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詞目:山谷拼音:shāngǔ
不論在河灘、平原、丘陵、山谷或高山都能生長。——《楊樹》
詳細解釋
兩山之間狹窄低凹的地方
不論在河灘、平原、丘陵、山谷或高山都能生長。——《楊樹》
詳細解釋
1.兩山間低凹而狹窄處,其間多有澗溪流過。《呂氏春秋·謹聽》:“故當今之世,求有道之士,則於四海之內,山谷之中,僻遠幽閒之所。” 唐 杜甫《南池》詩:“崢嶸 巴 閬 間,所向盡山谷。”《古今小說·臨安里錢婆留髮跡》:“餘兵散布山谷,揚旗吶喊,以助兵勢。”明 王鐸《送袁環中(袁可立子)郎中奉使寧遠餉軍序》:“夫軍士之疲頓塞外也,於關內諸郡縣,異記憶體節鉞之馭,又有山谷邊塹之險。” 蕭乾《雁盪行》:“山谷里是一片稻田,深黃蔥綠。”
2. 山谷道人 的省稱。詳“ 山谷道人 ”。
地理定義
山: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谷:等高線凸向低處山谷連線;山脊之間低洼部分;山谷線也叫集水線。兩山間的夾道或流水道,或指兩山之間:山谷河谷。喻困境:進退維谷(進退兩難)。
等高線的凸出部分指向高處,表示山谷;最大彎曲處的點的連線,表示為山谷線,也叫積水線。
宋著名文學家
黃山谷(黃庭堅)出生於公元1045年,字魯直,號涪翁、山谷道人、黔安居士、八桂老人,修水(宋朝時稱分寧)縣雙井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北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進士,歷任國子監教授、泰和縣令、(神宗實錄)檢討官、著作佐郎等職,因受人暗陷,多次遭貶,最終在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卒於宜州(治今廣西宜洲市)貶所,只是到了南宋紹興初(1131年),才由高宗追贈直龍圖閣學士,加太師,諡號文節。黃庭堅的一生雖然在仕途上並不得志,但是,他卻因手中一桿筆而千載揚名。他早年因文章詩詞受知於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後與蘇軾齊名,又有“蘇黃”之稱。其詩以杜甫為宗,講究修辭造句,風格奇崛,為“江西詩派”開創者;其書法自成一家,擅長行、草書,字型中宮斂結、長筆四展,筆畫變化不受羈束,與蘇東坡、米芾、蔡襄齊名,號稱“宋四家”。
據《宋史?黃庭堅本傳》記載:“大觀三年(1109年)蘇仙固、蔣緯護樞歸葬雙井祖塋之西。”其墓自宋朝以來多次維修,1959年即被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由江西省人民政府撥款全面維修。2005年在紀念黃庭堅960周年之際,修水縣人民政府再次撥款進行修葺。修復後的陵園四周護有圍牆,牆外是一圈挺拔的白楊樹,陵園南面建有兩層牌坊式門樓。門樓對著開闊的田野和遠處的修河、群山,樓上方有我國書法家協會沈鵬同志的“山谷園”親筆題詞,左右兩邊題有“杭山擁翠碧水揚波此處詩魂稱鼻祖;左史垂名右軍攬勝先生筆法耀千秋”長聯。進門迎面是一尊黃庭堅的石雕像,石雕四周圍鋪有南京雨花石。石雕後為坐北朝南的墓塋。陵墓高1.93米,直徑2.76米,墓前有四柱三碑,中碑豎刻“宋謚黃文節公之墓”,左右碑刻其傳略,並有“看黃庭有味,笑白髮無顏”的對聯,陵園內還種有花草樹木,設定有供參觀憑弔者休息的石凳。 按照修水人葉落歸根的說法,黃庭堅及其“十龍”的墳墓都安葬在出生地——雙井,對面山上的進士墓群就是“十龍”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