法改編

自他二者的苦樂相換,依靠我們的風息——呼氣、吸氣進行修持。

呼氣時,觀想自己的快樂、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萬行的善根、健康、世間和出世間福報,一點點聞思修的智慧等變成白氣,伴隨著呼出的氣流,融入眾生的體內,令我生生世世的老母有情能健康,長壽,具足財富,相好莊嚴,種姓高貴,眷屬圓滿,智慧超群;願他們具足知慚有愧,戒律清靜,和聞思修的智慧,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安樂……

吸氣時,觀想眾生相續中所有的痛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眾生相續中所有的煩惱:貪慾,嗔怒,愚痴,嫉妒,傲慢;魔障、傳染病、愛滋病以及眾生所造的殺盜淫妄等罪業,變成黑氣融入自己的身體,由我來代受這世間的一切不平安與痛苦。

願我能代受過去世老母有情的痛苦,以報答她生生世世無以回報的恩德,只要能讓她快樂,我情願她身上的所有的疾病,痛苦伴隨我一生。

願我能代受她的惡業,只要她能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安樂,我願意長劫中承受受人奴役,毆打,殺害等種種三惡趣的痛苦。那是多么的欣慰,多么好,受苦的是我,而不是我的母親。實際上,一切痛苦的來源就是我執。然而,人們卻不知道:“我”才是痛苦的罪魁禍首,是自己真正的仇人;而其他眾生,正是幫助我們斷除“我”的大恩人。一切的報應皆應歸罪於我執。在與別人爭吵時,我們經常會說“你錯了,我沒錯”,其實,說這種話的人,錯的正是他自己。為什麼呢?因為五蘊的假合本來不是我,而我卻硬要把它執著為“我”。有了這個“我”,別人欺負我、誹謗我的時候,必定會感受種種痛苦。有些人反駁:“他打了我,當然是他的錯。如果他不打我,我怎么會痛呢?”話雖如此,但正是因為你有一個“我”,才有可能感受痛,假如沒有這個“我”,那即使一千個敵人拿著各種武器來砍殺這個肉身,對你來說也不會有絲毫影響。因此,所有的痛苦,都是“我執”惹的禍!無論在自己身上出現的何等痛苦,都是因為自己將自己執為我而導致的,所以不能怪罪於他眾。正如《入行論》所云:世間一切的災害、恐怖、畏懼,都是從我執而產生的,這個使我長陷輪迴、無法解脫的大魔,留著它還有什麼用呢?所以,世間最可怕的魔就是我執。為了追求自利,雖然經歷了無量劫的努力,但也都是徒勞無益,因為只要有了我執,就必定會增加痛苦。依此道理,噶當派制定了一個教言:做任何事情,如果有錯,必定是“我”的錯,一切過失由“我”領受,怎樣也怪不到別人頭上。即使“我”被無端冤枉了,也不要給“我”一個解釋的機會,因為真正的修法根本用不上這些世間的勝負錯對。一切痛苦的源泉就是我執,我們應當將我執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願我們以猛厲的希求心誠摯地念誦:“但願眾生的一切罪業與痛苦成熟於自己的相續,自己的一切安樂與善根成熟於眾生的相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