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徽派版畫是明代中葉興起於徽州的一個版畫流派,它以白描手法造型,富麗精工。明代徽籍著名畫家丁雲鵬、吳廷羽、鄭重、雪莊等,都曾為版刻繪畫。徽派版畫的刻工,往往也是畫家,深諳繪畫意境,刀法技高一籌。明代,歙縣虬村黃姓刻工人才輩出。從明正統至清道光間,黃姓刻工插圖刻畫的圖書達240餘部。明末,休寧人胡正言,創“拱花”套印技法,印製的《十竹齋畫譜》、《十竹齋箋譜》,開創了古代套色版畫的先河。
徽派版畫源於刻書,起於南宋,盛於明中葉,至清初漸衰微。明萬曆年間徽州版畫最盛,萬曆至清順治年間為徽派版畫鼎盛時期。它由興起、鼎盛、創新、傳播,逐漸形成完整的徽派版畫體系。
代表人
徽州(明代為徽州府,即今安徽歙縣)為明清出版中心之一。一般將徽州地區本地刻印的或徽州人在外地刊行刻印的木版畫統稱為徽州版畫。徽州版畫盛於明代中葉,其中以歙縣黃氏刻工為著名,另有鮑氏、汪氏、湯氏等刻工,後來由於名士文人的介入發展為名家作圖、名工雕梓,產生了許多傳世傑作。如黃德時、黃德懋刻的《方氏墨譜》;黃應泰、黃應道刻的《程氏墨苑》;黃肇初刻的《水滸葉子》、湯氏刻的《楚辭》、劉氏、湯氏刻的《太平山水圖畫》,陳氏刻的《西廂記》;黃應祖刻的《環翠堂園景圖》;汪氏刻的《海內奇觀》、《唐詩畫譜》等。
“徽派版畫”是畫家和木刻藝人通力合作的藝術結晶。其藝術風格細密纖巧、典雅靜穆,富有文人書卷氣。為“徽派”版畫作畫的著名畫家主要有丁雲鵬、吳廷羽、蔡沖寰、陳老蓮、汪耕、黃應澄、雪莊等。丁雲鵬與其學生同匠人黃守言、黃德時等合作完成的《方氏墨譜》、《齊雲山志》、《考古圖錄》、《唐詩畫譜》,其中皆有徽派版畫的精品。
時代特徵
徽州刻工充分運用傳統的磚、木、石、竹四雕和徽墨歙硯的雕刻技藝,精益求精地鑽研刻印技術,把中國水印版畫發展推向更高層次,使書籍插圖逐步發展為中國版畫藝術中的主要品種。明天啟七年,徽派版畫家胡曰從與刻工、印工合作,採用餖版套色印刷了《十竹齋畫譜》,把竹梅蘭石等畫印出了色彩和濃淡乾濕的變化,幾乎達到了可以亂真的程度。崇禎十七年,採用餖版加拱花的技術,把白雲、流水等畫的線條凸現出來,使彩色畫面增加了立體感。由於文人畫家參於版畫創作,國畫理論、技法及表現形式被運用於版畫,版畫開始出現同國畫合流的傾向,這是徽派版畫給中國傳統版畫藝術帶來的革新,也是徽派版畫本身所具有的時代特徵。
徽派版畫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餖版與拱花印刷術,對國內外版畫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歷史
明代版畫聲勢最為雄壯的一派,十五世紀中葉興起於徽州府,十七世紀末發展到高峰,在海內獨步一時,產量之多、種類之富、藝術性之高都達到了空前的地步。“徽派版畫”是畫家和木刻藝人通力合作的藝術結晶,是受徽派刻書業的直接影響而迅速崛起的派別,為“徽派”版畫作畫的著名畫家主要有丁雲鵬、吳廷羽、蔡沖寰、陳老蓮、汪耕、黃應澄、雪莊等;以技藝冠一時的雕刻名工則更多,光虬川黃氏一家便有黃應組、黃一彬、黃晟、黃應泰等近百人。“徽派版畫”一掃過去粗壯健雄之風,適應明中期以後的社會風尚,以工整、秀麗,縝密而嫵媚的情調見長,所刊年畫、畫報、畫譜、箋譜之類,以及戲曲、小說插圖,在技巧上都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構圖之完美。形象之準確,線條之纖麗確為同時代其它流派所不及。“徽派版畫”的經典作品極多,象黃應泰1573年雕版的《帝鑒圖說》,1595年丁雲鵬繪圖、黃轔等雕版的《程氏墨苑》,1604年黃應寵雕版、蔡沖寰畫的《圖繪宗彝》都是名聞遐邇的版畫名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時的木刻版畫已在傳統單色印製外,採用了極精彩的套色手法,即在木版上塗各種顏色疊次印出彩色圖版,象寓居南京的休寧人胡正言刻的《十竹齋畫譜》和《十竹齋箋譜》便是這方面的代表作,開創了古代套色版畫的先河。“徽派版畫”一直到近代西洋版畫傳入中國之後才趨向衰落,但在複製西洋版畫作品方面也起了先導作用,大大豐富了中國藝術的寶庫。今人周蕪編撰有《徽派版畫史論集》一書。
發展
徽派版畫是明代中葉興起於徽州的一個版畫流派,是徽籍畫家、刻工通力合作的藝術結晶。它以白描手法造型,富麗精工,典雅靜穆,抒情氣息濃厚。明代徽籍著名畫家丁雲鵬、吳廷羽、鄭重、雪莊等,都曾為版刻繪畫。徽派版畫的刻工,往往也是畫家,深諳繪畫意境,刀法技高一籌。明代,歙縣虬村黃姓刻工人才輩出,獨傲藝林。從明正統至清道光間,黃姓刻工插圖刻畫的圖書達240餘部。明末,流寓南京的休寧人胡正言,創“拱花”套印技法,印製的《十竹齋畫譜》、《十竹齋箋譜》,開創了古代套色版畫的先河。
肇端於墨模鐫刻,明萬曆年起,墨模中墨面圖案的鐫刻技術,逐步移植到版畫鐫刻上來,遂形成徽派版畫,至清初,發展到高峰,在海內外獨步一時,產量之多,種類之富,技藝之高皆達到空前的地步。徽排版畫的藝術特色,是依靠白描手法來造型,線條細如毛髮,柔如絹絲,一掃過去粗壯健雄之風,適應明中期以後的社會風尚,以工整、秀麗、縝密而嫵媚的情調見長,抒情氣息濃厚。技法上捨棄大面積的黑白對比,以線條的粗細、曲直、起落、翻簡、疏密、來表現事物的遠近、體積、空間和質量的關係。徽排版畫的經典之作很多,如黃應泰明萬曆元年(1573年)雕版的《帝鑒圖說》等等。到19世紀中葉後,隨著近代西洋版畫傳入中國和近代印刷術的興起,徽派版畫才漸趨於消沉。
徽派刻書:在我國雕版印書史上,明代徽州刻本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徽州刻本的歷史自南宋始,至明初已有相當規模,其時歙縣“刻鋪比比皆是,時人有刻,必求歙工”。徽州自朱熹之後,文書漸開,學風很盛,讀書藏書之家日漸增多。尤其在明中期以後,徽商崛起,刻印書籍成為社會百業中一個獲利豐厚的時髦行業,在財力雄厚、經營有術的徽商開發下,徽州刻書業更為迅速發展起來,使徽州成了全國四大刻書中心之一。徽州刻本可上與宋板比美,下與蘇杭爭價,很快躋身於全國刻書業的前列。
徽派印章:早在先秦時代,我國就產生了金石藝術。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天子印章稱“璽”,臣民印章稱“印”。徽派篆刻,始於休寧人何震,尤以晚清黟縣黃士陵崛起,創“黟山派”。
藝術特色
一、秀麗、嫵媚的情調,工整、精緻的畫風。“線條粗壯,構圖簡略”是明萬曆以前所有版畫的基本風格,如果說北方版畫同南方版畫有什麼區別,那也只是說“粗壯”與“簡略”的程度稍有不同而已。徽派版畫一掃粗壯雄健之風,形成工整、精緻的畫風。構圖上格調新穎,式樣翻新,豐富多彩。線條上,纖細如絲,秀勁流暢,形象逼真活脫,版面清雅簡潔,刀法細緻人微,具有文人儒雅之氣。所刊年畫、畫報、畫譜、箋譜以及戲曲、小說插圖,在技巧上都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構圖之完美,形象之準確,線條之纖麗,為同時代其他流派所不及。
二、遠離喧囂的塵市,追求恬靜和安樂的意境。版畫的繪刻、印分別由畫家、刻工、印工獨立操作完成,其中靠出版商在中間加以協調。作為具有很高文化層次的徽州出版商,他們不僅僅是協調人,還直接參與創作。自然他們的思想與價值觀也會滲透到版畫藝術風格中去,尤其是那些反映當時市民生活和市民思想情感的戲曲、小說等通俗文學讀物,因為商人本身就屬於市民階層。商人在激烈的商戰和緊張的工作之餘,他們感到疲倦和勞累,想要脫離喧囂的塵市,追求恬靜和安樂。徽派版畫中體現出來的雅致細巧、恬靜安樂,正是這種意境。
三、國畫理論及技法、表現形式在版畫上的運用。由於文人畫家參於版畫創作,國畫理論及技法、表現形式被運用於版畫,版畫開始出現同國畫合流的傾向,這是徽派版畫給中國傳統版畫藝術帶來的革新,也是徽派版畫本身所具有的時代特徵。國畫筆法講究鉤、勒、皴、擦、點,其中又以皴法最為講究,有披麻皴、大斧劈、牛毛皴等十餘種之多。所謂筆法實際上就是線條,萬曆以前的版畫之所以顯得粗壯而無生氣,缺少的就是國畫線條那多種多樣皴法。賦彩印刷也是國畫設色帶來的啟示。詩文、書法、印章和圖畫的有機結合,是中國畫獨一無二的表現形式。而徽派版畫很多作品也是詩、書、印、畫結合在一起的。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開始刊刻的《程氏墨苑》詩、書、印還在圖外。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黃端甫雕刻的《青樓韻語》很多插圖,詩文已溶入畫中。到了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黃松如、黃正如刻,吳逸繪圖的《古歙山川圖》,純粹是以國畫的構圖來繪作版畫,詩文、書法、印章均已成為整幅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徽,地處江淮之間,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安徽是中國文化發達最早的地區之一,也是戲曲之鄉,保存著有“戲曲活化石”之稱的“儺戲”和古老的“目連戲”,發源於安徽的徽劇是京劇的前身之一。更多安徽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安徽百科 |