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人群
在城市裡,有30﹪的年輕人靠“啃老”過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問題。“啃老族”很可能成為影響未來家庭生活的“第一殺手”。據中國媒體調查,目前“啃老族”主要有以下六類人:
一是大學畢業生,因就業挑剔而找不到滿意的工作,約占20﹪;
二是以工作太累太緊張、不適應為由,自動離崗離職的,他們覺得在家裡很舒服。占10﹪左右;
三是“創業幻想型”青年,他們有強烈的創業願望,卻沒有目標,缺乏真才實學,總是不成功,而又不願“寄人籬下”當個打工者。占20﹪;四是頻繁跳槽,最後找不到工作,靠父母養活著。占10﹪;
五是下崗的年輕人,他們習慣於用過去輕鬆的工作與如今緊張繁忙的工作相比,越比越不如意,乾脆就離職,約占10﹪;
六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勞動力市場上找苦髒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呆在家中,占30﹪。
父母大寵愛和觀念偏差也是造就“啃老族”的原因之五。
社會特性
可分為四類“追求夢想型、喪失自信型、自閉型和家庭溺愛型”。
追求夢想型
對於自己的現實工作有理想,非要達理想才能滿足自己所需,會有一直轉換工作的情形。
喪失自信型
因一次的工作經驗失敗,對往後就業會有挫折感,信心遭受打擊,不敢再面對就業。
自閉型
從小與社會接觸環境自然隔閡造成。
家庭溺愛型
從小受到家人的期待,認真讀書只為了滿足家人的期待,擁有高學歷卻不懂自己將來打算,遂成米蟲的心態。
原因剖析
專家認為,“啃老族”的行為與他們在6歲前受到的不當育兒方式有關。父母對6歲以下兒童不當的教育方式,導致他們成年以後缺乏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啃老族”就是鮮活的例子。成年以後,在經濟、心理、生活等方面缺乏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依然依靠父母的人被形象地稱為“啃老族”。中國園長發展論壇主席、幼兒教育專家李俊傑說:“就拿吃飯來說,孩子都好幾歲了,父母還給孩子餵飯;或者當孩子自己吃飯把飯灑出來時,一些父母不是耐心提醒、糾正動作,而是對孩子大聲呵斥,這對孩子的獨立精神和自信心都是一種打擊。”
致力於幼兒教育科學普及工作的學前教育碩士李俊傑說:“對兒童正常行為的壓制和約束,不利於培養孩子獨立、自信的品格。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依賴父母,做事情畏首畏尾。”
專家認為,讓孩子自己吃飯,不僅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和自信心,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手眼協調性,對以後孩子學寫字、學畫畫以及培養動手能力都很有幫助。
根據學前教育理論,正常情況下,一個人的個性和心理素質在6歲以前基本定型,如果兒童6歲以前養成過多依賴父母的習慣,那么以後再培養他獨立、自信、頑強的品格就會相當困難。
中國男幼兒教師聯盟網站負責人說,現在人們對中國小教育已經十分重視,但是對於幼兒教育關注不夠。實際上,父母對6歲以下兒童的教育方式,會直接影響成年以後的行為方式。6歲以前不當教育方式的後果,是難以挽回的。
立法
《山東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已經實施15年,對其進行“大修”,其中,“有獨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經濟資助的,老年人有權拒絕。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親屬不得以無業或者其他理由索取老年人的財物。”這一特別禁止成年子女“啃老”的條款,把這部條例的“大修”工作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有人認為,父母對於是否繼續資助成年子女本身就有決定權,立法實在沒有必要;有人認為,針對“啃老”立法有助於彌補法律空白,對“啃老族”起到警示作用。
生活狀態
曾有一謎語形象生動地刻畫出這幫“啃老族”的生活狀態,說的是“一直無業,二老啃光,三餐飽食,四肢無力,五官端正,六親不認,七分任性,八方逍遙,九(久)坐不動,十分無用”,而謎底就是“啃老族”。
在城市裡,年輕人靠“啃老”過活,家庭存在“啃老”問題。“啃老族”的現象隨著人口壓力的增多,經濟水平高速發展,物價的升高,將會愈加普遍。
事例
啃老族生活現狀調查:啃一口書本啃一口父母。
他從復旦大學某文科類專業本科畢業。
如今,當年的同窗好友,或順利完成研究生學業,或在事業上小有成就。而他,考了4次研,都以慘敗告終,無奈的“啃”了3年老。
劉文彪(化名),27歲,熟悉的朋友都叫他“彪哥”。
為創大業想考研
在大學時,劉文彪是校團委調研部副部長,曾以精彩的競選演說當選學院團學聯主席;在全國大專辯論賽上,他是復旦大學辯論隊主力隊員。在學校里,他是風雲人物,“彪哥”的名號也隨之流傳開來。
大三第二學期,他決定不找工作,專心考研。“我想在中國政壇上乾一番大事業。考研是第一步,因為在我看來,學歷意味著話語權,本科生說話的分量顯然比不上博士。”
劉文彪直到大學畢業都沒通過英語四級考試,難度更高的考研英語成了他面前最難的一道坎。第一次考研,他準備了8個月,其間每天至少學習12小時。大學最後一學期開學時,他看到了考研成績:全部不及格,英語只有36分。“彪哥”隨後開始漫長的考研“苦行僧”生涯。
4次落榜漸孤獨
畢業後近3年的時間內,劉文彪沒有找過工作。
第一年,由於長期坐著看書,他的體重從87公斤猛增到99公斤,英語考分則從36分增加到40分。另外,總算有一門專業課及格了。
第二年,他雖每天堅持鍛鍊2小時,體重始終維持在100公斤以上,同樣停滯不前的還有考研成績。
年初,他第4次走進考場,總分卻是4次考研中最低的一次。
3年內,他每天晚上11時睡覺,早上6時起床,其他時間要么在看書,要么在去看書的路上。一次次努力換來的,卻是一次次揮之不去的失敗和一絲絲日漸增多的白髮。
伴隨失敗的還有孤獨。“整天就盼著手機響,但這3年來它就沒響過幾次。”曾經的好友都在忙著各自的學業和事業,他沒有可以傾訴的夥伴。他漸漸忘了“彪哥”這個名號,因為已經太久沒人這么叫過他了。
調查分析
社會科學家認為,在當前就業壓力日增,獨生子壯大的前提下,“啃老族”有擴大的跡象。當中國進入老年社會的時候,“啃老族”必將帶來更多的社會問題。“襁褓青年”的獨立,除了依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也應為其創造適合的工作機會。與其讓父母養活“啃老族”,不如給他們工作崗位,讓他們成為有能力養活父母的“養老族”。
有一則調查報告總結“啃老族”6類常見人群:第一類是高校畢業生,對就業過於挑剔;第二類以工作太累、太緊張為由自動離崗離職;第三類屬於“創業幻想型”,雖有強烈的創業願望,但沒有目標,又不願當個打工者;第四類是頻頻跳槽者;第五類用過去輕鬆的工作與如今的緊張繁忙相對比,越比越不如意,乾脆不就業;最後一類人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勞動力市場上工作,但因怕苦怕累索性躲在家中。
劉文彪屬於第七類,與他境遇類似的大學畢業生還有不少。他們對辛勞的父母,懷著發自內心的愧疚;對遠大的理想,又有著不切實際的執著。矛盾交織之下,他們邊“啃”書本,邊“啃”父母。陶醉在對未來的種種構想之中,他們連心理“斷奶期”都還沒過。
“啃老族”指既沒有上學也沒有就業或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必須依靠父母養活的青年人。在英國英語中,“NEET”指啃老族的一員,“NEETgroup”指啃老族群體。“NEET”是“NotCurrentlyEngagedin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ing”或“Notin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ing”的縮略語。美國英語則稱之為“boomerangchild/kid”。
日本一族
解決啃老族衍生問題的方法。
1、啃老族大多數是青年人,屬於適齡於工作的中堅性人口,因此造成的勞動資源浪費是不容忽視的。政府與社會資源為了降低社會因此一族群而造成的社會問題,會用各種方案去試圖解決,如擴張就業、職業訓練等。然而當經濟情況長期未見好轉時,啃老族對社會秩序的壓力會與日俱增,衝突也會激化。有證據顯示,為了解決青年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國家會透過公共建設、強制就業或募兵等方式來消除此問題,但如果經濟本身不能改善,政府的強制性作為會使事件變得更糟,甚至引發內亂或戰爭。日本與德國皆曾面對青壯年人口在經濟蕭條期大量失業的情況,亦使用強制手段來解決,結果卻演變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因此除了以經濟層面解決外,別無他法以治本。
2、根據日本內田樹教授的分析,可啃老族之所以成為啃老族,是因為他們認為世間冷漠,所以應傳達出世間還是有溫暖的訊息,讓他們了解生命的意義是與他人的連結及付出,並知道自己的存在價值,想辦法找出適合自己的性向及能勝任的工作。
25歲的小劉雖然娶妻生子,但由於他和妻子都沒有固定工作和收入,因此生活依然完全靠父母。人們把小劉這樣一群人稱為“啃老族”。之後,遼寧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張思寧指出:“啃老族這個群體的出現,值得獨生子女家庭思考,它的不斷壯大將會帶來一系列問題。”
“啃老族”占三成
小劉5月喜得千金,撫養孩子卻成了問題。由於他近幾年一直沒有工作,而妻子也經常換工作,月收入只有五六百元。有了孩子後,小兩口便這個月住娘家,下個月住婆家,經濟上全依靠兩邊的老人。
採訪中,遼寧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張思寧向記者介紹:“根據我們的調研,瀋陽有30%左右的成年人還在靠父母供養,本該自立和贍養老人的這些成年人卻成了仍未‘斷奶’的‘啃老’族,贍養老人更談不上。”
獨生子女是“啃老族”主力
張思寧認為,這些年輕的“啃老族”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而且多數是年齡在20歲至30歲之間的第一代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就備受家長溺愛,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弱。他們成年後,有的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不得不仍然依靠著父母。這一類人主觀上就想依靠父母,在父母身邊才有安全感;有的雖然有獨立的能力,但是父母仍然將其留在身邊,讓其繼續與父母一起生活。令人嘆息的是,多數“啃老族”都認為吃父母的、花父母的是天經地義,父母為子女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
張思寧還希望通過記者提醒家長們:過於溺愛和捨不得孩子離開自己是錯誤的,人不要為了孩子而活著,應該有自己的生活。
當今社會的新族類
你知道“洞穴族”、“飛魚族”、“草莓族”是指哪一類人嗎?這可不是某個民族的簡稱,是一個對當下社會,對某一類人的別稱。本任務讓我們一起去了解身邊的新族吧。 |
盤點職場中的新族群
社會經濟變遷,職場中各種“族群”也越來越多。因為這些“族群”,我們的職場顯得豐富多樣;這一年,也因為這些“族群”,我們的職場分外鮮活。職場中每一年都有新的“族群”出現,每一個職場人都有可能成為“族員”。你是哪個“族群”的“組員”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