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詞

文南詞

戲曲劇流行於安徽東至、宿松等地。原系湖北黃梅一帶的漁鼓小調,清末民初由逃荒賣唱人傳入安徽。在發展中曾受“饒河調”影響,吸收並融合了皖南山歌、民歌、十番鑼鼓。從地攤走上舞台,有近百年的歷史。唱腔有南詞、文詞、正板、平板、四板,快板等幾十種,故取“南詞、文詞”合二為一,統稱為“文南詞”。伴奏以四胡為主。無專業劇團,東至、宿松兩縣黃梅戲團兼演文南詞。劇目有《煙花女子告狀》、《蘇文表借衣》等三十多個。

簡介

文南詞文南詞

戲曲劇種。又稱文詞戲,民國36年(1947),湖北黃梅縣盲藝人胡金山流落在原至德縣青山梅塘,先是算命餬口,後靠放牛為生。在放牛場上教會了當地一班青年唱文詞腔的部分戲文。後江西省楊梓鄉金鳳業餘文詞戲劇團胡志遠來梅塘傳教,首演大型古裝文詞戲劇目《蘇文表借衣》。

1958 年原至德縣青山鄉梅塘村正式建立了業餘文詞戲劇團,上演過《三氣周瑜》、《白蛇傳》等一批傳統文詞戲劇目。1959年縣劇團戲曲音樂工作者錢藝河,根據青山公社民間藝人劉汝民等人提供,從音樂角度,對“文詞”和“南詞”進一步挖掘和整理,排演出《煙花女子告狀》、《三戲牡丹》傳統折子戲參加省、地專業和業餘會演

1978年和1982年,排演新創作的小戲《搶木匠》參加省、地會演,獲音樂獎和表演獎,並稱號劇種為“文南詞”。以後漸被情節動人、悠揚悅耳的黃梅戲所替代。

概述

文南詞,又名文詞腔,流行於池州市的東至縣、安慶市的宿松縣等地。劇種名稱,取其主要聲腔“文詞”和“南詞”首字組成,原系湖北黃梅一帶漁鼓小調,清末由逃荒賣藝人傳入。清末東至縣仰家橋秀才謝敬仁在《南鄉詩草.省親偶見》中有詩道:“翁操四胡桂樹下,姝弄漁鼓唱‘思嫁’。婦孺入

文南詞文南詞

迷文南詞,月落西山不歸家”。(南鄉,即現在的東至縣青山鄉。)此詩記敘了當時文南詞的演出形式,伴奏樂器以及觀眾喜聞樂見的程度。

文南詞唱腔分正本戲主腔和小曲兩大類。前者近似板腔體,後者屬聯曲體。正本戲主腔分為“文詞”、“南詞”、“平詞”3類。小曲有“疊斷橋”、“觀花調”、“採花調”等50餘種曲牌,是文南詞早期坐唱及與燈會歌舞結合階段的側重腔調,包括民歌俗曲、山歌、採茶歌等,都具特色。

東至文南詞的演唱以真聲(自然音區)為主,要求“脆”、“甜”、“圓”、“潤”,自然流暢。行腔風格上,“文詞”較激越,“南詞”較典雅,“平詞”則較古樸。演唱中

文南詞文南詞

依字行腔,突出字聲,每句首字均以重音出現,句中之字多用顫音,句尾之字大都帶下滑。宿松的文南詞以文詞腔為主。在進入發展和繁榮階段後,民間戲班多,民間藝人多,特色突出。曲調加入了地方民間小調,借鑑了傳統燈歌和燈舞的表演形式,伴奏加入了“斷絲弦”鑼鼓,作為地方劇種已基本成型。

文南詞的產生、發展過程,充分反映了每個歷史時期的風土人情生活習俗地域文化的繁榮程度。在近代各個歷史時期,文南詞更是匯聚了諸多文化信息,涉及歷史、民俗、音樂、戲劇等多種學科,多個領域,內涵十分豐富。

發祥地青山鄉

東至文南詞被批准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遣產保護項目,使人們自然會想起東至文南詞的發祥地青山鄉。

文南詞文南詞

青山鄉是東至縣西南的邊陲鄉,南輿龍泉鎮接壤,北輿昭潭鎮相連,西輿江西彭澤的楊梓鄉交界。境內王屋村中有兩個自然村屬於“飛地”,從明代以來,就一直屬江西彭澤縣管轄。青山原名金家港,清末時由於在河上造了一座橋,青山環抱,因名青山橋,青山鄉由此得名。青山鄉現己輿原先的鐵爐鄉並為一鄉。鐵爐原名鐵爐港,相傳古時此地是通鄱陽湖的港口,港岸有幾座鐵匠爐,故名。

歷史沿革

青山鄉的地理位子重要,歷史上是徽洲、饒洲、九江三府交通要塞,傳說石達開曾在此作過仗。鄉駐地青山橋有天主教堂一幢,建於1886年。天主教,也稱“羅馬教”,於清

文南詞文南詞

同治年間由江西傳入縣內。1868年10月法國耶穌會教士金式玉神甫來建德傳教時,地方教徒已“組成兩個中心點,聯繫了不少附屬的小會口”,致使主持江西教務的法國郎懷仁主教十分欣喜《江南傳教史》。清末時,建德建有法國天主教堂19所。民國期間,總教堂設在堯渡中街,屬安慶教區,下設東流、青山、仰橋3個本堂。法國、西班牙耶穌會神甫先後主持教堂公務。活動經費來自安慶教堂撥給與地租收入。青山本堂創建於光緒元年。先由本縣藉神甫謝連庭管理,後為西班牙神甫滿家錄主持。下設鐵爐、港東、劉家峽、洪家亭、大板、楓樹及昭潭7個公所。堂內設若瑟診所和國小各1所。光緒10年(1884)9月23日,青山橋民眾進天主堂,找教士說理。《安徽通志稿·外交考》載:“鄰境匪徒各攜竹統刀斧,破壞教堂大門,凶尋司鋒金緘三,是夜何、尤兩教士均在堂,聞警,與金司鋒由便門逃出,均未受傷。”安徽巡撫沈秉成於光緒17年5月27日給清廷的密奏稱:“宣城,建德等州縣,人情洶洶,均思於教堂為難。”此後,又多次發生搗毀教堂事件,光緒26年(1900),永豐鎮天主堂被毀,青山天主堂被焚,鐵爐保教民江某被民眾捆縛。光緒34年(1908)4月,木塔口、洪家亭、楊林河三處教堂接次被焚。民國16年(1927)仰橋農民協會搗毀仰橋天主教堂,驅逐神父。面對反教會鬥爭,清政府竟然獲拿反教首領,賠償教士的所謂損失,飭令保護教堂和教士。青山橋人民這一段反洋教鬥爭可歌可泣。

文南詞是安徽省內稀有劇種,原為湖北黃梅漁鼓小調,後傳入至德(今東至縣)南鄉等地,逐步演變成為文詞戲。據史料記載,1947年湖北黃梅縣盲藝人胡金山流落在原建德縣青山梅塘,先靠算命餬口,後靠放牛為生。在

文南詞文南詞

放牛場教會了當地一班青年唱文詞腔的部分戲文,後江西彭澤縣楊梓鄉金鳳業餘文詞戲劇團胡志遠來梅塘傳教,深受當地民眾歡迎,於是便首創成立了省內第一家文南詞劇團,後在永豐等地相繼發展,能演本劇種獨有劇目30多種。唱腔分主腔、小調兩類,主腔中有文詞、南詞、文南詞。另有各種板腔、小調50多種,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1959年,東至縣黃梅戲劇團根據青山民間藝人劉汝民等人提供的劇目唱腔,從音樂的角度,對“文詞”和“南詞”進一步挖掘和整理,並採用“文詞”和“南詞”這兩支曲牌排演《煙花女子告狀》、《三戲牡丹》傳統折子戲,參加省、地專業和業餘會演。

1978年和1982年,排演縣人創作的小戲《喜事》和《搶木匠》,參加池州地區專業文藝會演和安徽省農村業餘文藝會演,獲音樂獎和表演獎,並被正式命名為“文南詞”。文南詞的傳入和引進,青山鄉的民間藝人功不可沒。

青山鄉屬低山丘陵區,境內山勢不高,均為南北走向,楊梅尖、楊家嶺、黃中嶺三條主要山脈把鄉境內的北部地區分隔成大片坂地。鐵爐河、林平河、青山河從此流入鄱陽湖。鄉境南部有塊小平原,歷來以水稻種植為主,近年來林業和多種經濟發展很快,新增了棉花、菸葉生產。青山鄉是東至縣最早實行分田到戶的鄉,一度成為生豬養殖模範鄉。昔日的青山橋現己建成一條夾道街,服裝生產成了主導產業,養豬業己走向專業化生產,又一個欣欣向榮的邊境集鎮正在悄然崛起,青山將迎來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

池州

文南詞文南詞

池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底蘊豐厚。池州自唐設州置府已有1380多年歷史。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代文人墨客、俊才名流。晚唐杜牧北宋包拯曾先後任池州刺史、知府,陶淵明、李白、杜牧、蘇東坡、岳飛、司馬光王安石等都曾駐足池州,留下了數千首膾炙人口的佳作。唐代大詩人李白三上九華、五游秋浦,寫下了數十首讚美池州山水的傳世詩篇,吟唱出“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的不朽詩句,九華山由此得名。杜牧的千古絕唱《清明》詩更使貴池杏花村名播青史,名揚中外。

歷代名家大作為池州增添了奪目的光彩,“千載詩人地”的美譽歷經歲月磨礪更加燦爛。始於母系社會的貴池儺戲被譽為中國“戲曲活化石”,為池州旅遊增添了豐厚的文化內涵。

貴池民間素有“無儺不成村”的諺語。幾乎清代以前居住於此的家族都有儺事活動。目前,流行在貴池東、南部的眾多村落以及青陽縣的陵陽、杜村等鄉。

它的活動,僅僅以家族或不同家族因地緣關係或姻親關係而建立起的社祭祀圈為範圍。反映出古老的農耕文化特色。文南詞,青洋腔都在這裡繁榮發展起來的。

榮譽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日前正式向社會公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文南詞名列其中。這既標誌著這朵藝術奇葩保護層級的提高,也為文南詞的復甦提供了契機。

文南詞文南詞

文南詞被譽為中國戲曲“活化石”,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素有黃梅戲姐妹腔之稱。文南詞又名“文詞腔”,流行於東至、宿松等地。劇種名稱,取其主要聲腔“文詞”、“南詞”首字組成。原為湖北黃梅一帶漁鼓小調,清末傳入我省,解放後,逐漸發展成為戲曲形式。文南詞唱腔優美,表現形式豐富獨特,長期紮根民間,深受百姓喜愛。

2005年以來,東至縣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作領導小組,並抽調業務骨幹,赴有關鄉鎮實地考察“文南詞”保護傳承現狀,收集原始資料,採訪尚健在的10多位老藝人,對經典劇目和演唱進行錄像;並對全縣文南詞進行全面蒐集、整理,入編了《中國戲曲集成·安徽卷》。2006年,文南詞被列入我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戲劇類項目

中國戲曲2

中國戲劇的產生已有800年了,它現在已經發展到300多個劇種,劇目更是難以數計。世界上把它和印度梵劇、希臘悲喜劇並稱為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中國地方戲曲形式多樣,品類繁多,為中國戲曲的發展貢獻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徽百科 安徽百科
安徽,地處江淮之間,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安徽是中國文化發達最早的地區之一,也是戲曲之鄉,保存著有“戲曲活化石”之稱的“儺戲”和古老的“目連戲”,發源於安徽的徽劇是京劇的前身之一。更多安徽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安徽百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