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中庸

中庸,儒家的道德標準,中庸重點在中、庸二字,中位於中間,不離兩邊,不走極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調和折中。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是完滿的,而他的理論根源源於人性。出自《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清俞樾《茶香室續鈔·三階》:“言人有三等,賢、愚、中庸。

基本信息

詞語解釋

基本詞義

【拼 音】zhōngyōng
【英 文】Moderate
【詞 性】名詞、形容詞

中庸中庸

【褒 貶】中性詞
【近義詞】不偏不倚
【反義詞】厚此薄彼、偏聽偏信

相關詞語

同音詞鍾鏞
近音詞中用 忠勇 重雍 中勇

詳細解釋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後裔子嗣子思,後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學人提到突出地位上來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子思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庸為萬事。末複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中庸·中國畫
[名詞]中國古代哲學觀點,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第一層意義: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第二層意義: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所以月牙山人說: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意義: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引自月牙山人《中華心法》

詞意探源

(1)指平常的。猶言中材,中人。
(2)指儒家的道德說教。
《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朱熹註:“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3)泛指謹慎、妥善協調的處事方法(用一個字形容為:政)。
魯迅《華蓋集·通訊》:“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粉飾,聊以自慰。”

理論基礎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
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於至
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
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與天地參”是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因而《中庸》始於“天命之謂性,率性
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於“‘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聖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所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於人類和自然理想境界。

英文釋義

Moderate:
1.Notateitherendofarangeofsize,force,etc.butperhapsnearerthelowerendthanthehigher.
釋義:不在一個範圍的大小,力的兩端,等。但也許更靠近下端高於。
翻譯:中等的,適度的,不很大的;
2.Doneorkeptwithinsensiblelimits.
釋義:位於在合適的限度內,或在合適的限度內行事;
翻譯:溫和的,有節制的;
3.Avoidingornotacceptingideasthatverydifferentfromthoseofpeople;notpoliticallyextreme.
釋義:迴避或不苟同偏激之眾的意見,政治上不極端。
翻譯:中庸的,穩健的,不走極端的;
4.Ofaverageorlessthanaveragequality.
釋義:平均的或稍遜於平均水平的;
翻譯:普通的,平凡的,不算很好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