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弓戲

含弓戲

含弓戲是安徽省地方稀有劇種之一,流行於含山、和縣、巢縣、無為、當塗、蕪湖等地。因發源於含山,源為由盲藝人操弓拉二胡賣唱的灘簧,胡稱“含弓”。發展為戲曲後改今稱。它起源於清朝嘉慶年間長江北岸的含山縣,以弓弦(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它的歷史可以比京劇還要悠久。曾經廣泛流行於含山縣及巢湖其它縣市並在江南一帶的蕪湖、當塗也頗有流傳。作為全國317種戲劇之一,在《中國戲曲志》、《中國戲曲音樂集》等書籍中可以看到有關含弓戲的曲調、唱腔、劇目的介紹。200多年來,靠著瞽目藝人操琴賣卜及坐堂會的形式保存延續下來。1959年在含山縣首屆業餘文藝調研中,含弓戲被發現,縣文化主管部門立即組織發掘,從蕪湖、巢縣等地尋回散落民間的“含弓”藝人俞孟興、夏榮珍、陳榮珍等,根據他們的口傳,記錄整理了大量曲目、唱腔,並從省藝校請來教師進行舞蹈編排。含弓戲終於完成了由曲藝向戲曲進化的整個過程。

歷史淵源

含弓戲含弓戲

含山縣歷史悠久。凌家灘新石器時期古文化童址,發現證明5000年前就有人類定居,繁衍生息。伍子胥昭關名揚天下;王安石寫下千古流芳的遊記散文《游褒禪山記》以事喻理,促後學自勉,傳頌至今。這些人文薈萃和古文化歷史,不僅是含山悠久歷史的見證,而且閃耀著中國古文化燦爛的光輝。

《含山縣誌》記載:東晉大興二年(319)設定“龍亢縣”,唐武德六年(623)在原“龍亢縣”縣域設含山縣,武德八年(625)含山縣廢,神龍元年(705)復名含山縣沿用至今。
含弓戲(原名含弓調),它是以曲唱為基礎而發展起來。曲唱分大曲與雜曲(小曲),其中大曲起源於南曲,明代徐渭《南詞敘錄》云:“稱餘姚腔者,出於會稽,常、潤、池、太、揚、徐用之。”其“太、池”分別指安徽當塗和貴池。也就是說,明代嘉靖年間餘姚腔盛行長江沿岸,含山、當塗同屬長江下游地區,且含弓調有與餘姚腔相似的典雅、古樸的藝術風格,故在餘姚腔盛行的鏇渦中,含弓調受其影響是自然的;而在此之前,含弓調還受到海鹽腔的影響。明代初年,海鹽腔已越過淮河而到了長江,與含弓調相遇,影響了含弓調的風格,明萬曆年間,戲曲家潘之恆作傳記,記載:“有海鹽善歌者,名為金娘子,歙縣人氏”(見)云:安徽人“能諧吳音”,可見至遲到隆慶初年,安徽已是它的盛行之地。含弓調藝術、風格、語言、及特徵和崑曲相同或相似。含弓調甚至把崑曲中牌子名曲照搬照套的拿來為我所用。這樣,含弓調在吸收南曲諸腔的再三洗禮,其曲唱技藝逐步完善起來:在曲目內容上,繼承傳統的忠、孝、節、義題材;在表現上講究喜、怒、哀、樂之規範;其唱腔高歌低唱:高歌則圓潤嘹亮,低唱則沉吟委婉。
含弓調中雜曲,是另一部分曲唱。它吸取民間俗曲發展而來,其淵源也推至明代。《曲藝論叢》(傅惜華著上海文藝聯
含弓戲含弓戲
合出版社)目:“嘉隆間,乃興[鬧五更]、[寄生草]、[羅江怨],[銀絞絲]之屬”而這些曲牌名稱大多見於含弓曲唱之中。《中國戲曲志》(安徽卷)載含弓戲音樂條稱:“曲牌據不完全記錄整理的有七十佘種,主要有[金扭絲]、[銀扭絲]、[羅江怨]以及[紅繡鞋]、[繡荷包]”等等,甚至宋代古曲[滿江紅]等,至今保持記錄下來,但可惜的是,有不少曲子,雖已記譜,卻無牌名,因為藝人已說不出曲牌名稱來。至於大曲,能記住曲牌的更少。由此可知,含弓曲唱藝人長期演唱大曲和雜曲,因無牌名而不受限制,於是以各種板式,代替曲牌固定唱腔的唱法,相互融合相互影響,在江北語音韻的運用下,其地方化的藝術風格也就統一形成,從而獨樹一幟。

嘉慶年間(1796-1820),含山一帶有一些演唱曲藝灘簧的盲藝人。三五人一隊,賣唱於街頭蒼尾、茶坊酒肆,曲目有《李玉蓮賣大布》、《孟姜婦女送寒衣》、《王祥臥冰》、《賣油郎 獨占花魁》等。後盲藝人黃應龍、江鳳英等以 這些民歌小調曲調,使聽者感到新穎別致,影響逐步擴大,學藝者漸眾,金少春、袁小芝、暈道海、黃秀珍等均是一起者。他們編演了《安安送米》、《王智貞描容》,以及《白蛇傳》中的《游湖》、《賞午》、《水漫》、《合缽》、《祭塔》等小戲和折子戲,稱為“含弓戲”,唱腔音樂上則更多地吸收各種民歌小調於灘簧之中。

約於鹹豐年間(1851-1861),含山連年荒旱,一些藝人外出至蕪湖謀生。清唱形式的含弓戲在那裡遇到了“復弓”、“蘇弓”(今梨簧戲的前身)之競爭,同時三者間又相互影響,彼此交流。含弓藝人張良春、徐老五、金學坤、侯先生等發展了新的“西宮調”等唱腔,當時被稱為“清唱的含弓戲”。辛亥革命後,含弓戲漸趨衰落,抗日戰爭期間幾乎銷聲匿跡。建國後,經有關部門搶救,記錄整理了一批傳統劇目。含山縣並成立專業劇團,培養了一批新演員。

基本特徵

含弓戲含弓戲
大量含山方言、土語的運用。含弓戲發源於民間,是大眾戲曲,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含山草根文化,故其總體唱腔唱調中大量吸收了當地的土語方言。如,你呲呲(看看)他,兩個雞蛋剁(蒸)一碗,板板地,實好的(挺好的),照著(好了、行),你克乾(願不願意)?甚至唱詞中夾雜有較多的粗詞粗口、葷段子,這些都極大地順應了含山人語言,生活和喜怒之俗,方便了含山人宣洩情感、表達愛意的需要,將人性最為真實的一面表達得淋漓盡致。濃郁的鄉土氣息,如有唱詞:“正月梅花三月桃、五月石榴花紅到梢。二姑我今年已不小,樹長大,人長高,賽似荷花出水嬌”,特有的聲腔韻味叫人百聽不厭。

幽默、詼諧,笑聲中讓人獲得啟迪。劇本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擷取那些感人至深的情節,卻用引人發笑的唱詞表現出來,更是妙趣橫生。也體現了含山人對生活積極樂觀的態度。含弓戲在含山百姓中的認同和普及儼然就是快活、般實、能巧、涵養的化身。

提倡新風、新人、新俗、鞭策舊風、舊俗。《劉二姑吵嫁》,弘揚的是一種新俗和開朗: 《懶婆娘怕燒鍋》鞭策的是懶惰和不教。

藝術特徵

含弓戲劇目,無論是生活小戲還是正本折子戲,皆為唱表形式,重唱不重白。其用於生活小戲的方言白使用巢湖一帶含山話,其字調與聲韻皆有變異,變字調的象高平調皆念作低平帶下說,變聲韻的如“兒”念作“啊(a)”、爹念作(di)等。

含弓戲含弓戲

《劉二姑吵嫁》演員的化妝造型上滑稽可笑,用當年南京大學教授陳瘦竹的話來說:“中國地方傳統小戲一般都叫“三小戲”,即:小生、小旦、小丑。但含弓戲《劉二姑吵嫁》則不同,是全劇醜,這在中國傳統戲劇目中實屬罕見。”且舞台布景設計也新穎:一邊一個大銅錢,中間懸掛大元寶,寓意獨特。

唱腔上,含弓戲主腔調基本結構多為上下句式、並有小過門大過門之運用:大曲慢板式中每一樂名又以小過門分割為兩分句落板煞聲為2為5。大曲連板式在音調一開始便有變宮為角的離調現象;西宮詞上下句中上句有四種變化形式,下句則無變化,是一個換頭合尾式的變奏曲體。[西一]慢板曲前冠以長過門,起板前半句為散唱, [西二]兩個樂句間用小過門。大曲過重、典雅,適合演歷史劇。雜曲唱腔音調多彩,富有濃郁的生活情趣。其唱腔無固定套路,也無嚴格的行當分腔,各曲問可自由連綴、靈活變通。適合載歌載舞的民歌小戲和反映現代生活的長短劇。

情感表達上,大曲無論是慢板、連板、還是循板都長於抒情,甚至吸收當地婦女哭腔,音調如怨如訴、似歌似泣,宜表現人物悲嗆、憤懣情緒;西宮詞中[西一]腔以典雅見長,宜為莊重、文靜的大家閨秀怨、悲、吟、訴時演唱,多為女角所用。[西二]則以活躍見長,宜於小生、花旦,在玩耍遊樂或互吐思慕之情時演唱,常用於表現歡樂明快的情緒,男女角均可用。而[對藥調]與江南說唱音樂有親緣關係,其音調高亢、蒼勁,可適用於花臉、老生等行當。

音樂程式上,含弓戲無論是大曲還是雜曲,都有“引子”、“登場詩”、“尾聲”這三種固定的程式:(1)引子,有兩種,一為唱白混合式,即人物上場後先念一句韻白,爾後再吟唱一句;另一種以純唱式,即劇中人幕內先唱一句,再邊上邊唱第二句。(2)登場詩,是人物登場後自表身世的一種吟唱。(3)尾聲,是指用主腔演唱的折子戲在結束時均以幕後齊唱的形式終場,唱詞多以避外人的口吻表示對劇中主人公的同情、祝願或讚美等。

含弓戲唱腔詞格特點:基本詞格為齊言七字名或十字名,小戲中常見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一般為二、二、三句式;十字句一般為三、三句式。唱詞韻轍基本上為通行的十三轍,一般為首名入韻,小戲中多見仄聲韻。7、舞台器樂伴奏有文武場之分,文場主要樂器有:高胡二胡中胡琵琶三弦蘇笛揚琴嗩吶等。武場樂器主要有:板鼓堂鼓大鑼,另有小鑼小鈸等,而含弓戲打擊樂的開場鑼鼓、身段鑼鼓均襲用廬劇及其它兄弟劇種的鑼鼓點,並結合含弓戲自身特點創新設計。

唱腔曲調

含弓戲重唱不重白,唱詞以七、十字句為主。其劇本保存較多說唱藝術的痕跡。 如《賞午》中,許仙辭別白娘子下河沿去看龍舟賽時,即以第三者口吻唱出“沿河兩岸人如潮,五色龍舟賽奪標。……不表許仙在舟看。再表高樓妖姣姣。”通常每折結束,時,場上人物也以第三者口吻合唱兩唱詞作結束語。如《合缽》的結尾是“生離死別千秋恨,雷峰不倒恨難平”, 《劉二姑吵嫁》的結尾是“百年難遇罕見事,好事多磨險受糟”等。

含弓戲含弓戲
含弓戲的曲調大曲套曲兩部分(已記錄 共有七十二種)。以大曲為主調,是在民歌基礎上,吸收了崑曲徽調的某些曲牌和板式,加工演化而成為具有表敘功能的成套唱腔。分引子過門原板垛板數板導板叫板哭調、尾聲等板式。原板、垛板、數板,適宜於抒發角色內心活動,大段抒唱,可快可慢。導板是一種緊打慢 唱的曲調,在人物悲憤激昂或極度緊張時使用。哭調、叫板等是將日常生活中的哭、叫聲加以提煉而成的唱腔,色彩濃厚,風格獨特。

此外,西宮調也是常用的主調。分“西一”、“西二”兩種:“西一”以典雅見長,宜為莊重,文靜的大家閨秀怨、悲、吟、訴時演唱;“西二”則以活躍風長,宜於小生、花旦在玩賞遊樂或互吐思慕之情時演唱。 套曲是花腔、雜曲和民歌、小調的總稱。它們沒有統一的基調,有的是一出工的專用曲,有的則可將調性相同的數曲聯綴。用於一個生活小戲中。建國後,和這一方式,在《劉二姑吵嫁》中將(賣餃子調)和(金垛子調)(又分快金垛子和慢金垛子)兩者糅合一起,即發揮了(金垛子調)的跳躍,又體現了(賣餃子調)的幽默

劇目

含弓戲含弓戲
據建國後統計,含弓戲共有一百二十多個傳統劇目。經記錄下來的折子戲有《白蛇傳》 、《游湖》、《盜草》、《賞午》、《合缽》、《祭塔》、《三元記》、《出獵》、《回獵》、《竇老送子》、《琵琶記》、《描容》、《掃松》、《柯南山》、《崔氏逼休》、《馬前潑水》、《秦雪梅》、《弔孝》、《教子》、《哭靈》、《狸貓換太子》、《陳琳抱盒》、《大放花燈》。

另有“水滸戲”《坐樓殺惜》、《金蓮戲叔》、《武松殺嫂》、《馬二娘相互》以及《蘆林相會》、《安安送米》、《王智貞描容》、《韓湘子渡妻》、《純陽戲牡丹》、《雙下山》、《十里相送》、《小喬自嘆》、《吳漢殺妻》、《關公月下斬貂蟬》、《賣油郎獨占花魁》、《劉二姑吵嫁》、《懶婆娘怕燒鍋》、《貨郎子害相思》、《喬奶奶罵貓》、《搶傘》、《褲子經》、《賣茅柴》、《九世同居》、《八仙慶壽》等。這些劇止,除一部分生活小工是由含弓戲藝人根據民間故事編創外,大部分折子戲自其他劇種改編、移植,其中有不少是來自崑劇徽劇。 建國後,先後編創的現代劇有《魚塘風波》、《白楊樹下》、《乘勝前進》、《再給你一袋》等,從其他劇種移植的劇目有《芙奴傳》、《唐右縣審誥命》、 《沙家浜》等。

主要價值

含弓戲含弓戲

含弓戲是安徽省地方戲之一,是中國地方傳統戲曲文化的組成部分,它的存在極大的充實了地方傳統戲曲的種類,又豐富了中國地方戲曲的音樂內容。1994年、1995年含弓戲先後被文化部編入《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和《中國戲曲劇種大詞典》,蒐集、搶救、保護含弓戲其價值體現在三個方面:
歷史價值:含弓戲由“調”變成“戲”,傳延至今演繹著吳楚大地的滄桑巨變,是吳楚文化的瑰寶。保護含弓戲乃至恢復含弓戲劇團將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學術價值:含弓戲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具有濃郁的地方藝術特徵,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傳承保護含弓戲,對研究安徽省地方戲曲史,中國地方戲曲發展史,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實用價值:含弓戲是含山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藝術形式,是含山寶貴歷史文化遺產代表性品牌,蒐集、搶救、保護含弓戲,並加以繼承、創新,為豐富人民民眾文化生活,構建“和諧含山”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瀕危狀況

含弓戲已有200多年歷史,因起源於含山縣、以弓弦(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故名含弓戲。它以古樸典雅的優美曲調、細膩淳樸的演唱贏得了廣大觀眾。後來,含弓戲因種種原因瀕臨失傳。該縣於去年著手對含弓戲實施“搶救”,成立了“含弓戲研究室”,抽調專業人員收集曲譜、劇本及相關資料。

據了解,含弓戲作為國家藝術科研重點項目,已於1994年被文化部列為全國稀有劇種,並被編入《中國戲劇音樂集成》和《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

搶救狀況

含弓戲是含山縣的一張名片,許多老藝人翹首以盼,一些有識之士也為之奔走呼號,希望她有重展英姿的那一天。在眾多的守望者中,陳禮清與“含弓戲”有著不解的情緣。他15歲進入含弓戲劇團,在此學習工作了六個年頭,後來無論在部隊當兵,還是退役回縣文化部門工作,他都對含弓戲情有獨鍾。特別是2002年他擔任縣文化旅遊局藝術股股長後,看到含弓戲一天天在凋萎,一些老演員也相繼離世,他感到很痛心,決心為挖掘、整理、傳承、發揚含弓戲盡一份責任。從那時起,他就有意識地做這方面的保護工作,2004年省電視台“相約花戲樓”欄目和央視四套“華廈文明”欄目相繼到含山拍攝介紹含弓戲的專題片,他是積極的參與者。同時,他還和劇團其他老同志一道成功地組織召開了含弓戲劇團建團50周年聯誼會。2004年8月,縣編委批准設立含弓戲研究室,在3年時間內,每年給予2萬元活動經費。縣局領導安排他擔任含弓戲研究室主任,從此他更如魚得水,在含弓戲研究、保護這一領域遊刃有餘了。

2007年4月20日,含弓戲研究室正式掛牌,恰逢趕上省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申報工作,為了將含弓戲順利擠進這一行列,他沒日沒夜地工作,走訪老藝人,跑檔案館查資料,協調各方面的關係,蒐集整理了含弓戲演員排練、演出的照片、實物、唱腔、劇本曲譜等珍貴的文史資料,高質量地完成了申報的各項基礎工作,一次性獲得通過,在全市僅此一家。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含弓戲,陳禮清還積極做含弓戲的宣傳鼓動者,他蒐集整理的《那一年,含弓戲搬上舞台》被2006年第三期《安徽民眾文化》採用,蒐集整理的傳統劇目《劉二姑吵嫁》整本劇被省藝術研究所《新戲劇》雜誌刊載,同時,他還在《巢湖日報》、《含山文史資料》第二輯上發表了大量的介紹含弓戲的文章,協助縣組織部門拍攝的含弓戲電教片獲全市一等獎。陳禮清清楚地知道:研究保護的目的是為了傳承。為了讓含弓戲能夠後繼有人,他積極探索多途徑培養人才機制。今年“六一”兒童節期間,他輔導的縣職校過夢妍、葛莜兩同學登上了全縣“六一”文藝演出的舞台,演唱的含弓戲《西宮詞》,受到含弓戲老藝人、國家二級演員馬正德的高度評價。與此同時,在縣局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他又積極與環峰國小聯繫,並最終與校方達成了開辦含弓戲興趣班的協定,由學校挑選男女學生各10名作為學員,每周由他親自講授一堂課含弓戲的歷史淵源、基本內容、特徵、代表作品等基礎知識,並教授含弓戲的唱腔及基本功,從而造就出一大批含弓戲的興趣者和傳承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