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

信用

信用是長時間積累的信任和誠信度。信用是難得易失的。費十年功夫積累的信用,往往由於一時一事的言行而失掉。言忠信而行正道者,必為天下人所心悅誠服。要有信用,信人也要信己。人人有信能使自己和他人的獨立自尊得以實現。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話才有信用。

基本信息

詞語概念

基本簡介

【詞語】:信用
【注音】:xìnyòng
【基本解釋】
[credit;trustworthiness]能夠履行諾言而取得的信任

引證解釋

1.謂以誠信使用人。
《左傳·宣公十二年》:“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幾乎?’”
2.謂信任和委用。
唐韓愈《順宗實錄四》:“吾諫官也,不可令天子殺無罪之人,而信用奸臣。”《東周列國志》第二回:“其時只有司徒鄭伯友,是個正人,幽王不加信用。”陳天華《猛回頭》:“榮祿之外,還有那太監李連英,皇太后最信用他,最相好的。”
3.相信和採用。
《三國志·魏志·董卓傳》“悉發掘陵墓,取寶物”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續漢書》:“《石苞室讖》,妖邪之書,豈可信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五回:“恰好這荀鷽樓是最信用西藥的。”
4.以能履行跟人約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
魯迅《書信集·致李霽野》:“聽說未名社的信用,在上海並不壞。”曹禺《日出》第四幕:“我們都是多年在外做事的人,我想,大事小事,人最低應該講點信用。”沙汀《替身》:“深恐壞了信用,以後沒有人來投宿了。”
5.不需要提供物資保證,不立即支付現金,而憑信任所進行的。如:信用貸款;信用卡透支;
信用交易。

基本含義

言忠信而行正道者,必為天下人所心悅誠服。要有信用,信人也要信己。人人有信能使自己和他人的獨立自尊得以實現。
....

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話才有信用。
年輕人不因一點小事而失去信用,因為是人生開頭時期,留下一道小小的傷疤,“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也正如伊索寓言--《狼來了》告訴了我們說謊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它即不尊重別人,也會失去別人對自己的信任。
信用是指我們過去的履行承諾的正面記錄,它還是一種行為藝術,是一種人人可以嘗試與自我管理的行為管理模式。
在《新帕格雷夫經濟大辭典》中,對信用的解釋是:“提供信貸(Credit)意味著把對某物(如一筆錢)的財產權給以讓度,以交換在將來的某一特定時刻對另外的物品(如另外一部分錢)的所有權。”
《牛津法律大辭典》的解釋是:“信用(Credit),指在得到或提供貨物或服務後並不立即而是允諾在將來付給報酬的做法。”
《貨幣銀行學》對信用的解釋是:“信用是以還本付息為條件的暫時讓渡資本的使用權的借貸行為。”

內涵

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信用”這個詞已經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內涵。它可能是人類認識中最為複雜、最難以捉摸的概念之一,“一些事物僅僅存在於人們的頭腦中,在所有的這些事物中,沒有哪一件比信用更加古怪,更加微妙;信用從來不是強迫的,而是自覺自愿的,依賴於期望與擔心這樣一些感情;信用常常不用爭取而自行出現,又總是無緣無故地消失;而且信用一旦喪失,就很難完全恢復……信用非常類似於,而且在很多場合就如同是,人們靠管理國家的才智以及戰場上的勇猛和指揮才能贏得的聲譽與名望。精明強幹的政治家與傑出優異的船長,會因為一些倒霉的偶然事件,一時失誤或運氣不佳而名譽受污,失去眾人的愛戴,但是只要他有卓越的才能、真正的本領,名譽遲早是會恢復的。同樣,信用雖然會暫時黯然失色,在困境中掙扎,但是只要它有可靠而堅實的基礎,在某種程度上也能夠得到恢復。”對信用的真正含義的認識,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探究,在通常意義上,我們至少可以從4個角度來理解“信用”。
從倫理道德層面看:信用主要是指參與社會和經濟活動的當事人之間所建立起來的、以誠實守信為道德基礎的“踐約”行為。
從法律層面來看:《民法通則》中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守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守信的原則”;《契約法》中要求“當事人對他人誠實不欺,講求信用、恪守諾言,並且在契約的內容、意義及適用等方面產生糾紛時要依據誠實信用原則來解釋契約”。
從經濟學層面看: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換或者其他經濟活動中授信人在充分信任受信人能夠實現其承諾的基礎上,用契約關係向受信人放貸,並保障自己的本金能夠回流和增值的價值運動。

倫理角度

從倫理角度理解“信用”,它實際上是指“信守諾言”的一種道德品質。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講的“誠信”、“可信”、“講信用”、“一諾千金”、“答應的事一定辦到”、“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實際上反映的就是這個層面的意思。從這個層面來看信用,它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一個社會只有講信用,才能夠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信任結構”(truststructure),而這個信任結構是一個社會正常運轉的重要基礎。人們會發現“相互信任同服從、仁愛、友誼和交談一樣,是把一國人民聯繫和維繫在一起必不可少的條件”,齊美爾也指出:“沒有人們之間相互享有的普遍信任,社會本身將會瓦解。……現代生活是建立在對他人的誠實的信任基礎上的,這一點的重要性要遠比人們通常認識到的程度大得多。”可以說沒有一個社會不強調與褒獎倫理層面的守信的道德,在我國,崇尚信用的風尚有幾千年的傳統,《論語》中“信”字出現了38次,頻次雖然低於仁(109次)、禮(74次);但是高於描述道德規範的多數辭彙,如善(36次)、義(24次)、敬(21次)、勇(16次)、恥(16次)。比如:“自古皆有死,民無信而不立”;“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言必行,行必果”,“與國人交,止於信”等。在西方社會,守信同樣也是人們奉行的道德主軸,《聖經》中關於信用、信任的辭彙也出現了幾十次之多。
從企業的商業倫理角度來看信用的含義,狄喬治提供了獨特的見解:他認為誠信(integrity)行為既指與自身所接受的最高行為規範相一致的行為,也是指將倫理道德要求的規範加於自身的行為。他指出了誠信行為的最大特點是:道德規範是“自加的和自願接受的”,所以對企業這個“非道德神話”的主體而言,“要強調商家及其最高管理層的自律”。更為重要的是,他限定了誠信行為的範圍,至少要以倫理上“無可非議的、正當的正面價值”為最低的道德底線,也就是說企業“自身所接受的最高行為規範”至少要低於這個底線。

經濟角度

從經濟的角度理解“信用”,它實際上是指“借”和“貸”的關係。信用實際上是指“在一段限定的時間內獲得一筆錢的預期”。你借得一筆錢、一批貨物(賒銷),實際上就相當於你得到了對方的一個“有期限的信用額度”,你之所以能夠得到了對方的這個“有期限的信用額度”,大部分是因為對方對你的信任,有時也可能是因為戰略考慮和其他的因素不得已而為之。從經濟的角度理解信用有著豐富的層次,至少可以從國家、銀行、企業、個人幾個層次來理解。
國家信用至少包含著這樣的兩層意思,首先是國家和國家之間的借貸關係,即所謂的主權債務,如著名的布雷迪債券、美國20世紀80年代對拉美國家的貸款、我國對亞洲和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低息貸款、日本的海外協力基金貸款、世界銀行貸款等。其次表現在國家政府與本國的企業與居民之間的借貸關係,政府發行國債,由企業和居民購買,這實際是政府先向企業和居民借到一筆錢,然後進行投資,並在到期時償以本息。
銀行與企業、個人之間的信用是相互的。銀行要從企業與個人取得信用,也就是要向企業與個人借到錢,這是它們的生存之根基。同時,企業與個人也需要向銀行取得信用,企業可用它解燃眉之急,或投資擴張等;個人可用它應不時之需,提高生活質量等。
企業與企業、個人之間的信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商業信用(也稱交易信用,即tradecredit),或者可以稱之為B—B的信用,它主要是指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非現金交易,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賒銷,我們不要簡單地將賒銷對象只看成是一些有形的商品,如汽車零配件供應商提供的一批零件;它實際上也可以是一個工程,比如建築公司完成了一幢大廈的建築,工程款尚未完全收回,這時該建築公司賒出去的不僅是在這幢大廈建築中的預墊的資金、材料,同時還有在建築過程中的勞動;甚至還可以是一些無形的服務、智力產品等,比如管理諮詢公司提供的諮詢服務等。二是企業與個人之間的信用,也可以稱之為B-C信用,這種形式的信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見的,比如我們的手機消費通常都是一種信用消費,我們總是在下個月繳納上個月的費用,中國移動甚至可以允許你拖欠2個月的話費。

法律角度

從法律的角度理解“信用”,它實際上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當事人之間的一種關係,但凡“契約”規定的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不是當時交割的,存在時滯,就存在信用;第二層含義是指雙方當事人按照“契約”規定享有的權利和肩負的義務。
在這個層面上理解信用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這個“契約”,我們可以把這個契約看成是狹義的經濟契約,小到兩個企業之間的供貨契約,大到兩個國家之間的數以億元計的債務;也可以看成是廣義的社會契約,比如你和你的父母之間的契約關係,你的父母有撫養你成人的義務,你也有贍養你的父母的義務。二是這個“契約”的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這是構成法律上的信用的必要條件,那就是非即時交割。如果權利和義務的實現是同時進行的,那么就不會構成信用,這兩者之間必須存在一定的時間差才會出現信用。

貨幣角度

在信用創造學派的眼中,信用就是貨幣,貨幣就是信用;信用創造貨幣;信用形成資本。
在貨幣金融學中有一個重要的流派,即以18世紀的約翰.勞為先驅、以19世紀的麥克魯德、韓以及20世紀的熊彼特等人為代表的“信用創造學派”。在這一學派的眼中,信用就是貨幣,貨幣就是信用。約翰·勞說:“信用是必要的,也是有用的,信用量增加與貨幣量的增加有同樣的效果,即它們同樣能產生財富、興盛商業。,“通過銀行所進行的信用創造,能在一年之內比從事十年貿易所增加的貨幣量多得多。所以,法國如欲富庶,實在有求助於信用的必要;不然,比之於利用信用的其他列強,法國即將陷入貧弱的狀況。”“只要貨幣豐富,即能夠創造一國之繁榮;只要有信用設施(他主要指銀行等),即可以供應豐富之貨幣,給經濟以最初的衝擊;依靠這種衝擊,就能夠為法國產出大量的財富。”約翰·勞的基本邏輯是這樣的:貨幣就是財富——貨幣不必是金銀,而以土地、公債、股票等為保證所發行的紙幣為最好——紙幣是銀行的一種信用——銀行通過供給這種信用,就可提供豐富的貨幣——給經濟以最初的衝擊——依靠這種衝擊,就可以使國家富強、經濟繁榮;總之,信用即貨幣;貨幣即財富,即資本。
麥克魯德在他的《信用的理論》中指出:“人們以生產物與勞務和人交換,而換得貨幣,此貨幣既不能用以果腹,也不能用以蔽體,然而人們卻樂於用其生產物與勞務換取貨幣,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換得貨幣以後,可在需要之時,憑以換取所需之物的緣故。所以,貨幣的本質不過是向他人要求生產物與勞務的權利或符號,從而實為一種信用”,“因此,金銀貨幣也可以正確地稱之為金屬信用。”麥克魯德認為信用與貨幣兩者的本質是一致的,信用的創造就是貨幣的增加,兩者可以統一於“通貨”的概念之下,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1)信用只有單一的價值,但是貨幣卻有多數的價值或者一般的價值,信用只是對某個人的要求權,但是貨幣卻是對一般商品的要求權;(2)信用只有特殊的不確定的價值(因為債務人死亡或者破產,信用就變得沒有價值了),而貨幣則有持久的價值。
韓被公認為信用創造理論的代表人物,他於1920年發表了《銀行信用之國民經濟的理論》,影響很大。他是這樣論述信用就是貨幣的:“為了支付的目的,從一人轉讓給他人的支票或者存款劃條,就法律的觀點來看,自然只是兌取貨幣的憑證,但從經濟的觀點來看,只要它需要兌換成本位貨幣而完成了貨幣的功能,則它就不只是兌取貨幣的憑證,而實是貨幣本身。”“向銀行兌取貨幣的憑證,只要它確實可靠,為任何人所願意接受,則它就被當作貨幣而流通了。”韓的理論重點在於闡明了信用能夠形成資本。他認為信用愈擴,利率愈低,資本商品的生產就愈多,從而資本也就愈能形成;相反,信用愈縮,利率愈高,資本商品的生產即愈少,從而資本即不易形成。他的著名命題就是:“資本形成不是儲蓄的結果,而是信用提供的結果。”“假如說需求對生產是第一性的,那么信用提供對資本形成也是第一性的。若是沒有信用提供則任何資本商品都不能夠生產,因而資本形成就不可能。信用供給之能引起資本形成,恰如需求之引起生產一樣”。
熊彼特則指出:“更有用的方法可能是從信用交易著手,把資本主義金融看成是一種清算制度,它抵消債權債務,將差額轉移到下期——使得‘貨幣’支付成為特殊情況,沒有任何特殊的根本重要性。換言之,從實際上和分析上來講,一種信用貨幣理論可能要優於一種貨幣信用理論。”
其他的一些著名經濟學家也做過相似意義上的評說。羅賓遜夫人就曾經明確地指出:“貨幣實際上就是信用問題。”瑞典學派的代表人物魏克塞爾也認為:“嚴格地說,我們可以斷定,一切貨幣——包括金屬貨幣——都是信用貨幣。這是因為直接促使發生價值的力,總是在於流動工具收受者的信心,在於他相信藉此能夠獲得一定數目的商品。不過紙幣只享有純粹的地方信用,而貴金屬則多少是在國際範圍內被接受的。但是一切只是一個程度上的問題。”

產生與發展

私有制出現以後,社會分工不斷發展,大量剩餘產品不斷出現。私有制和社會分工使得勞動者各自占有不同勞動產品,剩餘產品的出現則使交換行為成為可能。 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商品流通出現了矛盾——“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方式由於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經常發生困難。例如,一些商品生產者出售商品時,購買者卻可能因自己的商品尚未賣出而無錢購買。 於是,賒銷即延期支付的方式應運而生。賒銷意味著賣方對買方未來付款承諾的信任,意味著商品的讓渡和價值實現發生時間上的分離。這樣,買賣雙方除了商品交換關係之外,又形成了一種債權債務關係,即信用關係。當賒銷到期、支付貨款時,貨幣不再發揮其流通手段的職能而只充當支付手段。這種支付是價值的單方面轉移。正是由於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使得商品能夠在早已讓渡之後獨立地完成價值的實現,從而確保了信用的兌現。整個過程實質上就是一種區別於實物交易和現金交易的交易形式,即信用交易。 後來,信用交易超出了商品買賣的範圍。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本身也加入了交易過程,出現了借貸活動。從此,貨幣的運動和信用關係連結在一起,並由此形成了新的範疇——金融。現代金融業正是信用關係發展的產物。在市場經濟發展初期,市場行為的主體大多以延期付款的形式相互提供信用,即商業信用;在市場經濟較發達時期,隨著現代銀行的出現和發展,銀行信用逐步取代了商業信用,成為現代經濟活動中最重要的信用形式。 總之,信用交易和信用制度是隨著商品貨幣經濟的不斷發展而建立起來的;進而,信用交易的產生和信用制度的建立促進了商品交換和金融工具的發展;最終,現代市場經濟發展成為建立在錯綜複雜的信用關係之上的信用經濟。

基本形式

下面將按受信對象的分類標準來說明信用的基本形式。

1、公共信用

公共信用也稱政府信用,是指一個國家各級政府舉債的能力。政府為對人民提供各種服務,諸如國防教育交通、保健及社會福利,需要龐大的經費支應。但是政府稅收的增加往往趕不上支出的增加,因此,政府每年出現龐大的赤字。為彌補財政赤字,政府發行或出售各種信用工具。這些信用工具代表政府對持有人所做出的將來償還借款的承諾。這種償還債務的承諾來自公共機關,因此稱為公共信用。
以美國為例,美國政府分為三級:聯邦政府(中央政府)、州政府與地方政府(包括市政府與縣政府)。各級政府每年要向外舉債,才能應付各項龐大的開支。
聯邦政府的財政出售下列信用工具舉債,籌措資金:期限為1年內的,稱為國庫券;期限為1年到10年的,稱為國庫票據;期限為10年以上的,稱國庫公債。由於聯邦政府具有雄厚的經濟為後盾,債信良好,因此這些證券發行以後,不但美國人購買,外國人甚至外國政府也爭相購買。
各州憲法大多都規定,州政府的年度預算不能有赤字,以符合州憲法所規定的財政收支平衡的要求。儘管如此,在特殊情況下,州政府還是經常無法應付預算,從而也不得不發行公債來籌措財源。只是由於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財力有限,信用風險較高,所發行的公債不如聯邦政府公債那樣容易出售。

2、企業信用

企業信用泛指一個企業法人授予另一個企業法人的信用,其本質是賣方企業對買方企業的貨幣借貸。它包括生產製造企業在信用管理中,對企業法人性質的客戶進行的賒銷,即產品信用銷售。在產品賒銷過程中,授信方通常是材料供應商、產品製造商和批發商,而買方則是產品賒銷的受益方,它們是各種各樣的企業客戶或代理商。買方以自己企業的名義取得賣方所授予的信用。企業信用還涉及商業銀行、財務公司、其他金融機構對企業的信貸,以及使用即期匯款付款和預付貨款方式以外的貿易方式所產生的信用。
銀行也是一種企業,而且是專門經營信用的企業。銀行信用是由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授給企業或消費者個人的信用。在產品賒銷過程中,銀行等金融機構為買方提供融資支持,並幫助賣方擴大銷售。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以貨幣方式授予企業信用,貸款和還貸方式的確定以企業信用水平為依據。商業銀行對不符合其信用標準的企業會要求提供抵押、質押作為保證,或者由擔保公司為這些企業做出擔保。後一種情況實質上是擔保公司向申請貸款的企業提供了信用,是信用的特殊形式。

一家企業的信用可以體現出,他們的價值。並達到長的合作目的,信用標榜著一家企業,商家的最高利益如果企業失去信用,那么企業就面臨著倒閉的考驗

3、消費者個人信用

消費者信用是指消費者以對未來償付的承諾為條件的商品或勞務的交易關係。事實上,消費者信用作為市場經濟中的交易工具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二戰以後,科技突飛猛進,生產力大幅提高。為了推銷商品,商人設計出許多創新推銷方式,諸如分期付款、賒購證、信用卡等。消費者信用的出現擴大了市場的規模並使消費者可以提前享受到他們所要的東西。
如果以信用的使用目的為標準,消費者信用可以再分為零售信用和現金信用等。
(1)零售信用
零售信用是指零售商向消費者以賒銷的方式提供產品與勞務,是消費者直接用來向零售商購買最終產品的一種交易媒介。通過這種方式,企業或零售商增加了銷售,爭取了更多的消費者。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零售信用已經成為市場競爭的一種手段。
在零售信用中,具體可以劃分為循環信用、分期付款信用以及服務信用。
循環信用是零售商與消費者之間的一種協定。依據協定,零售商允許消費者在事先約定的限額內,以信用交易購買各種商品。
零售分期付款信用的特點是要求受信方支付首付款,然後要在一定期間內按期支付固定的金額,直到還完全部款項為止。它與循環信用不同的是,消費者要與企業簽訂銷售契約,在餘款支付完後信用交易自動終止,所以它又叫做封閉信用
專業服務信用專指消費者可以先期獲得專業人士的服務,在收到賬單後再行付款,是專業服務提供者對消費者所提供的短期信用。專業服務信用類似上述的循環信用,只是由專業服務替代了實際商品。
(2)現金信用
現金信用即現金貸款。當消費者由於各種理由需要現金,都可以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消費者得到的是現金,授信主體是金融機構。現金信用比零售信用進步了很多:零售信用將交易限定在具體的商品上,而現金信用則可以使消費者購買任意的商品以及更廣泛的用途。
與零售信用一樣,現金信用因償還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分期付款貸款、單筆付款貸款及一般用途信用卡三種。
分期付款貸款是一種貸款的協定。它約定借款人在將來的一段時間內,以固定而有規律的付款方式償還貸款。借款人必須提供收入及財務的安定性證明,使貸款人對借款人將來償還貸款抱有信心。
單筆支付貸款是一種短期的貸款,貸款期限通常短於1年,並規定在期限終了時,借款人應將全部貸款一次付清。
一般用途信用卡由銀行、金融公司或大公司的財務部門發行,是發卡公司對於持卡人預先核准的貸款憑證。此種貸款通常設有信用額度,亦即持卡人使用信用卡購買商品或支付費用的最高限額。

基本特徵

信用含有信任和借貸兩層含義,分為社會學和經濟學範疇,信用的這一本質內涵,決定信用具有下列基本特徵。

1、信用具有社會性
首先,信用的社會性體現在社會心理因素上。信用是以信任為前提和基礎的。對受信人的信任實際上是授信人對信用關係所具有的安全感,它是一種社會心理因素,因為安全感並非憑空產生,而是依賴於受信人的資信,取決於授信人的理性判斷,因此,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心理現象。
其次,信用體現一種社會關係。信用不僅是個體行為,而是發生在授信人和受信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成千上萬的授信人和受信人發生信用關係,行為主體時而是授信人,時而是受信人,身份在不斷變換。如銀行在吸收存款時,是受信人,與存款客戶發生信用聯繫;銀行在發放貸款時,則為授信人,與貸款客戶發生信用聯繫。這充分體現信用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隨著信用的發展,信用內涵及其表現形式愈加豐富,信用作為一種社會關係也愈加複雜。在現代社會,信用關係逐步深入到社會生活每一個角落,尤其是經濟領域。可以說,現代市場經濟實質上是由錯綜複雜的信用關係編織而成的巨大社會關係網路。
最後,信用的社會性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隨著時代的發展,信用始終處於發展變化之中。不同的時代,信用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人們對信用有著不同看法。在當今社會,傳統的信用觀念發生了急劇變化,人們對信用的理解不斷深化。信用前所未有地影響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成為一種越來越重要的社會關係。
2、信用的倫理和文化特徵
信用屬於倫理學範疇,體現為一種約束人們行為的道德準則。信用不僅僅是一種社會關係,也不僅僅是一種交易方式,它更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價值觀。誠實守信得到社會的推崇和信任,失信則將受到譴責和孤立。當人們都認同並遵守這種價值觀和道德準則的時候,社會信用環境就會最佳化,失信的行為就會減少。
就信用的文化特徵來看,不同的文化背景對信用具有不同的理解。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借債始終被認為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做出的選擇。人們常常將債務稱為“饑荒”,即只有到了饑荒的時候才可以借債。在消費上,將‘“寅吃卯糧”視為“惡習”,主張禁慾節儉和量入為出。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情況則大為不同,人們對透支習以為常,超前消費成為普遍現象。儘管信用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規律,“誠實守信”是人類普遍認同的美德,但是,不同的文化對信用的理解存在差異,體現出信用的文化特徵。
3、償還和付息是經濟和金融範疇中的信用的基本特徵
經濟學和金融學範疇中的信用,其基本特徵是償還和付息,即信用是一種借貸行為,借貸的條件是到期要按時償還本金,並支付使用資金的代價——利息。在這裡,信用是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所有權沒有發生轉移,而改變了資金使用權。首先,通過信用方式融通資金,促成了資金的再分配和利潤率的平均化。生產資金固定在特定的自然形態上,只能用於一定的用途,不能自由轉移。但閒置的貨幣資金都可以通過信用方式聚集起來投放到任何產業,使資金在各產業之間進行再分配,從利潤較低的產業轉向利潤較高的產業,因而促成了各產業利潤率的平均化,並自發調節著各產業間的比例關係。其次,信用加速了資本的集中和積累。大資本通過銀行信貸的支持,使其在競爭中加速了對中小資本的吞併,使資本更加集中。同時信用把各企業零散的、用做積累的利潤匯合為巨額貨幣資本,用於支持追加資本擴大再生產的企業,加快了資本的積累過程。最後,信用可以節省流通費用,加速資本的周轉。信用工具的廣泛使用,節約了現金流通及其相關的各項費用,也加速了商品的銷售過程,節省了商品保管、運輸等費用。
信用的這一特徵與信用的社會性、信用的倫理和文化特徵緊密相關,資金融通存在一定風險,以信用方式融通資金的風險更大,授信者不僅要考慮能否獲得相應的利息收入,而且還要分析本金能否收回的風險。由於授信在前,收回本金和獲得利息收入在後,期間要經歷或長或短的時間。為了確保資金的安全,獲得利息收入,授信者勢必要在授信前對受信主體進行資信評估,對於資信好的企業和個人,才敢於提供資金融通,而對於資信不好、有不良記錄的企業和個人,則不能提供資金融通。由此可見,作為社會道德範疇的信用是作為經濟和金融範疇的信用的基礎和前提。這也說明,為什麼在社會信用環境缺失的情況下,信用資金規模會

基本分類

一、按照債務人的身份進行分類
西方已開發國家是以債務人的身份作為分類標準,將信用分為公共信用與私人信用兩大類。
公共信用就是政府信用,是指社會為了幫助政府成功實現其各項職能而授予政府的信用,其核心是政府的公債。
私人信用又包括消費者信用與商業信用。
消費者信用或個人信用:產品廠商、零售商、銀行授予個人的信用,用於購買商品或借款。如:消費者用分期付款方式購買汽車、住房、大件耐用消費品時,銀行授予個人的信用。
商業信用:在商品銷售過程中,一個企業授予另一個企業的信用。如原材料生產廠商授予產品生產企業,或產品生產企業授予產品批發商,產品批發商授予零售企業的信用。
消費者信用又可細分為零售信用、現金信用與房地產信用。商業信用可以分為商品信用和金融營運資本。
零售信用可以再細分為循環信用、零售分期付款信用與專業服務信用。以同樣的標準分類,現金信用可以再細分為分期付款貸款、單筆貸款與一般用途信用卡。
二、按照受信對象進行分類
信用可以分為公共(政府)信用、企業(包括工商企業和銀行)信用和消費者個人信用。
也有將信用劃分為公共信用和私人信用的,這種劃分方法適用於沒有國有企業存在的資本主義國家。從本質上講,不論對商業信用和消費者信用怎樣分類,不外乎是企業法人對企業法人、企業對個人、金融機構對企業、金融機構對個人的某種形式的短期融資。如果受信對象是個體工商戶或者消費者個人,信用自然可以被劃分為私人信用了。從授信人角度而論,信用可以分為銀行信用、投資信用和商品信用等。
在西方國家,公共信用是各級政府的舉債能力。政府為了向公眾提供諸如國防、教育、交通、保健及社會福利等服務,需要龐大的經費開支。在某些特定的時期或政府財政政策情況下,政府的稅收增加往往平衡不了財政支出的增加,為了彌補財政赤字,政府會發行或出售各種信用工具,典型的政府信用工具是公債,這些信用工具代表政府在將來償還持有者資金的承諾。這種償還債務的承諾來自政府機構,因此被稱之為公共信用。
在企業賒銷管理的實踐中,產品信用銷售(產品賒銷)特指生產製造類廠家對企業法人性質客戶進行的賒銷,它是法人對法人的銷售。在產品賒銷過程中,授信的賣方一般是材料供應商、產品製造商和批發商。產品賒銷的受益方為買方,它們是各式各樣的客戶企業和代理商。買方經常以自己公司的名義取得賣方所給予的信用。在我國,產品信用銷售的買方一般是各類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事業法人。這類信用是企業賒銷管理中所要研究的主要信用形式。商品信用銷售(商品賒銷)特指商業企業對消費者個人的賒銷,消費者享受的是信貸消費,它是法人對自然人的銷售。商品信用銷售中的授信方一般是商場、商店、各類零售商,以及為信貸消費提供資金支持的商業銀行、財務公司和生產廠家。商品信用銷售的受益方是買方,他們多是形形色色的持貸記卡的顧客,他們一般與賣方沒有長期供需契約,除非他們與廠家的代表或者金融機構簽訂取得消費信貸的契約。對於企業銷售管理而言,產品賒銷和商品賒銷在信用管理方法上是不同的,兩種賒銷的買方處在不同的徵信市場上。
投資信用一般指由一些金融機構或私人基金向企業提供的相對較長期的信用,以幫助受益者開辦企業、購置土地、建築、設備等固定資產。它們多數是沒有經過保險或足夠抵押擔保的。受信人往往是新開辦的企業,發放這種信用的機構通常是保險公司、信託公司、教育或養老基金、券商、政府機構等。一般而論,投資信用也屬於商業信用範圍。
對於授信人,通過某種形式發放給提出信用申請的個人的信用被稱之為個人信用,個人信用又通常被稱為消費者信用。個人信用的直接授信方經常是受產品生產廠家委託的零售商、商業銀行和財務公司等。消費者信用是用於日常購物或者進行少量借款的。貸記卡類的信用卡也是典型的消費者信用支付工具。對於受信的消費者個人來講,這種信用被用於賒購各種商品和消費品。當市場處於信用交易發展的初期,消費者信用的授信方通常要求信用申請人提供抵押擔保或購貨還款保險。從消費者信用形式和技術角度看,他還可以被細分為零售信用和現金信用兩種。
在商品賒銷過程中,商業銀行和財務公司扮演替買方融資和有償支持,並幫助賣方擴大銷售的角色,其手段主要是發行信用卡和買下商品的分期付款協定。從授信人角度講,這屬於銀行信用,在西方國家,銀行信用是由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授給企業或消費者個人的信用,其實它是一種經過嚴格審批的短期小額貸款。它主要是幫助企業解決臨時性流動資金短缺,例如:幫助企業解決生意周期中季節性流動資金短缺、較大庫存占用資金、企業持有應收賬款總體額度過大所引起的資金短缺、臨時性支出較大等情況。所謂臨時性支出較大的情況,指的是因為企業搬家而產生的搬遷和安裝費等。在我國,商業銀行沒有臨時性支出名 目的授信業務,企業也沒有強烈的需求。總而言之,銀行信用涉及商業信用和消費者個人信用兩個領域。

基本作用

積極作用
(1)信用促進了資金最佳化配置,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通過借貸,資金可以流向投資收益更高的項目,可以使投資項目得到必要的資金,資金盈餘單位又可以獲得一定的收益;通過信用調劑,讓資源及時轉移到需要這些資源的地方,就可以使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運用。
(2)加速資金周轉,節約流通費用。由於信用能使各種閒置資金集中起來並投放出去,使大量原本處於相對靜止狀態的資金運動起來,這對於加速整個社會的資金周轉無疑是有巨大作用的,並且利用各種信用形式,還能節約大量的流通費用,增加資金生產投資。
(3)信用加速了資本積聚和集中。信用是集中資金的有力槓桿。信用制度使社會閒散資金集中到了少數企業中,使企業規模擴大。
(4)信用有效地調整著國民經濟。信用調節經濟的職能主要表現在國家利用貨幣和信用制度來制定各項金融政策和金融法規,利用各種信用槓桿來改變信用規模及其運動趨勢,從而調整國民經濟。
(5)信用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與擴大。
消極作用
一:信用制度加劇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二:信用制度加劇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和生產部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性。
三:信用制度加劇了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矛盾,使資本主義危機更加加深和頻繁。
四:信用還會引發貨幣信用危機。
五:信用刺激投機。

典故

1596年,荷蘭的一個船長帶著17名水手,被冰封的海面困在了北極圈的一個地方。8個月漫長的冬季,8個人死去了。但荷蘭商人卻做了一件令人難以想像的事情,他們私毫未動別人委託給他們運輸的貨物,這些貨物中就有可以挽救他們生命的衣物和藥品。冰凍時節結束了,倖存的商人終於把貨物幾乎完好無損地帶回荷蘭,送到委託人手中。荷蘭人有充分的理由權變,他們可以先打開託運箱,把能吃的東西吃了,等到了目的地,可以加倍償還託運者。任何人都會同意這種人道的做法。但是,荷蘭人沒有這樣做。他們把商業信用看得比一己的生命更重要。他們用生命作代價,守住信用,創造了傳之後世的經商法則。在當時,荷蘭本來只是個100多萬人口的小國,卻因為商譽卓著,而成為海運貿易的強國,福蔭世世代代的荷蘭人。

信用經濟

如何理解現代經濟是信用經濟?
現代經濟是信用經濟,這個問題可以從三方面來分析:
(1)現代經濟運作的特點。現代經濟是一種具有擴張性質的經濟,需要藉助於負債去擴大生產規模、更新設備,需要藉助於各種信用形式去籌措資金,改進工藝、推銷產品。其次,現代經濟中債權債務關係是最基本、最普遍的經濟關係。經濟活動中的每一個部門.每一個環節都滲透著債權債務關係。經濟越發展,債權債務關係越緊密,越成為經濟正常運轉的必要條件。另外,現代經濟中信用貨幣是最基本的貨幣形式。各種經濟活動形成各種各樣的貨幣收支,而這些貨幣收支最終都是銀行的資產和負債,都體現了銀行與其他經濟部門之間的信用關係。所以信用就成為一個無所不在的最普遍經濟關係。
(2)從信用關係中的各部門來分析。信用關係中的個人、企業、政府金融機構、國際收支這些部門的任何經濟活動都離不開信用關係。表現在:個人通過在銀行儲蓄或取得消費貸款與銀行形成了信用關係,個人購買國債、企業債券與政府、企業形成了債權債務關係;企業在信用關係中既是貨幣資金的主要供給者,又是貨幣資金的主要需求者;政府通過舉債、放貸形成與居民、企業、金融機構或其他機構之間的信用關係;金融機構作為信用中介從社會各方面吸收和積聚資金,同時通過貸款等活動將其運用出去;國際收支的順差、逆差的調節也離不開信用。這說明信用關係已成為現代經濟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經濟關係。
(3)從信用對現代經濟的作用來分析。信用對現代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信用保證現代化大生產的順利進行,即信用活動從資金上為現代化大生產提供條件;在利潤率引導下,信用使資本在不同部門之間自由轉移,導致各部門利潤率趨向相同水平,從而自然調節各部門的發展比例;在信用制度基礎上產生的信用流通工具代替金屬貨幣流通,節約流通費用,加速資本周轉;信用為股份公司的建立和發展創造了條件,同時,信用聚集資本,擴大投資規模的作用通過股份公司的形式也得到了充分發揮。
綜合以上三個方面,不難看出,現代經濟是一種信用經濟。

現代作用

信用在現代經濟中有何作用?
信用在現代經濟中的作用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其積極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1)現代信用可以促進社會資金的合理利用。通過借貸,資金可以流向投資收益更高的項目,可以使投資項目得到必要的資金,資金盈餘單位又可以獲得一定的收益;
(2)現代信用可以最佳化社會資源配置。通過信用調劑,讓資源及時轉移到需要這些資源的地方,就可以使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運用;
(3)現代信用可以推動經濟的增長。一方面通過信用動員閒置資金,將消費資金轉化為生產資金,直接投入生產領域,擴大社會投資規模,增加社會就業機會,增加社會產出,促進經濟成長;另一方面,信用可以創造和擴大消費,通過消費的增長刺激生產擴大和產出增加,也能起到促進經濟成長的作用。
信用對經濟的消極作用主要表現在信用風險和經濟泡沫的出現。信用風險是指債務人無法按照承諾償還債權人本息的風險。在現代社會,信用關係已經成為最普遍、最基本的經濟關係,社會各個主體之間債權債務交錯,形成了錯綜複雜的債權債務鏈條,這個鏈條上有一個環節斷裂,就會引發連鎖反應,對整個社會的信用聯繫造成很大的危害。經濟泡沫是指某種資產或商品的價格大大地偏離其基本價值,經濟泡沫的開始是資產或商品的價格暴漲,價格暴漲是供求不均衡的結果,即這些資產或商品的需求急劇膨脹,極大地超出了供給,而信用對膨脹的需求給予了現實的購買和支付能力的支撐,使經濟泡沫的出現成為可能。

風險規避

民間借貸是我國信用體系的一個非正規的信用模式,由於缺乏一定的監管所以該方式存在一定的風險,如何科學有效的來降低這種借貸風險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功課:
1、一定要嚴格的審查市場準入機制,對一些民間借貸機構的資質進行審核,對具備一定的資金、可以依法經營的私人錢莊,可以在一定的期限內專為民間金融機構;另外一方面對於那些為了謀取高利貸的人一定要給予鮮明的打擊與取締,維護金融的良好秩序。
2、信貸的利率更加要透明化的管理,規範這種民間的借貸我們要充分的來考慮借貸的需求,還需要納入我們的有效管理方式,可以根據放貸人的資質等級要求來進行上下的浮動,利用一些市場競爭推動借貸規範發展。
3、信貸引入實體經濟,民間有很多的資本,哪裡需要那裡去。但是我們還需要進入實體產業的循環環節,這樣才可以推動實體經濟可持續的發展。而不是僅僅的作為一些游離資本到處的遊蕩,最好是合法、規範的使用起來。
4、信貸的資金的流動更加需要加強,還要實施有效的管理。要設立一些專門的監管機構來對其借貸行為進行監管,對資金進行監測管理,要進口的建立完善、健全、科學統計的監測指標,對一些民間借貸的資金流向、投向等情況要進行必要的監管、引導,防止一些私人房貸到處有[3]。

信用研究

《信用》Credit是一本關注信用領域最新進展的國際中文期刊,主要刊登有關信用領域的論文。本刊支持思想創新、學術創新,倡導科學,繁榮學術,集學術性、思想性為一體,旨在為了給世界範圍內的科學家、學者、科研人員提供一個傳播、分享和討論信用領域內不同方向問題與發展的交流平台。
信用信用
ISSNPrint:2168-586X
ISSNOnline:2168-5886
中國教圖刊號:932B0163
研究領域:
個人信用
企業信用
消費者信用
網路信用
信用衍生品
信用產品定價
信用卡
信用模型
信用評估
信用風險
信用機制
信用問題的經濟學分析
信用倫理
信用信息
信用管理
編委成員:
主編
林清泉教授中國人民大學(Prof.QingquanLin,RenminUniversityofChina)
編委會
關偉教授中國人民大學(Prof.WeiGuan,RenminUniversityofChina)
江春教授武漢大學(Prof.ChunJiang,WuhanUniversity)
揭筱紋教授四川大學(Prof.XiaowenJie,SichuanUniversity)
柳永明教授上海財經大學(Prof.YongmingLiu,Shangha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
齊善鴻教授南開大學(Prof.ShanhongQi,NankaiUniversity)
秦學志教授大連理工大學(Prof.XuezhiQin,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
王一鳴教授北京大學(Prof.YimingWang,PekingUniversity)
晏艷陽教授湖南大學(Prof.YanyangYan,HunanUniversity)
周宗放教授電子科技大學(Prof.ZongfangZhou,Universityof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
張宗新教授復旦大學(Prof.ZongxinZhang,FudanUniversity)
萬迪昉教授西安交通大學(Prof.DifangWan,Xi'anJiaotongUniversity)
遲國泰教授大連理工大學(Prof.GuotaiChi,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
編輯助理
黃鴻星中國人民大學(HongxingHuang,RenminUniversityofChina)
檢索與收錄:
《信用》期刊被下列資料庫檢索:
CornellUniversityLibrary
VIP
SHERPA/ROMEO
最新文章:
1.動態信用評分的模型與方法綜述
DynamicCreditScoringModelandMethod:AReview
陳為民,劉友金,向國成,王克喜,文鳳華
DOI:10.4236/credit.2012.1100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